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背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这么寥寥的一首七言绝句,悠悠念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忧伤吗?
春天的忧伤有时候很深,深到“春恨”的地步,比如他乡客子春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隋代著名的诗人,历经北齐、北周,隋朝建立以后任内史侍郎,隋炀帝时曾经出任刺史,后来又任司隶大夫。这首诗写的是他在江南做官时遇到的早春。诗题《人日思归》,人日就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刚好是鸿雁从南方跃跃欲试要回北方的时候。虽然新的一年(“入春”)刚刚七天,但是他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他回家的旅程将远远迟于鸿雁,但他的“思归之心”早已经萌发于花开之前。这就是春恨。
这首诗里有着鲜明的主题和意象,意象就是鸿雁、春花。
所有的春天里都满满生长着意象,先来选一个意象说,就是春草。
冬去春来,莺飞草长。春满人间的时候,春风染绿了萋萋春草。李白这样乐观飞扬的诗仙,在灞陵边送别的时候也会说:“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西安往东南三十里的地方有一条灞水,汉文帝陵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叫做灞陵。唐朝时的送别,人们出长安东门,都在这里分手。“上有无花之古木,下有伤心之春草”,抬头远观,花还没开上古木枝头,但地上的草已经缭乱,李白说这叫“伤心之春草”。
再看白居易那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样年年生发、岁岁茂盛的春草,都是萋萋别情。草色萋萋,寄寓了他无穷的心事,尤其是别恨离愁。
亡国的后主李煜写的《清平乐》,短词小字咏出无限长情,故国故人,都在其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个场景如果是内心欢愉的人,不失为闲情雅趣。人走在春景之中,梅花似雪,扑簌簌地落在人身上,刚把它扑打掉,一下又落满了。但是在李后主看来,断肠人眼中的春天都是断肠风景,这些花不惹人喜,而惹人烦,一落到身上他就要掸掉,掸掉后立刻又落满了。“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雁来空空,不衔音信,故国迢迢,归梦难成。满眼唯有春草远远近近,愁绪如织。“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人走多远,草就有多远,愁有多悠长,草就有多绵密。
所以,春天的“恨”都是渐渐滋长出来的,它不强烈,不汹涌,但是它缠绕在身上,牵绊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还是那个“吹皱一池春水”的冯延巳,在《南乡子》中写过:“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在雨雾中朦胧的春草,绿得透明,就像飘动的流光,被细细的春雨给打湿了。在江南的早春里雨是那种细得让你无法察觉的“雨丝”,风是薄薄的“风片”。“细雨湿流光”这五个字,王国维评价“能摄春草之魂”。春草是有魂魄的,谁抓住了它的魂魄?细雨打湿“流光”,简直把春草的魂魄都吸走了。
春已渐渐老去。“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个“飞”,一个“绕”,眼前一切风景都在流动,亦幻亦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春风扶摇,残存的柳絮越来越少,柳条渐密,时在暮春。这一个时刻,放眼四望,芳草萋萋,遍布天边,“天涯何处无芳草”,已经找不到没有绿意的地方了。这是生机蓬勃的春天,“春草如愁”,这就是寄托在春草上的时间的流逝感。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有他的一片春草。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一上来就说他的恨像茂盛的春草,因为他心藏无法释怀的忧伤。有的时候我们喝酒,但发现借酒浇愁愁更愁,我们想要了断,却发现抽刀断水水更流。我们以为离恨恰如春草,草可以铲去,但“萋萋刬尽还生”。你以为忘记了,你以为离开了,但是某一个时刻突然看见它分明又在眼前了。这是什么样的“恨”萦怀不去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青青翠柳之外,我在马上,你在船头。我的青骢马映着你的红衣袖,这一相别再未相逢,我的内心能不怆然悲伤吗?这是离恨,也是春愁。
春愁是什么?李后主的愁是“离恨恰如春草”,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愁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贺铸的愁呢?他连着给出几个意象:“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三幅画面,非常漂亮:“一川烟草”,你的脚下,都是萋萋芳草;“满城风絮”,你的天空,满眼蒙蒙的柳絮飞扬;在天和地之间,还有梅子成熟时丝丝缕缕永不停歇的黄梅雨。这三样东西加在一起,你还不明白什么叫春愁吗?
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背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这么寥寥的一首七言绝句,悠悠念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忧伤吗?
春天的忧伤有时候很深,深到“春恨”的地步,比如他乡客子春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隋代著名的诗人,历经北齐、北周,隋朝建立以后任内史侍郎,隋炀帝时曾经出任刺史,后来又任司隶大夫。这首诗写的是他在江南做官时遇到的早春。诗题《人日思归》,人日就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刚好是鸿雁从南方跃跃欲试要回北方的时候。虽然新的一年(“入春”)刚刚七天,但是他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他回家的旅程将远远迟于鸿雁,但他的“思归之心”早已经萌发于花开之前。这就是春恨。
这首诗里有着鲜明的主题和意象,意象就是鸿雁、春花。
所有的春天里都满满生长着意象,先来选一个意象说,就是春草。
冬去春来,莺飞草长。春满人间的时候,春风染绿了萋萋春草。李白这样乐观飞扬的诗仙,在灞陵边送别的时候也会说:“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西安往东南三十里的地方有一条灞水,汉文帝陵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叫做灞陵。唐朝时的送别,人们出长安东门,都在这里分手。“上有无花之古木,下有伤心之春草”,抬头远观,花还没开上古木枝头,但地上的草已经缭乱,李白说这叫“伤心之春草”。
再看白居易那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样年年生发、岁岁茂盛的春草,都是萋萋别情。草色萋萋,寄寓了他无穷的心事,尤其是别恨离愁。
亡国的后主李煜写的《清平乐》,短词小字咏出无限长情,故国故人,都在其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个场景如果是内心欢愉的人,不失为闲情雅趣。人走在春景之中,梅花似雪,扑簌簌地落在人身上,刚把它扑打掉,一下又落满了。但是在李后主看来,断肠人眼中的春天都是断肠风景,这些花不惹人喜,而惹人烦,一落到身上他就要掸掉,掸掉后立刻又落满了。“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雁来空空,不衔音信,故国迢迢,归梦难成。满眼唯有春草远远近近,愁绪如织。“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人走多远,草就有多远,愁有多悠长,草就有多绵密。
所以,春天的“恨”都是渐渐滋长出来的,它不强烈,不汹涌,但是它缠绕在身上,牵绊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还是那个“吹皱一池春水”的冯延巳,在《南乡子》中写过:“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在雨雾中朦胧的春草,绿得透明,就像飘动的流光,被细细的春雨给打湿了。在江南的早春里雨是那种细得让你无法察觉的“雨丝”,风是薄薄的“风片”。“细雨湿流光”这五个字,王国维评价“能摄春草之魂”。春草是有魂魄的,谁抓住了它的魂魄?细雨打湿“流光”,简直把春草的魂魄都吸走了。
春已渐渐老去。“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个“飞”,一个“绕”,眼前一切风景都在流动,亦幻亦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春风扶摇,残存的柳絮越来越少,柳条渐密,时在暮春。这一个时刻,放眼四望,芳草萋萋,遍布天边,“天涯何处无芳草”,已经找不到没有绿意的地方了。这是生机蓬勃的春天,“春草如愁”,这就是寄托在春草上的时间的流逝感。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有他的一片春草。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一上来就说他的恨像茂盛的春草,因为他心藏无法释怀的忧伤。有的时候我们喝酒,但发现借酒浇愁愁更愁,我们想要了断,却发现抽刀断水水更流。我们以为离恨恰如春草,草可以铲去,但“萋萋刬尽还生”。你以为忘记了,你以为离开了,但是某一个时刻突然看见它分明又在眼前了。这是什么样的“恨”萦怀不去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青青翠柳之外,我在马上,你在船头。我的青骢马映着你的红衣袖,这一相别再未相逢,我的内心能不怆然悲伤吗?这是离恨,也是春愁。
春愁是什么?李后主的愁是“离恨恰如春草”,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愁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贺铸的愁呢?他连着给出几个意象:“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三幅画面,非常漂亮:“一川烟草”,你的脚下,都是萋萋芳草;“满城风絮”,你的天空,满眼蒙蒙的柳絮飞扬;在天和地之间,还有梅子成熟时丝丝缕缕永不停歇的黄梅雨。这三样东西加在一起,你还不明白什么叫春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