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是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校本教研区别于传统教研的关键所在是教研重心的下移,其研究中心是在课堂里、教学中和老师身边发生的事情、碰到的问题,打破了传统教研形式受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乃至时空限制的弊端,能让老师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随心所欲”地参与教研中去。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最有力的助推器。但是,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如何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建立以问题为纽带的教研模式
校本教研是对我国传统教研工作的传承与发展,但与传统教研又有着质的区别。它的研究取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方法;从“重组织活动”到“重研究”;从关注狭隘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从集中专题研究到随遇而研。研究的形式、内容、对象、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校本教研要求所有的实验教师都必须树立研究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并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问题即课题的教研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留心观察、专心教学、用心思考,才能够发现问题。如果能把这些问题加以归纳提炼,然后交由大家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共同研究的过程。日积月累,便水到渠成。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应该建立“问题收集制度”或通过集体备课让老师们提出问题,交备课组集体研究,或规定教师至少一天或一周或一课提出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倾向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上交教研组,然后统一整理归纳,再返回备课组研究解决,进而收到研究效果。
二、强化以教学反思为核心的自主教研行为
校本教研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切忌“标签式”、“标准式”、“统一式”。应该重视钻研教材和教学的二度设计甚至多度设计,不在同一课题的教学上出现统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把写教学反思或教学后记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当然,教学反思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一定要求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冷静思考、突破常规,切忌把刚上过的课重述一遍。教学反思还应该体现在同伴互助和听课上。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寻求差异点,然后针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对照和斟酌,进而加以提升。在参加教研活动或听随堂课时,不少教师只习惯于当“收音机”,却很少对教学过程做出评价,更不愿意对照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其实,这种对比反思更能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评”的体现。只听不评的教研只能停留在形式上,而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因此,在校本教研中应该强调“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使教师形成自觉、自主的“反思”习惯,才能实现校本教研质的突破。
三、规范和健全的教研制度
虽然教无定法,但校本教研作为新课改条件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必须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才能形成气氛和规模。特别是作为一个集体,一所学校要形成自身的校本教研特色,则必须建立和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尤其是对教师的校本教研行为应该加以规范和约束,必要时还应该通过一些必要途径,采取必要措施,实现预定目标。如对教师的教、学、记、听、思、研等工作应做出详细规定:教,应具有创新意识,无论是教案的撰写还是课堂教学,切忌照搬他人模式,照抄备课资料;学,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学习一篇以上有关新课改的理论文章,用新课程理念武装教师;记,要求教师每课必写教学反思或后记;听,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一到两节随堂课,特别是学校行政部门要带头多听随堂课,及时掌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思,通过教学反思,每位科任教师每周至少提出一条教学建议或找出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研,要求每位老师每期写一篇典型案例或教学论文。通过规范教师的这些必要行为,促使教师养成自觉的教研习惯,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教研的主人。至于学校的其它各项教育教学制度也都应该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为校本教研提供一切便利,让校本教研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建立以问题为纽带的教研模式
校本教研是对我国传统教研工作的传承与发展,但与传统教研又有着质的区别。它的研究取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方法;从“重组织活动”到“重研究”;从关注狭隘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从集中专题研究到随遇而研。研究的形式、内容、对象、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校本教研要求所有的实验教师都必须树立研究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并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问题即课题的教研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留心观察、专心教学、用心思考,才能够发现问题。如果能把这些问题加以归纳提炼,然后交由大家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共同研究的过程。日积月累,便水到渠成。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应该建立“问题收集制度”或通过集体备课让老师们提出问题,交备课组集体研究,或规定教师至少一天或一周或一课提出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倾向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上交教研组,然后统一整理归纳,再返回备课组研究解决,进而收到研究效果。
二、强化以教学反思为核心的自主教研行为
校本教研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切忌“标签式”、“标准式”、“统一式”。应该重视钻研教材和教学的二度设计甚至多度设计,不在同一课题的教学上出现统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把写教学反思或教学后记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当然,教学反思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一定要求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冷静思考、突破常规,切忌把刚上过的课重述一遍。教学反思还应该体现在同伴互助和听课上。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寻求差异点,然后针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对照和斟酌,进而加以提升。在参加教研活动或听随堂课时,不少教师只习惯于当“收音机”,却很少对教学过程做出评价,更不愿意对照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其实,这种对比反思更能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评”的体现。只听不评的教研只能停留在形式上,而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因此,在校本教研中应该强调“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使教师形成自觉、自主的“反思”习惯,才能实现校本教研质的突破。
三、规范和健全的教研制度
虽然教无定法,但校本教研作为新课改条件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必须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才能形成气氛和规模。特别是作为一个集体,一所学校要形成自身的校本教研特色,则必须建立和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尤其是对教师的校本教研行为应该加以规范和约束,必要时还应该通过一些必要途径,采取必要措施,实现预定目标。如对教师的教、学、记、听、思、研等工作应做出详细规定:教,应具有创新意识,无论是教案的撰写还是课堂教学,切忌照搬他人模式,照抄备课资料;学,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学习一篇以上有关新课改的理论文章,用新课程理念武装教师;记,要求教师每课必写教学反思或后记;听,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一到两节随堂课,特别是学校行政部门要带头多听随堂课,及时掌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思,通过教学反思,每位科任教师每周至少提出一条教学建议或找出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研,要求每位老师每期写一篇典型案例或教学论文。通过规范教师的这些必要行为,促使教师养成自觉的教研习惯,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教研的主人。至于学校的其它各项教育教学制度也都应该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为校本教研提供一切便利,让校本教研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