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作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如果我们将英语课堂比喻成学生的“文化大餐”,那么课外作业就是他们的“休闲点心”了。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教学研究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对课外作业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初中阶段,面对日益加重的学业负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衰减,分层现象逐渐明显。作业不做、抄袭的现象已普遍存在。
教育理念的更新,必定会改变英语作业的传统模式。虽然传统作业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非常有效,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目前所沿用的英语作业模式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如果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它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作业缺乏个性化,忽视了发展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业随意性大,缺乏研究;作业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乏激励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使得学生做课外作业的兴趣不高,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业的效果不令人满意,有些作业甚至扼杀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这些弊端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用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作业,它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新课程的作业现状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改进“作业设计”这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打破原来那些老框子,着眼于培养学生们的语言技能,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明天。因此,如何设计作业、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及时进行评估、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使作业设计成为一把开启教学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呢?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业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业设计必须类型多样、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好任何一门功课的必备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善于挖掘语言教学中的“趣”,努力提高作业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需要。当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不会把作业当成是一种负担,而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完成它。反之,学生对单调、枯燥的作业存在着厌烦心理,作业态度马虎,作业完成质量就差。比如在学习含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句时,因为该句型的时态用法较为重要,为了巩固该句型的用法,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我设计了一道“if接龙”的课后作业,请学生用“if”造5个以上的句子,要求前后意思连贯、逻辑性强。学生们纷纷动脑动笔,并造出了一连串有趣的故事情节。如:If I fall into the river, I will cry “Help! Help!” If I cry for help, a man will save me and take me to a hospital. If I stay in hospital, a beautiful nurse will take good care of me. If a beautiful nurse takes good care of me, we may love each other. If we love each other, we will get married. If we get married, we will have a lovely baby... 学生思维开阔,讲述生动有趣,课堂传来一阵阵的笑声。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用心去设计,一道原本枯燥的造句作业也会变得充满乐趣。
二、作业设计要具有适度性
首先是量的适度。作业量太小,如蜻蜓点水,达不到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作业量太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消极应对。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有碍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确保一题对应一个教学内容,一项对准一个训练点,真正从实际的效益追求上控制作业的总量。
其次是难度上的适度。教师要认真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熟练的技能技巧。教师要避免用一刀切的形式把机械地抄写单词、词组甚至是课文放在首位。否则,容易使学生成为一台“机器”而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忽视了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从而降低了作业的效果。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知识的系统归类,而不是进行大量的、毫无针对性的、机械性的练习。教师应把握好这一原则,做到选材有针对性且题量适中,不可把练习变成“题海”,更不能把完成大量的作业当成学生复习和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
三、作业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学英语,因条件不一、分化较快,一个班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分类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设计作业时也要注意分上、中、下三个层次。
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同时、同量、同质地完成相同的作业,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有梯度和区分度。
四、作业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语言不是支离破碎的条文和规则,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景有语境的整体,所以,如何使语言知识生动化,使我们的学生感兴趣,是教师设计作业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从新目标的理念出发,英语作业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Section B)”的作业可设计为:让学生采访周围的人,了解一下他们的过去与现在,据此写一篇作文,让学生体会到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差别,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这样的作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这类符合学生生活实际、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课外作业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不断探索英语作业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外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教师应该认识到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并利用好作业这个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作业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倡合作交流、自我构建,力争让作业“活”起来。这样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调整心态,拉近师生间距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周侯辰)
教育理念的更新,必定会改变英语作业的传统模式。虽然传统作业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非常有效,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目前所沿用的英语作业模式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如果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它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作业缺乏个性化,忽视了发展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业随意性大,缺乏研究;作业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乏激励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使得学生做课外作业的兴趣不高,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业的效果不令人满意,有些作业甚至扼杀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这些弊端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用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作业,它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新课程的作业现状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改进“作业设计”这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打破原来那些老框子,着眼于培养学生们的语言技能,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明天。因此,如何设计作业、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及时进行评估、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使作业设计成为一把开启教学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呢?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业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业设计必须类型多样、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好任何一门功课的必备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善于挖掘语言教学中的“趣”,努力提高作业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需要。当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不会把作业当成是一种负担,而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完成它。反之,学生对单调、枯燥的作业存在着厌烦心理,作业态度马虎,作业完成质量就差。比如在学习含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句时,因为该句型的时态用法较为重要,为了巩固该句型的用法,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我设计了一道“if接龙”的课后作业,请学生用“if”造5个以上的句子,要求前后意思连贯、逻辑性强。学生们纷纷动脑动笔,并造出了一连串有趣的故事情节。如:If I fall into the river, I will cry “Help! Help!” If I cry for help, a man will save me and take me to a hospital. If I stay in hospital, a beautiful nurse will take good care of me. If a beautiful nurse takes good care of me, we may love each other. If we love each other, we will get married. If we get married, we will have a lovely baby... 学生思维开阔,讲述生动有趣,课堂传来一阵阵的笑声。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用心去设计,一道原本枯燥的造句作业也会变得充满乐趣。
二、作业设计要具有适度性
首先是量的适度。作业量太小,如蜻蜓点水,达不到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作业量太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消极应对。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有碍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确保一题对应一个教学内容,一项对准一个训练点,真正从实际的效益追求上控制作业的总量。
其次是难度上的适度。教师要认真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熟练的技能技巧。教师要避免用一刀切的形式把机械地抄写单词、词组甚至是课文放在首位。否则,容易使学生成为一台“机器”而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忽视了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从而降低了作业的效果。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知识的系统归类,而不是进行大量的、毫无针对性的、机械性的练习。教师应把握好这一原则,做到选材有针对性且题量适中,不可把练习变成“题海”,更不能把完成大量的作业当成学生复习和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
三、作业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学英语,因条件不一、分化较快,一个班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分类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设计作业时也要注意分上、中、下三个层次。
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同时、同量、同质地完成相同的作业,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有梯度和区分度。
四、作业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语言不是支离破碎的条文和规则,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景有语境的整体,所以,如何使语言知识生动化,使我们的学生感兴趣,是教师设计作业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从新目标的理念出发,英语作业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Section B)”的作业可设计为:让学生采访周围的人,了解一下他们的过去与现在,据此写一篇作文,让学生体会到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差别,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这样的作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这类符合学生生活实际、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课外作业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不断探索英语作业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外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教师应该认识到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并利用好作业这个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作业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倡合作交流、自我构建,力争让作业“活”起来。这样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调整心态,拉近师生间距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