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作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化塑造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依托高校党建工作,着力于对学生党员的职业化塑造,并以党员带动群众,在广大学生中全面推进职业化塑造教育,为全体学生提供就业锻炼的平台,使职业化塑造有的放矢,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人职匹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党建 就业 职业化塑造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大部分是由就业观念,就业心态,个人性格等因素导致的。通过高校这一教育平台来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完善个人性格,从而促使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通过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1 高校毕业生就业误区分析
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自身能力与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不相符合,导致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就不了业的结构性失业。
1.1 就业期望值过高
许多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和自身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知,就业期望值偏高。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小公司和基层单位工作,过分地考虑就业的地域因素、职位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这些期望驱使毕业生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错误的定位了自己的就业目标,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最终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1.2 就业意向过于集中在大城市
由于大中城市的就业环境及提供的就业岗位都较为吸引,因此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初次面对就业时的意向基本是留在大城市。物质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小城市则吸引力下降。
1.3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1.4 就业信心不足
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有的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不是就业市场上需求的热门专业而不自信。二是有的毕业生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较为普通,专业知识不够牢固,综合素质也不如其他同学而导致就业畏惧感的出现,从而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三是有的毕业生在经历了多次求职面试之后都没有获得成功,进而产生了对自己的怀疑,自信心遭到了严重挫伤。
2 高校毕业生党建和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为我们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也为推进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1 部分学生“为入党而入党”,入党动机不纯正
在部分单位特别是政府机关、国有单位“党员优先”的招聘要求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开始针对这些要求做出了选择,将入党作为增加自己应聘成功率的筹码,而与为人民服务、坚定自身的信仰等动机相脱离。
2.2 学校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力度不够
由于毕业阶段的学习方式属松散型,学生要参与毕业生实习、考研、参加招聘会等活动,这给学校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带来了困难,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一方面是教育的内容不一定能引起毕业生党员的关注和兴趣;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对党建和就业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缺乏深刻的认识。
2.3 毕业生党员忙于就业,忽略自身的榜样作用
由于毕业生忙于自身工作的落实,部分党员毕业生往往工作热情下降,奉献精神降低,在同学中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在联系师生关系,搭建桥梁纽带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
3 以党建促职业化塑造,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建和就业的互动机制
3.1 加强职业化塑造的意义
职业化塑造是让大学生认识到就业是一种依据自身的条件并结合市场需求所进行的职业定位及理性实践的过程。经过系统职业化塑造的大学生,一般会相对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人生职业发展方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领有利位置。
应用职业化塑造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从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开始,准确的了解社会、定位自我,更加科学、理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面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具体而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职业生涯化塑造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化塑造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
开展职业化塑造,有助于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生涯和进入职业角色,激发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的渴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从而实现大学生活“职业化”,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最终实现“人职匹配”。
(2)职业化塑造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职业化塑造的重要前提就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地明确职业方向,而不盲目化。大学四年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阶段,因此从适应社会用人要求的角度出发,大学生要培养一些必备的个性品质,只有了解这些,在大学期间才能按社会所规范的人才要求培养自身的能力,这是大学时期必修的人生课程。
(3)职业化塑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更为自由,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职业指导,学生不对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加以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就会出现盲目性,从而导致学习缺乏动力,适应社会能力弱化。有效的职业化塑造,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策略,建立学习的兴趣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4)职业化塑造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科学发展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成才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职业潜能的职业目标是决定其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对事业的执着、投入和高效的工作方法是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保证,而其背后的主观决定性因素是能力、个性以及对所从事职业意义的认知。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塑造,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科学发展。
3.2 依托党建加强职业化塑造
做好高校党建工作,能为学生党员的培养及教育提供较好地锻炼平台,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保障,是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支撑。高校应以党员为切入点,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促使“全过程”的党建育人机制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建立毕业生党建与就业指导的互动机制:
(1)建立健全党员学习机制,在党建理论课堂中引入就业相关的指导思想
就业工作和党建工作一样,不能从大四才开始重视,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加强学生党员的职业化塑造,提高学生的党员意识和使命感,对就业是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的。面对当前大学生浮躁的就业心理,端正其择业观显得尤为重要。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念,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通过适当的职业流动,“逐步到位”实现自我价值。
高校可以将就业形势和社会现状融入党建课堂内容中,将考研、出国、工作、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利弊分析以恰当的形式加入到课堂教育中,以此端正学生的入党态度、净化学生的思想,增强就业指导思想的可接受性。
(2)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严把发展关,做好继续教育
由于毕业生中入党动机存在部分不纯正的情况,党组织要严把发展关,做好继续教育,让所有的学生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都符合中国共产党员的标准。对于毕业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应秉承“目标一致,方式多样”的原则,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电话联系教育、网络教育、就业思想汇报、党员德育考核等形式,来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继续教育。
(3)建立健全党员道德楷模的机制,发挥毕业生党员的榜样和媒介作用
毕业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具有表率作用,同时也是联系师生的桥梁纽带,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的优势和作用,能对就业工作带来非常好的效果。通过普遍推行的“朋辈辅导”,毕业生党员把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把个别表现突出的事例树立为典型,对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4)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制
建立毕业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库,提高工作效率。这个信息库除包括毕业生思想动态、历年表现、考察情况、特长特点外,还应包括就业意向、就业现状以及用人单位所有招聘的信息。这样,对于学校推荐和单位招聘人才,都是非常有效和方便的,能使毕业生拥有最佳的机会,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真正实现“人职匹配”。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高校可以以党建工作为核心,以就业为载体,把两者有机的结合,以毕业生党员为切入点,大力提高全体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打开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婧.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择业观的思考[J].湘潮,2008(9).
[2] 虞蓉.高校毕业生党建和就业工作互动的机制探析[J].高校教育研究,2008(11).
[3] 顾德光,蔡迎春.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4] 吴琦.高校党建工作对学生就业观念误区的端正作用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8).
[5] 胡文淑.高校毕业生党建和就业双赢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
[6] 杨成才,鲁满新,刘彬.发挥毕业生党员优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J].科技信息,2007,(29).
【关键词】大学生 党建 就业 职业化塑造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大部分是由就业观念,就业心态,个人性格等因素导致的。通过高校这一教育平台来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完善个人性格,从而促使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通过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1 高校毕业生就业误区分析
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自身能力与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不相符合,导致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就不了业的结构性失业。
1.1 就业期望值过高
许多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和自身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知,就业期望值偏高。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小公司和基层单位工作,过分地考虑就业的地域因素、职位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这些期望驱使毕业生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错误的定位了自己的就业目标,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最终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1.2 就业意向过于集中在大城市
由于大中城市的就业环境及提供的就业岗位都较为吸引,因此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初次面对就业时的意向基本是留在大城市。物质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小城市则吸引力下降。
1.3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1.4 就业信心不足
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有的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不是就业市场上需求的热门专业而不自信。二是有的毕业生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较为普通,专业知识不够牢固,综合素质也不如其他同学而导致就业畏惧感的出现,从而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三是有的毕业生在经历了多次求职面试之后都没有获得成功,进而产生了对自己的怀疑,自信心遭到了严重挫伤。
2 高校毕业生党建和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为我们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也为推进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1 部分学生“为入党而入党”,入党动机不纯正
在部分单位特别是政府机关、国有单位“党员优先”的招聘要求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开始针对这些要求做出了选择,将入党作为增加自己应聘成功率的筹码,而与为人民服务、坚定自身的信仰等动机相脱离。
2.2 学校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力度不够
由于毕业阶段的学习方式属松散型,学生要参与毕业生实习、考研、参加招聘会等活动,这给学校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带来了困难,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一方面是教育的内容不一定能引起毕业生党员的关注和兴趣;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对党建和就业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缺乏深刻的认识。
2.3 毕业生党员忙于就业,忽略自身的榜样作用
由于毕业生忙于自身工作的落实,部分党员毕业生往往工作热情下降,奉献精神降低,在同学中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在联系师生关系,搭建桥梁纽带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
3 以党建促职业化塑造,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建和就业的互动机制
3.1 加强职业化塑造的意义
职业化塑造是让大学生认识到就业是一种依据自身的条件并结合市场需求所进行的职业定位及理性实践的过程。经过系统职业化塑造的大学生,一般会相对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人生职业发展方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领有利位置。
应用职业化塑造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从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开始,准确的了解社会、定位自我,更加科学、理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面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具体而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职业生涯化塑造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化塑造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
开展职业化塑造,有助于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生涯和进入职业角色,激发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的渴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从而实现大学生活“职业化”,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最终实现“人职匹配”。
(2)职业化塑造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职业化塑造的重要前提就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地明确职业方向,而不盲目化。大学四年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阶段,因此从适应社会用人要求的角度出发,大学生要培养一些必备的个性品质,只有了解这些,在大学期间才能按社会所规范的人才要求培养自身的能力,这是大学时期必修的人生课程。
(3)职业化塑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更为自由,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职业指导,学生不对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加以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就会出现盲目性,从而导致学习缺乏动力,适应社会能力弱化。有效的职业化塑造,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策略,建立学习的兴趣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4)职业化塑造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科学发展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成才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职业潜能的职业目标是决定其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对事业的执着、投入和高效的工作方法是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保证,而其背后的主观决定性因素是能力、个性以及对所从事职业意义的认知。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塑造,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科学发展。
3.2 依托党建加强职业化塑造
做好高校党建工作,能为学生党员的培养及教育提供较好地锻炼平台,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保障,是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支撑。高校应以党员为切入点,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促使“全过程”的党建育人机制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建立毕业生党建与就业指导的互动机制:
(1)建立健全党员学习机制,在党建理论课堂中引入就业相关的指导思想
就业工作和党建工作一样,不能从大四才开始重视,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加强学生党员的职业化塑造,提高学生的党员意识和使命感,对就业是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的。面对当前大学生浮躁的就业心理,端正其择业观显得尤为重要。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念,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通过适当的职业流动,“逐步到位”实现自我价值。
高校可以将就业形势和社会现状融入党建课堂内容中,将考研、出国、工作、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利弊分析以恰当的形式加入到课堂教育中,以此端正学生的入党态度、净化学生的思想,增强就业指导思想的可接受性。
(2)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严把发展关,做好继续教育
由于毕业生中入党动机存在部分不纯正的情况,党组织要严把发展关,做好继续教育,让所有的学生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都符合中国共产党员的标准。对于毕业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应秉承“目标一致,方式多样”的原则,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电话联系教育、网络教育、就业思想汇报、党员德育考核等形式,来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继续教育。
(3)建立健全党员道德楷模的机制,发挥毕业生党员的榜样和媒介作用
毕业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具有表率作用,同时也是联系师生的桥梁纽带,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的优势和作用,能对就业工作带来非常好的效果。通过普遍推行的“朋辈辅导”,毕业生党员把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把个别表现突出的事例树立为典型,对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4)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制
建立毕业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库,提高工作效率。这个信息库除包括毕业生思想动态、历年表现、考察情况、特长特点外,还应包括就业意向、就业现状以及用人单位所有招聘的信息。这样,对于学校推荐和单位招聘人才,都是非常有效和方便的,能使毕业生拥有最佳的机会,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真正实现“人职匹配”。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高校可以以党建工作为核心,以就业为载体,把两者有机的结合,以毕业生党员为切入点,大力提高全体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打开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婧.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择业观的思考[J].湘潮,2008(9).
[2] 虞蓉.高校毕业生党建和就业工作互动的机制探析[J].高校教育研究,2008(11).
[3] 顾德光,蔡迎春.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4] 吴琦.高校党建工作对学生就业观念误区的端正作用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8).
[5] 胡文淑.高校毕业生党建和就业双赢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
[6] 杨成才,鲁满新,刘彬.发挥毕业生党员优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J].科技信息,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