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业又走到一个关键点,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呼声逐渐高涨。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被寄予厚望,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将大放光彩。笔者近两周深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地,对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展开调查。
春播在即,米东区羊毛工镇羊毛工村,农民吴应付上班了。
这名老农的工作是种地,但不是给自家种,而是帮着种植大户管理“家庭农场”。
别人都叫他“老把式”,他更喜欢的称呼是“新型职业农民”,“这显得体面”,当然他的雇主毛德智同样喜欢后面这个称呼。
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职业农民”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词换成了“家庭农场”与“资本下乡”。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3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公布,涉及职业农民培训及试点县启动等内容。职业农民,这类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一时成为热词。
伴随着中国农民群体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既大放光彩,又要面对成长的烦恼。
伴随着中国农民群体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既大放光彩,又要面对成长的烦恼。
职业老农供不应求
吴应付家在四川农村,种着四亩多水稻,一年忙到头,也弄不出几个钱。
直到13年前,他受雇于羊毛工村农民毛德智,帮其管理400多亩水稻。
“选种、施肥,育苗、栽秧,都是我说了算。”吴应付一脸骄傲,同样种一亩稻田,他能比别人多收50公斤。
吴应付只需工作8个月,包吃包住,还能拿到5万多元年薪,奖金则根据实际收益另算,收入堪比普通公务员。
毛德智准备继续提高其“身价”,这样才能留住他。
事实上,像吴应付这样懂技术的职业老农已供不应求,农垦地区很多农场都抢着要。
自治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局局长万新才表示,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专业大户承包了大量土地,但由于自身缺乏经验或精力有限,往往雇一些像吴应付这样的种田能手帮他们管理。
这些种田能手的年龄大多在45到55岁之间,有20年左右的经验,尽管收入不菲,但由于农业种植劳动强度大、环境差等原因,大多数年轻人还是难以胜任。
自治区农经学会副秘书长姬新会说,相对于南疆,北疆农村劳动力缺少现象尤为严重,从事农业的青年人很少。
不只是种地,其他专业大户同样面临“千金易得,一才难求”的局面,他们的选择是从本地挖潜。
羊毛工村村民包泽民就是其中之一,他擅长牛羊养殖。家里种着30亩水稻,养着5头奶牛,但他每天都会准时上班,专职为村里一家合作社育肥牛羊。
每个月,包泽民可以拿到2000多元工资,加上家里种植水稻、销售鲜奶的收入,一年下来,也有七八万元的收入。
然而,无论是61岁的吴应付,还是53岁的包泽民,都打算再干几年就“退休”,这给他们的雇主造成了困扰。
老龄化,致使这个原本就稀缺的群体供应链日趋紧张。
毛德智说,要是吴应付走了,再想找一个技术这么好又踏实肯干的管理人员就难了。
家庭农场与农业现代化
在毛德智看来,吴应付这样的“老把式”并不能算真正的职业农民,自己才是。
这名羊毛工村的人大代表拿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复印件举例:农业部负责人在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这样定义家庭农场——以职业农民为主体,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专业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毛德智说,她经营的“家庭农场”虽然尚未注册登记,但完全符合定义中的各项要求。
随着“家庭农场”成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词之一,新疆部分专业大户已敏锐地捕捉到这里的机遇。
3月13日,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哈达墩村村民陆威峰注册了红旗家
庭农场,这是新疆注册的第一家家庭农场,注册资金2500万元。
万新才认为,家庭农场注册登记,标志着专业大户实现了由自然人向企业化经济实体或法人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自然人,农户在金融、保险等方面得不到“信任”,甚至在购买农资、销售稻麦时也难以享受优惠,而有了“家庭农场”这个经营主体,融资难的困局有望改变。
尽管国家财政每年都有相关补助资金,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采访中,玛纳斯县、尉犁县等多位专业大户都表示,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资金链条是最容易断裂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另一个主题词“资本下乡”,给了他们一把钥匙。
文件中的一段表述尤为引人注目: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这对专业大户来说,可谓利好消息。
另外一个问题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究竟如何?来自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显示,百亩以上种粮大户经营的耕地面积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5.3%;60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入社农户4600多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8.6%。
自治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新疆拥有数量不菲的专业大户,其中,种植面积在300亩以上的有1.3万户。
从事农村经济研究已经30多年的新疆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尼合迈提?霍嘉认为,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阶段,职业农民的出现,与农业现代化同呼吸、共命运。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这对专业大户来说,可谓利好消息。
开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尼合迈提?霍嘉所说的转型,指的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分散经营、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正在瓦解,但是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又处于构建之中。
毛德智认为他们将是这个伟大转型的见证者。但在她三十岁的儿子看来,母亲还称不上新型职业农民。
这名大学生认为,现代农业需要“有经验、有资金、有头脑”,更重要的是有知识,经验可以从母亲那里学习,资金有政府的惠农政策做后盾,还要有跟得上时代的头脑,他相信种田在他们这代人手中一定会大有可为。
但这样的“农二代”并不多。尼合迈提?霍嘉坦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就是职业农民。但目前务农人员素质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步。
自治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各地3月底前完成职业农民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摸底调查,到4月份确定培育对象、实训基地、培训教材等,在全疆建立5个自治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班。
此外,新疆玛纳斯县、库尔勒市、墨玉县已被列入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
自治区农业厅科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重点应瞄准种、养、经营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生产经营决策者、欲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劳动力等,通过对他们先培先训,使他们成为职业农民中的“先锋”,最终打造职业农民梯队。
当然,要当好职业农民也并不简单。职业农民今后还必须持证上岗,而且职业农民也可像其他职业一样,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审。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吴应付、毛德智还是她儿子,都是一脸憧憬,因为这不只是职业认同,更代表一种体面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