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电台对农栏目《三农时评》看对农广播节目的生命力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3075674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声《三农时评》是我国广播界唯一针对“三农”话题的评论性栏目。开播以来,得到党和政府及乡村受众的普遍认可。《三农时评》栏目成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评论特色上贴近农民需求;二是评论选题上关注“三农”热点;三是传播渠道上多元立体,彰显参与性、服务性。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对农广播节目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并形成较强生命力的条件因素。
  【关键词】对农广播 评论 需求 贴近 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对农广播栏目是向乡村受众传播生活文化信息、解读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解答农民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的重要平台,是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坚守好、巩固好、发展好这一阵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农广播要加强对农舆论引导、舆论宣传的阵地作用,推进“三农”前进的步伐,就应该认真研究新时期对农广播的节目特色、选题思路和传播路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的对农广播品牌栏目《三农时评》开办于2014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是一档针对“三农”话题的评论性栏目。栏目紧密结合“三农”领域最新产生的热点话题、事件和新政,秉持权威、时效的评论特色,评农民之所想,论农民之所需。栏目组邀请“三农”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学家、媒体人,建立了一支权威、专业的评论员队伍。栏目开播以来,受到广大农民朋友和业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关注。《三农时评》栏目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贴近农民需求,办出对农广播评论特色
  对农广播内容越是与农村生活、农民利益密切相关,对农民朋友的吸引力就越强。《三农时评》紧紧抓住这一点,在内容上贴近乡村生活、反映农民意愿,较好地发挥了对农舆论引导、监督、宣传、教育和服务的作用。在表现形式上,《三农时评》摒弃了灌输式、说教式的传播手法,用朴实生动的声音将评论的内容传递给乡村受众。比如:《农村炫耀性消费,“面子文化”令人愁》,说的是浙江一些农村,多幢装修气派的别墅拔地而起,但主人大都外出打工无人居住,院子布满杂草,鸟鼠做窝。《三农时评》栏目的评论员认为,有的老乡存在炫耀攀比心理,别人家盖房子了,我比他家也不穷,我也要盖房子。房子只是住所,建起来就荒着,好几十万您不心疼吗?另外就是跟城镇化不彻底有关系。我在城里工作,老了以后还要回去,不盖房住哪儿?所以降低城镇化门槛,让在城市打工的人更容易融入城市,也是解决盲目回家建房的一个重要措施。
  《三农时评》这种直抒胸臆、自然亲切的语言特点,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带给听众认同感和亲切感。凸显了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对农评论特色。
  新时期的农村、新时代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对农广播唱“四季歌”、讲授农业科技、传授致富经验。而是更多希望听到与农村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新政策、新现象、新事物。因此,对农广播节目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农民的新需求和“三农”发展的新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农民受众的接受心理,说农民喜闻乐听的话,为农民释疑解惑,从而起到指导性、导向性作用。
  二、关注“三农”热点,拓展对农评论选题
  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是否使用以及多大程度使用媒介,主要基于媒介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特殊需求。从当前对农广播的报道选题来看,好的选题应当与新农村建设密切联系,与国家“三农”大政、惠农政策密切联系,与农民想知道、想解决的问题密切联系。中央电台《三农时评》栏目之所以能很快被广大乡村受众接受、认可,关键的一点就是在栏目的选题上紧紧抓住“农”字定位,做到与时俱进、常变常新。栏目的内容选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解读国家“三农”新政及其给农民的现实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的题材。比如:《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怎样的乡村教育信号?》 《土地改革方向市场化,农民利益要保障》《农机补贴制度存滞后性,政策调整需时间》《玉米、油菜将改收储为直补,农民市场意识需加强》等。这类选题与国家的“三农”大计、乡村受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对农广播宣传报道的重点,直接体现了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统一性。
  二是与农村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民生话题。比如:《新型城镇化能否手下留情,留住“乡愁”?》《农民的“卖地冲动”说明了啥?》《超四成留守女童孤独,超五成男童受欺》《非法强拆是一块臭肉坏掉一锅汤》等。这类题材涉及农村征地拆迁、土地流转、城镇化、农业补贴、乡村养老、留守儿童、农村医疗等农民聚焦性强、关注度高的话题。
  三是关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面源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题材。比如:《治理水污染:不能只想做“摘桃人”》《渤海近海遭严重污染,近成“死海”为哪般?》《让“有毒土地”不再威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等。在《“白猪蹄”影射“瞎监管”,有害食品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这篇评论中,针对加工前的生猪蹄干瘪泛黄,为何到了市场上就变得又白又胖的问题,《三农时评》的评论员根据记者的实地调查评论认为:“有毒有害食品大行其道,令人揪心、恶心和痛心!显然,‘美白猪蹄’背后站着的是‘睁眼瞎监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大于天。‘美白猪蹄’爬上餐桌,凸显监管部门严重失职渎职!”这类选题涉及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受到城乡受众的普遍关注。
  四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民依法维权意识的题材。在我国农村,特别是一些经济、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偏远农村,法制建设基础薄弱。不懂法、不守法、权大于法等侵害群众权益的问题时常出现,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三农时评》栏目据此推出一些有分量的评论。比如:《村干部向受灾群众索要“辛苦费”,好大的胆!》《黄家山村委会好比是“苍蝇”自建“狮虎山”》《换届选举挂“拉票条幅”,能否拉拢人心?》等。在《如何用“法治”管住乡村干部的“大权”》这篇评论中,针对有的村干部将手伸向粮食直补款的腐败问题,评论员提出,“刹住‘小官巨贪’的不良之风,必须让权力受到监督和制衡。将法治精神渗透到国家制度、政府管理、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让村干部对法律有敬畏之心,不能沦为权力的奴隶。在村民自治领域中,需要权力的公开、透明。”这篇评论联系实际宣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很接地气地指明问题的要害和解决办法。从受众反映来看,农村受众普遍喜欢这类题材的评论,认为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这样的评论对建设法治乡村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起到了较好的舆论监督、引导作用。   五是破除乡村陈规陋俗、提倡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题材。比如:《“补偿款今天到手,明天就送上赌桌”》《母猪生仔也办酒席?谨防人情歪风吹乱乡村文明》《婚宴办成慈善宴,极具示范效应》《农村炫耀性消费 “面子文化”令人愁》等。这类题材以弘扬科学精神来指导人,以农村社会的新人新事来教育人。对乡村存在的赌博、吸毒、重男轻女、不赡养老人、红白事攀比、封建迷信等违法行为及不文明现象给予抨击。同时,还从多角度分析说理,增强了时评对受众的教育性、引导性和说服力。
  三、建立对农评论多元化传播渠道,彰显参与性、服务性
  当今是各类传播手段高速融合发展的时代,传统对农广播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发挥自身的优势特点,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渠道,打造与乡村受众多平台、多角度的沟通方式。《三农时评》栏目的传播渠道和表现形态是这样设计的:除了日常传统广播评论的单向传播外,还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扩展节目与农民朋友之间的互动沟通,彰显农民朋友对广播评论的参与性,扩大《三农时评》的服务功能。
  首先,在节目播出时,进行评论话题的互动环节。通过手机短信、《三农时评》的微博,将受众对评论的看法和感受及时播报出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参与到节目中来,为节目的新鲜生动、吸引收听提供了重要保证。
  其次,在节目播出后,栏目编辑对《三农时评》进行新媒体化包装打造,以文字+图片+受众反馈的形式,在央广网中国乡村之声的“三农时评”专栏,以及“中国乡村之声”微信、“三农时评”微博等集中推出。从新媒体渠道的二次传播效果看,《三农时评》阅读量日益提高,粉丝数越来越多,微博单条阅读量最高超过12万。这对涉农广播领域新生的一个评论类节目来讲,是十分难得的。
  第三,加大《三农时评》的社会影响力,突出对农服务功能。中国乡村之声几乎每个月都会走进一个农业县市,直面农民开展“广播惠农爱在乡村”公益活动。参加这一活动的《三农时评》评论员,无疑是最受农民朋友欢迎的成员之一。他们从广播中“走出来”,直接与农民交朋友,面对面解答他们在农业生产、法律维权、耕地流转、土地征迁、宅基地转让等方面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同时,评论员们还结合国家相关惠农政策,为农民提高收入、发家致富出谋划策。这种农民与“三农”学者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增强了乡村受众对中央电台乡村广播的亲和力,扩大了中央电台乡村广播的知名度、收听率,也提高了《三农时评》栏目的影响力。
  我国农村地广人众,“三农”问题复杂多样,乡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值日益提高。当前又正处于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的关键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内,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新政策、新问题不断涌现,涉及面广、影响力大。中央电台《三农时评》应时而发,扎根乡村沃土,体现时代需求。以鲜明的观点、独特的表现形式,贴近农民需求、回应重大关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传播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贴近乡村生活、反映农民意愿、关注“三农”大计、加快探索多元立体的传播渠道,对农广播节目才能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庚 《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融媒体部)
  (本文编辑:莫玉玲)
其他文献
本文借鉴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结合青岛广播电视台《行风在线》节目,在问题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从以客观真实筑就公信力、“声屏融合”持续增强传播
当前,全国广播活动营销蔚然成风,但收获与成效却不一而足,甚至存在一定盲从与误区。本文剖析了广播营销活动、节目和市场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并结合河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的
为了解决黄河悬河段引黄涵闸闸门振动问题,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和开封市黄河河务局共同开展了黄河柳园口引黄涵闸闸门振动研究。通过原型观测、模型试验、理论分析,认为振动的
钻孔方位和岩体中裂隙的方位组合极大地影响岩体加固的效果,无视岩体的各向异性而固定采用一种模式是不合实际的,应寻找质量效益系数最大的方向作为钻孔矢量的方向.针对性岩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质量或维护生态环境质量不至于进一步下降时河道生态系统所需要的最少水量,以及在这一水量下生态系统能够容纳的最差水质。河道生态
本刊讯 2015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哈语频率正式开播,全天播出18小时。2014年12月31日,开播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媒管理司司长陶世明、国家民委文宣司副司长李志伟以及哈萨克族在京代表等出席开播仪式。  新开播的哈语频率定位新闻综合频率,节目类型以新闻、社教及文艺为主,面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的哈萨克语听众,为哈语听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新闻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梁因其为高强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结构、施工期和运用期受力较复杂、对施工质量有较高要求等原因,一般避开冬季施工。结合中条山供水工程板涧河桥施工,就预
河南省人民胜利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座大型引黄灌溉工程。自1952年开灌以来,围绕节水灌溉,先后进行了不同材料的渠道衬砌防渗试验,采用U型混凝土衬砌渠槽防渗防
小浪底水电厂的程控调度交换设备采用的是DDS-200数字程控调度系统。DDS-200数字程控调度交换系统主要由调度总机,调度台、维护终端和数字录音系统组成,它除了具有交通交换机所具
网络已经深入千家万户,传统广播在媒体融合中应做好精准化发展,突出服务功能,服务好受众,促进广播媒体的触角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