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女子之所以到如今自成一派,别无分号,想来也是讲究点文脉的。“今生”的上海女子,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前世”,又如何关照自己的今生呢?就像一个老牌子,换了不同的年代来看它,总有点传奇的况味。而当下的上海女子,自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今生传奇。
天桥风云
● 前世
最初的模特儿,都是一些名声不太好的人。直到20世纪初年,模特儿仍然被认为是“出身可疑的女人”。上流社会的仕女不轻易同模特儿接近,以免坏了名声。当时,模特儿如果穿戴了与贵夫人相同的服饰,就算是坏了规矩……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没有专业时装模特儿这个行业。穿着新装出现在杂志上的女子,大多数是电影明星,还有名嫒名太。“穿新装的XX”,是新装照片旁最通常的注释。
时装表演,在上海,没有发布新款、设计师登场的意思,而纯粹是一种娱乐性质的表演节目。亮相的服装,常常从古代到现代,从外国到中国,从皇后的服装到平民的服装,一应俱全,衣服的来源,也常常是表演者个人。看的人,图的是好玩;演的人,图的也是好玩。
时装表演到了后来也被夜总会之类的地方拿去,改造成俄罗斯女郎表演泳衣等等的节目,非但与时装业无关,还多少带点色情的含义。或许,也正因为此,上海一直没有发展出来如同巴黎那样的时装模特儿和时装展示会。
● 今生
如今模特的地位已和电影明星、歌星的地位等量齐观了。模特儿们花边新闻的阅读率并不下于其他的明星。甚至有的公子哥专门跑马灯一般换模特做临时女友。
顶级的模特是有顶级品牌赞助衣服的,她们成了社交圈内的关注中心。地位高了,格调也高。平日里也很少着了颜色鲜艳、款式特别的上街。倒是洗尽铅华后,个个素面朝天,能看得见天真的笑颜。毕竟那么小就上台,书读得少,缺少点文化底子倒是真的。这又是与模特低龄化的趋势分不开干系。模特的个人生活状态,也完全不似外界传说的那般混乱无度,甚至有的模特晚上10点后回家,必定要和妈妈打招呼,获得应允后,才敢在外应酬。此中行业竞争激烈,也有不少模特刚出道,便已准备好青春饭吃尽后,该如何转型,读书的有之,专心觅老公的亦有之。
上海最早于中国推出自己的模特时,还有点执时尚牛耳的意思。相比80年代初,现在在上海打拼的模特的半壁江山全是外来的漂儿。时常见得模特大赛上获奖的“上海”模特,一句上海话都讲不来。
上海太太
● 前世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不像中国其他地区,家庭模式全部是几代同堂。当时的上海已有相当一部分两代人即夫妇孩子组成的家庭,甚至有一些家庭连孩子也是送回原籍由祖父母带养。在这样结构的家庭里,女主人真的是惟一的女主人,年轻的她不必依照公公婆婆老一辈的意愿、习惯来过日子。她可以说了算,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方式,依照自己的口味来安排日常生活。所以,20年代末30年代的上海人家庭,连居室布置也同中国传统的模式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家庭中以年轻的夫妇为主,一切设施都符合年轻人求新、时髦、活泼的特点。比如,在客厅里置一架钢琴,一组西式沙发,而不是放两排明清时代的红木几凳和一张八仙桌。
这样的女主人,多半是受过一些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平时在家里经常阅读欧美新潮的流行杂志,比如《VOGUE》、《LADY'SHOME》。周末或者有空的晚上,当然要携丈夫去国泰、大光明看电影。30年代,上海是世界电影业的另一个好莱坞,每年生产的电影优质优量,拥有中国以及东南亚的绝大部分市场……一位曾在上海生活过的日本老人说,年轻的时候,日本时髦的人士如果要看最新的好莱坞电影,就去上海。
太太的生活丰富多彩。节假日,会在家里开开派对请客。平日里,会有许多以前的同学,现在都已结婚做太太的,在丈夫上班的时候,聚在一起搓搓麻将聊聊天。如果是丈夫同事的太太,她们很有可能会一年中有几次联谊聚会,到大饭店喝下午茶,为赈灾募捐也为丈夫的事业。
● 今生
今生的上海太太们依旧独立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断不会像烟鹂那样,看着老公脸色行事,雾锁重楼般成了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倒是常能看见一伙夫妇聚在一起,太太们互相碎着嘴,那些不知情识趣的丈夫们想要插话进来,却被太太们集体喝道:“Shutup!”的情形出现。而如今的婆婆们也学了乖,对于儿子的婚娶,只当是泼出去的水,把房子置下,喜酒办上,就不闻不问,由得小夫妻自生自灭去了。
至于家庭摆设,也完全由女主人说了算。她们对于小摆设的兴趣不亚于新季时装。西式沙发早已成了毫无创意的家私,倒是仿明清式样的家具重新流行了起来。家里不设神龛的,也会想到摆张两头翘的案几来。如若更奢靡一些,索性觅了张烟榻来置于窗口下,伏在上面读读书也颇得太太们喜欢的。主流一些的太太,还是坚持西式家具,倒不是那些式样繁杂的受宠,从“宜家”到“盛源大地”,那些线条笔笔直的简约家具均是首选。可其中的不和谐音是太太们喜欢在床头、沙发上摆许多卡通玩具。
如今时髦的小姑娘们喜欢一些日本的时尚杂志品牌。而太太们则偏好阅读的杂志倒也还是那些欧美流行杂志的本地版,《VOGUE》、《ELLE》等等。至于看电影,讲究实惠,很少如恋爱时期那样喜欢携着男友去逛电影院。每周采购一次碟片,好莱坞大片尽收眼底,倒是薄待了本土电影,前世的好辰光一去不复返。
现在的房子较之十年前大,太太们有了底气把人招到家里来派对,那种旧时的社交生活重又活了过来。除了请丈夫或自己的老板、客户到家里来吃饭,有的太太还热衷于搞单身派对,把老公赶了出去,招了一群尚未婚嫁的男男女女,边吃饭边搞速配,乐此不疲。
云裳细软
● 前世
上海有卖现成衣服的商店,比如四大公司,比如鸿翔都有服装部。这些服装,有鸿翔公司生产的,也有从欧美进口的“环球”服装。但是,在这些商店里,更多的地方是让给作为原材料的面料的,真正被提起的也不是这些现成的衣服,而是在该公司买了衣料再请那里的裁缝加工制作的衣服。经济情形稍好一点的人,所谓买衣服就是去买衣料,所谓去时装公司买衣服,就是到时装公司去定做一件衣服。所以,那时的人,送礼常常就是送一块衣料。绸缎公司有各种规格的开片供应,裤子的、长衫的、旗袍的、大衣的,应有尽有。
● 今生
如今定做服装的市场已萎缩得不成样了,除了一些深巷里的时装店以个性款式度身定制,或是《花样年华》流行时的旗袍风潮外,绝大多数的江山还是成衣的。毕竟流水线上下来的服装会便宜许多。况且来自巴黎、纽约的高级成衣品牌纷至沓来。专门喜欢在专卖店里买国际名牌的女人,与喜欢在街边小店里买杂牌个性服装的女人,她们之间的泾渭不见得分明。除了有荷包的差别外,几乎对新鲜的款式都很热衷。倒是越是有钱的时髦女人,越喜歡到各种小店里去淘便宜货。
纯棉的料子依旧是主流。一般总要为不同的场合备下不同的款式。办公室里得穿正装,郊游时得穿休闲装,运动时得穿运动装,参加宴会时得穿晚装,到了午夜有狂欢派对,还得准备若干件样貌突兀的派对装。
如今新装修的房子里,女主人都会安置一进衣帽间。壁橱已不再时髦,开出个小空间里,既可以存放衣物,又方便更换衣裳。通常男主人的衣服只占到衣帽间的四分之一,或者更少。
独立人生
● 前世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破天荒出现了一大批类似姑姑、张爱玲、苏青这样的独身女子。她们单门独户,一个人居住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经营。传统的女大不嫁的尴尬,弃妇的悲惨,在她们身上失去了意义。她们并非是“失嫁”的一群,而是有能力有自信等待一个自己真正想嫁的人的一群。当然,也是在山河破碎的时候,被战乱颠覆了家庭、剥夺了组织家庭机会的一群人。
可以说,这一批女性的出现,这一种生活方式的出现,才标志着上海女子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都市女子。她们是真正与男子分享一片天空的一群,是由都市培养由都市欣赏的一群。上海社会,因为她们的出现而更容忍了女性。
● 今生
佳人独居,是预谋已久的。与长辈一个屋檐下的日子越来越尴尬了,而与他人安定下来的那一天又遥遥无期,那么,时不变我变吧。最主要的是,供得起淮海路高安路上那两室一厅的小公寓了,虽然按揭占去了几乎一半的薪水,但到底对得起自己的自由与快乐。
此后,有了“关心粮食和蔬菜”的日子。在厨房里搞搞新意思,每每有小奇迹发生,就来不及地呼朋唤友,或是周末带回老家去汇报生活。
此后,还有了操办单身派对的日子。一个人力大无穷地让沙发靠边,先剖鱼腹后拌色拉,定好时,两小时后关烤箱。门铃一串一串地响起来,都不是房产公司的,真好。餐桌上堆满了朋友带来的酒水,从JD到二锅头都有,偶尔朝五晚九地疯狂一下,才不枉单身贵族的身份。
从客厅到厨房,从卧室到浴室,搬进自己的公寓后,佳人的24小时才真正有了附着物。蜡烛、香氛、音乐、靠垫、女式刮刀,诸般细节都熨贴生动了起来。男友来了又走,她反而放轻松了,对世事人生笃定了几分。站在阳台可以看到夜上海的一角,她恍惚感觉到了这城市的一个高度。
佳人不给自己退路,从没有罢工歇业的懒人念头。每每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一打开房门,起居室里黄油蒜蓉面包的香味,还有电话答录机的留言,都让人倍感温暖。礼拜天钟点工走后,趴在一堆新衣旧裙和时尚杂志里,把下周的五套衣服琢磨出来。缺一件赴约的晚装,加在购物单的末尾,下午逛街又有了新内容。
在书房呆累了,趿着拖鞋去街角的罗森超市买牛奶,熟门熟路地在门口的水果摊和碟片摊前停一停。夜半一点,小女子咬着一串煮物,走在沉睡的高大楼群里,对自己的自由和伟大感到些许的满足。
社交名媛
● 前世
张园、愚园等等迎来了数不尽的时髦男女,就更吸引向往时髦的男男女女。颇具市场意识的人,大多不会忽略这样的场所。由于这样游园的女子不少,就形成了竞争的局面,去前免不了兴师动众着意打扮,比如率先剪一个有刘海的发型,力求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往往,还未踏进园门,这一路上已经引得路人侧目而视议论纷纷。
到20年代,突然之间,活跃于社交舞台、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女子大部分是结了婚的。身为太太如张学良夫人宋子文夫人,个个像明星一样的在报刊杂志频频亮相。
在上海,“名媛”有出身名门的,比如做过《良友》画报封面女郎的张静江之女张芸英,也有名太的姐妹,如宋子文的妻妹张贻如,还有本身因社交活动活跃或事业有成的,如“上海小姐”郭安慈。
● 今生
这个城市热爱乖巧的女人们,她们不但是各种时尚和名流场合必不可少的点缀,而且是挖掘商机、减少流通和公关成本的重要节点。
社交名媛们也热爱这个城市。這蓬蓬勃勃的城市和她们一样风华正茂,让她们大展身手,灿烂开放。城市和她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水乳交融。
现代活跃在社交圈内的女性,很可能在过去和现在从事着某种时尚行当,精通外语、高智商、有文化有知识,身边还往往少不了一个“立升”大的男人。
社交名媛不一定要有花的容貌,但一定要入时,才有“招蜂引蝶”的好本领。通过她们,你可以到达城市上上下下的各个角落。
青青校树
● 前世
就读于女中的学生,基本上都受到了一番做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西洋淑女的训练。她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新潮而有趣,看得人眼花缭乱。
女学生时髦的兴起及其给予上海女子的指导示范,带着开天辟地立一代新风的革命色彩。十多年之后,她的消失,却是将自己不着痕迹地融入都市的各种生活之中。走出学堂,女学生做夫人、做太太、做社会活动家、做明星……她们曾经是楷模,依然是楷模。
● 今生
如今在这个城市做个十五六岁的女学生,不见得是件愉快的事。
课业和前途的压力,女学生占不得一点便宜,早早地就得担在心上。再加上难看的校服、粗鄙的宿舍生活,女学生常觉得自己是都市生活的局外人,活色生香的城市景观总在远处。
女学生于这城市多的是想像,蛛丝马迹,多是从自己光鲜的表姐和小姨身上得来的。偶尔地,一场亲戚的婚礼、或是对这花花世界的大胆一瞥,也会成为她们的珍贵记忆,指引着她们对未来的幻想和选择。女学生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大把的闲暇时光,却仍然爱惜着做一个女孩子的权利,她们也是不甘心落伍的。少女类的国产杂志总是好销的,言情小说前仆后继、永不过时,日韩英美的时尚小册子更会让她们如获至宝,在许多双课间的手里传来传去。她们总会抽出时间去做做windows hopping,去地下的香港名品城和露天的服饰市场兜一兜,精打细算地变一些精致的小花样。
时髦的女学生总是成群结队的,互相映衬着成了风景。她们也热衷社交生活,不外乎在各自家里举办简单的派对,或是结伴逛街,流连在红茶馆、快餐店和量贩式卡拉OK厅之类的地方。她们的话题很多年都不会有太大变化,就是明星、减肥、帅哥、恋爱、出国之类。
更有一小撮女学生的时尚,在这城市横空出世,自成一体,不是染发刺身穿洞,反叛到令人侧目的地步,就是活在大人根本无法理解的卡通世界里。女学生的虚荣心,可以在一场集体舞或是一场校园绯闻里得到小小的满足。还有心比较急的,比如美女作家低龄化、舶来的“援交”暗流,成了女学生中的偏锋。
二十岁上下的女学生,似乎才有了翻身做主人的迹象。她们更加贴近都市的精神和物质细节,有了更多机会被卷入城市腹地。她们在独木桥上顺利过关,充满自信,再加上上海女子早觉早慧的天性,很容易就摸到了方向,早先看不真的一切都开始轮廓毕现了。
天桥风云
● 前世
最初的模特儿,都是一些名声不太好的人。直到20世纪初年,模特儿仍然被认为是“出身可疑的女人”。上流社会的仕女不轻易同模特儿接近,以免坏了名声。当时,模特儿如果穿戴了与贵夫人相同的服饰,就算是坏了规矩……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没有专业时装模特儿这个行业。穿着新装出现在杂志上的女子,大多数是电影明星,还有名嫒名太。“穿新装的XX”,是新装照片旁最通常的注释。
时装表演,在上海,没有发布新款、设计师登场的意思,而纯粹是一种娱乐性质的表演节目。亮相的服装,常常从古代到现代,从外国到中国,从皇后的服装到平民的服装,一应俱全,衣服的来源,也常常是表演者个人。看的人,图的是好玩;演的人,图的也是好玩。
时装表演到了后来也被夜总会之类的地方拿去,改造成俄罗斯女郎表演泳衣等等的节目,非但与时装业无关,还多少带点色情的含义。或许,也正因为此,上海一直没有发展出来如同巴黎那样的时装模特儿和时装展示会。
● 今生
如今模特的地位已和电影明星、歌星的地位等量齐观了。模特儿们花边新闻的阅读率并不下于其他的明星。甚至有的公子哥专门跑马灯一般换模特做临时女友。
顶级的模特是有顶级品牌赞助衣服的,她们成了社交圈内的关注中心。地位高了,格调也高。平日里也很少着了颜色鲜艳、款式特别的上街。倒是洗尽铅华后,个个素面朝天,能看得见天真的笑颜。毕竟那么小就上台,书读得少,缺少点文化底子倒是真的。这又是与模特低龄化的趋势分不开干系。模特的个人生活状态,也完全不似外界传说的那般混乱无度,甚至有的模特晚上10点后回家,必定要和妈妈打招呼,获得应允后,才敢在外应酬。此中行业竞争激烈,也有不少模特刚出道,便已准备好青春饭吃尽后,该如何转型,读书的有之,专心觅老公的亦有之。
上海最早于中国推出自己的模特时,还有点执时尚牛耳的意思。相比80年代初,现在在上海打拼的模特的半壁江山全是外来的漂儿。时常见得模特大赛上获奖的“上海”模特,一句上海话都讲不来。
上海太太
● 前世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不像中国其他地区,家庭模式全部是几代同堂。当时的上海已有相当一部分两代人即夫妇孩子组成的家庭,甚至有一些家庭连孩子也是送回原籍由祖父母带养。在这样结构的家庭里,女主人真的是惟一的女主人,年轻的她不必依照公公婆婆老一辈的意愿、习惯来过日子。她可以说了算,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方式,依照自己的口味来安排日常生活。所以,20年代末30年代的上海人家庭,连居室布置也同中国传统的模式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家庭中以年轻的夫妇为主,一切设施都符合年轻人求新、时髦、活泼的特点。比如,在客厅里置一架钢琴,一组西式沙发,而不是放两排明清时代的红木几凳和一张八仙桌。
这样的女主人,多半是受过一些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平时在家里经常阅读欧美新潮的流行杂志,比如《VOGUE》、《LADY'SHOME》。周末或者有空的晚上,当然要携丈夫去国泰、大光明看电影。30年代,上海是世界电影业的另一个好莱坞,每年生产的电影优质优量,拥有中国以及东南亚的绝大部分市场……一位曾在上海生活过的日本老人说,年轻的时候,日本时髦的人士如果要看最新的好莱坞电影,就去上海。
太太的生活丰富多彩。节假日,会在家里开开派对请客。平日里,会有许多以前的同学,现在都已结婚做太太的,在丈夫上班的时候,聚在一起搓搓麻将聊聊天。如果是丈夫同事的太太,她们很有可能会一年中有几次联谊聚会,到大饭店喝下午茶,为赈灾募捐也为丈夫的事业。
● 今生
今生的上海太太们依旧独立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断不会像烟鹂那样,看着老公脸色行事,雾锁重楼般成了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倒是常能看见一伙夫妇聚在一起,太太们互相碎着嘴,那些不知情识趣的丈夫们想要插话进来,却被太太们集体喝道:“Shutup!”的情形出现。而如今的婆婆们也学了乖,对于儿子的婚娶,只当是泼出去的水,把房子置下,喜酒办上,就不闻不问,由得小夫妻自生自灭去了。
至于家庭摆设,也完全由女主人说了算。她们对于小摆设的兴趣不亚于新季时装。西式沙发早已成了毫无创意的家私,倒是仿明清式样的家具重新流行了起来。家里不设神龛的,也会想到摆张两头翘的案几来。如若更奢靡一些,索性觅了张烟榻来置于窗口下,伏在上面读读书也颇得太太们喜欢的。主流一些的太太,还是坚持西式家具,倒不是那些式样繁杂的受宠,从“宜家”到“盛源大地”,那些线条笔笔直的简约家具均是首选。可其中的不和谐音是太太们喜欢在床头、沙发上摆许多卡通玩具。
如今时髦的小姑娘们喜欢一些日本的时尚杂志品牌。而太太们则偏好阅读的杂志倒也还是那些欧美流行杂志的本地版,《VOGUE》、《ELLE》等等。至于看电影,讲究实惠,很少如恋爱时期那样喜欢携着男友去逛电影院。每周采购一次碟片,好莱坞大片尽收眼底,倒是薄待了本土电影,前世的好辰光一去不复返。
现在的房子较之十年前大,太太们有了底气把人招到家里来派对,那种旧时的社交生活重又活了过来。除了请丈夫或自己的老板、客户到家里来吃饭,有的太太还热衷于搞单身派对,把老公赶了出去,招了一群尚未婚嫁的男男女女,边吃饭边搞速配,乐此不疲。
云裳细软
● 前世
上海有卖现成衣服的商店,比如四大公司,比如鸿翔都有服装部。这些服装,有鸿翔公司生产的,也有从欧美进口的“环球”服装。但是,在这些商店里,更多的地方是让给作为原材料的面料的,真正被提起的也不是这些现成的衣服,而是在该公司买了衣料再请那里的裁缝加工制作的衣服。经济情形稍好一点的人,所谓买衣服就是去买衣料,所谓去时装公司买衣服,就是到时装公司去定做一件衣服。所以,那时的人,送礼常常就是送一块衣料。绸缎公司有各种规格的开片供应,裤子的、长衫的、旗袍的、大衣的,应有尽有。
● 今生
如今定做服装的市场已萎缩得不成样了,除了一些深巷里的时装店以个性款式度身定制,或是《花样年华》流行时的旗袍风潮外,绝大多数的江山还是成衣的。毕竟流水线上下来的服装会便宜许多。况且来自巴黎、纽约的高级成衣品牌纷至沓来。专门喜欢在专卖店里买国际名牌的女人,与喜欢在街边小店里买杂牌个性服装的女人,她们之间的泾渭不见得分明。除了有荷包的差别外,几乎对新鲜的款式都很热衷。倒是越是有钱的时髦女人,越喜歡到各种小店里去淘便宜货。
纯棉的料子依旧是主流。一般总要为不同的场合备下不同的款式。办公室里得穿正装,郊游时得穿休闲装,运动时得穿运动装,参加宴会时得穿晚装,到了午夜有狂欢派对,还得准备若干件样貌突兀的派对装。
如今新装修的房子里,女主人都会安置一进衣帽间。壁橱已不再时髦,开出个小空间里,既可以存放衣物,又方便更换衣裳。通常男主人的衣服只占到衣帽间的四分之一,或者更少。
独立人生
● 前世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破天荒出现了一大批类似姑姑、张爱玲、苏青这样的独身女子。她们单门独户,一个人居住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经营。传统的女大不嫁的尴尬,弃妇的悲惨,在她们身上失去了意义。她们并非是“失嫁”的一群,而是有能力有自信等待一个自己真正想嫁的人的一群。当然,也是在山河破碎的时候,被战乱颠覆了家庭、剥夺了组织家庭机会的一群人。
可以说,这一批女性的出现,这一种生活方式的出现,才标志着上海女子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都市女子。她们是真正与男子分享一片天空的一群,是由都市培养由都市欣赏的一群。上海社会,因为她们的出现而更容忍了女性。
● 今生
佳人独居,是预谋已久的。与长辈一个屋檐下的日子越来越尴尬了,而与他人安定下来的那一天又遥遥无期,那么,时不变我变吧。最主要的是,供得起淮海路高安路上那两室一厅的小公寓了,虽然按揭占去了几乎一半的薪水,但到底对得起自己的自由与快乐。
此后,有了“关心粮食和蔬菜”的日子。在厨房里搞搞新意思,每每有小奇迹发生,就来不及地呼朋唤友,或是周末带回老家去汇报生活。
此后,还有了操办单身派对的日子。一个人力大无穷地让沙发靠边,先剖鱼腹后拌色拉,定好时,两小时后关烤箱。门铃一串一串地响起来,都不是房产公司的,真好。餐桌上堆满了朋友带来的酒水,从JD到二锅头都有,偶尔朝五晚九地疯狂一下,才不枉单身贵族的身份。
从客厅到厨房,从卧室到浴室,搬进自己的公寓后,佳人的24小时才真正有了附着物。蜡烛、香氛、音乐、靠垫、女式刮刀,诸般细节都熨贴生动了起来。男友来了又走,她反而放轻松了,对世事人生笃定了几分。站在阳台可以看到夜上海的一角,她恍惚感觉到了这城市的一个高度。
佳人不给自己退路,从没有罢工歇业的懒人念头。每每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一打开房门,起居室里黄油蒜蓉面包的香味,还有电话答录机的留言,都让人倍感温暖。礼拜天钟点工走后,趴在一堆新衣旧裙和时尚杂志里,把下周的五套衣服琢磨出来。缺一件赴约的晚装,加在购物单的末尾,下午逛街又有了新内容。
在书房呆累了,趿着拖鞋去街角的罗森超市买牛奶,熟门熟路地在门口的水果摊和碟片摊前停一停。夜半一点,小女子咬着一串煮物,走在沉睡的高大楼群里,对自己的自由和伟大感到些许的满足。
社交名媛
● 前世
张园、愚园等等迎来了数不尽的时髦男女,就更吸引向往时髦的男男女女。颇具市场意识的人,大多不会忽略这样的场所。由于这样游园的女子不少,就形成了竞争的局面,去前免不了兴师动众着意打扮,比如率先剪一个有刘海的发型,力求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往往,还未踏进园门,这一路上已经引得路人侧目而视议论纷纷。
到20年代,突然之间,活跃于社交舞台、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女子大部分是结了婚的。身为太太如张学良夫人宋子文夫人,个个像明星一样的在报刊杂志频频亮相。
在上海,“名媛”有出身名门的,比如做过《良友》画报封面女郎的张静江之女张芸英,也有名太的姐妹,如宋子文的妻妹张贻如,还有本身因社交活动活跃或事业有成的,如“上海小姐”郭安慈。
● 今生
这个城市热爱乖巧的女人们,她们不但是各种时尚和名流场合必不可少的点缀,而且是挖掘商机、减少流通和公关成本的重要节点。
社交名媛们也热爱这个城市。這蓬蓬勃勃的城市和她们一样风华正茂,让她们大展身手,灿烂开放。城市和她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水乳交融。
现代活跃在社交圈内的女性,很可能在过去和现在从事着某种时尚行当,精通外语、高智商、有文化有知识,身边还往往少不了一个“立升”大的男人。
社交名媛不一定要有花的容貌,但一定要入时,才有“招蜂引蝶”的好本领。通过她们,你可以到达城市上上下下的各个角落。
青青校树
● 前世
就读于女中的学生,基本上都受到了一番做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西洋淑女的训练。她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新潮而有趣,看得人眼花缭乱。
女学生时髦的兴起及其给予上海女子的指导示范,带着开天辟地立一代新风的革命色彩。十多年之后,她的消失,却是将自己不着痕迹地融入都市的各种生活之中。走出学堂,女学生做夫人、做太太、做社会活动家、做明星……她们曾经是楷模,依然是楷模。
● 今生
如今在这个城市做个十五六岁的女学生,不见得是件愉快的事。
课业和前途的压力,女学生占不得一点便宜,早早地就得担在心上。再加上难看的校服、粗鄙的宿舍生活,女学生常觉得自己是都市生活的局外人,活色生香的城市景观总在远处。
女学生于这城市多的是想像,蛛丝马迹,多是从自己光鲜的表姐和小姨身上得来的。偶尔地,一场亲戚的婚礼、或是对这花花世界的大胆一瞥,也会成为她们的珍贵记忆,指引着她们对未来的幻想和选择。女学生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大把的闲暇时光,却仍然爱惜着做一个女孩子的权利,她们也是不甘心落伍的。少女类的国产杂志总是好销的,言情小说前仆后继、永不过时,日韩英美的时尚小册子更会让她们如获至宝,在许多双课间的手里传来传去。她们总会抽出时间去做做windows hopping,去地下的香港名品城和露天的服饰市场兜一兜,精打细算地变一些精致的小花样。
时髦的女学生总是成群结队的,互相映衬着成了风景。她们也热衷社交生活,不外乎在各自家里举办简单的派对,或是结伴逛街,流连在红茶馆、快餐店和量贩式卡拉OK厅之类的地方。她们的话题很多年都不会有太大变化,就是明星、减肥、帅哥、恋爱、出国之类。
更有一小撮女学生的时尚,在这城市横空出世,自成一体,不是染发刺身穿洞,反叛到令人侧目的地步,就是活在大人根本无法理解的卡通世界里。女学生的虚荣心,可以在一场集体舞或是一场校园绯闻里得到小小的满足。还有心比较急的,比如美女作家低龄化、舶来的“援交”暗流,成了女学生中的偏锋。
二十岁上下的女学生,似乎才有了翻身做主人的迹象。她们更加贴近都市的精神和物质细节,有了更多机会被卷入城市腹地。她们在独木桥上顺利过关,充满自信,再加上上海女子早觉早慧的天性,很容易就摸到了方向,早先看不真的一切都开始轮廓毕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