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谈上下班道路交通事故特殊情形的工伤认定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公检法三机关建立案例指导制度以后,“指导性案例”已经成为一个法定的或者特定的概念。就人民法院而言,指导性案例专指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法发[2010]51号)程序编选的并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公开发布的案例,全国法院在审理与指导性案例类似的案件时,应当参照指导性案例。所谓应当参照,就是必须参照的意思。本文以最高人民法院69号指导案例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出发点,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的职责出发,揭示特定情形道路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正视“穷其所能也不能还原事实”的现实客观性,力求寻找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
  关键词:工伤认定;指导案例;道路交通事故证明
  一、引子:最高院69号指导案例简介
  王某系王某某之父。王某某是峨眉公司职工。2013年3月18日,王某某因交通事故死亡。由于王某某驾驶摩托车倒地翻覆的原因无法查实,四川省峨眉山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于同年4月1日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条的规定,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乐公交认定[2013]第00035号),载明:2013年3月18日,王某某驾驶无牌“卡迪王”二轮摩托车由峨眉山市大转盘至小转盘方向行驶,1时20分许,当该车行至省道S306线29.3KM处驶入道路右侧与隔离带边缘相擦挂,翻覆于隔离带内,造成车辆受损、王某某当场死亡的交通事故。2013年4月10日,峨眉公司就其职工王某某因交通事故死亡向乐山市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并同时提交了峨眉山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所作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等证据。乐山市人社局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尚未对本案事故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为由,于当日作出《工伤认定时限中止通知书》(乐人社工时[2013]05号,以下简称《中止通知》)并送达。2013年6月24日,王某提交了《恢复工伤认定申请书》,要求乐山市人社局恢复对王某某的工伤认定。因乐山市人社局未恢复对王某某工伤认定程序,王某遂于同年7月30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决撤销被告作出的《中止通知》。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法院于2013年9月25日作出(2013)乐中行初字第36号判决,撤销乐山市人社局于2013年4月10日作出的《中止通知》。一审宣判后,乐山市人社局提起了上诉。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过程中,乐山市人社局撤回上诉被准许,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本案是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2016年9月19日发布的指导案例“王某诉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案”(指导案例69号)。该案例宣示了具有终局性的程序性行政行为如果对相对人权利义务产生实质影响,且无法通过提起针对相关的实体性行政行为的诉讼获得救济的,则属于可诉行政行为;同时宣示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作出《中止通知》的行政行为属于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应当予以撤销,涉案职工认定工伤的程序应予恢复。指导案例看似很完美,既保障了職工的诉讼权利,又以法律法规的名义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履行职责,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职责如何履行却不是司法机关能够想象的到的,或者说即使能够想象的到,至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能否履行、如何履行却“与我无关了”,此时的司法机关可以说作了个“正义的华丽转身”!
  二、问题的症结:《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惹了祸
  本文所称“上下班道路交通事故特殊情形”,是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无法查清,不能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而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的情况。而《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究竟是个什么“证明”,其真实的法律意义又是什么?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但是在现实道路交通事故中也存在因道路交通事故成因确实无法查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能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情况。对此,新修订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46号)第六十七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基本事实无法查清、成因无法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载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申请复核、调解和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因此,《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是事故发生的“证明”,不是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结论。就该类案件而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调查的事故情况,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本是职责所在,在内容上也只是个“证明”而已,在效力上与《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结论”相距甚远!更与《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条第三款中规定的工伤认定需要的“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无缘。但最高院第69号指导案例却把《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当成了“事故结论”,显属认识错误。类似的案例还有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甘行终401号的《行政判决书》:“本案中,交警部门依据所调查的事故情况,作出了《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已经对交通事故作出了结论,该证明并没有认定郭某负事故主要责任”,进而得出“本案中,上诉人以申请人未提交证据证明郭某系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相当于推定了郭某负事故主要责任,其作出不利于受伤害职工的工伤认定决定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的判决。很显然,该判决有两个认定错误:一是把《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认定为交通事故结论,显属错误;二是把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决定行为推定为“郭某负事故主要责任”,也显属错误。前提错误,那么结论会正确吗?
  对《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应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出具的前提是什么;二是《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所要证明的内容是什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七条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是在“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无法查清”时出具的,无法认定责任不等于不负主要责任,甚至有负主要责任、全部责任的可能,因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的前提是“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无法查清”时出具的,也是无奈之举。《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证明的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和经过调查得到的事实,仅此而已!而不能去推定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责任,更不能过多的去想象,其实也没有想象的空间!《道路交通事故证明》与《交通事故认定书》最大区别在于,《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没有对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划分,对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来说意义不大。   三、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尴尬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可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五种责任划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只有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才能够被认定为工伤。因此,职工上下班途中受到的交通事故伤害申报工伤,就必须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非本人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交通事故认定书》或司法机关认定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判决。如果没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或司法机关认定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判决,那么作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很难作出认定工伤的结论。就最高院指导案例69号而言,《中止通知》被撤销后就要恢复工伤认定程序,此时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
  此时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有两种选择:认定为工伤和不认定为工伤。
  如果认定为工伤,不仅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实体上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从事工伤认定工作人员也将违心作出工伤认定,而且有可能面临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风险,还有可能被纪检部门追责。这里分两种情况:第一,对于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来说,此时无论如何也要提供有利于认定为工伤的相关证明材料,因为认定为工伤,无论对用人单位还是职工个人,都是有益于自己的事,在表面上看也达到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第二,对于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来说,认定为工伤后,用人单位无论如何也要进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此时的工伤认定将陷入工伤认定死循环的怪圈。
  可是,如果不认定为工伤,无论用人单位是否参加工伤保险,作为受到事故伤害的职工来说,无论如何都是要进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此时的用人单位将可能与职工一起走完对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这一行政行为的复议、诉讼程序。此时的不予认定工伤也将陷入死循环的怪圈。最后的最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得不以“认定为工伤”完结。这公平了吗?正义了吗?未必!
  四、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过程中的调查核实责任
  (一)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调查核实并非强制性义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调查核实的责任是“可以”,而不是“应当”。《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工伤认定办法》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四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有对工伤认定相关事实进行调查核实的职责,只要受理了工伤认定申请,就有权力对受理的工伤认定案件进行调查核实,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受伤职工是否符合认定工伤的情形,从而作出是否认定工伤的决定。但这里的调查核实的表述,无论《工伤保险条例》还是《工伤认定办法》都是“可以”而非“应当”。就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情形而言,对于受伤职工是否在上下班途中、是否在合理路线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以及是否是受伤职工本人主要责任等情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就相关事实进行调查核实,但对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没有认定事故责任的情况下如何调查核实“事故责任”?此时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义务、也无法对事故的责任划分进行调查。
  (二)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调查核实的对象是“申请人提供的证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工伤认定办法》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四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调查核实的对象是“申请人提供的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在认定是否存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本人主要责任……等情形时,应当以有权机构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为依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事故责任认定书和结论性意见的除外。前述法律文书或者内容不明确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就前款事实作出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其提供的相关证据依法进行审查。”因此,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中、司法机关在行政诉讼中,事故调查核实的对象、审查的对象永远是“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而不是事实本身。
  (三)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是“调查核实”,而不是“调查”
  “调查”与“调查核实”有严格的区别。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调查”的含义是“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核实”含义是“审核是否属实”。因此,“调查”是对不了解的情况进行考察;“核实”是审核已有的材料或证据;“调查核实”强调的是核实而不是调查。对于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交的包括《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的材料,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履行的是调查核实的职责,而不是履行的调查义务。
  五、对上下班特殊情形道路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思考
  (一)中止工傷认定程序的《中止通知》是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好办法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是一个复杂的事实认定过程。事实是客观的,但要用证据去证明、要用证据去还原,用证据证明、还原的事实才是法律事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的规定,在认定“本人主要责任”等情形时,应当以有权机构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的结论性意见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等法律文书为依据,因此该《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是在事故成因无法查清的情况出具的,对“本人主要责任”显然没有认定,其当然不能作为工伤认定的依据。此种情况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下达《中止通知》中止工伤认定程序,以期待事实真相的出现,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一个较为妥当的办法。话说回来,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定机关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事故连法定的专门机关都无法判定责任,作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又怎么能够查明事故的责任?此时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履行法定职责、下达《中止通知》中止工伤认定程序,有何不妥呢?
  (二)工伤认定过程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进一步证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   对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各种客观原因导致交通事故事实、责任等无法查清的情形,在此情形下,受伤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职工和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呢?
  1、职工承担首要的举证责任。《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职工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以及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等。因此,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应当对《工伤认定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八条规定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对于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特定情形,还要承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举证,该基础的举证责任不在用人单位,更不在人社部门。另外,发生交通事故后,劳动者未及时报警导致无法查清事故责任,职工本人具有过错,用人单位非事故的亲历者不具有任何举证优势,因此其不利后果应当由职工本人承担。
  2、用人单位承担举证倒置责任。《工伤保险条例》该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这是基于保障职工因工受伤后能依法获得救助而作出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定,目的在于解决实践中职工在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困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4]9号)第一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在认定是否存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本人主要责任’、第十六条第(二)项‘醉酒或者吸毒’和第十六条第(三)项‘自残或者自杀’等情形时,应当以有权机构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结论性意见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等法律文书为依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事故责任认定书和结论性意见的除外。”对于道路交通事故,该条规定有两层含义:一是“本人主要责任”应当以有权机构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结论性意见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等法律文书为依据;二是本人主要责任系类似于醉酒、吸毒等情形的排除性条款,对该情形应当由否定方提供证据予以证明。这里有一个问题,在用人单位穷尽举证方式、方法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还是没有举证证明“本人主要责任”的情况下,是否应当直接推定为非本人主要责任进而认定为工伤呢?答案是否定的。用人单位承担举证倒置责任,是在用人单位掌握证据、推定掌握证据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提供证据应该承担的责任,但职工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时间、地点、事故责任等,用人单位是不知情的,特别是事故的责任用人单位更是无从调查得知,此时让用人单位承担推定工伤的责任,法理何在?
  (三)特殊情形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还有另外的救济渠道
  尽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是交通事故的法定处理机构,但交通事故认定应当是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参考性证据之一,而不应该成为工伤认定的唯一证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一)》(人社部发[2013]34号)第二条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认定,应当以有关机关出具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决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也规定,在认定是否存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本人主要责任”情形时,应当以有权机构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结论性意见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等法律文书为依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事故责任认定书和结论性意见的除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有申请复核、调解和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因此,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不能认定工伤或工伤认定中止的情况下,人民法院的生效民事裁判有可能推翻事故责任认定书或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责任划分。实践中,民事裁判中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有三种情形:一是直接认定当事人在事故中的责任大小,这无疑解决了《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没有认定责任的情况,也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扫除了障碍。二是认定受伤职工以外的一方在此次交通事故中没有责任,这类似于职工发生了单方交通事故的情形,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应由受伤职工承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但不能排除因不可抗力而发生的单方交通事故的情形,因此对于民事裁判认定对方没有责任的情况下,不能一概认定受伤职工在此次交通事故中负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此时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据实作出相应的判断。三是无法对受伤职工以外的一方与职工受到的伤害进行责任划分,这相当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事故责任无法认定而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的情形。
  (四)用法律思维认识和思考特殊情形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工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對于特殊情形道路交通事故工伤认定,无论是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还是行政复议机构、司法机关都是朝着公平正义这一目标去努力的,但“各自为战”“铁路警察”的成分占了上风,缺乏的是全局的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理念。比如,司法机关撤销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中止通知》就是一个部门利益的短视行为,对于工伤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只能作出认定工伤、不予认定工伤的结论,不能作出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类似的无法认定的结论,一旦《中止通知》被撤销,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尴尬就彰显出其行为的艰难选择,可谓“好人易做,责任难当”!由此造成的社会保险基金流失,也是新的社会不公,也是不正义。
  参考文献:
  [1]谢炳城.提前下班途中出车祸,是否构成工伤?[J].中国卫生人才,2018(10):40-44.
  [2]蒋蓓,蔡鹏.符合工伤认定情形的举证责任分配[J].人民司法(案例),2016(08):95-97.
  [3]刘鹏.未经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时的工伤认定[J].工友,2015(10):24.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得不断进步,全球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经济得不断发展导致了经济投资的多样化,因此金融投资成为21世纪的重要经济投资方式之一,金融投资能够给投资者带来较为客观的经济利益,如果投资成功的话,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在投资者投资完之后,并不用为所投资的企业公司去出谋划策,也不用在企业公司从事脑力或者体力活动。然而金融投资虽然存在居多的好处,但是金融投资的风险
期刊
摘 要:普惠金融是一个高效而全面的社会和公共财政体系。贫穷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新常态下,金融扶贫要以普惠金融为基础扶贫资金的开发和完善有利于扶贫资金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是扶贫基金的目标。本文探讨普惠金融在金融扶贫中的实施情况,探讨我国金融扶贫中的现实困境与精准对策。  关键词:金融扶贫;普惠金融;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2020年将进入全面建
期刊
摘 要: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由此促进了互联网金融迅速普及,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诸多行业也深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谁能适应互联网金融,谁就能得以生存和快速发展,谁错失良机或无视互联网金融谁就必然严重损失终致被淘汰。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定位;经营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  2017
期刊
摘 要:商业银行存在的各项风险不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会造成商业银行倒闭破产。因此,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都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各项措施和内部控制制度以预防和降低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一、引言  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和
期刊
摘 要:本篇文章重点以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扶贫计划以及绿色经济的联合作用为起点,对于处在新常态之下我们国家的旅游产业及其经济的进步特点、国家的旅游产业515提升的措施以及全程式的策略展开了详细的研讨与分析。  关键词:新常态;旅游经济;特征  旅游产业现如今在国民经济当中有着杠杆的作用,在新常态之下,社会对于旅游产业的各项进步也是有了新的要求,进而提高国家经济与文化全方面的发展。  一、在新常态之
期刊
摘 要:园林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态空间,而树种的选择在园林绿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里下河地区高邮市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经调查研究,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做到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结合,适地种树,乔灌草结合和科学种植。  关键词:园林绿化;树种选择;适地种树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八大五次会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成为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中关键一环,其对于国有企业的健康有序运营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我国反腐败工作的重点领域。为使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能够发挥出应有价值效益,需全面了解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采取恰当合理的策略予以优化控制。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然后论述现阶段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对于改进和优化国有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产生,同时也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挨个。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定价自主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率风险。由此可见,加强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对于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步伐来说,至关重要。本文重点探讨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相关问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分析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有利也有弊,能高效
期刊
摘 要:无痛肠镜诊疗已成为结肠镜检患者首选的检查方式。肠镜检查过程中需要往肠腔打气、操作者的操作技巧、麻醉药的作用、患者本身肠蠕动功能差等原因,均可引起患者检查后腹胀的可能。目的:探讨无痛肠镜检查术后重度腹部胀气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12月行无痛肠镜检查术后出现重度腹部胀气的13例患者,均予以腹部按摩、热敷、雷火灸、手法排气等处理及精心护理。结果:13例患者腹部胀气症状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政工工作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为满足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发展,应针对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改进与创新企业政工工作方式,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本文首先分析政工工作在企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时效性解决措施,为企业今后开展政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时期;政工工作;创新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