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新課程教学标准中积极推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发展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应该定位于学生形成综合语文素养能力,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初中阶段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初中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方面,让初中生能够获得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体验。而要做到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切实提升学生参与性,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接受性学习这个过程而言,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两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模式。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来看,接受性学习注重的是教学方法,而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方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都需要保证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进来,这既是教育学方面的规律,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规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矛盾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而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教师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矛盾,以自身为矛盾的转化条件,采用合适教学方式,解决现阶段学生发展和教学内容不协调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和转化方式就是教法,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学法,因此,教学本质实际上就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开展都要遵循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
一、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应用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在这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学生的地位变得更加平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和教学的引领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由过去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应用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良好的学习情景,提供多种渠道保证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且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获得全新的知识体验,促进中学生形成积极地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保证教与学之间的平衡发展,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初中生综合语文素养。语文学科十分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该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初中新课程语文标准的实施。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是重视教学过程。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思考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成绩和分数,不一定是具体的成品,学生能否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新知识认知、选择、判断和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全新的问题,并有所创新。
二是重视应用过程。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个的基本特征。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应用自己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在于学习知识的量,背诵得有多流利。探究性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其目的是发展初中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侧重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重视体验过程。探究性学习不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如学习方法、语文知识积累等,而且还十分重视感性方面的体验,即学习过程的体验。传统教学模式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其教学过程是间接性的经验,而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学习方法和文化知识的传递,还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就包含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述的这些过程通过单向的教学很难达到,必须保证学生全面参与进来。
四是重视所有学生参与过程。探究性学习重视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从理论角度上讲,每一个智力正常学生都可以通过参与探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探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初中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适合自身的探究学习计划,在实现个人探究目标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个体在探究性学习中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单独很难解决,这就需要依靠集体智慧,科学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一举多得。
那么,如何将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呢?
第一,要重视课前预习工作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作为初中生其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各种科学知识。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就要求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教学内容准备工作。初中语文学科因其自身所带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借助相应的工具开展预习,学生在预习、阅读过程中不会产生对错的困扰,只有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到位,不透彻等问题。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来说,语文课前预习学生更容易自我控制和自我把握。
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无非就是读一读课文,认识一些生字、生词,或者最多结合参考书的知识内容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分段,这就使得语文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预习所要达成的效果。因此,为了将课前预习这种形式和内容更好的结合起来,可以将课前预习初步划分成为质疑和和查证两个过程。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生质疑精神,要告知学生大胆质疑比被动接受知识更为重要,要求学生在质疑过程中不要使用任何参考书籍,将预习作为一项探究内容,结合自身实际阅读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结合问题进行查证。查证途径有很多种,可以借助参考书籍、参考资料,也可以到图书馆阅读相应的书籍,网上查阅等方式,尽可能在上课前将问题解决,针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要开展合作探究
个人的思维、见解和信息的搜集能力毕竟有限,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职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就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开展合作探究。教师在分组和安排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优势互补,兼容差异性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大部分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初中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课前预习情况,谈一下自己阅读文章后的感受,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积极将其解决。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工作,适时对学生的合作过程进行指导和点拨,有时可以和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
第三,要大胆探索
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思维并不是同质化的,而是个性化的,不同学生所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可能并不容易立即得出答案,但是学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就有现实的意义。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采用实验去验证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讲解到苏轼的《浣溪沙》中的“门前流水尚能西”这句诗词后,有学生提出為什么诗句中要写流水向西,这个问题其实和本次教学无关,是单纯的地理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地势东高西低这个原因之后,又提出这首词中为什么讲“尚能西”,结合第一个问题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互动交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问题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四,要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归纳小结,另一个是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中不进行归纳小结,学生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就不能很好的得到梳理、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缺乏条理性。因此,就要求初中生每隔1~2周对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查找自己在这个阶段学习过程中提出了那些有价值的、精彩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以及教师交流中学习到哪方面知识。经过不断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越来越懂得从哪些方面入手,明白怎样质疑,最终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随着我国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语文教师要积极探求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初中语文教学面临全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
王莉莉,山东威海市石岛实验中学教师。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接受性学习这个过程而言,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两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模式。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来看,接受性学习注重的是教学方法,而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方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都需要保证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进来,这既是教育学方面的规律,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规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矛盾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而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教师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矛盾,以自身为矛盾的转化条件,采用合适教学方式,解决现阶段学生发展和教学内容不协调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和转化方式就是教法,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学法,因此,教学本质实际上就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开展都要遵循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
一、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应用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在这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学生的地位变得更加平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和教学的引领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由过去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应用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良好的学习情景,提供多种渠道保证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且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获得全新的知识体验,促进中学生形成积极地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保证教与学之间的平衡发展,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初中生综合语文素养。语文学科十分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该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初中新课程语文标准的实施。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是重视教学过程。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思考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成绩和分数,不一定是具体的成品,学生能否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新知识认知、选择、判断和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全新的问题,并有所创新。
二是重视应用过程。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个的基本特征。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应用自己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在于学习知识的量,背诵得有多流利。探究性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其目的是发展初中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侧重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重视体验过程。探究性学习不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如学习方法、语文知识积累等,而且还十分重视感性方面的体验,即学习过程的体验。传统教学模式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其教学过程是间接性的经验,而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学习方法和文化知识的传递,还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就包含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述的这些过程通过单向的教学很难达到,必须保证学生全面参与进来。
四是重视所有学生参与过程。探究性学习重视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从理论角度上讲,每一个智力正常学生都可以通过参与探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探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初中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适合自身的探究学习计划,在实现个人探究目标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个体在探究性学习中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单独很难解决,这就需要依靠集体智慧,科学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一举多得。
那么,如何将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呢?
第一,要重视课前预习工作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作为初中生其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各种科学知识。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就要求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教学内容准备工作。初中语文学科因其自身所带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借助相应的工具开展预习,学生在预习、阅读过程中不会产生对错的困扰,只有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到位,不透彻等问题。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来说,语文课前预习学生更容易自我控制和自我把握。
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无非就是读一读课文,认识一些生字、生词,或者最多结合参考书的知识内容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分段,这就使得语文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预习所要达成的效果。因此,为了将课前预习这种形式和内容更好的结合起来,可以将课前预习初步划分成为质疑和和查证两个过程。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生质疑精神,要告知学生大胆质疑比被动接受知识更为重要,要求学生在质疑过程中不要使用任何参考书籍,将预习作为一项探究内容,结合自身实际阅读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结合问题进行查证。查证途径有很多种,可以借助参考书籍、参考资料,也可以到图书馆阅读相应的书籍,网上查阅等方式,尽可能在上课前将问题解决,针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要开展合作探究
个人的思维、见解和信息的搜集能力毕竟有限,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职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就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开展合作探究。教师在分组和安排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优势互补,兼容差异性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大部分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初中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课前预习情况,谈一下自己阅读文章后的感受,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积极将其解决。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工作,适时对学生的合作过程进行指导和点拨,有时可以和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
第三,要大胆探索
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思维并不是同质化的,而是个性化的,不同学生所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可能并不容易立即得出答案,但是学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就有现实的意义。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采用实验去验证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讲解到苏轼的《浣溪沙》中的“门前流水尚能西”这句诗词后,有学生提出為什么诗句中要写流水向西,这个问题其实和本次教学无关,是单纯的地理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地势东高西低这个原因之后,又提出这首词中为什么讲“尚能西”,结合第一个问题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互动交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问题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四,要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归纳小结,另一个是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中不进行归纳小结,学生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就不能很好的得到梳理、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缺乏条理性。因此,就要求初中生每隔1~2周对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查找自己在这个阶段学习过程中提出了那些有价值的、精彩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以及教师交流中学习到哪方面知识。经过不断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越来越懂得从哪些方面入手,明白怎样质疑,最终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随着我国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语文教师要积极探求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初中语文教学面临全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
王莉莉,山东威海市石岛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