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学习序列,构建语文课程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微专题”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
  “微专题”教学是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实践与思考的。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笔者看来,王宁老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强调了两层重要信息。一是确定了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阐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多重内涵与结构层次:体现在语言、认知、文学和文化上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各个要素中,“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而把认知发展、文学发展和文化发展作为高级发展目标。”二是指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即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提倡的活动内容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那么,学生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成就语文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给出了答案:“学习任务以活动形式展开”,学习任务通过情境化、结构化设计组合成“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
  “微专题”呼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建设与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的要求,旨在突破单篇教学的不足,指导学生由“篇”及“类”,强化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方式中,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品质,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微专题”教学实践
  在“微专题”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本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突破了语文学习的知识静态化、文本单篇化、能力碎片化的状况,形成聚合化、系统化的格局与态势。学生通过这样具有一定容量的‘微专题’,学到的既有陈述性知识,更有可以内化与迁移运用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
  下面以“哲思散文的鉴赏”微专题为例来展示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 所选篇目及鉴赏重点
  《今生今世的证据》:哲思散文诗化语言的表达;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家园之思。
  《我与地坛》:哲思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表达;生命在困境中的自救之途。
  《斑纹》:围绕核心意象的发散性表达;对世间一切存在的思考。
  《寒风吹彻》:评点式阅读方法的尝试
  (二) 微专题设计意图
  1.哲思散文的诗化表达、陌生化表达、意象选择等构成了散文语言独特的审美效果。本专题设计旨在由表及里,由“言”及“意”探究这一类散文在意与境、情与理鉴赏中的一般途径。
  2.从课内文本拓展到课外内容, 以同质文本《寒风吹彻》作为用件,尝试自主探究,鼓励个性化发现,开展个性化评点式阅读,在赏读中品味与理解哲思散文的意境美、情理美,养成赏读哲思散文的关键能力。
  (三) 微专题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所选文本,能概括每一篇文章的表达上的最突出个性特点;
  2.对文章做进一步的整合与探究,发现哲思散文这一类文本的共同特质;
  3.在仿写、评点等个性化活动中习得哲思散文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式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第二课时:阅读与鉴赏
  自主阅读与鉴赏《今生今世的证据》《我与地坛》《斑纹》
  学习任务:
  1.划读你喜欢的语言,可以是一个字、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片段,并用最简洁的语言阐述喜欢的理由。
  2.作者的情感与思考中,有没有引起你共鸣的内容?如果有,写一写你在怎样的情境中有过类似的感悟。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全班范围内答疑,消除学生由于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不足而造成的阅读障碍。
  第三课时:表达与运用
  学习任务
  1.选择意象,描绘你熟悉的校园一角,表达你的情感与思考;
  2.从周杰伦的歌词中寻找“陌生化表达”的元素,并试着写一首类似的小诗;
  3.细读文本,说一说选用意象与陌生化語言在传情达意上的独特艺术效果。
  第四课时:探索与发现
  学习任务:
  自主阅读《寒风吹彻》,尝试评点式阅读。
  第五课时:交流与分享
  学习任务:
  1.小组交流,形成阅读成果;
  2.代表发言,分享阅读成果;
  3.教师总结,提升专题成果。
  学生作业
  1.陌生化语言的创造
  风筝,耗尽了春天的无奈
  却失传了童话,在盛夏
  寂静的午后洪亮了蝉的嘶鸣
  缤纷的落叶苍凉了秋的气氛
  白雪下,纷飞了一树梅花
  你甜美的笑容
  幸福了我整个季节
  2.评点式阅读成果
  原文:第26段
  评点①:作者从被冻死的老人身上得到感悟,既表达了对苦难者的同情与无能为力,同时向我们阐释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去经历的苦难,他人善意的帮助也无济于事,生命中的孤独与磨难无法与旁人分享也没有捷径,只能选择一个人承受。
  评点②:对命运已经近乎绝望的人来说,对一个一直被孤独包围的人来说,那种寒冷太过巨大,即使他的生命中还有一点温暖,也被这冬天永远地埋葬了。每个人一生的经历,我们不能全部看见,即使看见了也无法体验到别人心中弥漫了一生的寒冷。
  5.原文:第29段
  评点:可能是孤立无援的痛,可能困苦的心境带给我们的沉重,习惯独自一人面对未知的路上密布的荆棘,却总是被刺伤,偶尔会有已经被人清干净的道路,但面前的困境如荆棘海,那颗一直孤独的心承受不了刺骨的伤,一直下落直到死寂,希望有人能够如春风一般,或如炉火一般温暖自己寒冷许久的心,但总是寻找不到,却依旧残存希望,希望能够有人驱散内心的孤独。   三、“微专题”教学思考与语文课程构建
  以上“微专题”基于文本的文体特征整合而成,该专题文本的核心内容有二:哲思之言与哲思之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共性,更着重于鉴赏不同作家的个性化表达与个性化思考,并在由浅入深的鉴赏活动中养成语言、认知、文学与审美的素养。
  第一第二课时:重在阅读与鉴赏,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任务中的划读文本,写初读感悟,写共鸣的情感与思考等等,旨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受散文语言的形象美、情思美。
  第三课时:重在表达与运用。学习任务在第一、第二课时的基础上走向深入。任务1旨在鼓励学生选择意象记录生活中感悟与思考;任务2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从生活中发现“陌生化表达”,掌握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与意义达成的关联性。选择周杰伦的歌词作为鉴赏的对象,深受学生喜欢。任务3旨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纵深,从感性深入理性,由体验走向理解,透过语言的外衣,感知作者独特的生命思考。
  第四课时:重在探索与发现。学习任务尝试运用评点式阅读,自主鉴赏课外文本。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是一种能力,而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是更重要的能力。评点式阅读要求学生调动课内文本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开展自主阅读,这一自主阅读不同于第一、第二课时的自主阅读,是获得一定的阅读经验以后的自主学习,充分体现阅读是个性呈现与发现意义的过程。
  第五课时:重在分享与交流。在分享中展示学习成果,体现自我价值,语文的综合性体现在这样的活动中;“语文核心素养”面对的是“人”,语文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也体现在这样的活动中。
  从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状态来看,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微专题”教学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课程的应有形态和语文教学的应有方式与效果。
  吴泓老师说:“人只有不断尝试着改变自己,才能够解放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如何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他叙述了一则专题学习案例:教科书里有《静女》《氓》,学生学完以后我就加量,组合成十几首爱情诗专题;随后又加入战争诗、农事诗等,这样层层叠加诗歌作品以及后人评述性文章,就可逐步窥探到《诗经》的全貌,直达文字背后生命的本真。為了做《诗经》专题,在各种媒体上,只要能找到有关《诗经》的评论,赏析的文字,都尽可能找来阅读,然后推荐给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领会“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含义。
  所以,教师应努力成为自己课程的创造者。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必然要求教师跳出单篇、单元注入的教学模式。“专题”学习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既为了集中学习,更为了深入研究。当一个学生聚焦于某一个“专题”,材料不断积累,认识逐步加深,体验点滴汇聚,思想层层积淀,就会凝结成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即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正如布朗大学基础学校联盟的创建者泰德·森泽所言:少即丰富。
  那么,“微专题”教学中如何完成语文课程的构建?“整合”是关键。整合学习任务,整合教学设计,整合学习方法,整合教学资源等等。唯有在“整合”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呈现语文课程的序列化、结构化、实践性和综合性。
  [作者通联:]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提到了“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学生阅读,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指导。    当前阅读教学的误区     阅读教学不是道德教化的手段,而是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  旧
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参考样卷中的作文题:“……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而且“论述类”三字黑体加粗加点以作提示。这就意味着,论述文可能是201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考查的主要方向。那么,如何才能写一篇高分论述文呢?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应慈军老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写一篇高分论述文》的专题讲座。他认为,论述文是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旨在影响读者
一、对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清晰化認识  散文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主导文类,阅读教学主要是散文的教学。而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很多,由于散文的文体特征,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是随心所欲。究其原因,是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教师拿到一篇散文,首先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要教什么,这就导致了散文教学的现状非常不尽如人意。  要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对散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教材上所选的一般是文学性散文。文学性散
一、水杯透镜    盛满了清水的玻璃杯,就是一个透镜。玻璃杯的侧面使水形成一个弯曲的表面,这很像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实际上是圆柱形透镜)。水杯透镜可以像放大镜一样把东西放大。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水杯透镜来观察一页书。把书页紧贴在水杯的侧壁上,透过水杯,就会发现书上的字被放大了。    二、水滴透镜    在桌子上放两支铅笔,它们之间的距离约为四厘米。在两支铅笔下面铺上一张人民币做我们观察的对象
【教学目标】  1.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背诵全文。  2.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体会文言经典之作的精致,如句式的整散、句序错落、层次的丰富和文气的缜密等。  3.感受君子对自我品性操守的坚守,体会洁身自好、崇尚独立的人格。  [评 析]三条教学目标,两条关注形式之美,一条关注君子人格之美,体现了形意统一中突出“形”的思想倾向,很好地守住了语文体性。  精致,不仅指句式、句序等形式上的精致,也应指情思上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①。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教师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
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一“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中外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一般而言,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效性,但是经典新闻作品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事件的陈旧被读者遗忘,反而长久地感染着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了类似于文学经典作品的深远的影响力。这种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究竟源于哪里?  这里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个经典文本为例,尝试探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那么,21世纪又会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和发明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未来世界,把那些未知的秘密解开吧!    未来的桌子    未来的桌子其实跟电脑差不多,不过功能却比电脑强。未来桌子的桌面就是一个电脑屏幕,上面还有一个玻璃防护网,它跟普通的玻璃不一样,普通的玻璃容易破碎,而它却比钢铁还硬。“电脑”的鼠标就是一个电子笔
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不可或缺的载体,语文教科书不是单纯地为教学提供典范的语言文本,它必须为课程目标服务,有且只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贯穿在整套教科书中,它是选择文本的绝对原则,在单元说明、课后练习里,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这个灵魂的脉动。一套丧魂失魄或者意识迷乱的教科书是不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我们现在的语文教科书是否有教科书应该具备的灵魂呢?笔者以苏教版必修三的第一、第四单元为例,谈谈浅陋之见。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不着颜色,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和物的形象。白描手法重在传神,如在水中着盐,看似浅淡实则余味悠长。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鉴赏是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诗词鉴赏时常常会遇到诗中白描手法的运用问题。鉴赏本是意会之事,所以很多学生在赏析诗歌时感到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阅读量小,对相应的表现技巧理解得不够透彻。  本文就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种类谈谈诗词鉴赏中的相关问题。  一、列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