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
关键词: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历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历史教育对帮助学生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下面结合日常教学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一、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中,历史教育本来就是一门弱势学科,加上中考对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使得初中历史教育中的情感价值观教育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在平时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摆脱传统历史课的枷锁,重新认识历史课和历史课教育,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突破作为教学重点。如我在上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伟大的开端》的时候,事先收集很多有关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的图片和影视等资料。然后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果然学生对此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反响强烈,对视频中的资料进行积极讨论并联系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想体会,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用灌输方式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在实现过程中的区别,急功近利,人为地缩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周期,认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能通过教师的讲授而让学生掌握、获得,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可以通过说教实现,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随便加诸在学生身上。
(二)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自发形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正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关系紧密,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认为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讲授清楚,使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目标充分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然得以升华。
三、如何在教学中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一)课前,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而且应该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培养和升华。教师应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思想道德观点、原则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从而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课中,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自特长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和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比如,上《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时,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信念等精神。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同时,教师还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定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三)课后,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如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比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化》时,课后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问题。
有人形象地把教育和教学比喻为孪生兄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把历史课当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阵地,当做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中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是为实现学生发展必须实现的目标,尤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必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关键词: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历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历史教育对帮助学生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下面结合日常教学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一、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中,历史教育本来就是一门弱势学科,加上中考对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使得初中历史教育中的情感价值观教育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在平时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摆脱传统历史课的枷锁,重新认识历史课和历史课教育,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突破作为教学重点。如我在上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伟大的开端》的时候,事先收集很多有关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的图片和影视等资料。然后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果然学生对此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反响强烈,对视频中的资料进行积极讨论并联系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想体会,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用灌输方式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在实现过程中的区别,急功近利,人为地缩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周期,认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能通过教师的讲授而让学生掌握、获得,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可以通过说教实现,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随便加诸在学生身上。
(二)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自发形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正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关系紧密,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认为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讲授清楚,使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目标充分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然得以升华。
三、如何在教学中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一)课前,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而且应该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培养和升华。教师应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思想道德观点、原则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从而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课中,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自特长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和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比如,上《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时,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信念等精神。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同时,教师还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定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三)课后,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如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比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化》时,课后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问题。
有人形象地把教育和教学比喻为孪生兄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把历史课当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阵地,当做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中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是为实现学生发展必须实现的目标,尤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必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