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城乡统筹的视角,指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其发展现状,提出加强城乡统筹职教的体制建设、完善以高职位龙头的职教体系,启动城乡统筹职教的系列工程、疏通城乡统筹职教的信息渠道、促进城乡职教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城乡统筹职教的保障机制等措施,以期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 职业教育 黄河三角洲地区
[作者简介]朱玉业(1970- ),女,山东滨州人,山东滨州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职业教育。(山东 滨州 25662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黄河三角洲大开发”科研计划立项项目“城乡统筹视野下职业教育服务‘三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xyh10)和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黄河三角洲城乡统筹职业教育一体化研究”(课题编号:2009zcj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10-03
与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样,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二元结构。所谓城乡统筹,是指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统一筹划,互动发展,协调发展,以形成双赢的发展格局。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机遇。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应该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统筹区域,不能人为造成新的城乡不平衡。
一、城乡统筹职业教育提出的背景
1.国家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职业教育方面,提出了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等相关举措。城乡统筹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更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
2.教育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对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有明确举措: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并对职业教育的论述分四个部分展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各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务必“统筹城乡”,各级职业院校也应该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服务“三农”的重任。
3.区域发展背景。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范围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随着“黄三角”建设步伐加快,区域内职业教育面临技能型专门人才结构性短缺和区域经济大发展带动人才需求高涨的双重机遇,特别是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所需人才的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鼓励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职业教育集团,提升职业教育实训能力。
二、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1.黄河三角洲地区基本情况决定了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的必要性。(1)人口情况。截至2009年底,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口达989.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9.52万人,城镇人口370.41万人,城镇化率平均为33.5%。黄河三角洲地区总体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地区。区域内城镇化率差异较大,最高的东营市达57.8%,而最低的庆云县则只有17.1%,各县市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规划中确定的目标是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54%,2020年达到60%,即从现在到2015年需要提高城镇化率20.5%,以现有人口数计算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数将达到202.94万人。到2020达到60%时,要在10年由农业转为城镇人口262.33万人。巨大的人口转移压力,决定了需要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职教情况。区域内的高职院校有5所(滨州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山东大王职业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中职及技校38所,总计在校生近15万人。各个学校的发展不平衡,城市职教较好,县级的职教中心很多名存实亡。这种不平衡的状况,需要城乡院校之间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3)产业情况。区域内已形成粮棉、畜
牧、水产、蔬菜、林果、食用菌、桑蚕、花卉八大农业支柱产业和化工、纺织、机械、食品、造纸等主导工业产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构建以绿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以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产业的调整升级为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2.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1)促进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技能人才供求比例为1∶8左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地市人才需求规划,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达40万人。仅滨州一地,与六大产业相关联的行业企业,就急需高技能人才8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以上人员占30%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0%以上。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求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2)服务农民就业转移需求。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转移需要在当地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这些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2009年滨州统计数据,223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122万人(54.72%),高中及中专、技校人数为17.9万人(8.01%),大专以上1.5万人(0.67%)。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全面提升基层管理者和农民素质。在现有情况下,职业院校有优势也有条件去承担这一历史职责。(3)完善社会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越来越需要开放办学,必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满足在职企业员工、基层管理人员、中职毕业生等对继续教育的需求。(4)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区域内职业学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使职业教育体系内在师资、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理念、教育设施等方面合理流动,加大对农村和发展薄弱地区的支援力度。 三、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已做的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市分别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都在20%以上。初步搭建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教中心、技校等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职教体系,形成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县市探索了“三教统筹”的模式方法,开展了“农村劳动转移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各校也探索了“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及途径,大批教师走向田间地头和企业厂房,通过“三下乡”、企业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广科技知识。
2.存在的问题。(1)区划困境。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区划困境,区域涉及6个市,在规划框架下各市之间既有合作也存在激烈竞争,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急需建立各县市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并由政府进行推进。(2)资源稀缺。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长期没有得到开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相应的导致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稀缺。在“双师型”素质教师、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条件较好的高职也未能得到满足,县乡的职业教育更为欠缺,城乡统筹过程中需要继续处理好重点建设与面上发展的矛盾。(3)职教困惑。区域以高职教育为龙头的职教体系虽然初步搭建,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管理的职教体系,高职与中职、高职与技校、公办与民办等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这给管理和统筹规划带来困难,学生升学渠道不畅通,终身教育的“立交桥”还没有建立。(4)资源浪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及行业培训各自为政,相互沟通机制不健全,在进行职业教育投资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职教资源的浪费。
四、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加强城乡统筹职教的体制建设。在区域规划框架下促进政府层面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各市应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共同发展。政府应在区域规划框架下从城乡联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视角设计和完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公共财政应该更多地支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切实解决农民职业教育问题。利用大开发的人才需求机遇,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健全学生资助制度,通过公共经费资助帮助弱势群体接受适当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质量。
2.完善以高职为龙头的职教体系。进一步优化、梳理面向农村的职教网络,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理顺关系,把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发挥出来。政府主导,依托高职院校,联合区域内高职、中职、技工院校等各类学校,成立校校教育集团,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内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联合黄河三角洲区域内高职院校、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成立校企职教集团,交流信息,拓展空间,互利共赢。
3.启动城乡统筹职教的系列工程。区域内职业教育面临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结构性短缺和区域经济大发展带动人才需求高涨的双重机遇,区域内必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如“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积极发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人才“智库”优势,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开发等服务,继续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提供农业新技术培训、送医送药下乡、农村支教等惠农服务;继续实施“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及应用技术转化,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支持教师与企业一道进行应用技术研发、推广。
4.疏通城乡统筹职教的信息渠道。成立黄河三角洲职业教育协会,搭建交流平台。建设黄河三角洲网上职教平台,展示和宣传区域内各学校,形成集中职、高职、技工学校、培训学校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由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涉及不同的行政区,要统筹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可行的方法是在协会基础上进行,实施跨行政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四级协调联动机制。黄河三角洲职业教育协会:引导和推动区域内达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愿景,为区域内各县市制定积极的职教政策提供参考,宏观协调各县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市级教育信息建设主管部门:制定推动职教信息建设的各项政策,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保障条件;各县教育信息建设主管部门:立足各自实际条件,在上级部门引导下开展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规划,开发和建设自身特色资源;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将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相结合,构建以实用为导向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环境,促进资源共建与有效应用。
5.促进城乡职教资源的合理配置。(1)全面、优化配置。在城乡统筹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注重硬件的建设,而忽视软件的配套。相比硬件建设,目前县级及以下的职业教育,更加缺乏的是职教理念、管理经验、技术资源等。资源配置中的“优化”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也是城乡统筹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要制定配套管理措施,促进重点建设的运动场、实训基地、课程资源等在相近院校共享;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改变“重建设轻使用”的状况,对资源配置的后续使用工作加强监控,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2)多种形式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方法要多样化,注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各校要通过项目竞争提升理念,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办学水平;要注重对农民、城市打工人员等弱势人群的扶持力度;要通过农村支教或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开展对区域内农村职教的对口支援;要实行跨行政区联合办学,组织职教集团,增强发展能力。
6.构建城乡统筹职教的保障机制。(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职业教育是发展的一个方面,没有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单独谈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没有意义,只有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机遇,注重引进农村发展项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才能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之间差距缩小了,城乡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2)政府重视是根本保障。要把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列为地方党委的重要工作任务。重点扶持一批办学规模大、办学实力强、办学水平高、办学效益好的骨干学校,使之成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3)绩效考核促城乡统筹。实施目标管理,将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和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09]3027号)[Z].2009-12-02.
[2]马建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9(29).
[3]胡小勇,刘琳,胡铁生.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共建与有效应用的机制与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0(278).
[4]蕫仁忠.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09(11).
[5]姜作培,马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6]唐仁健.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变取向[J].农业经济问题,2008(1).
[7]厉以宁.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关键何在[J].经济研究导刊,2008(4).
[关键词]城乡统筹 职业教育 黄河三角洲地区
[作者简介]朱玉业(1970- ),女,山东滨州人,山东滨州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职业教育。(山东 滨州 25662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黄河三角洲大开发”科研计划立项项目“城乡统筹视野下职业教育服务‘三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xyh10)和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黄河三角洲城乡统筹职业教育一体化研究”(课题编号:2009zcj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10-03
与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样,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二元结构。所谓城乡统筹,是指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统一筹划,互动发展,协调发展,以形成双赢的发展格局。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机遇。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应该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统筹区域,不能人为造成新的城乡不平衡。
一、城乡统筹职业教育提出的背景
1.国家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职业教育方面,提出了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等相关举措。城乡统筹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更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
2.教育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对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有明确举措: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并对职业教育的论述分四个部分展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各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务必“统筹城乡”,各级职业院校也应该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服务“三农”的重任。
3.区域发展背景。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范围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随着“黄三角”建设步伐加快,区域内职业教育面临技能型专门人才结构性短缺和区域经济大发展带动人才需求高涨的双重机遇,特别是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所需人才的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鼓励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职业教育集团,提升职业教育实训能力。
二、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1.黄河三角洲地区基本情况决定了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的必要性。(1)人口情况。截至2009年底,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口达989.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9.52万人,城镇人口370.41万人,城镇化率平均为33.5%。黄河三角洲地区总体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地区。区域内城镇化率差异较大,最高的东营市达57.8%,而最低的庆云县则只有17.1%,各县市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规划中确定的目标是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54%,2020年达到60%,即从现在到2015年需要提高城镇化率20.5%,以现有人口数计算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数将达到202.94万人。到2020达到60%时,要在10年由农业转为城镇人口262.33万人。巨大的人口转移压力,决定了需要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职教情况。区域内的高职院校有5所(滨州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山东大王职业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中职及技校38所,总计在校生近15万人。各个学校的发展不平衡,城市职教较好,县级的职教中心很多名存实亡。这种不平衡的状况,需要城乡院校之间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3)产业情况。区域内已形成粮棉、畜
牧、水产、蔬菜、林果、食用菌、桑蚕、花卉八大农业支柱产业和化工、纺织、机械、食品、造纸等主导工业产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构建以绿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以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产业的调整升级为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2.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1)促进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技能人才供求比例为1∶8左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地市人才需求规划,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达40万人。仅滨州一地,与六大产业相关联的行业企业,就急需高技能人才8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以上人员占30%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0%以上。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求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2)服务农民就业转移需求。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转移需要在当地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这些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2009年滨州统计数据,223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122万人(54.72%),高中及中专、技校人数为17.9万人(8.01%),大专以上1.5万人(0.67%)。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全面提升基层管理者和农民素质。在现有情况下,职业院校有优势也有条件去承担这一历史职责。(3)完善社会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越来越需要开放办学,必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满足在职企业员工、基层管理人员、中职毕业生等对继续教育的需求。(4)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区域内职业学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使职业教育体系内在师资、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理念、教育设施等方面合理流动,加大对农村和发展薄弱地区的支援力度。 三、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已做的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市分别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都在20%以上。初步搭建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教中心、技校等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职教体系,形成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县市探索了“三教统筹”的模式方法,开展了“农村劳动转移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各校也探索了“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及途径,大批教师走向田间地头和企业厂房,通过“三下乡”、企业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广科技知识。
2.存在的问题。(1)区划困境。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区划困境,区域涉及6个市,在规划框架下各市之间既有合作也存在激烈竞争,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急需建立各县市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并由政府进行推进。(2)资源稀缺。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长期没有得到开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相应的导致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稀缺。在“双师型”素质教师、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条件较好的高职也未能得到满足,县乡的职业教育更为欠缺,城乡统筹过程中需要继续处理好重点建设与面上发展的矛盾。(3)职教困惑。区域以高职教育为龙头的职教体系虽然初步搭建,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管理的职教体系,高职与中职、高职与技校、公办与民办等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这给管理和统筹规划带来困难,学生升学渠道不畅通,终身教育的“立交桥”还没有建立。(4)资源浪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及行业培训各自为政,相互沟通机制不健全,在进行职业教育投资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职教资源的浪费。
四、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加强城乡统筹职教的体制建设。在区域规划框架下促进政府层面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各市应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共同发展。政府应在区域规划框架下从城乡联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视角设计和完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公共财政应该更多地支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切实解决农民职业教育问题。利用大开发的人才需求机遇,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健全学生资助制度,通过公共经费资助帮助弱势群体接受适当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质量。
2.完善以高职为龙头的职教体系。进一步优化、梳理面向农村的职教网络,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理顺关系,把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发挥出来。政府主导,依托高职院校,联合区域内高职、中职、技工院校等各类学校,成立校校教育集团,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内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联合黄河三角洲区域内高职院校、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成立校企职教集团,交流信息,拓展空间,互利共赢。
3.启动城乡统筹职教的系列工程。区域内职业教育面临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结构性短缺和区域经济大发展带动人才需求高涨的双重机遇,区域内必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如“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积极发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人才“智库”优势,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开发等服务,继续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提供农业新技术培训、送医送药下乡、农村支教等惠农服务;继续实施“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及应用技术转化,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支持教师与企业一道进行应用技术研发、推广。
4.疏通城乡统筹职教的信息渠道。成立黄河三角洲职业教育协会,搭建交流平台。建设黄河三角洲网上职教平台,展示和宣传区域内各学校,形成集中职、高职、技工学校、培训学校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由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涉及不同的行政区,要统筹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可行的方法是在协会基础上进行,实施跨行政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四级协调联动机制。黄河三角洲职业教育协会:引导和推动区域内达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愿景,为区域内各县市制定积极的职教政策提供参考,宏观协调各县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市级教育信息建设主管部门:制定推动职教信息建设的各项政策,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保障条件;各县教育信息建设主管部门:立足各自实际条件,在上级部门引导下开展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规划,开发和建设自身特色资源;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将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相结合,构建以实用为导向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环境,促进资源共建与有效应用。
5.促进城乡职教资源的合理配置。(1)全面、优化配置。在城乡统筹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注重硬件的建设,而忽视软件的配套。相比硬件建设,目前县级及以下的职业教育,更加缺乏的是职教理念、管理经验、技术资源等。资源配置中的“优化”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也是城乡统筹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要制定配套管理措施,促进重点建设的运动场、实训基地、课程资源等在相近院校共享;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改变“重建设轻使用”的状况,对资源配置的后续使用工作加强监控,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2)多种形式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方法要多样化,注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各校要通过项目竞争提升理念,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办学水平;要注重对农民、城市打工人员等弱势人群的扶持力度;要通过农村支教或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开展对区域内农村职教的对口支援;要实行跨行政区联合办学,组织职教集团,增强发展能力。
6.构建城乡统筹职教的保障机制。(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职业教育是发展的一个方面,没有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单独谈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没有意义,只有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机遇,注重引进农村发展项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才能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之间差距缩小了,城乡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2)政府重视是根本保障。要把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列为地方党委的重要工作任务。重点扶持一批办学规模大、办学实力强、办学水平高、办学效益好的骨干学校,使之成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3)绩效考核促城乡统筹。实施目标管理,将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和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09]3027号)[Z].2009-12-02.
[2]马建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9(29).
[3]胡小勇,刘琳,胡铁生.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共建与有效应用的机制与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0(278).
[4]蕫仁忠.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09(11).
[5]姜作培,马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6]唐仁健.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变取向[J].农业经济问题,2008(1).
[7]厉以宁.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关键何在[J].经济研究导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