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因斯坦见到黑洞照片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g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新发布的黑洞之影照片,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验证。如果爱因斯坦看到这张照片,是不是会发笑?
  1915年,爱因斯坦凭借他卓越的物理天分,提出广义相对论,颠覆了人们一直以来的经验和认知。根据广义相对论,曾经被认为只是居住在广袤时空中的宇宙万物,一下子翻身做了时空的建造者。
  在广义相对论问世时,因其天马行空的时空观,许多科学家不敢相信。但100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通过广义相对论推演出的很多重要预言都逐一得到证实。最近一次,就是黑洞照片的问世。

百年前的广义相对论,至今“前卫”


  引起世界狂欢的黑洞之影,与广义相对论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
  其实,科學家对黑洞的猜想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初露端倪。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可以进行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后,发生引力塌缩而形成的。黑洞的大质量决定了它超强的引力场,强到连传播速度极快的光子也无法逃逸。
  所有的天体都有一个所谓的逃逸速度,只有当物体的初速度达到天体逃逸速度时,物体才能摆脱天体的引力束缚而飞出该天体。地球的逃逸速度即第二宇宙速度,为11.2千米/秒。光的速度虽然达到了30万千米/秒,却依然无法逃离黑洞巨大的引力。
  1687年,牛顿发表了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研究了逃逸速度。但可惜的是,由于种种计算问题,牛顿最终没能将他的引力方程延伸至大质量恒星上。
  到1783年,英国天文学家约翰·米歇尔第一个想到:可以存在比太阳质量更大的恒星,其逃逸速度甚至超过光速,连光都无法逃逸出去。因此,从外部看,这颗恒星将是全黑的。他把这种巨大的天体称为“黑星”。
  但在那个时代,要想在太空中找到这样一颗根本看不见的天体是不可能的,有关“黑星”的想法就这样被搁置了一个多世纪。直到20世纪早期,爱因斯坦创造了两种伟大的理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描述了一种全新的时空观,即物体的运动速度会影响物体的质量、空间,甚至时间。而广义相对论,则是对曾经的万有引力理论的修正。
  根据牛顿所提出的万有引力理论,我们知道一切事物之间都有引力。物体质量越大,引力越大,比如,苹果掉在地上就是受了地球引力的作用。广义相对论则认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导致“时空”的弯曲,因此,当物体向一个大质量的物体靠近时,将会沿着弯曲的路径前进,这种现象就是“引力”。
  以苹果为例,苹果掉在地上并不能单纯认为是受到地球引力,而是因为地球弯曲了周围的时空,苹果沿着这一时空运动时掉了下来。我们可以借美国物理学家惠勒之言,概括广义相对论的精髓:时空决定物质如何运动,物质决定时空如何弯曲。
  这个结论看上去非常荒谬,但事实是,同步卫星上的时钟比地球上的时间每天要快38微秒。因为在那个距离地球较远的位置上,卫星所受到的地球弯曲时空的影响较小,时间过得较慢。

走出“鱼缸”,从看到黑洞开始


  广义相对论的另一个结论是,光也受引力影响,也将沿着一个弯曲的路线走。当然,并不能说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就是错的,它是一种“近似”,在我们日常范畴,牛顿力学已经足够。
  不同于万有引力理论的简单方程式,爱因斯坦的理论要用一系列复杂的被称为“场方程”的方程式来解释。1916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是根据这套复杂的场方程发现了关于大质量恒星的精确解,“黑星”问题重新浮出水面。
  依据场方程,一个密度极其大的天体在宇宙空间创造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包括光也受到天体引力的影响,无法逃逸。史瓦西甚至根据场方程,进一步计算了这个天体的半径。
  曾经,这一切被认为纯粹只是一个数学结果。但随着天体物理学的进步,我们对恒星的生命周期有了进一步了解,一些凋亡的恒星最终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奇异天体的现象或许真的会发生。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就是黑洞。1967年,惠勒第一次提出“黑洞”一词,在当时还只是指一种只在理论上存在的、极端致密和令时空无限弯曲的天体。52年之后,人类终于为黑洞拍下了第一张真正的照片。
  面对这样一个黑透了的物体,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曲线救国”看到它的面目的?那就要得益于吸积盘与喷流这两种现象了。二者皆因黑洞在吞噬万物时,气体摩擦而产生明亮的光与大量辐射。因此,对黑洞的观测结果除了说明广义相对论的又一个预言被证实,也将帮助我们回答星系中的壮观喷流是如何产生并影响星系演化的。
  根据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当我们知道了黑洞的质量,就能算出它的半径。为了纪念卡尔·史瓦西,这个黑洞的半径被称为“史瓦西半径”,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质都无法从史瓦西半径中逃出。而黑洞的表面积被称为“视界”,因为一旦有东西越过了视界,那么它就永远消失了,或者说,被隐匿到宇宙的另一部分中。
  有了这张黑洞照片,天文学家接下来将会从中推断更多M87星系黑洞的数据,包括它到底有多重,角动量是多少,周围的尘埃与气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天文学家将计算的数据与之前通过其他手段间接推测的结果进行比对,科学的认知才能获得不断进步。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一颗“苹果”。它掉落下来,是因为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还是因为广义相对论创造的时空扭曲,对于“我”而言又有什么区别,“我”究竟是为了什么在纠结?
  从现实世界来说,我们每个人手中握着的带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电子设备,其实就是受益于广义相对论。
  未来,如果有一天虫洞旅行、光速飞船变成现实,人们就不会再问相对论、量子论以及探索宇宙有什么用。
  几年前,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宠物的主人把金鱼养在圆形的鱼缸里。提案者解释,因为圆形鱼缸的弯曲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这对金鱼而言太残忍。
  这个提案看上去很荒唐,对吗?
  在这背后,却有一个哲学和物理学迷思: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看见的不同,我们何以知道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不扭曲”的世界?
  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以上,就是斯蒂芬·霍金在著作《大设计》中提出的“金鱼缸论证”。
  探究黑洞,是因为我们并不甘心透过“鱼缸”看世界。
其他文献
站在历史的长河上看,文字和纸张的发明,是早期中国文明一直领先世界的最重要原因。相较于在竹简和木牍上书写,基于纸张的书写更方便。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快、更高效地生产信息,更便捷地保存信息,信息和知识因而得以大规模传播。虽然信息的复制主要靠人工抄写,但自汉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识字率大幅增长,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国由此成为当时最富裕的文明体。这种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14世纪。  接下来中国的落后,也可以从
期刊
我们常说“声音”,但“声”和“音”是不一样的。《礼记》对此就有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提起音乐,大家多少都有些了解,但对声学一词恐怕就有些陌生了。事实上,音乐、声学和建筑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举例来说:音乐厅里不同的位置听到的效果一样吗?  其实,每一座剧院、音乐厅都是一个
期刊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给走投还有路的人捐款,我是不是蠢?”辩手黄執中提出一个观点:越善良的人,越需要聪明;越聪明的人,才有能力越善良;甚至当你善良到跟菩萨一样时,你需要有千手千眼。为什么要有千眼?一是能看尽世间的苦难,不遗漏;二是希望看清事情的方方面面,不被蒙蔽。所以观世音只需要一颗满怀善意的心,却需要一千双眼睛。  能看出别人的困难,伸出援手,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宝钗处处在做善
期刊
说来也奇怪,冬去春来,街头巷尾的小馆子越发人声鼎沸,半夜路过,都能从门口看见一对对年轻面孔对着面前的菜使劲儿吃。连这些年影视剧里出现的“人设”可爱的角色,约会一般都从下馆子开始,轻松又愉快,弹幕从哭唧唧的氛围变成集体叫嚷着要“原地结婚”。  反而是分手前的最后一顿饭,往往会出现高档餐厅的影子。男女双方要端着,还得有仪式感,吃完之后也不好意思表现得撕心裂肺,怅然都留给了账单。  到底从哪天开始,都市
期刊
过去我们常认为,公司像一个家庭,员工只要忠诚,就能按部就班地升职加薪,直到退休。但在互联网时代,情况早就不是这样了。在20世纪80年代,有56%的企业高管认为,忠诚的员工理所应当得到公司的长期雇用。但在20世纪90时代,只剩6%的高管抱有这种想法。可以说,家庭关系式的雇佣关系,早就结束了。  既然家庭模式不管用,那怎样才是最好的雇佣关系呢?答案就是“联盟关系”——公司不是一个家庭,而是一支球队。球
期刊
马克西米利安·林格尔曼是一位法国工程师。1913年,他对马拉车的效率进行调查。他发现:两匹马一起拉一驾马车,效率并非是一匹马的效率的两倍。这一结果令他意外,遂将调查延伸到人类。他让许多人一起拉一根绳子,测量每个人释放出的力量。他发现两个人一起拉一根绳子,平均每人会投入其力量的93%,如果是3个人一起拉,每人投入85%,8个人一起拉时就只剩下49%了。  科学界称这一效应为社会性懈怠。它之所以会出现
期刊
逯耀东先生在香港的一次聚会上,遇见一个世家子弟。  先生问:“府上还吃蛋炒饭吗?”  其人大惊,道:“你怎么知道?怎么知道的!”  先生再问:“府上的那些大菜,现在还有吗?”  其人答曰:“没了,只剩下蛋炒饭。”  先生默然,废箸兴叹。  一个“还有”,一个“只剩”,甚可玩味。  先生说,此人的祖上做过清廷大官。当时家中请大厨时,试厨的两道菜,一道是青椒炒牛肉,一道是蛋炒饭。很多官宦之家的选厨之道
期刊
今夜的天色正合司马子反的心意。  月亮是圆的,云气很盛,飘得快,地面一阵暗一阵明,要偷瞰宋城,这是最好的机会。  司马子反决计独自爬登距堙,这用土壅高而附上城去的斜坡,甚陡。他手足并举,听着自己的呼吸渐促,背脊的汗水令他发痒,这让他想起已很久没有洗过澡了。  快到顶端时,他攀伤了指甲,但忍痛完成最要紧的收腹撑跃。站定在城头,他不由得呕出几口酸水,想蹲下来,却就此坐倒。他抑制住了呻吟。  月色明一阵
期刊
老康为了表示对小鱼的欢迎,特地在凛冽的寒风中站立了半个小时。  半个小时之后,终于看到戴着帽子、裹着围巾的小鱼像只大兔子一样蹦到他面前。小鱼向他摆着两只手,尖着嗓子抱怨道:“这里真的是好难找啊!我绕来绕去转了一个大圈,就是找不到进来的路,是不是富人住的地方都是这个样子啊?”因为老康自己也是平生第一次入住别墅,自觉身价与以往略有不同,理应更庄重一些才符合这别墅区的氛围,便宽容地一笑,也不多说什么,只
期刊
记忆是不可靠的,就连关于食物的记忆也不例外。  几乎每一个有点年纪的人都曾抱怨某种食物今不如昔,例如一碗碗仔翅、一块白糖糕、一串辣鱼蛋,甚至一包薯片。我们总是喜欢说这个东西的味道不一样了,从前它是多么美好,如今却变得寡淡无味。我们总是回忆儿时的零嘴,然后慨叹其真味之不存。我读前辈食家的著作,发现他们原来也时常发出这种议论,指斥食物水平的日渐低落。这类描述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明代。如果事情真是这样,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