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地会出现学困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困难。帮助他们脱“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学困生;素质教育;心理发展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发展除了一般的共同趋势外,每个学生都还有不同于其他儿童的心理特点---即心理发展上的个别差异。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地会出现学困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困难。帮助他们脱“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作为校教育工作前沿的班主任工作,更应该重视和正视这个问题。
一、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自己分管德育工作多年,根据观察和调查,当前不少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精神健康”等方面心理压力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二)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造成学困生过重心理负担。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尤其看重学生学习成绩,社会上有“万般皆下品,唯有升学高”的舆论。分数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那些学困生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回到家又长受到奚落。心理负担自然很重,即使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只许进步不许退步的要求下,心理负担也并不见得轻松。
(三)来自学校的压力。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耳边,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虽然提倡智育德育并抓,但实际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
1、多种形式的考试造成学困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校仍把考试成绩当成评定教师教学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许多教师也把考试当成督促学生学习的最终与手段。于是各种名目、各种形式的考试、竞赛便接踵而至,让学生应接不暇。考试成绩还要排名次、张榜公布、通知家长。个别学生因此得了“考试恐惧症”,对学习也产生畏惧、厌倦情绪。
2、教师工作方法不当造成学困生过重心理负担。个别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热忱,对学困生缺少真诚的爱。或者虽出于良好的愿望,却不注意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因而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有的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心是缺少应有的热情和耐心。当众批评,语言尖刻,态度粗暴,有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样,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感情疏远,学生或惧怕老师,或敌视老师,严重者还会产生极端的做法。
二、预防和排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1、了解研究。
要访问每一个学困生的家长和前任教师。掌握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状况。在通过观察、谈话等,去了解每个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再认真分析,研究每个形成的原因和具有的心理特点,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
2、关爱。
“爱”是力量的源泉,它可促进师生感情相同。由于在集体活动时学困生难以同步,教师容易产生嫌弃思想,认为学困生“笨”,在人们的脑子里一旦形成“某人笨”的心理定势,往往语言举止对他们冷漠粗暴,得不到师生之爱,同时也会失去父母这就损害了自尊心,同学的奚落、父母的责骂,使心理上处于孤独状态,为使从自暴自弃中解脱出来,教师必须用“爱”取代“嫌”。对他们像园丁精心管理“弱苗”一样,关怀备至,理解在学习中的难处,教学过程中处处给予照顾。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体现挚爱真情,要爱的实在,爱的深刻。
3、增强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没有了自信,也就没有动力,学习没有热情,成绩自然上不去。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回自信。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去细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夸奖、一次鼓励都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这一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赏识。老师的信任会使“学困生”激动不已。细心发现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并及时在班里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让他们充分地信任自己,不产生自卑的情绪,每天能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学习中,我们相信,只要帮助“学困生”燃烧起那颗强烈的自信心,就能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只要孩子們有勇气,有上进心,能自信地大声说“我能行”,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顺其自然了。
4、对学困生应该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
学生是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我们要平等的对待他们,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这样就容易沟通与学生的感情,从而有利于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
5、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
要预防和排除的心理障碍,还必须通过学生内因产生效果,因此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才是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帮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时总结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三要引导学困生坦诚向老师倾吐烦恼和苦闷,寻求理解和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但我相信,只要教师用爱心去播种理想,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学困生是可以进步的,是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
关键词:学困生;素质教育;心理发展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发展除了一般的共同趋势外,每个学生都还有不同于其他儿童的心理特点---即心理发展上的个别差异。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地会出现学困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困难。帮助他们脱“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作为校教育工作前沿的班主任工作,更应该重视和正视这个问题。
一、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自己分管德育工作多年,根据观察和调查,当前不少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精神健康”等方面心理压力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二)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造成学困生过重心理负担。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尤其看重学生学习成绩,社会上有“万般皆下品,唯有升学高”的舆论。分数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那些学困生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回到家又长受到奚落。心理负担自然很重,即使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只许进步不许退步的要求下,心理负担也并不见得轻松。
(三)来自学校的压力。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耳边,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虽然提倡智育德育并抓,但实际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
1、多种形式的考试造成学困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校仍把考试成绩当成评定教师教学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许多教师也把考试当成督促学生学习的最终与手段。于是各种名目、各种形式的考试、竞赛便接踵而至,让学生应接不暇。考试成绩还要排名次、张榜公布、通知家长。个别学生因此得了“考试恐惧症”,对学习也产生畏惧、厌倦情绪。
2、教师工作方法不当造成学困生过重心理负担。个别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热忱,对学困生缺少真诚的爱。或者虽出于良好的愿望,却不注意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因而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有的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心是缺少应有的热情和耐心。当众批评,语言尖刻,态度粗暴,有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样,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感情疏远,学生或惧怕老师,或敌视老师,严重者还会产生极端的做法。
二、预防和排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1、了解研究。
要访问每一个学困生的家长和前任教师。掌握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状况。在通过观察、谈话等,去了解每个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再认真分析,研究每个形成的原因和具有的心理特点,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
2、关爱。
“爱”是力量的源泉,它可促进师生感情相同。由于在集体活动时学困生难以同步,教师容易产生嫌弃思想,认为学困生“笨”,在人们的脑子里一旦形成“某人笨”的心理定势,往往语言举止对他们冷漠粗暴,得不到师生之爱,同时也会失去父母这就损害了自尊心,同学的奚落、父母的责骂,使心理上处于孤独状态,为使从自暴自弃中解脱出来,教师必须用“爱”取代“嫌”。对他们像园丁精心管理“弱苗”一样,关怀备至,理解在学习中的难处,教学过程中处处给予照顾。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体现挚爱真情,要爱的实在,爱的深刻。
3、增强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没有了自信,也就没有动力,学习没有热情,成绩自然上不去。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回自信。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去细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夸奖、一次鼓励都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这一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赏识。老师的信任会使“学困生”激动不已。细心发现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并及时在班里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让他们充分地信任自己,不产生自卑的情绪,每天能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学习中,我们相信,只要帮助“学困生”燃烧起那颗强烈的自信心,就能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只要孩子們有勇气,有上进心,能自信地大声说“我能行”,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顺其自然了。
4、对学困生应该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
学生是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我们要平等的对待他们,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这样就容易沟通与学生的感情,从而有利于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
5、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
要预防和排除的心理障碍,还必须通过学生内因产生效果,因此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才是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帮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时总结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三要引导学困生坦诚向老师倾吐烦恼和苦闷,寻求理解和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但我相信,只要教师用爱心去播种理想,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学困生是可以进步的,是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