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本土空巢新闻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ao1983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家庭的日益小型化和分散化,出现了 “空巢老人”这一名词,这标志着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进入一个新阶段。公共新闻的理念要求传媒人承担社会责任,改善公共生活。文章通过对《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日报》网络版在2011全年报道的内容分析、讨论不同类型报纸中空巢老人新闻的比例及其特点,肯定了大众传媒在报道空巢老人这一议题上的探索与成绩,也指出了由于社会关注程度的不足以及缺乏年龄分层的敏感,空巢新闻的数量、版面编排、议题设置、写作角度与方法等方面均显薄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作用,协同各方力量,营造和谐老龄化社会的策略。
  关键词:空巢老人;公共新闻;传播效果;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34-02
  
  
  根据全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比例占到16.7%。有学者预测:到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国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 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因此,如何在未富先老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帮助空巢老人更好地生活,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1]。
  进入信息时代,政治的构建、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整合,无一不依赖大众媒体的帮助[2]。“公共新闻事业要求新闻工作者视人们为公民、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帮助政治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了解问题;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而不是看着它恶化;帮助改善公共生活,使它值得人们关注。[3]”从上述定义来看,作为一项急需得到关注和解决的社会公共事务,空巢老人议题可划入公共新闻的范畴。老龄化和空巢问题的日益严峻,使作为舆论风向标的大众媒体对此类公共新闻进行聚焦报道。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日报》网络版2011年全年的相关报道进行整合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对样本个体差异性的分析
  (一)报道数量及内容覆盖领域
  作为 贴近市民生活、深入群众的都市综合、情感报,《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报》空巢老人新闻报道数量大、种类多、涵盖范围广。具体包括空巢老人去世无人知晓、行动不便酿成事故、司法权利维护、社会帮扶(义工,志愿服务小组、社区服务、警察、募捐、心理咨询热线、绿色通道)、聘请保姆、空巢老人相互帮扶、空巢老人奉献精神、福利院老人生活走访、空巢悲剧数量统计、老人日常生活特写、养老补贴、政府新保障政策出台等等。不足在于,从老龄工作指导方针上看,绝大多数新闻围绕“老有所养”从不同角度展开报道,忽视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等展现老年人积极向上的价值风貌的内容。大众传媒是间接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途径,不平衡的报道内容易使人们造成空巢老人就属于脆弱无助、孤独寂寞群体的“先入之见”,间接使空巢老人们产生边缘感和价值缺失感。《湖北日报》作为 党的机关报,虽然共有20几篇涉老新闻,但其直接报道空巢老人的新闻极少。涉老新闻中以典型性、代表性、总结性的内容为主,且大多报道与政策制度和时事相联系,比如新的养老政策出台、国家重要领导干部看望功勋卓著老人或贫困地区老人等。
  (二)版面设置
  2011年《楚天都市报》中出现空巢老人报道的有消息、聚焦、社会、社区、荆楚各地、导读与索引、评论、关注、热线这11种栏目,涵盖广度大,但大多集中在社会、社区和荆楚各地这三个栏目,分布并不均衡,且编排形式单一、以文字为主、辅之以少数图片。如:《楚天金报》版面的跨度也较大,大城小巷、记者出击、社会新闻、荆楚扫描、现场记录、社区故事等板面都有所涉及。图片使用频率多于都市报;《湖北日报》中的涉老新闻全部集中在社会、综合、时政三版中,版面覆盖率相对较低,仅有的一篇直接提到空巢老人的是4月4日综合版《温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三)写作手法
  《楚天都市报》善用骇人听闻的标题和浓墨重彩的背景介绍及深入挖掘的内容来吸引读者。结构衔接自然,井井有条,叙事笔法细腻、场景描述生动真实,语言简洁、善用插叙、铺陈、比喻、排比、反问、话语直接引用等手法展现空巢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湖北日报》拥有理性和权威,从官方和全局视野采用亲民的大众化写作手法,用简练流畅的语言讲述现象,由点及面,由小及大,用调查数据宏观展现空巢老人及社会帮扶工作的进展;《楚天金报》善于传递观念、渲染气氛、以情动人。体裁多样,有消息、评论、特写、故事、专题等,图文并茂。语言平易近人、简洁流畅,注重细节阐述,颇多社会帮助空巢老人的报道感人至深。
  二、样本整合研究分析
  (一)成功之处
  1.报道内容的多样化与丰富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按照新闻报道的类别指标,统计发现虽然每一类别的空巢报道数量不多,深度不足,占版较少,但报道内容覆盖空巢老人日常生活、娱乐、经济、公安司法、文化、政治等领域。2.媒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全方位寻找新闻线索。按照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立场,在对各方意见尽可能全面的真实呈现中体现了媒体呼吁政府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以推动问题的解决的负责态度,且深度报道资料全面细致。3.写作手法灵活多样,内容真实生动。要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记者要做到用有趣的笔法写事实。
  纵观这些年的报道,空巢新闻的题目或贴切或刺激或感动,且善用排比或对偶的句式以增强可读性;常用引号,暗喻或指代;用小标题,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文章内容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空巢老人对记者说的话往往被直接引用,现场感强,真实自然。每一条空巢老人背景的介绍就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和自省。4.兼顾不同主体,从不同线索加以展开。空巢新闻中有以当事人为主体呈现的,有以社区或志愿者为主体引出的,有以政府和官员为主体强调的,也有以目击者为线索展开的。主体多元化和角度多元化得到了保证。
  (二)不足之处
  1.整体数量和力度仍显不足。相对其他社会热点议题而言,报道空巢老人的新闻数量明显滞后。就三份报纸的统计结果来看,《楚天都市报》共40 条,《湖北日报》共 1 条,《楚天金报》共 25 条,这些为数不多信息很难引起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达到传播效果。2.报道形式单一,以消息为主,缺乏专题和评论。报道内容涉及的范围小,基本上是养老政策、助老服务、典型人物的宣传,缺乏在老龄工作方针指标框架内的专题设计。3.正负面报道内容的关系处理不当,消极报道比重大,放大社会偏见。特别是都市报,为制造噱头,大量报道空巢老人生存危机,吸引人们眼球。往往忽视弘扬空巢老人作公益(3条)、集体聚会(1条)、享受社区和他人服务(11条)、互帮互助(4条)、政府保障(5条)的团结精神为主的正面新闻。这种正负内容的分布不均,容易引发受众负面的心理效应,难以满足受众心理需求,且易因刻板印象形成社会偏见。4.版面设置不够均衡。收集的共66 条信息中,没有出现在头版且空巢老人新闻大多集中在社会、生活版。而在政治、体育、文艺、法律、体育、科技等栏目只零星提及。5.报道带有性别倾向,对老年女性的新闻歧视。庞大的女性老年人群体是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尽管如此,她们的作用还是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重视[4]。从查阅的的《楚天都市报》的标题中可以看到,老年女性被突出的放在更为弱势的被动地位,即使是做了有益之事也要用“老太”、“婆婆”等字眼将其旗帜鲜明的与老年男性分开。相比较而言,以女性读者为主要目标对象的《楚天金报》在性别视角上则做的更为平等,男姓老人和女性老人的报道用语和数量更平衡,没有刻意强调性别,并且适当给予女性名誉保护。6.接近性较差,服务信息缺乏。大众传媒的职责有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这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帮扶行为是很有效的。7.政府与空巢老人之间的报道真空。媒介是民众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双方在媒体上理应享有平等的双向的话语权。然而,从调研文本发现,政府和空巢老人基本呈现出单向的信息流动模式。
  三、策略与建议
  1.借鉴国际传媒经验,尤其是空巢老人众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吸收运用。2.优化媒介管理机制,监督和倡导媒介自律,引导媒介工作方法创新。具体来说媒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适度地增加空巢新闻报道数量,扩大涉及版面范围,通过议程设置功能引起社会各界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丰富报道内容,实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社会等各版面均衡报道;避免性别歧视,对于男女空巢老人报道视角平等。
  随着社会进步,这一要求会日益突出;注重空巢老人的主体报道,避免一味复制其“受助者”和“被动者”的刻板印象;加强政府与空巢老人主体的双向信息流通,平衡双方话语权,提升空巢老人们的主动表达意识;注重信息的服务型和指导性,从对具体事件的总结中向公众提供切实可行的关爱空巢老人的办法;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3.实行媒介奖惩机制,对那些在推动此类社会问题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媒体给予荣誉奖励,对“无为”或消极对待此类问题的媒体予以批评,以督促传媒人承担社会责任
  四、总结与展望
  总之,以纸媒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空巢新闻报道,尽管还存在着数量、版面、服务性、接近性、平衡性、互动性、性别视角等方面的缺陷;仍然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专业主义态度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在表达空巢老人心声、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政府作为、推动和谐老龄化社会建设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是老齢化的世纪,更是传媒的世纪,只要以报纸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紧跟时代步伐、聚焦社会民生、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专业素养、协调各方利益,定能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创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参考文献:
  [1] 瞿蓓.关于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J].新疆边境与文化,2008(11).
  [2] 胡钰.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 (美)西奥多·格拉瑟著.邬晶晶译.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4]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频频告警,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发挥发挥了其正面功能。中国食品安全体现了风险社会特征,媒体是风险的定义和建构场域。具有争议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报道中存在媒体、专家、企业等议程和知识之争。2012年12月的“速生鸡”事件报道体现了食品安全的议程建构,媒体可参照公共新闻理念合理设置议程,以促进共识生成。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建构;知识争议;媒体议程;公共新闻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本文是作者自2012年3月参加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网络编辑资格培训班学习归来的总结和心得。主要从收获和体会、转变某些错误观念、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打算三个方面对网络编辑必备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业务技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归纳,对此次学习进行新闻传媒学、编辑出版学和网络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专项分析与汇报,并从实践参与的角度对该项培训的具体情况加以详尽阐述,对广大从事网络工作的编辑、技术人员有一定的
期刊
主持人语: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网络蓬勃发展的信息时代。强大的互联网如同洪水猛兽般颠覆着传统的的纸质传媒。甚至有人断言:互联网的出现将是一切纸质传媒消亡的标志。面对强大的信息趋势的变动,曾行走在时代前沿的纸质传媒---邮政业,现如今并没有就此萧条。当然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纸质媒体一样,同样承担着信息时代相互交流和传播的任务。它们互为影响,相互补充和发展。邮政业虽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
期刊
主持人语: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发现世界“越来越小”。  首先是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愈加亲密。在这种现状下,媒介的传播对于推动各国间的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放眼看世界的窗口,从而更好地促进世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各国之间的认识,为构建和谐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韩国水原大学人文学院李新东教授著撰的《关于韩国中文媒体的生存样态考察分析》以韩国中文媒体为切入点,解析其主要
期刊
摘 要:目前,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方式,给传统出版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使出版社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涵盖电子图书、手机阅读、网络游戏等新的出版形式已成为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面对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空前挑战,出版社应加快步伐,加速转型,依靠高科技手段和数字化信息迅速占领市场,谋求更多的盈利和新的发展模式,这成为目前应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陕西数字
期刊
马凤炯,男,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1977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进入邮政系统工作,1985年4月正式步入邮政领导岗位,先后担任陕西省邮电管理局邮政处副处长、咸阳市邮电局副局长、陕西省邮政发行储汇局局长和西安市邮政局局长。2003年10月起担任陕西省邮政局局长、陕西省邮政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2009年1月起兼任陕西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董事长。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用户满意杰出
期刊
主持人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社会作用。但同时,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问题以及人们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两个重要问题。  本栏目首篇文章就当前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和特点,对网络舆情各种问题出现的的根源,探索正确解决网络舆情所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的方法。刘颖慧和屠永君的文章则是阐述当前社会有关知识版权保护
期刊
摘 要:在微博的虚拟社会里,建立信用是一个很迅速的过程,并且这种信用还可以被显形化。但是不管是认证用户还是普通用户,其沉淀信用依靠的是发布信息的及时真实性以及态度。在危机事件中,微博作为一种新兴起来的舆论场,是政府建立与提升公信力的全新平台。政府官方微博的应对策略与态度,也是考验危机处理结果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以三亚“天价海鲜事件”为例,分析在危机公关中三亚在维护和建设政府公信力上的不足之处,并
期刊
摘 要:为了研究海南NGO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从中分析媒体宣传存在的问题,了解媒体宣传产生的社会效果,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经过调查发现,NGO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NGO组织相关活动吸引媒体关注,另一方面,大众媒体报道NGO。通过两者之间的互动,产生社会效应,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NGO的相关活动。  关键词:NGO;媒体;受众细分  中图分类号:G206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大省的安徽也创建了一批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从产业集群角度来看,安徽应充分发挥产业的集群效应,提高效率,刺激创新,促进新企业的衍生,提高城市形象。同时,要避免诸如,同质化,行政“拉郎配”,忽略软件建设等问题。安徽省的文化创意产业要结合本省实情,走特色之路。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集群;特色  中图分类号:G07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