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栽培技术
1、选种
目前适合当地种植优质、丰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根据东北的气候特征和土壤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避免盲目乱引,严防越区种植。
2、种子处理:晒种。经过阳光晒过的玉米种子,播种后吸水快,发芽早,出苗整齐,出苗率高,幼苗粗壮。
3、浸种和拌种:清水浸种主要是供给水分,促进发芽。化学药剂浸种主要有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但浸种的浓度太高或浸种时间太长,种子容易中毒受害,降低发芽率。用农药拌种可防治病虫危害。种子包衣就是给种子裹上一层药剂。包衣的种子播种后具有抗病、抗虫以及促进生根发芽的能力,要针对当地病虫害对症用药。
4、合理密植。合理密度要考虑品种特性。其次,如土壤肥力、施肥量大而合理,适宜的密度就大。在易旱而无灌溉条件的地区,种植密度宜稀。合理密植能使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减少光反射,增加光的截获和吸收量,使群体内部受光良好。棒三叶处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基部叶片周围的光照度仍在光补偿点以上,所有叶片都进行较旺盛的光合作用,制造较多的干物质,就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另外,种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间的配置方式,在密度或叶面积指数相同的情况下,种植方式不同,群体内的光分布也不同,应根据品种特性、密度大小、生产条件及自然条件综合平衡确定适宜的行株距。
5、田间管理
一是生产中如遇特殊情况缺苗断垄严重,要及时补苗。玉米顶土出苗后,需及时查苗,发现缺苗严重,应立即进行补苗,采取移栽补苗或催芽补种的方法。移栽时从田间选取稍大一些幼苗,用移苗器带土移栽,移栽后立即浇水,保证成活率。间苗在3~4叶时进行,定苗在5~6叶展开时完成,拔除小株、弱株、病株、混杂株,留下健壮植株。定苗时不要求等株距留苗,个别缺苗地方可在定苗时就近留双株进行补偿,必须保证留下的玉米植株均匀一致。为了减少劳动用工,间苗、定苗可一次完成。
二是适期定苗,彻底除蘖。在幼苗3-4叶期根据田间苗势确定适宜的间、定苗时间,长势强壮、苗旺可适当早间、早定,苗势弱可适当晚间、晚定。定苗时必须确保每穴选留一株壮苗、大苗,去掉小苗、弱苗。地膜玉米早春的温度、土壤的水肥條件较好,对幼苗生长十分有利,拔节后易从茎基部长出分蘖,影响主茎生长发育,必须随时检查,早发现早掰除。
6、适施种肥:适量施种肥可以供给幼苗育足的养分,促进苗期的生长和增强对干旱、低温、病害等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种肥包括少量的氮肥、磷肥、钾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种肥使用要控制用量和将种肥隔离,以免烧苗。一般亩施5~8kg磷酸二铵,效果不错。如果播后出现缺株少苗,但没有明显的缺行断垄现象,可以在缺株的临近株穴,在定苗的时候,留双株来补足密度;也可在缺行断垄严重的区域种植耐荫性较强的作物如大豆、马铃薯等。如出苗只有一半,可播种间作作物。出苗不足一半时,建议毁种重播。玉米喜温喜光。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6~7℃,但发芽速度极为缓慢,易受土壤中细菌和真菌侵害而腐烂。有的地方为了避免伏旱影响和高温季节带来的授粉不良,在入春时过早播种,由于土温低、季节性气温尚未稳定,从播种到出苗往往需要20天,其间如遇阴雨或寒潮,常造成出苗不齐或种子霉烂。玉米种子在10~12℃的温度下发芽较快而且整齐,生产上把这一温度作为开始播种的最低温度指标。
二、病虫害防治
1、玉米大斑病: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喷施叶面肥配合施用杀菌剂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每亩用药液50―70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进行2―3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玉米褐斑病:(1)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2)在玉米4~5片叶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3、玉米锈病:应以种植抗病杂交种为主,辅以栽培防病等措施。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1)选用抗病杂交品种,合理密植。(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提高植株抗病性;适度用水,雨后注意排渍降湿。(3)及时施药预防控病。药剂防治以制种田和留种田块为重点。在植株发病初期喷施25%粉锈宁可湿粉或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超微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粉或25%敌力脱乳油3000~4000倍液,2~3次,隔10天左右一次,交替施用,喷匀喷足。
4、玉米螟:危害症状,以幼虫钻蛀茎部,受害后不但影响营养、水分的运输,而且易折雄、折穗、折茎,对产量影响很大。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采取烧、沤、轧、封等办法,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虫源基数;选用抗虫品种。
(2)诱杀成虫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高压汞灯诱杀螟蛾,可有效地降低玉米螟危害率。
(3)生物防治在玉米螟产卵始期、初盛期进行2次放赤眼蜂,每次每公顷放蜂15万-30万头,每公顷设放蜂点75-150个。
(4)化学防治用辛硫磷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每株2克,投入到玉米心叶内。
(作者单位:166524 黑龙江省肇源县义顺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1、选种
目前适合当地种植优质、丰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根据东北的气候特征和土壤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避免盲目乱引,严防越区种植。
2、种子处理:晒种。经过阳光晒过的玉米种子,播种后吸水快,发芽早,出苗整齐,出苗率高,幼苗粗壮。
3、浸种和拌种:清水浸种主要是供给水分,促进发芽。化学药剂浸种主要有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但浸种的浓度太高或浸种时间太长,种子容易中毒受害,降低发芽率。用农药拌种可防治病虫危害。种子包衣就是给种子裹上一层药剂。包衣的种子播种后具有抗病、抗虫以及促进生根发芽的能力,要针对当地病虫害对症用药。
4、合理密植。合理密度要考虑品种特性。其次,如土壤肥力、施肥量大而合理,适宜的密度就大。在易旱而无灌溉条件的地区,种植密度宜稀。合理密植能使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减少光反射,增加光的截获和吸收量,使群体内部受光良好。棒三叶处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基部叶片周围的光照度仍在光补偿点以上,所有叶片都进行较旺盛的光合作用,制造较多的干物质,就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另外,种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间的配置方式,在密度或叶面积指数相同的情况下,种植方式不同,群体内的光分布也不同,应根据品种特性、密度大小、生产条件及自然条件综合平衡确定适宜的行株距。
5、田间管理
一是生产中如遇特殊情况缺苗断垄严重,要及时补苗。玉米顶土出苗后,需及时查苗,发现缺苗严重,应立即进行补苗,采取移栽补苗或催芽补种的方法。移栽时从田间选取稍大一些幼苗,用移苗器带土移栽,移栽后立即浇水,保证成活率。间苗在3~4叶时进行,定苗在5~6叶展开时完成,拔除小株、弱株、病株、混杂株,留下健壮植株。定苗时不要求等株距留苗,个别缺苗地方可在定苗时就近留双株进行补偿,必须保证留下的玉米植株均匀一致。为了减少劳动用工,间苗、定苗可一次完成。
二是适期定苗,彻底除蘖。在幼苗3-4叶期根据田间苗势确定适宜的间、定苗时间,长势强壮、苗旺可适当早间、早定,苗势弱可适当晚间、晚定。定苗时必须确保每穴选留一株壮苗、大苗,去掉小苗、弱苗。地膜玉米早春的温度、土壤的水肥條件较好,对幼苗生长十分有利,拔节后易从茎基部长出分蘖,影响主茎生长发育,必须随时检查,早发现早掰除。
6、适施种肥:适量施种肥可以供给幼苗育足的养分,促进苗期的生长和增强对干旱、低温、病害等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种肥包括少量的氮肥、磷肥、钾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种肥使用要控制用量和将种肥隔离,以免烧苗。一般亩施5~8kg磷酸二铵,效果不错。如果播后出现缺株少苗,但没有明显的缺行断垄现象,可以在缺株的临近株穴,在定苗的时候,留双株来补足密度;也可在缺行断垄严重的区域种植耐荫性较强的作物如大豆、马铃薯等。如出苗只有一半,可播种间作作物。出苗不足一半时,建议毁种重播。玉米喜温喜光。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6~7℃,但发芽速度极为缓慢,易受土壤中细菌和真菌侵害而腐烂。有的地方为了避免伏旱影响和高温季节带来的授粉不良,在入春时过早播种,由于土温低、季节性气温尚未稳定,从播种到出苗往往需要20天,其间如遇阴雨或寒潮,常造成出苗不齐或种子霉烂。玉米种子在10~12℃的温度下发芽较快而且整齐,生产上把这一温度作为开始播种的最低温度指标。
二、病虫害防治
1、玉米大斑病: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喷施叶面肥配合施用杀菌剂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每亩用药液50―70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进行2―3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玉米褐斑病:(1)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2)在玉米4~5片叶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3、玉米锈病:应以种植抗病杂交种为主,辅以栽培防病等措施。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1)选用抗病杂交品种,合理密植。(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提高植株抗病性;适度用水,雨后注意排渍降湿。(3)及时施药预防控病。药剂防治以制种田和留种田块为重点。在植株发病初期喷施25%粉锈宁可湿粉或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超微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粉或25%敌力脱乳油3000~4000倍液,2~3次,隔10天左右一次,交替施用,喷匀喷足。
4、玉米螟:危害症状,以幼虫钻蛀茎部,受害后不但影响营养、水分的运输,而且易折雄、折穗、折茎,对产量影响很大。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采取烧、沤、轧、封等办法,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虫源基数;选用抗虫品种。
(2)诱杀成虫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高压汞灯诱杀螟蛾,可有效地降低玉米螟危害率。
(3)生物防治在玉米螟产卵始期、初盛期进行2次放赤眼蜂,每次每公顷放蜂15万-30万头,每公顷设放蜂点75-150个。
(4)化学防治用辛硫磷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每株2克,投入到玉米心叶内。
(作者单位:166524 黑龙江省肇源县义顺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