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人培养成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加强人文教育是高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改革课程设置、突出实践环节和培养“动话能力”来愉化高职生的人文知识,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类 课程教学 目标 改革对策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一些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必然选择。然而,伴随着科学主义、技术至上和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高职教育的专业化被片面发展为“职业至上论”,不少高职生的知识也局限于专业和技能方面,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生活缺乏完整的认识和独立判断,日益沦为“工具人”。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注重“以能力为本位”,而忽视对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现状,为有效缓解职业性和人文性、就业性和教育性的冲突,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程设置做到两个“有利于”
人文素质教育类的课程设置应做到两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善、美的能力;二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认识所学专业和切实提高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应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把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多种视角和思维路径;应以人文精神培养为开设课程的首要目标,内容紧扣高职特色,重实践、可操作、有实效,使学生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把人文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应基于整体规划和管理,构建完善的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课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2.实现素质内化的实践模式
除了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深化课堂教学内涵之外,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应以实践教学模式为核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际体验和环境熏陶,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如:①与专业教学结合,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参观学习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农村,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②以人文类课程为核心,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组织或参与校园演讲、辩论、朗诵、主持人大赛或相声、小品等语言类展示等;③创设潜移默化的人文环境,营造生动、健康的人文氛围。如改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建设、举办各种人文讲座和人文艺术节、在校园网开辟“人文论坛”等频道,进行在线人文教学等。
3.以“动话能力”为核心指标改进成绩考核
“动话能力”是指能够适时而动、适时而话的能力,是一种自我驱使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高职生“动话能力”较弱,既不符合大学生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要求,又不符合高职生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要求。鉴于此,高职院校可采用主题剪报、“小老师讲座”、调查报告、专题采访、小论文写作等形式,公开展示并推介人文课程学习成果,在测评中突出“动话能力”的核心指标,建立“动话档案”,并针对“消极动话”专门建档,实行预警和淘汰制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10-1.
[3]袁锦贵,方志贤.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农业教育,2007,(5).
※本文系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建构高职院校人文阅读网络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尹小小,批准文号:赣艺规立字【2014】002号。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类 课程教学 目标 改革对策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一些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必然选择。然而,伴随着科学主义、技术至上和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高职教育的专业化被片面发展为“职业至上论”,不少高职生的知识也局限于专业和技能方面,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生活缺乏完整的认识和独立判断,日益沦为“工具人”。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注重“以能力为本位”,而忽视对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现状,为有效缓解职业性和人文性、就业性和教育性的冲突,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程设置做到两个“有利于”
人文素质教育类的课程设置应做到两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善、美的能力;二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认识所学专业和切实提高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应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把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多种视角和思维路径;应以人文精神培养为开设课程的首要目标,内容紧扣高职特色,重实践、可操作、有实效,使学生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把人文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应基于整体规划和管理,构建完善的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课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2.实现素质内化的实践模式
除了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深化课堂教学内涵之外,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应以实践教学模式为核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际体验和环境熏陶,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如:①与专业教学结合,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参观学习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农村,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②以人文类课程为核心,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组织或参与校园演讲、辩论、朗诵、主持人大赛或相声、小品等语言类展示等;③创设潜移默化的人文环境,营造生动、健康的人文氛围。如改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建设、举办各种人文讲座和人文艺术节、在校园网开辟“人文论坛”等频道,进行在线人文教学等。
3.以“动话能力”为核心指标改进成绩考核
“动话能力”是指能够适时而动、适时而话的能力,是一种自我驱使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高职生“动话能力”较弱,既不符合大学生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要求,又不符合高职生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要求。鉴于此,高职院校可采用主题剪报、“小老师讲座”、调查报告、专题采访、小论文写作等形式,公开展示并推介人文课程学习成果,在测评中突出“动话能力”的核心指标,建立“动话档案”,并针对“消极动话”专门建档,实行预警和淘汰制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10-1.
[3]袁锦贵,方志贤.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农业教育,2007,(5).
※本文系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建构高职院校人文阅读网络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尹小小,批准文号:赣艺规立字【2014】002号。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