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以下简称教科研)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抓手。新课程改革启动后,教科研成为基层学校广大教师破解课改难题、适应课改要求的灵丹妙药,催生了一大批教科研成果,也打造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让无数中小学教师对教科研产生美好的向往和憧憬,也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法宝”。
然而,到中小学中去,发现许多教师对教科研的热情正在消退,不主动研究教学,不参与课题研究,教学反思也懒得写,同伴之间也很少交流,教科研制度、计划落实不到行动中,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浅尝辄止。许多教师将教科研活动视为负担、包袱,被动应付,消极对待,出现了“教科研倦怠症”。
一、产生“教科研倦怠症”的原因
1.教师自身原因
(1)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许多教师片面地将教科研作为评聘职称、晋级升等的手段,不愿意在解决自身教育教学问题上下苦功夫,耐不住寂寞,坐不住冷板凳。为了尽快实现个人目的,不惜闭门造车,花钱买论文,弄虚作假搞课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再努力。
(2)进入“高原期”进取心不足。很多教师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工作,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套路,教科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难以实现新的突破,进入了“高原期”,思想上产生“惰性”,行为上产生“惯性”。这个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容易满足现状,造成发展动力减弱,进取心不足,对教科研也失去了兴趣。
(3)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普遍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角色要求多,而待遇相对较低。大部分教师长期在固定的环境里从事单一的工作,日复一日地机械操作,非常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职业倦怠造成教师激情缺乏,兴趣丧失,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降低,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体会不到教育的幸福,在苦恼和疲惫中勉强支撑,如此状态自然对教科研没有信心和要求,也不可能去认真研究。
(4)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整天忙碌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组织课外活动。除这些正常工作外,还要参加学习、培训、写反思等,班主任要处理班级事务、家访,许多教师还有兼职工作,一天下来身心俱疲,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搞教科研活动。
2.外部环境原因
(1)无效的教科研活动,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来,各地为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了大量教科研活动,请专家讲学,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比武,举办论文、课例竞赛等。教师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参加,但效果却难如人意。满堂灌的讲座使教师感到厌烦,学校开展的研讨、交流形式化、层次低,教师收效甚微,参与的热情受到抑制。
(2)混乱无序的环境败坏了教科研声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中小学教师急于发表论文的心理,伪造刊物,非法组织教学竞赛等活动,以论文发表、评奖等名义,骗钱害人,败坏了教科研的声誉,严重挫伤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急功近利的心态与浮躁的教育环境,造就了大量伪论文、假课题和作秀的优质课、示范课,使真正搞教科研的教师感到寒心和失望。
(3)社会消极因素的干扰。在经济快速转型和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和人生哲学,各种诱惑不断挑战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底线。一些教师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信仰危机,教育信念动摇,内心世界失衡,职业理想消失,不再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自然不会重视教科研工作。
(4)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抑制了教师热情。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职称评聘、评优晋级都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法,迫使教师专心钻研提高成绩的“术”,而放弃通过教科研提升质量的“道”。
二、积极应对“教科研倦怠症”
1.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教科研观念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师自身以及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最终实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教师要正确认识教科研的意义,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功利化倾向,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研究真问题。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如果能坐稳冷板凳,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踏踏实实地研究,专心致志地探索,一定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当成果受到上级的肯定、同行的承认、实践的验证时,评聘职称、评优晋级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2.努力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短期内看不到对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效果,因此要在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上下工夫。一是要增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问题一定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是学科组教师共同关注、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而且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二是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如,要开展一次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可提前布置老师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使教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感到理论学习十分有用,这叫作“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还可开展“拓展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储备式理论学习”等。三是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对于基层教师来说,运用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式,技术要求不高,便于操作,符合大多数基层教师的实际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能够掌控,见效也快。
3.倡导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针对教师个体,关注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关注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这种研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与复杂的技术,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普通中小学教师容易掌握,教师个体即可开展研究,便于操作、见效快,应用价值高,能有效解决教师教科研参与率不高、即使参与也大多浅尝辄止的问题。 4.建立教科研共同体
教科研需要互相协助、交流和鼓励,建立教科研共同体尤其重要。共同体成员在相同的需求和愿望下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鞭策,共同激发教育情怀。通过合作交流、行动研究推动教科研,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融入共同体中,主动地和其他教师合作交流。如,学校内部缺乏形成共同体的条件,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共同体,进行网上交流,这种模式全国各地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5.积极主动应对“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教师成长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大部分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高原期”。当出现对教科研兴趣减退、专业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坦然面对,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挫折感、自卑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
主动寻找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的教师是因为知识不足、方法欠缺;有的是因为努力不够、信心不足;有的是因为缺乏积累与反思……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积极学习与研究。广泛阅读教育著作和人文书籍,要特别重视阅读人文社科、人物传记等“非教育”类书籍,这些书籍能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拓宽思路,跳出教育看教育,换一个视角看自己,对自己、对工作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路,这是突破“高原期”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汲取精神力量,凝聚教育智慧,营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抵御尘世的纷扰和灯红酒绿的诱惑。同时要鼓励自己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从简单易行的教学反思、听课评课、观摩交流入手,体会其中的收获,感受参与的乐趣,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知,实现自我突破与超越。
学校要实施民主化、人文化管理,营造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教师成长环境,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和发展自由度,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当教师有了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的愿望时,就会主动关注、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6.建立评估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导向
上级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要给予指导、评估和奖励,让教师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研究的信心。对踏踏实实开展研究的教师,要从教育资源、经费、时间上给予支持,提供参加培训、交流展示的机会。对取得的成绩要给予表彰奖励,并创造条件推广成果,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教科研之中。对教科研中弄虚作假、甚至抄袭剽窃等行为,要坚决反对,并给予必要的处罚,形成尊重教科研、崇尚教科研、严谨踏实和求真务实的风气。
此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实验学校专项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做为’现象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GHB〔2014〕SYX02)。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第一中学)
然而,到中小学中去,发现许多教师对教科研的热情正在消退,不主动研究教学,不参与课题研究,教学反思也懒得写,同伴之间也很少交流,教科研制度、计划落实不到行动中,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浅尝辄止。许多教师将教科研活动视为负担、包袱,被动应付,消极对待,出现了“教科研倦怠症”。
一、产生“教科研倦怠症”的原因
1.教师自身原因
(1)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许多教师片面地将教科研作为评聘职称、晋级升等的手段,不愿意在解决自身教育教学问题上下苦功夫,耐不住寂寞,坐不住冷板凳。为了尽快实现个人目的,不惜闭门造车,花钱买论文,弄虚作假搞课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再努力。
(2)进入“高原期”进取心不足。很多教师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工作,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套路,教科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难以实现新的突破,进入了“高原期”,思想上产生“惰性”,行为上产生“惯性”。这个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容易满足现状,造成发展动力减弱,进取心不足,对教科研也失去了兴趣。
(3)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普遍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角色要求多,而待遇相对较低。大部分教师长期在固定的环境里从事单一的工作,日复一日地机械操作,非常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职业倦怠造成教师激情缺乏,兴趣丧失,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降低,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体会不到教育的幸福,在苦恼和疲惫中勉强支撑,如此状态自然对教科研没有信心和要求,也不可能去认真研究。
(4)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整天忙碌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组织课外活动。除这些正常工作外,还要参加学习、培训、写反思等,班主任要处理班级事务、家访,许多教师还有兼职工作,一天下来身心俱疲,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搞教科研活动。
2.外部环境原因
(1)无效的教科研活动,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来,各地为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了大量教科研活动,请专家讲学,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比武,举办论文、课例竞赛等。教师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参加,但效果却难如人意。满堂灌的讲座使教师感到厌烦,学校开展的研讨、交流形式化、层次低,教师收效甚微,参与的热情受到抑制。
(2)混乱无序的环境败坏了教科研声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中小学教师急于发表论文的心理,伪造刊物,非法组织教学竞赛等活动,以论文发表、评奖等名义,骗钱害人,败坏了教科研的声誉,严重挫伤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急功近利的心态与浮躁的教育环境,造就了大量伪论文、假课题和作秀的优质课、示范课,使真正搞教科研的教师感到寒心和失望。
(3)社会消极因素的干扰。在经济快速转型和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和人生哲学,各种诱惑不断挑战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底线。一些教师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信仰危机,教育信念动摇,内心世界失衡,职业理想消失,不再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自然不会重视教科研工作。
(4)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抑制了教师热情。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职称评聘、评优晋级都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法,迫使教师专心钻研提高成绩的“术”,而放弃通过教科研提升质量的“道”。
二、积极应对“教科研倦怠症”
1.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教科研观念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师自身以及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最终实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教师要正确认识教科研的意义,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功利化倾向,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研究真问题。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如果能坐稳冷板凳,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踏踏实实地研究,专心致志地探索,一定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当成果受到上级的肯定、同行的承认、实践的验证时,评聘职称、评优晋级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2.努力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短期内看不到对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效果,因此要在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上下工夫。一是要增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问题一定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是学科组教师共同关注、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而且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二是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如,要开展一次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可提前布置老师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使教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感到理论学习十分有用,这叫作“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还可开展“拓展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储备式理论学习”等。三是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对于基层教师来说,运用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式,技术要求不高,便于操作,符合大多数基层教师的实际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能够掌控,见效也快。
3.倡导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针对教师个体,关注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关注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这种研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与复杂的技术,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普通中小学教师容易掌握,教师个体即可开展研究,便于操作、见效快,应用价值高,能有效解决教师教科研参与率不高、即使参与也大多浅尝辄止的问题。 4.建立教科研共同体
教科研需要互相协助、交流和鼓励,建立教科研共同体尤其重要。共同体成员在相同的需求和愿望下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鞭策,共同激发教育情怀。通过合作交流、行动研究推动教科研,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融入共同体中,主动地和其他教师合作交流。如,学校内部缺乏形成共同体的条件,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共同体,进行网上交流,这种模式全国各地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5.积极主动应对“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教师成长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大部分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高原期”。当出现对教科研兴趣减退、专业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坦然面对,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挫折感、自卑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
主动寻找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的教师是因为知识不足、方法欠缺;有的是因为努力不够、信心不足;有的是因为缺乏积累与反思……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积极学习与研究。广泛阅读教育著作和人文书籍,要特别重视阅读人文社科、人物传记等“非教育”类书籍,这些书籍能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拓宽思路,跳出教育看教育,换一个视角看自己,对自己、对工作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路,这是突破“高原期”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汲取精神力量,凝聚教育智慧,营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抵御尘世的纷扰和灯红酒绿的诱惑。同时要鼓励自己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从简单易行的教学反思、听课评课、观摩交流入手,体会其中的收获,感受参与的乐趣,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知,实现自我突破与超越。
学校要实施民主化、人文化管理,营造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教师成长环境,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和发展自由度,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当教师有了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的愿望时,就会主动关注、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6.建立评估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导向
上级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要给予指导、评估和奖励,让教师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研究的信心。对踏踏实实开展研究的教师,要从教育资源、经费、时间上给予支持,提供参加培训、交流展示的机会。对取得的成绩要给予表彰奖励,并创造条件推广成果,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教科研之中。对教科研中弄虚作假、甚至抄袭剽窃等行为,要坚决反对,并给予必要的处罚,形成尊重教科研、崇尚教科研、严谨踏实和求真务实的风气。
此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实验学校专项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做为’现象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GHB〔2014〕SYX02)。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