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今世之上海女人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dsa4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女子之所以到如今自成一派,别无分号,想来也是讲究点文脉的。“今生”的上海女子,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前世”,又如何关照自己的今生呢?就像一个老牌子,换了不同的年代来看它,总有点传奇的况味。而当下的上海女子,自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今生传奇。
  
  天桥风云
  
  ● 前世
  最初的模特儿,都是一些名声不太好的人。直到20世纪初年,模特儿仍然被认为是“出身可疑的女人”。上流社会的仕女不轻易同模特儿接近,以免坏了名声。当时,模特儿如果穿戴了与贵夫人相同的服饰,就算是坏了规矩……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没有专业时装模特儿这个行业。穿着新装出现在杂志上的女子,大多数是电影明星,还有名嫒名太。“穿新装的XX”,是新装照片旁最通常的注释。
  时装表演,在上海,没有发布新款、设计师登场的意思,而纯粹是一种娱乐性质的表演节目。亮相的服装,常常从古代到现代,从外国到中国,从皇后的服装到平民的服装,一应俱全,衣服的来源,也常常是表演者个人。看的人,图的是好玩;演的人,图的也是好玩。
  时装表演到了后来也被夜总会之类的地方拿去,改造成俄罗斯女郎表演泳衣等等的节目,非但与时装业无关,还多少带点色情的含义。或许,也正因为此,上海一直没有发展出来如同巴黎那样的时装模特儿和时装展示会。
  
  ● 今生
  如今模特的地位已和电影明星、歌星的地位等量齐观了。模特儿们花边新闻的阅读率并不下于其他的明星。甚至有的公子哥专门跑马灯一般换模特做临时女友。
  顶级的模特是有顶级品牌赞助衣服的,她们成了社交圈内的关注中心。地位高了,格调也高。平日里也很少着了颜色鲜艳、款式特别的上街。倒是洗尽铅华后,个个素面朝天,能看得见天真的笑颜。毕竟那么小就上台,书读得少,缺少点文化底子倒是真的。这又是与模特低龄化的趋势分不开干系。模特的个人生活状态,也完全不似外界传说的那般混乱无度,甚至有的模特晚上10点后回家,必定要和妈妈打招呼,获得应允后,才敢在外应酬。此中行业竞争激烈,也有不少模特刚出道,便已准备好青春饭吃尽后,该如何转型,读书的有之,专心觅老公的亦有之。
  上海最早于中国推出自己的模特时,还有点执时尚牛耳的意思。相比80年代初,现在在上海打拼的模特的半壁江山全是外来的漂儿。时常见得模特大赛上获奖的“上海”模特,一句上海话都讲不来。
  
  上海太太
  
  ● 前世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不像中国其他地区,家庭模式全部是几代同堂。当时的上海已有相当一部分两代人即夫妇孩子组成的家庭,甚至有一些家庭连孩子也是送回原籍由祖父母带养。在这样结构的家庭里,女主人真的是惟一的女主人,年轻的她不必依照公公婆婆老一辈的意愿、习惯来过日子。她可以说了算,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方式,依照自己的口味来安排日常生活。所以,20年代末30年代的上海人家庭,连居室布置也同中国传统的模式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家庭中以年轻的夫妇为主,一切设施都符合年轻人求新、时髦、活泼的特点。比如,在客厅里置一架钢琴,一组西式沙发,而不是放两排明清时代的红木几凳和一张八仙桌。
  这样的女主人,多半是受过一些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平时在家里经常阅读欧美新潮的流行杂志,比如《VOGUE》、《LADY'SHOME》。周末或者有空的晚上,当然要携丈夫去国泰、大光明看电影。30年代,上海是世界电影业的另一个好莱坞,每年生产的电影优质优量,拥有中国以及东南亚的绝大部分市场……一位曾在上海生活过的日本老人说,年轻的时候,日本时髦的人士如果要看最新的好莱坞电影,就去上海。
  太太的生活丰富多彩。节假日,会在家里开开派对请客。平日里,会有许多以前的同学,现在都已结婚做太太的,在丈夫上班的时候,聚在一起搓搓麻将聊聊天。如果是丈夫同事的太太,她们很有可能会一年中有几次联谊聚会,到大饭店喝下午茶,为赈灾募捐也为丈夫的事业。
  
  ● 今生
  今生的上海太太们依旧独立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断不会像烟鹂那样,看着老公脸色行事,雾锁重楼般成了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倒是常能看见一伙夫妇聚在一起,太太们互相碎着嘴,那些不知情识趣的丈夫们想要插话进来,却被太太们集体喝道:“Shutup!”的情形出现。而如今的婆婆们也学了乖,对于儿子的婚娶,只当是泼出去的水,把房子置下,喜酒办上,就不闻不问,由得小夫妻自生自灭去了。
  至于家庭摆设,也完全由女主人说了算。她们对于小摆设的兴趣不亚于新季时装。西式沙发早已成了毫无创意的家私,倒是仿明清式样的家具重新流行了起来。家里不设神龛的,也会想到摆张两头翘的案几来。如若更奢靡一些,索性觅了张烟榻来置于窗口下,伏在上面读读书也颇得太太们喜欢的。主流一些的太太,还是坚持西式家具,倒不是那些式样繁杂的受宠,从“宜家”到“盛源大地”,那些线条笔笔直的简约家具均是首选。可其中的不和谐音是太太们喜欢在床头、沙发上摆许多卡通玩具。
  如今时髦的小姑娘们喜欢一些日本的时尚杂志品牌。而太太们则偏好阅读的杂志倒也还是那些欧美流行杂志的本地版,《VOGUE》、《ELLE》等等。至于看电影,讲究实惠,很少如恋爱时期那样喜欢携着男友去逛电影院。每周采购一次碟片,好莱坞大片尽收眼底,倒是薄待了本土电影,前世的好辰光一去不复返。
  现在的房子较之十年前大,太太们有了底气把人招到家里来派对,那种旧时的社交生活重又活了过来。除了请丈夫或自己的老板、客户到家里来吃饭,有的太太还热衷于搞单身派对,把老公赶了出去,招了一群尚未婚嫁的男男女女,边吃饭边搞速配,乐此不疲。
  
  云裳细软
  
  ● 前世
  上海有卖现成衣服的商店,比如四大公司,比如鸿翔都有服装部。这些服装,有鸿翔公司生产的,也有从欧美进口的“环球”服装。但是,在这些商店里,更多的地方是让给作为原材料的面料的,真正被提起的也不是这些现成的衣服,而是在该公司买了衣料再请那里的裁缝加工制作的衣服。经济情形稍好一点的人,所谓买衣服就是去买衣料,所谓去时装公司买衣服,就是到时装公司去定做一件衣服。所以,那时的人,送礼常常就是送一块衣料。绸缎公司有各种规格的开片供应,裤子的、长衫的、旗袍的、大衣的,应有尽有。
  
  ● 今生
  如今定做服装的市场已萎缩得不成样了,除了一些深巷里的时装店以个性款式度身定制,或是《花样年华》流行时的旗袍风潮外,绝大多数的江山还是成衣的。毕竟流水线上下来的服装会便宜许多。况且来自巴黎、纽约的高级成衣品牌纷至沓来。专门喜欢在专卖店里买国际名牌的女人,与喜欢在街边小店里买杂牌个性服装的女人,她们之间的泾渭不见得分明。除了有荷包的差别外,几乎对新鲜的款式都很热衷。倒是越是有钱的时髦女人,越喜歡到各种小店里去淘便宜货。
  纯棉的料子依旧是主流。一般总要为不同的场合备下不同的款式。办公室里得穿正装,郊游时得穿休闲装,运动时得穿运动装,参加宴会时得穿晚装,到了午夜有狂欢派对,还得准备若干件样貌突兀的派对装。
  如今新装修的房子里,女主人都会安置一进衣帽间。壁橱已不再时髦,开出个小空间里,既可以存放衣物,又方便更换衣裳。通常男主人的衣服只占到衣帽间的四分之一,或者更少。
  
  独立人生
  
  ● 前世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破天荒出现了一大批类似姑姑、张爱玲、苏青这样的独身女子。她们单门独户,一个人居住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经营。传统的女大不嫁的尴尬,弃妇的悲惨,在她们身上失去了意义。她们并非是“失嫁”的一群,而是有能力有自信等待一个自己真正想嫁的人的一群。当然,也是在山河破碎的时候,被战乱颠覆了家庭、剥夺了组织家庭机会的一群人。
  可以说,这一批女性的出现,这一种生活方式的出现,才标志着上海女子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都市女子。她们是真正与男子分享一片天空的一群,是由都市培养由都市欣赏的一群。上海社会,因为她们的出现而更容忍了女性。
  
  ● 今生
  佳人独居,是预谋已久的。与长辈一个屋檐下的日子越来越尴尬了,而与他人安定下来的那一天又遥遥无期,那么,时不变我变吧。最主要的是,供得起淮海路高安路上那两室一厅的小公寓了,虽然按揭占去了几乎一半的薪水,但到底对得起自己的自由与快乐。
  此后,有了“关心粮食和蔬菜”的日子。在厨房里搞搞新意思,每每有小奇迹发生,就来不及地呼朋唤友,或是周末带回老家去汇报生活。
  此后,还有了操办单身派对的日子。一个人力大无穷地让沙发靠边,先剖鱼腹后拌色拉,定好时,两小时后关烤箱。门铃一串一串地响起来,都不是房产公司的,真好。餐桌上堆满了朋友带来的酒水,从JD到二锅头都有,偶尔朝五晚九地疯狂一下,才不枉单身贵族的身份。
  从客厅到厨房,从卧室到浴室,搬进自己的公寓后,佳人的24小时才真正有了附着物。蜡烛、香氛、音乐、靠垫、女式刮刀,诸般细节都熨贴生动了起来。男友来了又走,她反而放轻松了,对世事人生笃定了几分。站在阳台可以看到夜上海的一角,她恍惚感觉到了这城市的一个高度。
  佳人不给自己退路,从没有罢工歇业的懒人念头。每每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一打开房门,起居室里黄油蒜蓉面包的香味,还有电话答录机的留言,都让人倍感温暖。礼拜天钟点工走后,趴在一堆新衣旧裙和时尚杂志里,把下周的五套衣服琢磨出来。缺一件赴约的晚装,加在购物单的末尾,下午逛街又有了新内容。
  在书房呆累了,趿着拖鞋去街角的罗森超市买牛奶,熟门熟路地在门口的水果摊和碟片摊前停一停。夜半一点,小女子咬着一串煮物,走在沉睡的高大楼群里,对自己的自由和伟大感到些许的满足。
  
  社交名媛
  
  ● 前世
  张园、愚园等等迎来了数不尽的时髦男女,就更吸引向往时髦的男男女女。颇具市场意识的人,大多不会忽略这样的场所。由于这样游园的女子不少,就形成了竞争的局面,去前免不了兴师动众着意打扮,比如率先剪一个有刘海的发型,力求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往往,还未踏进园门,这一路上已经引得路人侧目而视议论纷纷。
  到20年代,突然之间,活跃于社交舞台、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女子大部分是结了婚的。身为太太如张学良夫人宋子文夫人,个个像明星一样的在报刊杂志频频亮相。
  在上海,“名媛”有出身名门的,比如做过《良友》画报封面女郎的张静江之女张芸英,也有名太的姐妹,如宋子文的妻妹张贻如,还有本身因社交活动活跃或事业有成的,如“上海小姐”郭安慈。
  
  ● 今生
  这个城市热爱乖巧的女人们,她们不但是各种时尚和名流场合必不可少的点缀,而且是挖掘商机、减少流通和公关成本的重要节点。
  社交名媛们也热爱这个城市。這蓬蓬勃勃的城市和她们一样风华正茂,让她们大展身手,灿烂开放。城市和她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水乳交融。
  现代活跃在社交圈内的女性,很可能在过去和现在从事着某种时尚行当,精通外语、高智商、有文化有知识,身边还往往少不了一个“立升”大的男人。
  社交名媛不一定要有花的容貌,但一定要入时,才有“招蜂引蝶”的好本领。通过她们,你可以到达城市上上下下的各个角落。
  
  青青校树
  
  ● 前世
  就读于女中的学生,基本上都受到了一番做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西洋淑女的训练。她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新潮而有趣,看得人眼花缭乱。
  女学生时髦的兴起及其给予上海女子的指导示范,带着开天辟地立一代新风的革命色彩。十多年之后,她的消失,却是将自己不着痕迹地融入都市的各种生活之中。走出学堂,女学生做夫人、做太太、做社会活动家、做明星……她们曾经是楷模,依然是楷模。
  
  ● 今生
  如今在这个城市做个十五六岁的女学生,不见得是件愉快的事。
  课业和前途的压力,女学生占不得一点便宜,早早地就得担在心上。再加上难看的校服、粗鄙的宿舍生活,女学生常觉得自己是都市生活的局外人,活色生香的城市景观总在远处。
  女学生于这城市多的是想像,蛛丝马迹,多是从自己光鲜的表姐和小姨身上得来的。偶尔地,一场亲戚的婚礼、或是对这花花世界的大胆一瞥,也会成为她们的珍贵记忆,指引着她们对未来的幻想和选择。女学生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大把的闲暇时光,却仍然爱惜着做一个女孩子的权利,她们也是不甘心落伍的。少女类的国产杂志总是好销的,言情小说前仆后继、永不过时,日韩英美的时尚小册子更会让她们如获至宝,在许多双课间的手里传来传去。她们总会抽出时间去做做windows hopping,去地下的香港名品城和露天的服饰市场兜一兜,精打细算地变一些精致的小花样。
  时髦的女学生总是成群结队的,互相映衬着成了风景。她们也热衷社交生活,不外乎在各自家里举办简单的派对,或是结伴逛街,流连在红茶馆、快餐店和量贩式卡拉OK厅之类的地方。她们的话题很多年都不会有太大变化,就是明星、减肥、帅哥、恋爱、出国之类。
  更有一小撮女学生的时尚,在这城市横空出世,自成一体,不是染发刺身穿洞,反叛到令人侧目的地步,就是活在大人根本无法理解的卡通世界里。女学生的虚荣心,可以在一场集体舞或是一场校园绯闻里得到小小的满足。还有心比较急的,比如美女作家低龄化、舶来的“援交”暗流,成了女学生中的偏锋。
  二十岁上下的女学生,似乎才有了翻身做主人的迹象。她们更加贴近都市的精神和物质细节,有了更多机会被卷入城市腹地。她们在独木桥上顺利过关,充满自信,再加上上海女子早觉早慧的天性,很容易就摸到了方向,早先看不真的一切都开始轮廓毕现了。
其他文献
老公讲一个笑话给我听。还未出口,自己已在窃笑——“有一对夫妇,惧内的老公最喜欢打保龄球,剽悍的老婆很爱抽烟。一晚,老婆发现烟抽完了,一挥手就叫老公去买。可是已经很晚了,附近的烟摊都关门了,老公突然想到酒吧应该有卖烟的。一进酒吧,老公一眼就看见吧台附近一位漂亮小姐,他忘记了自己是出来干嘛的,走上前去跟那位小姐聊天,然后就一起去开房,再然后……你应该猜得到啦。云雨之后,老公这才想起来自己是出来买烟的,
期刊
“维权”一词现在很时髦,好像一夜之间,人人明白了自己无上无边无限的权力,谁不把咱的权力放在眼里,立刻让你法庭上见。至于权力有还是没有,多大还是多小,则很少有人精算和论证。以至于弄得一说维权,大伙就都兴奋起来,而提起官司的那方作出胜券在握状,只等着捷报传来。  殊不知,已经潜伏着维权过度的险情。  单说几桩知名度颇高的近案。一是霍元甲的后代欲告李连杰,二是陈永贵的儿子状告史学家吴思。前者风声大雨点小
期刊
演出:    来自莫斯科的浪漫之夜——莫斯科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大剧院著名音乐家访华音乐会  2006年9月1日 19:30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东方音乐厅   票价:500、400、300、200、100元      芭蕾舞剧《舞姬》  2006年9月1—2日 19:15   美琪大戏院   票价:580、380、280、180、100、50元     上海爱乐乐团06—07音乐季开幕演出—贝多芬
期刊
一般来说,做到女作家都不会太漂亮,说句不客气的话,不丑就已经算好看的了,鲜有几个长得周正的。  我之所以说对女作家的容貌不要抱太大期望并没有任何以貌取人的意思。那是因为作家是个苦行僧式的职业,尤其要耐得住寂寞。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在现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到处是诱惑,不仅是香喷喷的咖啡的诱惑,还有更多比咖啡更香喷喷的诱惑,大多是冲着漂亮女孩来的,比如影视明星、“超级女生”、
期刊
“一个女人的一生最少要经历两座城市”,记不清是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这句话。出于对上海的向往,也想在年轻的时候多为自己增加一些阅历,我特地从北京来到上海。应届生,又没什么工作经验,我找了一家薪水中等的文化公司做文案策划,和我一起进到公司的还有上海女孩Vivian。  培训一结束,组长就把我们两个叫到一起来,“我现在正式通知你们,公司决定在试用期后,在你们两个中间只留下一位,希望你们都能好好努力!”组长说
期刊
吃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吴地的吃食更是让人有宁做饕餮也不为过之欲。    除了吃甜,吴地人口淡,做什么吃食都得是少盐少油。  一般小长三角人不吃面,主食是米饭,面条只能作为家里来不及做米饭时的救急用品。可是就是不吃面,我們也能做出“名面”来——阳春面。在一般小吃店,阳春面当属第一大招牌。往小店八仙桌一坐,对跑堂的大喊一声“来一碗阳春面”,不消十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煨阳春面就上桌了。你看这面条,用当
期刊
其实我的少年时代一点也不摇滚。许多奔跑呐喊在无垠的记忆里蒸发,朱自清说:热闹是他们的。    6岁大概是个什么状态呢?很多的恐惧和委屈还不会用词语表达。  那年夏天午睡起来,看见窗外妈妈和另外一个人拥抱,于是自己坐回沙发,悻悻然;紧接着害怕,因为前两天看连环画,一个妈妈喜欢了其他男人,就杀掉了自己的孩子;然后出了家門,一边跑一边回头看有没有人追上来,跑了3公里到爸爸的单位,爸爸擦着我头上的汗,问我
期刊
上海闲话里的“拼”,首先就有肯干、拼命的意思。遇到上海人讲“拼老命”了,别害怕,人家多半指的是豁出去干活了,而不是和你“拼死拼活”。  上海闲话里的“拼”,还有一层意思,更富有现代感,意为“合起来、合作”,大环境提倡着和谐之风,“拼”字当头,也是“合”为根本。当然,具体事体具体分析,并不是什么事都是合起来办才好的。看看在上海人中目前流行的“拼”,它们可都有一个共同点:参与者原本可能都不认识,只是为
期刊
艺术家气质的商务领事    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奥地利驻沪总领事馆的商务领事MS.Birgit Murr(中文名“穆娥”)时,总觉得她的外貌与商务领事这样的职位难以对上号。在我们的印象里,商务领事一般都要穿西装,而且往往都是深色的,即便是女性,也要穿上女士西装。但是眼前这位商务领事,她的美貌、气质往往是我们头脑里的外国艺术家、电影演员的形象。她身材苗条,身穿粉红色的休闲衬衫和直条的裙子,十分轻松地与我
期刊
焦晃小资料:  焦晃——生于北京,195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受教于苏联专家叶·康·列普科夫斯卡娅和朱端钧、胡导等教授。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数十年来始终坚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行动规律”演员学说,注重人物行动特殊形式的发掘,积极拓展自己的创造手段,在风格上强调心理生活的细腻和层次,速度节奏和形体语汇的准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