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听说一家饮料公司没有自己的工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想起那个著名的先例—可口可乐。它将自己的糖浆卖给灌装厂,由各家工厂装瓶分发,再经过不同渠道销售出去。
在可口可乐的历史中,它对灌装厂的收购与售出反反复复。收购是为了增加对渠道的控制力,谋求高速增长;售出则是为了降低成本与风险,追求更高利润。
但日本DyDo做饮料生意做了四十多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它属于日本商业社会中典型的“fabless”模式—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半导体药片行业,意思是,只设计芯片,不负责生产,比如此前被软银收购的ARM公司。DyDo有自己的工厂,但是主要承担营养剂饮料OEM生意,属于它3个事业部中独立的一块,至于自家所有饮料生意,都外包给其他工厂。
这种做法和它选择的销售方式密切相关—它极度在意成本控制。DyDo最早做的是药品销售,后来也生产药品和营养剂饮料,其自制的罐装咖啡因为能够缓解驾驶疲劳而受到欢迎。1970年代初期,日本开发出可以同时销售冷藏与加热制品的自动贩卖机,DyDo以此为核心渠道,以咖啡为主力商品,迅速占领市场。
如今咖啡类饮品的销售额占DyDo饮料产品销售额一半以上,而就日本饮料业界来看,这个数值平均只有约20%。对DyDo来说,这大幅降低了新品的研发风险,同时,将制造与物流外包,可以回避大型设备的投资风险,将精力集中在商品企划与自动贩卖机的运营上。
它的确在这一方面投入更多。DyDo的销售会深入到各地,说服不同业主设置自动贩卖机。这些机器一旦设置成功,就会以稳定价格供货,收益也相对固定。
一个日本朋友告诉我,在如今四五十岁的日本公司人当中,DyDo罐装咖啡知名度极高,因为它通过自动售卖机,进入了大量办公室与工厂渠道,是公司人常见的休闲饮品。一般而言,由于特殊市场环境,日本饮料公司也会将自动贩卖机当作重要销售渠道之一,但是这一渠道的营收一般仅占总营收的3成。没有一家公司像DyDo这样,将自己几乎拴在一个渠道上。
日本全国目前约有255万台饮料自动贩卖机,其中DyDo拥有约28万台。直到2004年前后,这家公司还觉得应该坚持创业以来的核心商业模式不动摇。但那个时候,很多日本饮料公司都开始重组渠道,展开新一轮竞争了。如今DyDo饮料在日本的市占率约为3%,远低于可口可乐、三得利、朝日、麒麟,还有伊藤园。
有很多因素让DyDo的模式变得尴尬,它对咖啡产品的依存度过高也是问题。很多个人店铺被扩张的便利店替代,原先的自动贩卖机契约自然也就消失了,这些机器被便利店抢走了很多好地段。最近几年,日本的几大便利店都在大幅推进店铺的研磨咖啡生意,定价100多日元,这与DyDo咖啡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失去据点的自动贩卖机开始在办公楼内激烈竞争,为了能进入目标办公楼,运营方也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像DyDo这类自己做机器运营的公司更是受到冲击。
2014年,日本的消费税从5%增至8%。在便利店或者超市这类一般零售渠道,店主会根据全店业绩对饮料的售价做综合调整。可是自动贩卖机收硬币有限制,增加金额的部分又只能以10日元为单位上升,这就导致DyDo的咖啡每瓶一下子涨了10日元(约合0.6元人民币),进一步失去了价格竞争力。
就全日本范围来看,日本自动贩卖机工业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一台饮料自动贩卖机平均年营收只有84万日元(约合4.53万元人民币),仅为1999年巅峰期时的74%。
最近几年,这家坚守独特商业模式的公司虽然通过收购一家果冻公司,制造出新的收入增长点,使得收支艰难持平,但饮料销售与OEM生意的利润仍然在逐年下滑。DyDo的2016财年业绩也有可能迎来9年以来首次增收。这家不爱做设备投资的公司,在2016年将自动贩卖机与智能手机结合推出了App,并与各商家合作积分促销—其中包括受年轻人欢迎的LINE。
问题是,这个办法反而让消费变得更复杂。它真的能用积分促销把离开的消费者叫回来吗?
在可口可乐的历史中,它对灌装厂的收购与售出反反复复。收购是为了增加对渠道的控制力,谋求高速增长;售出则是为了降低成本与风险,追求更高利润。
但日本DyDo做饮料生意做了四十多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它属于日本商业社会中典型的“fabless”模式—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半导体药片行业,意思是,只设计芯片,不负责生产,比如此前被软银收购的ARM公司。DyDo有自己的工厂,但是主要承担营养剂饮料OEM生意,属于它3个事业部中独立的一块,至于自家所有饮料生意,都外包给其他工厂。
这种做法和它选择的销售方式密切相关—它极度在意成本控制。DyDo最早做的是药品销售,后来也生产药品和营养剂饮料,其自制的罐装咖啡因为能够缓解驾驶疲劳而受到欢迎。1970年代初期,日本开发出可以同时销售冷藏与加热制品的自动贩卖机,DyDo以此为核心渠道,以咖啡为主力商品,迅速占领市场。
如今咖啡类饮品的销售额占DyDo饮料产品销售额一半以上,而就日本饮料业界来看,这个数值平均只有约20%。对DyDo来说,这大幅降低了新品的研发风险,同时,将制造与物流外包,可以回避大型设备的投资风险,将精力集中在商品企划与自动贩卖机的运营上。
它的确在这一方面投入更多。DyDo的销售会深入到各地,说服不同业主设置自动贩卖机。这些机器一旦设置成功,就会以稳定价格供货,收益也相对固定。
一个日本朋友告诉我,在如今四五十岁的日本公司人当中,DyDo罐装咖啡知名度极高,因为它通过自动售卖机,进入了大量办公室与工厂渠道,是公司人常见的休闲饮品。一般而言,由于特殊市场环境,日本饮料公司也会将自动贩卖机当作重要销售渠道之一,但是这一渠道的营收一般仅占总营收的3成。没有一家公司像DyDo这样,将自己几乎拴在一个渠道上。
日本全国目前约有255万台饮料自动贩卖机,其中DyDo拥有约28万台。直到2004年前后,这家公司还觉得应该坚持创业以来的核心商业模式不动摇。但那个时候,很多日本饮料公司都开始重组渠道,展开新一轮竞争了。如今DyDo饮料在日本的市占率约为3%,远低于可口可乐、三得利、朝日、麒麟,还有伊藤园。
有很多因素让DyDo的模式变得尴尬,它对咖啡产品的依存度过高也是问题。很多个人店铺被扩张的便利店替代,原先的自动贩卖机契约自然也就消失了,这些机器被便利店抢走了很多好地段。最近几年,日本的几大便利店都在大幅推进店铺的研磨咖啡生意,定价100多日元,这与DyDo咖啡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失去据点的自动贩卖机开始在办公楼内激烈竞争,为了能进入目标办公楼,运营方也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像DyDo这类自己做机器运营的公司更是受到冲击。
2014年,日本的消费税从5%增至8%。在便利店或者超市这类一般零售渠道,店主会根据全店业绩对饮料的售价做综合调整。可是自动贩卖机收硬币有限制,增加金额的部分又只能以10日元为单位上升,这就导致DyDo的咖啡每瓶一下子涨了10日元(约合0.6元人民币),进一步失去了价格竞争力。
就全日本范围来看,日本自动贩卖机工业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一台饮料自动贩卖机平均年营收只有84万日元(约合4.53万元人民币),仅为1999年巅峰期时的74%。
最近几年,这家坚守独特商业模式的公司虽然通过收购一家果冻公司,制造出新的收入增长点,使得收支艰难持平,但饮料销售与OEM生意的利润仍然在逐年下滑。DyDo的2016财年业绩也有可能迎来9年以来首次增收。这家不爱做设备投资的公司,在2016年将自动贩卖机与智能手机结合推出了App,并与各商家合作积分促销—其中包括受年轻人欢迎的LINE。
问题是,这个办法反而让消费变得更复杂。它真的能用积分促销把离开的消费者叫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