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稻田生态养鱼是目前广大居民食品安全的需要,也是解決渔业与种植业争地的需要,更是提高农产品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的需要。其技术值得探讨。
关键词:稻田生态;养鱼技术;蓄水灌溉
稻田生态养鱼技术是近年在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经过技术开发、试验研究、完善和提高,逐步形成的水产养殖新技术。此项技术可有效地利用稻田生态条件发展水产养殖业,在不与种植业争地的基础上增加水产品。在稻田内养殖水生生物,还具有节水、节地、节肥(少施化肥)、除害、除虫、疏松土壤、提高稻田蓄水灌溉和抗旱能力等多重作用,是一项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因此,稻鱼生态养殖技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场地选择
选择水质清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不受旱涝影响、光照条件好的田块,每块面积300㎡以上较好。
(二)设施建设
1、开挖鱼沟、鱼凼。水稻生长期必须经常调节水位,干湿兼顾,稻田浅灌和晒田是水稻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为解决稻鱼用水矛盾,必须在插秧前或插秧后10天左右开挖鱼沟、鱼凼,增加稻田容水量,以利于鱼类生长及种稻施肥、洒药。
①鱼沟:深度为50—60㎝,宽为60—80㎝为宜,鱼沟要与鱼凼相连,根据稻田形状和大小,确定开挖鱼沟的条数和排列形式,一般可呈“十”、“井”或“丰”、“田”字形,每条沟要直,有利于排水、通风、透光。
②鱼凼:可开挖在田角或田中央,深度为80—100㎝,形状可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鱼沟、鱼凼面积应占稻田面积的10%以上。
2、加高加固田埂。稻田生态养鱼需在插秧前结合开挖鱼沟、鱼凼,将田埂加高至40—50㎝,加宽至30—40㎝,并捶打结实,确保不漏水或塌陷。
3、设置防逃设施。养鱼稻田的进、出水口处对应角,用竹篾或尼龙网设置栏鱼栅,网眼大小的选择以不会逃鱼为标准。
(三)清田消毒
在稻田做田耕作时插秧之前,需要对稻田进行清田消毒,清除野杂鱼及敌害生物,消灭病菌。消毒药物可选用茶麸、生石灰、漂白粉或专用消毒药物。
1、茶麸:采用带水清田的方法,保留水深10-20厘米,每亩用量为20公斤左右。使用前先将茶麸进行粉碎,用水浸泡一昼夜后,再加开水冲稀,连浆带渣遍泼稻田,过15天后毒性消失,即可放养。
2、生石灰:用刚出窑成块的生石灰为好,一般也带水消毒,每亩用60-75公斤,兑水化开即全田均匀泼洒。消毒后5天左右可放养。
3、漂白粉:其有效氯含量30 %左右为计算标准,每亩用7.5公斤,兑水后全田泼洒,消毒后5-7天,即可放养。
4、专用消毒药物按说明书使用。
(四)鱼种投放
稻田养鱼一般在栽秧后7—15天,秧苗返青后开始投放鱼种。以放养杂交的优质鲤鱼或鲫鱼为主。规格以50—10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为好,每亩投放10—20公斤为宜。鱼种下田前可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放鱼苗种时,要注意运输用水与田水的温差不能超过2℃,若温差比较大,则应慢慢加水,让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鱼苗种放养操作要熟练、轻快,防止鱼体受伤。放入的位置应选择在鱼凼和鱼沟中,让其自行分散。
(五)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稻田养鱼主养杂食性鱼类,它的饲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靠天然饵料,这类饵料可以通过施基肥、追肥进行培育,水稻的害虫也是其饵料来源之一。第二类是人工投料,稻田水浅天然饵料有限,为提高稻田养鱼的产量,必须补充人工饵料,如花生麸、米糠等无添加剂的原生态饲料,日投料量占鱼体重的4%左右,也可插秧后在稻田中投放些青萍类的青饲料。养殖前期可适当多投料,平时,要根据天气变化和鱼的吃食情况等酌情增减。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投喂地点主要是鱼凼、鱼沟,应坚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投料。
2、日常管理:“三分养、七分管”,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管理工作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性。
(1)把握水位。在水源水质管理方面,关键是要保证用水安全,不能让有毒水体流入田中,在高温季节要注意换排水,防止田水温度过高。水稻生长初期,水位保持3—5㎝,让水稻尽早返青,水稻生长中后期,水位保持在15㎝左右。既要注意干旱季节的保水问题,又要做好雨季排涝工作,确保旱涝保收。
(2)勤巡田。每天早晚要巡田一次,每次要做到认真仔细,注意鱼类的活动及吃食情况,及时掌握鱼类的生长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①检查网栅:下雨天要增加巡田次数,防止溢水逃鱼,必须常检查拦鱼网栅,特别是大雨天要及时排水,注意清除堵塞网栅的杂物,以利于排注水畅通。②检查田埂:稻田养鱼的日常管理关键是防漏、防溢逃鱼,稻田中田鼠和黄鳝都会在田埂上打洞,造成漏水逃鱼,应仔细检查及时堵塞。③防止敌害:养鱼稻田不能让鸭子进入,如发现水蛇等敌害生物,也要尽量想办法除掉。④鱼病防治:鱼在稻田养殖过程中病害虽不多,但有时也会出现水霉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等病症,发现鱼病应及时向业务部门咨询。
(3)施肥管理。稻田养鱼的施肥原则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要少量多次。基肥的用量是每亩田每季稻施300—500公斤。稻田养鱼后,因为鱼类排泄物可起增肥作用,所以稻田的追肥用量应相对减少,一般掌握在总施肥量的30%即可。施追肥前最好先把鱼赶至鱼沟、鱼凼中。为解决降水施肥时对鱼类造成的威胁,可采用段间隔施肥法。即一块稻田分两部分施肥,中间相隔2天左右。在水深6厘米以上,水温28℃以下时,施用少量复合肥。
(4)施药管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性的农药,禁用对鱼类有剧毒的农药,选择晴天施药,切忌下雨前施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适当加深田水 ,以稀释落入水中农药的浓度;另一种是先放掉部分田水,把鱼赶入鱼沟、鱼凼,等农药毒性过后再注入新水。喷药时,药物尽量洒在稻叶上,以利提高防治病虫效力;同时,又可减少农药落入水中对鱼类造成危害。有些农户采用分批分片的方法施药,效果也不错。
(六)收割起捕
稻田养鱼的水稻收割要带水操作。在收割前要把鱼赶入鱼沟、鱼凼,同时加大水的交换量。成鱼起捕上市一般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方法。起捕前先放低稻田水位,慢慢把鱼集中到鱼沟、鱼凼中,然后进行捕捞操作。
稻田中的鱼经过一年养殖,大部分可以起捕上市,如还有一小部分鱼种需留作第二年继续养殖,可采取就田存养的越冬方法:在田中间挖一条长条形鱼凼,鱼凼上方用竹片支起棚架,在寒冬时盖上塑料薄膜。这样,鱼种就可以在鱼凼中安全过冬,同时,农田还可以种麦、种菜,两不相误。
会效益的需要。其技术值得探讨。
关键词:稻田生态;养鱼技术;蓄水灌溉
稻田生态养鱼技术是近年在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经过技术开发、试验研究、完善和提高,逐步形成的水产养殖新技术。此项技术可有效地利用稻田生态条件发展水产养殖业,在不与种植业争地的基础上增加水产品。在稻田内养殖水生生物,还具有节水、节地、节肥(少施化肥)、除害、除虫、疏松土壤、提高稻田蓄水灌溉和抗旱能力等多重作用,是一项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因此,稻鱼生态养殖技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场地选择
选择水质清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不受旱涝影响、光照条件好的田块,每块面积300㎡以上较好。
(二)设施建设
1、开挖鱼沟、鱼凼。水稻生长期必须经常调节水位,干湿兼顾,稻田浅灌和晒田是水稻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为解决稻鱼用水矛盾,必须在插秧前或插秧后10天左右开挖鱼沟、鱼凼,增加稻田容水量,以利于鱼类生长及种稻施肥、洒药。
①鱼沟:深度为50—60㎝,宽为60—80㎝为宜,鱼沟要与鱼凼相连,根据稻田形状和大小,确定开挖鱼沟的条数和排列形式,一般可呈“十”、“井”或“丰”、“田”字形,每条沟要直,有利于排水、通风、透光。
②鱼凼:可开挖在田角或田中央,深度为80—100㎝,形状可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鱼沟、鱼凼面积应占稻田面积的10%以上。
2、加高加固田埂。稻田生态养鱼需在插秧前结合开挖鱼沟、鱼凼,将田埂加高至40—50㎝,加宽至30—40㎝,并捶打结实,确保不漏水或塌陷。
3、设置防逃设施。养鱼稻田的进、出水口处对应角,用竹篾或尼龙网设置栏鱼栅,网眼大小的选择以不会逃鱼为标准。
(三)清田消毒
在稻田做田耕作时插秧之前,需要对稻田进行清田消毒,清除野杂鱼及敌害生物,消灭病菌。消毒药物可选用茶麸、生石灰、漂白粉或专用消毒药物。
1、茶麸:采用带水清田的方法,保留水深10-20厘米,每亩用量为20公斤左右。使用前先将茶麸进行粉碎,用水浸泡一昼夜后,再加开水冲稀,连浆带渣遍泼稻田,过15天后毒性消失,即可放养。
2、生石灰:用刚出窑成块的生石灰为好,一般也带水消毒,每亩用60-75公斤,兑水化开即全田均匀泼洒。消毒后5天左右可放养。
3、漂白粉:其有效氯含量30 %左右为计算标准,每亩用7.5公斤,兑水后全田泼洒,消毒后5-7天,即可放养。
4、专用消毒药物按说明书使用。
(四)鱼种投放
稻田养鱼一般在栽秧后7—15天,秧苗返青后开始投放鱼种。以放养杂交的优质鲤鱼或鲫鱼为主。规格以50—10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为好,每亩投放10—20公斤为宜。鱼种下田前可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放鱼苗种时,要注意运输用水与田水的温差不能超过2℃,若温差比较大,则应慢慢加水,让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鱼苗种放养操作要熟练、轻快,防止鱼体受伤。放入的位置应选择在鱼凼和鱼沟中,让其自行分散。
(五)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稻田养鱼主养杂食性鱼类,它的饲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靠天然饵料,这类饵料可以通过施基肥、追肥进行培育,水稻的害虫也是其饵料来源之一。第二类是人工投料,稻田水浅天然饵料有限,为提高稻田养鱼的产量,必须补充人工饵料,如花生麸、米糠等无添加剂的原生态饲料,日投料量占鱼体重的4%左右,也可插秧后在稻田中投放些青萍类的青饲料。养殖前期可适当多投料,平时,要根据天气变化和鱼的吃食情况等酌情增减。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投喂地点主要是鱼凼、鱼沟,应坚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投料。
2、日常管理:“三分养、七分管”,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管理工作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性。
(1)把握水位。在水源水质管理方面,关键是要保证用水安全,不能让有毒水体流入田中,在高温季节要注意换排水,防止田水温度过高。水稻生长初期,水位保持3—5㎝,让水稻尽早返青,水稻生长中后期,水位保持在15㎝左右。既要注意干旱季节的保水问题,又要做好雨季排涝工作,确保旱涝保收。
(2)勤巡田。每天早晚要巡田一次,每次要做到认真仔细,注意鱼类的活动及吃食情况,及时掌握鱼类的生长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①检查网栅:下雨天要增加巡田次数,防止溢水逃鱼,必须常检查拦鱼网栅,特别是大雨天要及时排水,注意清除堵塞网栅的杂物,以利于排注水畅通。②检查田埂:稻田养鱼的日常管理关键是防漏、防溢逃鱼,稻田中田鼠和黄鳝都会在田埂上打洞,造成漏水逃鱼,应仔细检查及时堵塞。③防止敌害:养鱼稻田不能让鸭子进入,如发现水蛇等敌害生物,也要尽量想办法除掉。④鱼病防治:鱼在稻田养殖过程中病害虽不多,但有时也会出现水霉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等病症,发现鱼病应及时向业务部门咨询。
(3)施肥管理。稻田养鱼的施肥原则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要少量多次。基肥的用量是每亩田每季稻施300—500公斤。稻田养鱼后,因为鱼类排泄物可起增肥作用,所以稻田的追肥用量应相对减少,一般掌握在总施肥量的30%即可。施追肥前最好先把鱼赶至鱼沟、鱼凼中。为解决降水施肥时对鱼类造成的威胁,可采用段间隔施肥法。即一块稻田分两部分施肥,中间相隔2天左右。在水深6厘米以上,水温28℃以下时,施用少量复合肥。
(4)施药管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性的农药,禁用对鱼类有剧毒的农药,选择晴天施药,切忌下雨前施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适当加深田水 ,以稀释落入水中农药的浓度;另一种是先放掉部分田水,把鱼赶入鱼沟、鱼凼,等农药毒性过后再注入新水。喷药时,药物尽量洒在稻叶上,以利提高防治病虫效力;同时,又可减少农药落入水中对鱼类造成危害。有些农户采用分批分片的方法施药,效果也不错。
(六)收割起捕
稻田养鱼的水稻收割要带水操作。在收割前要把鱼赶入鱼沟、鱼凼,同时加大水的交换量。成鱼起捕上市一般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方法。起捕前先放低稻田水位,慢慢把鱼集中到鱼沟、鱼凼中,然后进行捕捞操作。
稻田中的鱼经过一年养殖,大部分可以起捕上市,如还有一小部分鱼种需留作第二年继续养殖,可采取就田存养的越冬方法:在田中间挖一条长条形鱼凼,鱼凼上方用竹片支起棚架,在寒冬时盖上塑料薄膜。这样,鱼种就可以在鱼凼中安全过冬,同时,农田还可以种麦、种菜,两不相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