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中国第15 次南极考察队(1998 ~1999 年) 执行了第三次内陆冰盖考察。由10 名考察队员组成的内陆冰盖考察队,不畏艰险,穿越了一道道冰裂隙区域,屡次排除了设备出现的严重故障,克服了高原反应、低温严寒、食品配备不全等严重困难和穿越冰裂隙的巨大心理压力,在南极冰盖上纵深挺进1100 多k m ,到达被称为“不可接近地区”的南极冰盖最高点 Do me A 区域。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考察工作,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中国第15 次南极考察队(1998 ~1999 年) 执行了第三次内陆冰盖考察。由10 名考察队员组成的内陆冰盖考察队,不畏艰险,穿越了一道道冰裂隙区域,屡次排除了设备出现的严重故障,克服了高原反应、低温严寒、食品配备不全等严重困难和穿越冰裂隙的巨大心理压力,在南极冰盖上纵深挺进1100 多k m ,到达被称为“不可接近地区”的南极冰盖最高点 Do me A 区域。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考察工作,获取了大批十分珍贵的观测样品和数据,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考察项目,使中国成为世界首批到达南极内陆冰盖 Dom
其他文献
学会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的形势下,如何逐步做到具有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这是全国学会工作者都在关心的问题。作者结合学会工作的实践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庆贺著名大地测量学家陈永龄院士90 华诞,现选登国家测绘局局长金祥文的讲话、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贺信,以及本刊编辑部的报道和专访作为记念。同时,特约宁津生院士、顾旦生研究员、王任享院士、刘经南院士以及其他专家撰写的有关大地测量专业方面的论文,以作为专刊出版。
本文在分析了已有的缓冲区生成算法后,提出缓冲曲线和边约束三角网辅助的矢量缓冲区生成算法。算法分两步,第一步生成作者提出的缓冲曲线,第二步将缓冲曲线切割组合为缓冲区。算法通过缓冲曲线,在理论上减少了参与切割重组的线段数目,将不可能成为缓冲区边界的线段在一开始就剔除;在第二步中,算法通过边约束三角网和环绕系数的传递将线段切割重组的过程优化,不相交的线段之间免去比较判断,从而为生成缓冲区提供一个快速完整
主要论述在工程制图多媒体课件中利用Auto CAD、3DS等图形软件制作图形、图像、动画以及解决图像的失真问题
应用VB开发多媒体软件,具有界面好、方便操作、程序结构简捷等特点。介绍了应用VisualBasic5.0设计多媒体图形界面JVB与WinAPI连接以及在VB中调用AutoCAD的设计技巧。
介绍了在电测量器具管理系统中对串口操作的两种方法,并给出了在Visualfoxpro5.0下的具体实现,文中所介绍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方便地推广到采用其它开发工具的管理系统。
研究了几种用于测量气/固两相流固相浓度的电容式传感器,采用3维有限元方法,模拟传感器的不同结构,计算其检测场内灵敏度的分布特性,并分别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分析比较,得到一种灵敏度分布最为均匀的螺旋式表面极板电容传感器结构,其均匀性误差低于6%,该传感器已用于工业现场·
提出在面向数据的英汉机译系统中,组合基于实例的技术实现源语分析的一种方法·其中介绍了基于编辑距离测量检索近似实例,以及根据候选分析得分的评价机制,利用近似实例及其对应分析获取最终源语分析结果的实现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源语分析的测试指标查全率与查准率都比较令人满意·
谁发现了大瀑布1月9日夜,中科院地理所杨逸畴教授家的电话铃响了,来电话的是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华人,他在电话里责问:“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没有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瀑布?”杨听得一头雾水,他说:“怎么没发现呵,我们从去年10月,开始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