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还原法:引导学生走向文化深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开展适宜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比较还原文言文隐含的丰富内容,既能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又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比较还原法;思辨
  比较还原法,是孙绍振教授在整合各家学说的基础上为文本细读而提出的。它“根据意识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態之间的差异”[1]。由于在还原的过程中常伴有比较的方法,故该方法又被称为“比较还原法”。
  文言文教学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更要关注文化传统的渗透和阐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祖先智慧的精神文化都真实而有意识地被记录在古代文学中。然而,由于语言表达的差异、时代的隔膜、生活经历的单一、教学方式的机械等原因,很多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对传统文化就缺乏理解,而没有理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难以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打通文言文与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蕴藏的丰厚的文化涵养。笔者在《桃花源记》教学中,采用了比较还原法,引导学生在比较还原中,走向文化的深处,课堂有情趣有文化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寻找适宜内容——比较还原的基础
  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2]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去寻找适合的还原点。
  《桃花源记》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章法考究处,就是简洁而意味深长的地方。比如渔人和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只以淡淡的笔触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皆叹惋”只有三个字,但我们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是多么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
  笔者根据文本特质和文言文教学特质,选取了以下三处比较还原的“点”: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二、设计适宜活动——比较还原的关键
  教学《桃花源记》,笔者通过同桌互答、小组演读、师生猜读等方式来聚焦课堂,进行比较还原。
  (一)在同桌互答中,“发现”桃花源
  第一个还原点:“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此处问与答,比较简单。村人发现有陌生人,很意外,就有所询问。两人之间的对话,是简单的问答。当然,问答中,没有排斥,没有反感,没有拒绝,因为这里是桃花源,这里的人是淳朴善良的桃源人。简单的两个人,简单的对话内容,彼此接近的平民身份。
  此处让学生与同桌进行对话训练,非常容易完成,也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笔法的简洁。这一个句子中的“之”字,概括了前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包括桃花林的美与净、渔人的“异”与“寻”,对此学生在训练中都能感受。
  学生展示例子:
  村人:您好!这位客官,看您的打扮,不像是我们村的人。请问您打哪儿来?来这里有什么事吗?
  渔人:您好!打扰了!说起来还真是话长啊!我是武陵人,是个渔夫。今天早上我划着船打鱼,不知不觉划到了一片桃花林中。这桃花林真是美啊!
  村人:哦,说说看,是怎样的?
  渔人:整片桃花林,有几百步长,里面没有一棵别的树。桃花树下,是一片绿绿的草地。花瓣飘下来,落在草地上,我没有什么文化,表达不好,就是觉得美。
  村人:确实美。
  渔人:我被吸引了,很好奇,这桃花林到底有多长?结果到了树林尽头,就是小溪的源头,我上岸就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我发现洞里有亮光,就想探个究竟,等爬进洞里,爬到洞的尽头就到这里了。
  村人:原来是这样啊!
  渔人:我本来也不想打扰你们的。我爬出洞一看,这里环境真美,房子造得整整齐齐,田地肥沃又宽阔,大家开开心心地种地生活,那么幸福。我太喜欢了,所以就待得久了一点。
  村人:既然这么难得到这里,又喜欢这里,那就多留几天,到我家去住几天吧。
  (二)在小组演读中,“走进”桃花源
  第二个还原点,是渔人的“一一具言所闻”与村人的“皆叹惋”。
  渔人所言的,自然是自己的经历、社会的动荡、战争的频繁、生计的艰难……可渔人为什么会说这些?显然与“村人的问讯”有关。村人会如何问?如何在问答中,既融入村人的“自云”故事,又能让渔人主动参与叙述?就像一场记者招待会一样,渔人是新闻发言人,而村人们自然就是记者群了。村人们有许多的好奇与不解,需要渔人来作答,而渔人需要通过与村人的互动来解答。
  文中对村人的背景有介绍,就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渔人的背景呢?文中有这样简略的介绍:“晋太元中,武陵人。”根据注解,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笔者再补充:“孝武帝在位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有诗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个演渔夫,其余人演村人,结合笔者的补充材料,开展了一场“招待会”。
  “招待会”重点围绕“叹惋”展开,主要关注对话内容的前后串联。是什么让村人叹惋?村人会怎么叹惋?在村人叹惋中,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丽安宁、桃源人的淳朴热情。
  学生展示例子:
  村人1:听说你是从外面进来的。外面现在皇帝是谁啊?   渔人:孝武帝。
  村人2:我们知道秦二世,那孝武帝是秦几世了啊?
  渔人:秦二世?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朝代了。现在是东晋孝武帝。
  村人3:哦,秦王朝已经换成东晋了啊?
  渔人:不是的,秦之后是汉朝,然后是三国,再到西晋,现在是东晋。你们不知道吗?
  村人4:我们的祖先在秦朝的时候,因為躲避战乱,带领家人和乡人到这里生活,世世代代就居住下来了,所以不清楚外面的情况。那你给我们说说外面的情况吧。
  渔人:外面啊,不能说每个月都打仗,但一年也要打好几次仗。外面的土地上都是饿死的和战死的人,不像这里土地开阔,良田肥沃。我们村子因战争失修,许多房子成了空房子,不像这里整整齐齐,欢声笑语。我们村子里看上去很荒凉,很破败,还要时时担心战争的发生,不像你们啊,可以安安稳稳地劳作,村子里风光那么好,桑树竹子池塘,那么美丽。我来的时候,还听见你们这里的鸡鸣和狗叫,那么安宁。你们这里老人和孩子们都那么开心,我家老母亲和孩子都吃不饱饭,没有好衣服穿。
  村人5:听你这么说,真可怜。我们这里的人,只在故事里听说过打仗,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呢。我们的祖先真是太伟大了,让我们可以免受战争之苦。
  渔人:是啊,外面这日子真是过不下去了呢。
  村人(众):(纷纷安慰)你好好地留在这里吧,别出去了。
  (三)在师生猜读中,认识桃花源
  第三个还原点,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课本中课后练习三设置的问题是:“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概括前文的内容,然后知道这样写是为了避免重复、显得比较简洁。但,也仅止于此。那么,通过学生的还原,可以抵达到哪里呢?
  与前面两次的训练点比较,这次的对话还原,形式上相对简单,是两个人,即太守与渔民。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这两个人物的身份完全不对等了:一个是官,一个是民。如果是两个好朋友,渔民讲自己的故事,是向朋友倾诉,而朋友的聆听,是分享。那么,渔民为什么要向太守汇报呢?肯定不是我讲你听这么简单。渔人自然有他的目的。所以,对话还原中,就要体现渔人的目的。为名?为利?为权?为钱?还是……学生们变成了带着目的的渔人,来向老师扮演的太守汇报。这时候,学生就理解了简洁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
  在孩子们干净的心灵里,渔民之所以不理会桃源人的劝告,是因为渔民想造福更多的百姓,希望太守带上百姓去里面躲避战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都能怡然自乐。而太守也是渴望和平和安宁的官员,也想造福一方,于是立即派人前往。由此猜读引申出来,刘子骥这个高尚的士人去寻找桃源,也是为了替大家寻求安宁家园。也由此猜读理解了陶渊明在文末“后遂无问津者”的深深遗憾。世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梦想,无人问津时,他依然有梦,在桃花源诗的最后,他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通过三次对话还原,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作家简洁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还层层深入地解读了课文,破译了陶渊明在“桃源”里设置的文化密码——对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整合思辨——比较还原的本质
  “还原”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我们无法回到实录意义上的历史,但我们可以回到逻辑意义上的真实。“‘还原’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无论怎样的‘同情与尊重’,当代人的视角与立场终归是我们的宿命,我们无法摆脱或超越自身的立足点。所以,还原的过程,就是一个辨析与判断的过程,就是一个整合与构建的过程。”[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探究,很容易发现文中的反常之处,如桃源到底有没有。对此,笔者设置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如表1所示):
  学生通过文本与自己生活经验的比较还原“反常”的原因,进一步体会桃源的文化密码。沈从文在《桃源与沅州》一书中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开始,命运就注定了要读一篇《桃花源记》。”学生在还原后会发现,作者描写的桃源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它不只存在于作家假想的理想世界中,还是千百年来文人排遣内心苦闷的精神源泉。
  总之,比较还原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度,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让学生在学习时兴趣盎然。它更是打通了学生与文言文的通道,让课堂充满浓浓的文化味。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8.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3]余党绪.理解传统文化 思辨历史真实[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8(02):20.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戏剧(DIE)是20世纪80年代从英国兴起后风靡欧美国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和规划的戏剧程序,改变单一课程形式和固守教学方式的新型授课模式。在教育戏剧视域下,语文教学可以采用以课本剧促进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而为当下无序的课本剧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生长可能。   关键词:教育戏剧;课本剧;教学模式  一、教育戏剧重塑语文课堂品质  语文教学效度的百年痼疾亟待改变。高中
期刊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一切语文活动的设计都应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逻辑起点,以完成言语任务为教学重点,以参与社会实践为活动主体,以交流活动成果为激励手段,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垃圾分类”这个主题是语文教材里的内容吗?垃圾分类是科学教师、德育部门的事啊,语文教师掺和什么呢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任务群”提出,“任务群”形式下的“整本书阅读”有了新的目标指向、组织形态、测试标准。为了更好地落实“整本书阅读”,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对学生图书借阅情况作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思考,即:学校要以培养终身阅读者为己任,语文阅读要多面向,整本书阅读不等同于名著阅读,要强调活动即课程。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教学  整本
期刊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语文教师,也一直在做班主任。阅历渐长,渐渐领悟,语文教师带班,与数学教师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呈现在班级风格上,也体现在对活动的处理方式上。大体上,“数学班”往往雷厉风行,赏罚有度;“语文班”往往不徐不疾,温润有度。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带班绝不能是平铺直叙的传达,而是要像写文章,随时铺垫,处处伏笔,还要适时掀起波澜,用到欲扬先抑的手法等。  细心如描写,爱心如记叙,批评说教就像议论和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内容丰富而多元,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价值。教材九年级下册的戏剧单元,集读、演、议、写等语文知识、能力为一体,其教学要发挥单元综合、立体、开放的语文特征,在活动前明确语文目标,在成果中贯穿语文要素,在评价里强化语文价值,使学生于戏剧活动中探究语文世界的奥秘。   关键词:“活动·探究”单元;语文性;戏剧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
期刊
摘 要:活动设计是实施“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关键。“活动·探究”单元中的活动主要有探究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而其中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有统整式、比较式、讨论式、导图式等类型。这些活动的设计可遵循如下思路:依据目标选择活动;依据活动类型创生活动支架;依据学情设定探究点;各种活动类型巧妙搭配。   关键词:“活动·探究”单元;探究性活动;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八、九年级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
期刊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城乡融合的新理念。城乡融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的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而经济融合又以产业融合为核心,党的政策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立足农村,从政策演变角度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发现党的城乡产业政
摘 要:在统编教材的教学中,比较策略是从教读课到自读课都可以广泛运用的阅读策略。自读课教学可从“同向比较”“异向比较”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完成指向“这一类”和“这一篇”的知识、策略、方法的建构,从而沉淀阅读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自读课;同向比较;异向比较;深度学习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教材加大了教读、自读两类课型的区分,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期刊
摘 要:智慧地让学生和写作“建立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进行“建立关系”的实践,如将写作与学生平常的生活融合、与学生的心灵发展融合、与时代的发展融合,从而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抒、有真感可发。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内驱力  一、“建立关系”的背景  写作是为了走向生活、为成长服务的,人在写作的过程中,情绪得以宣泄,思辨能力得以锻炼,观点得以
期刊
摘 要:童话是初中教材中的“小文体”,当前其教学存在小说教学化倾向。教学童话,要有文体意识,要紧紧扣住童话文体的内在规定性:梳理情节要抓住幻想特点;分析人物要注重类型特征;品析语言要注意童化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看起来虚幻的人物和故事去揭示童话内蕴。   关键词:童话教学;文体意识;《皇帝的新装》  童话是初中教材中的“小文体”,说它“小”,一是因为教材入选数量少,二是因为教师教学中重视不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