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以往的高中教育中,体育学科受到的重视非常不充分。除了在体育方面有特长、希望进入体育院校或体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过就是通过特定的体育水平考核。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引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和思考,学生没有充分投入到体育学科学习中的欲望。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很难实现。本文即尝试从引导学生思考、改革课堂评价和开展对抗竞赛三个方面,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目前,教育界对于高中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已经达成了共识,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技术意识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来自学生的充分配合,这几方面素养的培养很难落实。反过来说,如果教师能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开展教学活动,那教学策略方法必然会出现转变,更为贴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的规律,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就会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所以,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体育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值得认真研究、充分实践。
一、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因材施教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已经比较成熟了,他们对体育学科的作用会有自己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有时颇为浅显,比如觉得体育学科就是为了提升身体素质。而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高中体育教学远非这么简单,除了锻炼身体素质,还要提升学生的心智和道德素质。教师要做的,是通过各种实际案例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核心素养内涵上让学生与教师达成深度共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以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逐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体育教师都会给学生留出比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在自由活动时,学生是不愿意给自己施加太多规则限制的。比如踢足球,学生可能因为人数少就决定踢半场足球,并极大简化比赛规则。这样必然会产生很多漏洞,引发学生之间的冲突。这时教师就要介入,并将此作为一个案例来讲解,把学生的思维从冲突导向对规则的讨论,让大家思考怎样保持规则、组织和自由的平衡。然后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定位,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二、改革课堂评价,树立学生信心
从本质上来说,相对于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文化科目,大部分学生更喜欢体育课。在教师引发学生的思考后,很多学生会积极投入到体育学科的学习中去。但是,有的教师所采用的学习评价方法比较落后,如将长跑、短跑、铅球等项目的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评价的唯一依据,完全是结果导向,没有反映出学生努力的过程。这种不够科学、公平的评价方式容易伤害到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也就没有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提升自身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上了。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这方面做出改变,不断完善课堂评价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表,表中的项目尽可能地细化。比如学生在本节课的长跑练习中用时多长时间。只有这样,教师在下次教学时才能清楚地发现学生是否取得了进步,进步又有多大。随着时间的延长,教师所掌握的学生记录就会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任何一个学生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某一段时间内有所进步。然后教师就可以将这几个“点”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指出他们的问题,从而既达到教学目的,又保护了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
三、开展对抗竞赛,锻炼综合素养
相对一般的锻炼项目来说,对抗性的竞赛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比如体育品德,与优秀的体育竞技精神是基本重合的,只有在激烈的对抗性竞赛中,学生在这方面的素养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或者有机会去感受体育品德的力量。而且对抗性竞赛本来就容易受到血气方刚的高中生的欢迎,教师在开展时不会受到什么抵触。当然,在对抗性竞赛中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引导作用,要适时、及时地介入,努力强化学生的认识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男生进行篮球比赛、女生进行排球比赛。这两种球类比赛都是集体项目,需要学生之间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容易出现一些犯规情况。教师既要当教练员,也要当裁判员;要指导学生的战略战术,提升其体育智慧与技术水平;要公平公正地处理犯规事件,阻止冲突的发生,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而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就去恶意犯规。一次酣畅淋漓的比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能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熏陶。
总之,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了高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理应具备的素质。希望广大同仁能够对此提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教学策略上的创新与实践,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曙光.浅谈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中国教师,2018(S2):142.
[2]张瑞格.浅谈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學生的核心素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4):61+63.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目前,教育界对于高中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已经达成了共识,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技术意识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来自学生的充分配合,这几方面素养的培养很难落实。反过来说,如果教师能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开展教学活动,那教学策略方法必然会出现转变,更为贴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的规律,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就会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所以,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体育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值得认真研究、充分实践。
一、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因材施教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已经比较成熟了,他们对体育学科的作用会有自己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有时颇为浅显,比如觉得体育学科就是为了提升身体素质。而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高中体育教学远非这么简单,除了锻炼身体素质,还要提升学生的心智和道德素质。教师要做的,是通过各种实际案例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核心素养内涵上让学生与教师达成深度共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以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逐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体育教师都会给学生留出比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在自由活动时,学生是不愿意给自己施加太多规则限制的。比如踢足球,学生可能因为人数少就决定踢半场足球,并极大简化比赛规则。这样必然会产生很多漏洞,引发学生之间的冲突。这时教师就要介入,并将此作为一个案例来讲解,把学生的思维从冲突导向对规则的讨论,让大家思考怎样保持规则、组织和自由的平衡。然后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定位,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二、改革课堂评价,树立学生信心
从本质上来说,相对于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文化科目,大部分学生更喜欢体育课。在教师引发学生的思考后,很多学生会积极投入到体育学科的学习中去。但是,有的教师所采用的学习评价方法比较落后,如将长跑、短跑、铅球等项目的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评价的唯一依据,完全是结果导向,没有反映出学生努力的过程。这种不够科学、公平的评价方式容易伤害到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也就没有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提升自身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上了。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这方面做出改变,不断完善课堂评价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表,表中的项目尽可能地细化。比如学生在本节课的长跑练习中用时多长时间。只有这样,教师在下次教学时才能清楚地发现学生是否取得了进步,进步又有多大。随着时间的延长,教师所掌握的学生记录就会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任何一个学生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某一段时间内有所进步。然后教师就可以将这几个“点”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指出他们的问题,从而既达到教学目的,又保护了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
三、开展对抗竞赛,锻炼综合素养
相对一般的锻炼项目来说,对抗性的竞赛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比如体育品德,与优秀的体育竞技精神是基本重合的,只有在激烈的对抗性竞赛中,学生在这方面的素养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或者有机会去感受体育品德的力量。而且对抗性竞赛本来就容易受到血气方刚的高中生的欢迎,教师在开展时不会受到什么抵触。当然,在对抗性竞赛中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引导作用,要适时、及时地介入,努力强化学生的认识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男生进行篮球比赛、女生进行排球比赛。这两种球类比赛都是集体项目,需要学生之间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容易出现一些犯规情况。教师既要当教练员,也要当裁判员;要指导学生的战略战术,提升其体育智慧与技术水平;要公平公正地处理犯规事件,阻止冲突的发生,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而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就去恶意犯规。一次酣畅淋漓的比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能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熏陶。
总之,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了高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理应具备的素质。希望广大同仁能够对此提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教学策略上的创新与实践,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曙光.浅谈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中国教师,2018(S2):142.
[2]张瑞格.浅谈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學生的核心素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