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我们广大信息技术的教师,我们要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找出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模式下的新路。
关键词:优化;信息技术;自主;设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69-1
教学是双边活动,它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教学目标的。因而,当那种长期以“教”为主的旧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新模式转化时,就必然造成教学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向实时交流的双向性转化。作为我们广大信息技术的教师,我们要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找出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模式下的新路。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把握教与学的平衡,摈弃教学中的“三重”现象。
1.教学内容上, 容易出现重教知识的信息传递,轻所学知识的信息反馈,教与学难达同步。没有发挥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交流工具的功能。大家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如:我需要帮助、老师优劣之我见等一些专题。
2.教学活动中,出现重教的程序性,轻学的活动性的误区。教师演示讲解有余,学生实际操作不足,没有达到学生在“做中学”,教学中限制学生实践的时间,不少信息技术老师上课讲的最多的可能是:别动,听我讲!这种不让学生动手,过于强调教师讲解的行为易让学生厌学,导致教学效果不高。
3.教学策略上,有时可能出现重“化难为易”的教,轻“跳一跳摘桃子”在教学中的应用,出现了教师的好心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的误区。学生上机一有问题,老师不要立即就给他解决,把知识嚼得没味的时候再给学生,往往造成学生吃起来没味,老师教起来也吃力。例如:在Visual Basic中,对于最常用的按钮、标签、文本框的属性的介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介绍,归纳出这三个控件的共同属性。结果学生把用“两对一体”四个字对这个三个控件共同具有的Enabled和Visualed、Name和Caption、Font的属性做出了很好的归纳。这种利用心理学上的“最佳发展区”的理论进行教学,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过细过死,也不能太清太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将会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1.信息技术中的“设疑教育”。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因而在教学中可以有意地设置陷阱,设置挫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例如:我们在讲计算机的组成的时候可以这样来进行,故意在上课前把计算机的显示器与主机的数据线拔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当学生找出了显示器没有显示的原因后,也就会对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这两个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由此可见,“设疑教育”是一种好的引思的方式,我们在教学中用它可以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和健全他们的人格。
2.根据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可以进行以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模式大致如下:首先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电脑房提供给他们3~4台电脑根据学习的内容,组内展开讨论式学习发现问题组内通过自学、讨论和实践,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去掉,形成本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对问题的看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汇总给老师,老师对各组的方案进行比较,指出各方案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论证、讨论教师要对知识进行归纳,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当给予引导和解决。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必须要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以后才可以实行,要不然会适得其反。
3.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化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将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整合,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于乐之者。可见怎样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运用“抓两头,带中间,育全体”的教学思路。如:笔者在讲Word排版的时候,让学生们在上机操作时,制作一份板报,对于板报的内容、形式没有做出严格的限制。半个小时后,让每个学生通过网络教室展示自己的作品,挑出几个优秀的作品放到学校的校园网上。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作品集,用于收集本班的优秀作品,由学生自己管理。这种教学方法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这个过程中养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这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一位特级教师作的这样的一个比喻:教学好比篮球运动中的投篮,篮框太大,大到超出你的视线范围,虽然容易投进,但是即使投进去,你也许也没有感觉,而小到一个篮球那么大的,不容易投进,只有高手才可以偶尔投进去。大篮框就是教学理论,小篮框就是教学案例,而大小适中的篮框就是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育者就要在教育教学中找到适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合适篮框。
[参考文献]
[1]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2]周明星,张柏清.创新教育模式全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3]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4]化得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8).
关键词:优化;信息技术;自主;设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69-1
教学是双边活动,它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教学目标的。因而,当那种长期以“教”为主的旧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新模式转化时,就必然造成教学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向实时交流的双向性转化。作为我们广大信息技术的教师,我们要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找出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模式下的新路。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把握教与学的平衡,摈弃教学中的“三重”现象。
1.教学内容上, 容易出现重教知识的信息传递,轻所学知识的信息反馈,教与学难达同步。没有发挥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交流工具的功能。大家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如:我需要帮助、老师优劣之我见等一些专题。
2.教学活动中,出现重教的程序性,轻学的活动性的误区。教师演示讲解有余,学生实际操作不足,没有达到学生在“做中学”,教学中限制学生实践的时间,不少信息技术老师上课讲的最多的可能是:别动,听我讲!这种不让学生动手,过于强调教师讲解的行为易让学生厌学,导致教学效果不高。
3.教学策略上,有时可能出现重“化难为易”的教,轻“跳一跳摘桃子”在教学中的应用,出现了教师的好心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的误区。学生上机一有问题,老师不要立即就给他解决,把知识嚼得没味的时候再给学生,往往造成学生吃起来没味,老师教起来也吃力。例如:在Visual Basic中,对于最常用的按钮、标签、文本框的属性的介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介绍,归纳出这三个控件的共同属性。结果学生把用“两对一体”四个字对这个三个控件共同具有的Enabled和Visualed、Name和Caption、Font的属性做出了很好的归纳。这种利用心理学上的“最佳发展区”的理论进行教学,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过细过死,也不能太清太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将会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1.信息技术中的“设疑教育”。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因而在教学中可以有意地设置陷阱,设置挫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例如:我们在讲计算机的组成的时候可以这样来进行,故意在上课前把计算机的显示器与主机的数据线拔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当学生找出了显示器没有显示的原因后,也就会对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这两个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由此可见,“设疑教育”是一种好的引思的方式,我们在教学中用它可以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和健全他们的人格。
2.根据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可以进行以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模式大致如下:首先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电脑房提供给他们3~4台电脑根据学习的内容,组内展开讨论式学习发现问题组内通过自学、讨论和实践,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去掉,形成本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对问题的看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汇总给老师,老师对各组的方案进行比较,指出各方案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论证、讨论教师要对知识进行归纳,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当给予引导和解决。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必须要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以后才可以实行,要不然会适得其反。
3.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化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将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整合,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于乐之者。可见怎样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运用“抓两头,带中间,育全体”的教学思路。如:笔者在讲Word排版的时候,让学生们在上机操作时,制作一份板报,对于板报的内容、形式没有做出严格的限制。半个小时后,让每个学生通过网络教室展示自己的作品,挑出几个优秀的作品放到学校的校园网上。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作品集,用于收集本班的优秀作品,由学生自己管理。这种教学方法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这个过程中养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这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一位特级教师作的这样的一个比喻:教学好比篮球运动中的投篮,篮框太大,大到超出你的视线范围,虽然容易投进,但是即使投进去,你也许也没有感觉,而小到一个篮球那么大的,不容易投进,只有高手才可以偶尔投进去。大篮框就是教学理论,小篮框就是教学案例,而大小适中的篮框就是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育者就要在教育教学中找到适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合适篮框。
[参考文献]
[1]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2]周明星,张柏清.创新教育模式全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3]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4]化得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