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曾轰动北京艺坛的李琼久先生,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对乐山艺术文化产生了久远影响。将他的艺术置于20世纪中国大的时代背景和艺术背景下进行理论探讨,具有重要价值和启发。本文论述了形成李琼久艺术特性的乐山自然景观、民间艺术等因素,阐释了他艺术的地方性;同时从文人画、写实绘画、现代主义艺术三个脉络论述了他作品中的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地方性;现代性
李琼玖(1908年~1990年),四川乐山人。笔名九躬,又称九公、九翁。是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在从事美术教育的同时,潜心中国画的研究和创作六十余年,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理事、中国四川嘉州画院院长、中国老年书画协会顾问、文化部归国华侨联谊会顾问、“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顾问、乐山市文联顾问、乐山市政协常委。20世纪生于乐山小镇蔡金场,扎根乐山本土,享誉四川,曾轰动北京艺坛的李琼久先生,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对乐山艺术文化产生了久远影响。将他的艺术置于20世纪中国大的时代背景和艺术背景下进行理论探讨,具有重要价值和启发。
1 李琼久艺术的地方性特征
文化艺术的地域性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历史事实。例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在风格上有山东、河南、四川地域之差异;明清书画在江南有苏州画派、扬州画派、海派之称;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京派、浙派、西安画派之别;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罗马画派、佛罗伦萨画派、米兰画派、威尼斯画派之称;后来有意大利艺术、荷兰小画派之别等等。中国古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景观,是艺术家重要的视觉经验和情感思维源泉;不同的地方文化传统,是艺术家文化心理和创作倾向的重要基础。
1.1 嘉州地域景观是李琼久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和视觉经验基础
嘉州地域即乐山峨眉一带,巍巍高山、旖旎平原、三江曲水汇聚一体,树木繁茂、禽鸟动物多样、风光秀丽而有奇观。李先生深入观察自然之情态,感悟物象宇宙之道行,经由他高超的艺术思维和娴熟的表现技巧,创作出了许多感人佳作。无论是早年学画的40年代,还是成熟期的70年代,李琼久先生都坚持写生,前后上峨眉山就达一百多次,每次一住就是两三个月。《岷江石佛》以三段式的方式真实地表现了江渚、大佛凌云山的空间结构:空濛、渺远。峨眉山的冷杉、杂树,为艺术家粗狂、遒劲、朴茂的笔墨语言提供了视觉资源。60年代画的《杉林》,用猪鬃笔挥就的遒劲线条,正斜交错,竖横交织,一派生机。《深秋霜叶未全红》一画,以近景铺陈画面主体,巨石横陈画前,数株杂树偃仰遒劲,红黄绿蓝辉映,峨眉山绚烂的秋色跃然纸上。峨眉山的花草、鸟儿、动物更是李琼久先生花鸟画创作的主要题材。猴子是峨眉仙山的灵异之物,1985年创作的《献寿图》,1985年创作的《猕猴图》,1987年创作的《猴》都是画中精品,墨韵迷离,猴儿或正襟危坐,或侧而远视,或相互顾盼,传了仙山灵异之神采。他还多次深入艰险的大渡河、凉山等区域写生,创作了《猕猴峡》《金河峡》《九倒拐》《藏舟于壑》等具有鲜明地域地貌特征的优秀山水作品。
除了嘉州地域景观为艺术家提供了大量创作题材之外,氤氲、水气较重的地域气候以及物象的润泽滋养了艺术家的视觉审美判断力,润泽、迷离的水墨语言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特色。对于这一点,赵本嘉老师有深入的论述:“他创作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相当出色地把乐山、峨眉山一带山水、花鸟的灵气秀美摄入自己的画中。他很好地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美资源,长期在峨眉山中过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他画的金顶、清音阁、雷洞坪、洗象池等处的山水,几乎成了后人难以摆脱的经典图式,他笔下的珙桐,白鹇、绣球、杜鹃等峨眉山特有或常见的山花野禽,散发出独特的山野气息和迷人的芬芳。他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嘉州山水’和‘峨眉花鸟’。除此之外,他的画中还渗透着他作为一个乐山‘城镇居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这使他的画有了某种深层次的人性内涵,而这种内涵使他的作品有了魂魄胆气,能让欣赏者在心灵上受到感染,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视觉层面的愉悦中。”[1]
1.2 地方文化的熏陶是李琼久先生成艺术大气候的重要客观条件
嘉州,曾是蜀王“开明故治”,又有“海棠香国”之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正是这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孕育着嘉州一代又一代的书画人,繁荣千年古城的文化艺术。长期以来,乐山一批有志于中国书画的热血青年,在李琼久的悉心培养下,以猪鬃笔为工具,以“三山三江”(乐山、峨眉山、凉山,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为依托,逐渐形成了以李琼久为代表的“气势磅礴,苍劲奇拙,意境深远,热情奔放,高洁沉静”的艺术风格。1980年7月25日,嘉州画院在乐山大佛寺隆重成立,李琼久为院长。
嘉州有着2300多年悠久的城市建置史,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历代名人辈出,前有苏东坡,后有郭沫若。“苏轼既是文人画的首倡者也是实践者,他在绘画理论上的基本主张是,反对泥乎迹象、描头画角的画工画,而倡导有精神活力(意气)、如‘天马行空’一般的‘士夫画’,推崇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美学境界。他在书画实践上,画以枯木怪石见长,枯木中如闯龙吟,开其后数百年文人画的先河,书法丰满肥润,跌宕生姿,‘有天真烂漫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列‘宋四大家’之首。”“郭沫若像苏轼一样是个天才、通才,他在文学、史学、古文字学等领域均有卓越的建树,在现代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的书法被世人誉为‘郭体’,其运笔布墨讲究‘回锋转向,逆人平出’,以行草见长,字体雄奇中蕴涵俊秀,笔势风流而不失凝重,就像他家乡的峨眉山一样,有一种“雄秀”之美。”[1]
再加之20世纪40年代,神州大地战火蔓延,大量文化名人退居西南,其时的五通桥、牛华经济繁荣,文化名人荟萃,有实业家范旭东、哲学家熊十力、学术高士南怀瑾,还有梁漱溟、沈尹默、赵熙、谢无量、朱光潜、叶圣陶等。来这里讲学、办画展、从事活动的画家有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张善子、丰子恺、关山月、黎雄才、陆俨少等,这些浓郁的文化氛围是艺术家生存的土壤,后来他又直接受惠于当地画家吴成之和岭南三杰:梁鼎铭、梁中铭、梁幼铭。 嘉州是中国佛教文化发扬重地,而李琼久先生曾与宽明、遍能高僧交往,佛学是哲学,这不仅影响他选择了佛教人物画创作题材,更为重要的是,它影响了李琼久先生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他虽然历经磨难,对艺术仍怀着十足的赤诚、自信与乐观。对李琼久先生产生影响的地方文化还有乐山地域的汉代崖墓石刻。对这些文字的研究塑造了他书法和绘画中的“秦汉风骨”。他人物画面部的留白和斑驳感,应是受到了崖墓石刻的启发。他画了三本乐山崖墓,可以说他是汉文化地地道道的粉丝。地方民间艺术也是李琼久先生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民间艺术在他幼年时代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古庙里的神像木雕、母亲精彩的刺绣、剪纸、染织以及能书善画的剪纸舅舅,可以说播下了他一身的艺术热情和才华。总之嘉州山水风貌和丰富的文化环境,是艺术成长的深厚土壤,深刻而潜在地影响着艺术家的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
2 李琼久艺术的现代性特征
谈论20世纪美术,“现代性”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潘公凯对以西方现代性为背景阐释中国20世纪美术的标准的美术史方法表示质疑,主张以显现本土经验和直面本土美术事实的现代性。由此提出20世纪中国美术的“四大主义”即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大众主义。“自觉”是他评定现代性的核心思想,即艺术行为是否自觉地与“现代国家”和“现代性审美”的建立联系起来,艺术形式语言的自觉和创作主体的是否个性张扬。实际上中国艺术要早于西方,这也是与西方艺术现代性相重叠的重要部分。我们怎样认识李琼久先生艺术的现代性呢?
2.1 基于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特征
李琼久先生早年在成都东方美专学习西洋绘画,回到家乡后转攻传统国画。李琼久先生用七年时间专研《故宫周刊》学习传统,对石涛、八大山人做了深入研究,对石涛画论烂熟于胸,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常常随口引用。他的书法从二王、褚遂良入手,后又研究碑学。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中国画改革的问题,开初在中央美院倡导以西方绘画明暗手法改造国画,南方的中国美院以此实施,而潘天寿力倡国画应以笔墨语言结构为核心,后来得以认可。李琼久先生其时是赞同潘天寿的观点的,由此可见,他艺术的渊源主体还是中国的文人画传统。他的绘画在传统笔墨和意象造型的基础上做了现代转型。其转型之处在于:以猪鬃笔勾勒的遒劲、拙涩的线条和浓郁的墨块;以艳丽的色彩对比、独特的构图方式特别是满构图的方式表现了嘉州地域景观和艺术家或清新或激越或悲怆的生命情感。鲜明的个性情感和独特语言方式,是其现代性的重要特征。
2.2 基于写实绘画影响的现代性特征
在20世纪早期,以康有为、徐悲鸿为代表,力主以西方写实艺术改良中国绘画,从而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创造良好的精神力量。对景对物写生成为绘画训练和创作的重要方法和方式,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以此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对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琼久先生早年以西画的方式做过写生训练,后来长期坚持写生。他也曾将西画的写生作品转化为国画。我们再纵观他的作品,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大多取中景构图或满构图,从而很具有现代绘画平面分割的构成之感和饱满的视觉冲击力,从而赋予他的艺术以强力的现代性特征。
2.3 基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性特征
李琼久先生对西方现代艺术也做了研究,并有笔记传世。除了上面谈及的他画面中平面分割特征体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外,80年代,那些具有抽象几何块面、运用强烈补色对比和点线面组合的山水作品,更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而他的人物画,采用变形、夸张以及受启发于戏剧脸谱的处理方法,这些都与西方现代艺术有合拍之处。
2.4 李琼久先生艺术理论的现代性特征
李琼久先生在《谈嘉州画派》一文中说艺术:“五性:首先要有民族性,第二要有艺术性,第三要有趣味性,第四要有书法性,第五要有时代性。八能: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论,论而后能明,明而后能行,行而后能博,博而后能大,大而后能精,精而后能深,日新又新。”[2]在“五性”,他首先强调“民族性”,从世界范围来看,他首先强调的是艺术的主体性特征;“艺术性”、“趣味性”,他强调的是艺术的本体性特征,这也是西方艺术的现代性特征;“书法性”,在这里既强调了中国画的主体性特征也强调了艺术的本体性特征,“时代性”,强调的是艺术的超越性,实际也就是他所说“八能”中的“日新又新”,也就是强调创新性,而创新性正是艺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李琼久先生扎根养育他的地方山水风物和深厚传统文化,多方面吸收营养,也正是他艺术的地方性特质创造了他具有鲜明现代性的艺术作品,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应该有他独特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赵本嘉.一方山水,一方书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2] 郭志全.画坛大隐——李琼久[M].四川出版集团,2011.
作者简介:王小波,硕士,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研究。
李银斌,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地方性;现代性
李琼玖(1908年~1990年),四川乐山人。笔名九躬,又称九公、九翁。是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在从事美术教育的同时,潜心中国画的研究和创作六十余年,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理事、中国四川嘉州画院院长、中国老年书画协会顾问、文化部归国华侨联谊会顾问、“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顾问、乐山市文联顾问、乐山市政协常委。20世纪生于乐山小镇蔡金场,扎根乐山本土,享誉四川,曾轰动北京艺坛的李琼久先生,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对乐山艺术文化产生了久远影响。将他的艺术置于20世纪中国大的时代背景和艺术背景下进行理论探讨,具有重要价值和启发。
1 李琼久艺术的地方性特征
文化艺术的地域性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历史事实。例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在风格上有山东、河南、四川地域之差异;明清书画在江南有苏州画派、扬州画派、海派之称;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京派、浙派、西安画派之别;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罗马画派、佛罗伦萨画派、米兰画派、威尼斯画派之称;后来有意大利艺术、荷兰小画派之别等等。中国古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景观,是艺术家重要的视觉经验和情感思维源泉;不同的地方文化传统,是艺术家文化心理和创作倾向的重要基础。
1.1 嘉州地域景观是李琼久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和视觉经验基础
嘉州地域即乐山峨眉一带,巍巍高山、旖旎平原、三江曲水汇聚一体,树木繁茂、禽鸟动物多样、风光秀丽而有奇观。李先生深入观察自然之情态,感悟物象宇宙之道行,经由他高超的艺术思维和娴熟的表现技巧,创作出了许多感人佳作。无论是早年学画的40年代,还是成熟期的70年代,李琼久先生都坚持写生,前后上峨眉山就达一百多次,每次一住就是两三个月。《岷江石佛》以三段式的方式真实地表现了江渚、大佛凌云山的空间结构:空濛、渺远。峨眉山的冷杉、杂树,为艺术家粗狂、遒劲、朴茂的笔墨语言提供了视觉资源。60年代画的《杉林》,用猪鬃笔挥就的遒劲线条,正斜交错,竖横交织,一派生机。《深秋霜叶未全红》一画,以近景铺陈画面主体,巨石横陈画前,数株杂树偃仰遒劲,红黄绿蓝辉映,峨眉山绚烂的秋色跃然纸上。峨眉山的花草、鸟儿、动物更是李琼久先生花鸟画创作的主要题材。猴子是峨眉仙山的灵异之物,1985年创作的《献寿图》,1985年创作的《猕猴图》,1987年创作的《猴》都是画中精品,墨韵迷离,猴儿或正襟危坐,或侧而远视,或相互顾盼,传了仙山灵异之神采。他还多次深入艰险的大渡河、凉山等区域写生,创作了《猕猴峡》《金河峡》《九倒拐》《藏舟于壑》等具有鲜明地域地貌特征的优秀山水作品。
除了嘉州地域景观为艺术家提供了大量创作题材之外,氤氲、水气较重的地域气候以及物象的润泽滋养了艺术家的视觉审美判断力,润泽、迷离的水墨语言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特色。对于这一点,赵本嘉老师有深入的论述:“他创作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相当出色地把乐山、峨眉山一带山水、花鸟的灵气秀美摄入自己的画中。他很好地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美资源,长期在峨眉山中过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他画的金顶、清音阁、雷洞坪、洗象池等处的山水,几乎成了后人难以摆脱的经典图式,他笔下的珙桐,白鹇、绣球、杜鹃等峨眉山特有或常见的山花野禽,散发出独特的山野气息和迷人的芬芳。他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嘉州山水’和‘峨眉花鸟’。除此之外,他的画中还渗透着他作为一个乐山‘城镇居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这使他的画有了某种深层次的人性内涵,而这种内涵使他的作品有了魂魄胆气,能让欣赏者在心灵上受到感染,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视觉层面的愉悦中。”[1]
1.2 地方文化的熏陶是李琼久先生成艺术大气候的重要客观条件
嘉州,曾是蜀王“开明故治”,又有“海棠香国”之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正是这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孕育着嘉州一代又一代的书画人,繁荣千年古城的文化艺术。长期以来,乐山一批有志于中国书画的热血青年,在李琼久的悉心培养下,以猪鬃笔为工具,以“三山三江”(乐山、峨眉山、凉山,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为依托,逐渐形成了以李琼久为代表的“气势磅礴,苍劲奇拙,意境深远,热情奔放,高洁沉静”的艺术风格。1980年7月25日,嘉州画院在乐山大佛寺隆重成立,李琼久为院长。
嘉州有着2300多年悠久的城市建置史,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历代名人辈出,前有苏东坡,后有郭沫若。“苏轼既是文人画的首倡者也是实践者,他在绘画理论上的基本主张是,反对泥乎迹象、描头画角的画工画,而倡导有精神活力(意气)、如‘天马行空’一般的‘士夫画’,推崇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美学境界。他在书画实践上,画以枯木怪石见长,枯木中如闯龙吟,开其后数百年文人画的先河,书法丰满肥润,跌宕生姿,‘有天真烂漫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列‘宋四大家’之首。”“郭沫若像苏轼一样是个天才、通才,他在文学、史学、古文字学等领域均有卓越的建树,在现代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的书法被世人誉为‘郭体’,其运笔布墨讲究‘回锋转向,逆人平出’,以行草见长,字体雄奇中蕴涵俊秀,笔势风流而不失凝重,就像他家乡的峨眉山一样,有一种“雄秀”之美。”[1]
再加之20世纪40年代,神州大地战火蔓延,大量文化名人退居西南,其时的五通桥、牛华经济繁荣,文化名人荟萃,有实业家范旭东、哲学家熊十力、学术高士南怀瑾,还有梁漱溟、沈尹默、赵熙、谢无量、朱光潜、叶圣陶等。来这里讲学、办画展、从事活动的画家有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张善子、丰子恺、关山月、黎雄才、陆俨少等,这些浓郁的文化氛围是艺术家生存的土壤,后来他又直接受惠于当地画家吴成之和岭南三杰:梁鼎铭、梁中铭、梁幼铭。 嘉州是中国佛教文化发扬重地,而李琼久先生曾与宽明、遍能高僧交往,佛学是哲学,这不仅影响他选择了佛教人物画创作题材,更为重要的是,它影响了李琼久先生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他虽然历经磨难,对艺术仍怀着十足的赤诚、自信与乐观。对李琼久先生产生影响的地方文化还有乐山地域的汉代崖墓石刻。对这些文字的研究塑造了他书法和绘画中的“秦汉风骨”。他人物画面部的留白和斑驳感,应是受到了崖墓石刻的启发。他画了三本乐山崖墓,可以说他是汉文化地地道道的粉丝。地方民间艺术也是李琼久先生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民间艺术在他幼年时代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古庙里的神像木雕、母亲精彩的刺绣、剪纸、染织以及能书善画的剪纸舅舅,可以说播下了他一身的艺术热情和才华。总之嘉州山水风貌和丰富的文化环境,是艺术成长的深厚土壤,深刻而潜在地影响着艺术家的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
2 李琼久艺术的现代性特征
谈论20世纪美术,“现代性”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潘公凯对以西方现代性为背景阐释中国20世纪美术的标准的美术史方法表示质疑,主张以显现本土经验和直面本土美术事实的现代性。由此提出20世纪中国美术的“四大主义”即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大众主义。“自觉”是他评定现代性的核心思想,即艺术行为是否自觉地与“现代国家”和“现代性审美”的建立联系起来,艺术形式语言的自觉和创作主体的是否个性张扬。实际上中国艺术要早于西方,这也是与西方艺术现代性相重叠的重要部分。我们怎样认识李琼久先生艺术的现代性呢?
2.1 基于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特征
李琼久先生早年在成都东方美专学习西洋绘画,回到家乡后转攻传统国画。李琼久先生用七年时间专研《故宫周刊》学习传统,对石涛、八大山人做了深入研究,对石涛画论烂熟于胸,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常常随口引用。他的书法从二王、褚遂良入手,后又研究碑学。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中国画改革的问题,开初在中央美院倡导以西方绘画明暗手法改造国画,南方的中国美院以此实施,而潘天寿力倡国画应以笔墨语言结构为核心,后来得以认可。李琼久先生其时是赞同潘天寿的观点的,由此可见,他艺术的渊源主体还是中国的文人画传统。他的绘画在传统笔墨和意象造型的基础上做了现代转型。其转型之处在于:以猪鬃笔勾勒的遒劲、拙涩的线条和浓郁的墨块;以艳丽的色彩对比、独特的构图方式特别是满构图的方式表现了嘉州地域景观和艺术家或清新或激越或悲怆的生命情感。鲜明的个性情感和独特语言方式,是其现代性的重要特征。
2.2 基于写实绘画影响的现代性特征
在20世纪早期,以康有为、徐悲鸿为代表,力主以西方写实艺术改良中国绘画,从而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创造良好的精神力量。对景对物写生成为绘画训练和创作的重要方法和方式,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以此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对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琼久先生早年以西画的方式做过写生训练,后来长期坚持写生。他也曾将西画的写生作品转化为国画。我们再纵观他的作品,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大多取中景构图或满构图,从而很具有现代绘画平面分割的构成之感和饱满的视觉冲击力,从而赋予他的艺术以强力的现代性特征。
2.3 基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性特征
李琼久先生对西方现代艺术也做了研究,并有笔记传世。除了上面谈及的他画面中平面分割特征体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外,80年代,那些具有抽象几何块面、运用强烈补色对比和点线面组合的山水作品,更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而他的人物画,采用变形、夸张以及受启发于戏剧脸谱的处理方法,这些都与西方现代艺术有合拍之处。
2.4 李琼久先生艺术理论的现代性特征
李琼久先生在《谈嘉州画派》一文中说艺术:“五性:首先要有民族性,第二要有艺术性,第三要有趣味性,第四要有书法性,第五要有时代性。八能: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论,论而后能明,明而后能行,行而后能博,博而后能大,大而后能精,精而后能深,日新又新。”[2]在“五性”,他首先强调“民族性”,从世界范围来看,他首先强调的是艺术的主体性特征;“艺术性”、“趣味性”,他强调的是艺术的本体性特征,这也是西方艺术的现代性特征;“书法性”,在这里既强调了中国画的主体性特征也强调了艺术的本体性特征,“时代性”,强调的是艺术的超越性,实际也就是他所说“八能”中的“日新又新”,也就是强调创新性,而创新性正是艺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李琼久先生扎根养育他的地方山水风物和深厚传统文化,多方面吸收营养,也正是他艺术的地方性特质创造了他具有鲜明现代性的艺术作品,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应该有他独特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赵本嘉.一方山水,一方书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2] 郭志全.画坛大隐——李琼久[M].四川出版集团,2011.
作者简介:王小波,硕士,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研究。
李银斌,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