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倡导者,同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推广者,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道释并存的和合文化,可概括为“儒家治世、道家养生、佛家养心”,三者之间不是互相对立排斥,而是彼此包容共生。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开放包容,费孝通先生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无论是“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仁爱思想,还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正见正念,度己度人”的佛家五蕴皆空信仰,都包含和结合了人类经验所共有的四个维度,即自我、社群、自然、天道,它们构成了一种综合、平衡、协调而整齐完备的人文主义。这些思想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基因。
在世界局势处于大转型、大变革的关口,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古今中外,心系东西南北,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这一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思想予以升华,将中国外交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宗旨予以铸魂,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初心予以宣示,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予以弘扬。这一理念不仅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被多次写进联合国有关决议,引发中国与世界广泛共鸣、共振、共情。
中国共产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者
早在1852年,马克思在《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专栏文章中就曾预言:如果世界历史的一极是西方,那么另一极便是中国,西方世界乃至人类世界未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创造了中国现代化新道路,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号召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传统文化“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等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在国内倡导以人为本的治理观,在国际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观,并在实践上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的时代化。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认为,人类共同体的演进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即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然的共同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的共同体”,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世界历史、“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的当代实践,彰显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新路径。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多次深刻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的是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传统的安全理念认为安全是排他性的、相对的,一国的安全被视为另一國的不安全,由此导致安全困境的死循环。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全球性问题,安全是非排他性的,是共同的,人类必须守望相助。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体共同发展的发展观。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全赢”(all-win),追求在自我提升的同时提升他者的利益,是一种全面整体的发展观。这不同于西方功利主义哲学主张的集体效用最大化——为提升全体收益,不惜允许伤害某一成员的利益,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是不可接受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开放包容的文明观,强调多元一体。这种“一体”不是简单的同质化,是充分尊重差异的一体理念。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胸怀,超越国内国际分野,统筹国家、区域、全球三个层面,凝练出新的属于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创造出一种新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过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针对的主要是主权国家和依附于民族国家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超国家组织等单位,强调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后来拓展到同一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的和平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面对新的国际环境提出的新理念,其构成单元更为多元,即所有由人类所结成的、促进人类命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组织团体乃至个人都可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成主体。从和而不同到寻求人类价值最大公约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原则,共同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超越了传统全球化互利共赢口号,为正确义利观、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价值支撑,开创了人类文明新篇章。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理念、世界观,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
2017年10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18年3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我国宪法,为我国同世界各国开展友好交往与务实合作、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坚实法律基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党章和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被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2019 年 9 月 27 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政治上,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倡导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倡导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倡导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的全球治理理念。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随后又被陆续写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人权理事会及相关国际组织重要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显示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习近平主席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中国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积极践行者。秉承知行合一理念,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在全球治理层面,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第四届核安全峰会、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领导人气候峰会、集体会见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等场合,分别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倡议。
在地区层面,习近平主席在重大出访、主持重要主场外交活动等场合,分别提出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构建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实践平台。截至目前,已经有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
西班牙历史学家普列托评价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推动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实现互惠互利,抛弃敌对好斗的思维以及使人类一再陷入对抗与战争的过时模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价值理念与合作倡议,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目标驱动、问题导向,以及传统和合文化,展示了解决和平、发展、治理、信任等人类“四大赤字”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驱动);合—— 一带一路(问题导向)。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为应对挑战,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回溯了丝绸之路及其积淀的丝路精神。指出,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提出,我们要走“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在中国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探索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基础上,展示了解决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
和平之路:丝绸之路是和平的产物。今天,“一带一路”通过倡导发展导向的全球化,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标本兼治、统筹协调、综合施策,正在消除冲突、动荡的根源。
繁荣之路:丝绸之路是繁荣的标志。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是“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地方”,“一带一路”正在再现这种繁荣景象,通过“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福音。
开放之路:丝绸之路是开放的结果。“一带一路”建设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發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应对保护主义的最有力方案。
创新之路:丝绸之路是创新的宝库。“一带一路”着眼于21世纪的互联互通,创新合作模式、创新合作观念,引领国际合作方向。
文明之路:丝绸之路是文明的象征。“一带一路”以文明复兴的逻辑超越了现代化的竞争逻辑,为21世纪国际政治定调,为中国梦正名。“一带一路”所开创的文明共同复兴的秩序可称之为“文明秩序”。
总之,以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五路”(还包括绿色之路、廉洁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合作之路)逐步破解全球“四大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这就是“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和中国贡献。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方丹敏)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道释并存的和合文化,可概括为“儒家治世、道家养生、佛家养心”,三者之间不是互相对立排斥,而是彼此包容共生。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开放包容,费孝通先生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无论是“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仁爱思想,还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正见正念,度己度人”的佛家五蕴皆空信仰,都包含和结合了人类经验所共有的四个维度,即自我、社群、自然、天道,它们构成了一种综合、平衡、协调而整齐完备的人文主义。这些思想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基因。
在世界局势处于大转型、大变革的关口,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古今中外,心系东西南北,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这一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思想予以升华,将中国外交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宗旨予以铸魂,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初心予以宣示,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予以弘扬。这一理念不仅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被多次写进联合国有关决议,引发中国与世界广泛共鸣、共振、共情。
中国共产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者
早在1852年,马克思在《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专栏文章中就曾预言:如果世界历史的一极是西方,那么另一极便是中国,西方世界乃至人类世界未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创造了中国现代化新道路,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号召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传统文化“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等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在国内倡导以人为本的治理观,在国际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观,并在实践上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的时代化。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认为,人类共同体的演进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即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然的共同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的共同体”,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世界历史、“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的当代实践,彰显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新路径。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多次深刻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的是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传统的安全理念认为安全是排他性的、相对的,一国的安全被视为另一國的不安全,由此导致安全困境的死循环。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全球性问题,安全是非排他性的,是共同的,人类必须守望相助。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体共同发展的发展观。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全赢”(all-win),追求在自我提升的同时提升他者的利益,是一种全面整体的发展观。这不同于西方功利主义哲学主张的集体效用最大化——为提升全体收益,不惜允许伤害某一成员的利益,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是不可接受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开放包容的文明观,强调多元一体。这种“一体”不是简单的同质化,是充分尊重差异的一体理念。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胸怀,超越国内国际分野,统筹国家、区域、全球三个层面,凝练出新的属于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创造出一种新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过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针对的主要是主权国家和依附于民族国家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超国家组织等单位,强调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后来拓展到同一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的和平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面对新的国际环境提出的新理念,其构成单元更为多元,即所有由人类所结成的、促进人类命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组织团体乃至个人都可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成主体。从和而不同到寻求人类价值最大公约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原则,共同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超越了传统全球化互利共赢口号,为正确义利观、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价值支撑,开创了人类文明新篇章。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理念、世界观,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
2017年10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18年3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我国宪法,为我国同世界各国开展友好交往与务实合作、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坚实法律基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党章和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被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2019 年 9 月 27 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政治上,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倡导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倡导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倡导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的全球治理理念。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随后又被陆续写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人权理事会及相关国际组织重要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显示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习近平主席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中国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积极践行者。秉承知行合一理念,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在全球治理层面,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第四届核安全峰会、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领导人气候峰会、集体会见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等场合,分别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倡议。
在地区层面,习近平主席在重大出访、主持重要主场外交活动等场合,分别提出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构建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实践平台。截至目前,已经有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
西班牙历史学家普列托评价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推动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实现互惠互利,抛弃敌对好斗的思维以及使人类一再陷入对抗与战争的过时模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价值理念与合作倡议,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目标驱动、问题导向,以及传统和合文化,展示了解决和平、发展、治理、信任等人类“四大赤字”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驱动);合—— 一带一路(问题导向)。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为应对挑战,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回溯了丝绸之路及其积淀的丝路精神。指出,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提出,我们要走“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在中国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探索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基础上,展示了解决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
和平之路:丝绸之路是和平的产物。今天,“一带一路”通过倡导发展导向的全球化,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标本兼治、统筹协调、综合施策,正在消除冲突、动荡的根源。
繁荣之路:丝绸之路是繁荣的标志。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是“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地方”,“一带一路”正在再现这种繁荣景象,通过“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福音。
开放之路:丝绸之路是开放的结果。“一带一路”建设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發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应对保护主义的最有力方案。
创新之路:丝绸之路是创新的宝库。“一带一路”着眼于21世纪的互联互通,创新合作模式、创新合作观念,引领国际合作方向。
文明之路:丝绸之路是文明的象征。“一带一路”以文明复兴的逻辑超越了现代化的竞争逻辑,为21世纪国际政治定调,为中国梦正名。“一带一路”所开创的文明共同复兴的秩序可称之为“文明秩序”。
总之,以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五路”(还包括绿色之路、廉洁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合作之路)逐步破解全球“四大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这就是“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和中国贡献。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