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或减少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
【关键词】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37-01
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就诊量大且集中,治疗中所使用的器械种类繁多,仪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患者有可能携带的病菌或潜在传染病不明了等等,使得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危险性。但相当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口腔是一个带菌环境,诊疗操作与外科无菌操作不同,消毒隔离无需认真,职业性感染的自我预防意识淡薄,仅有17.7%的医务人员在诊治患者时能主动性预防。表明其对自身的职业性感染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1].。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自我预防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针刺伤、锐器伤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口腔科的细小锐利器如车针、扩锉针、拔髓针、光滑髓针、洁牙针头等尤其容易造成职业暴露,有发生HBV、HCV、HIV等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可能。有资料报道,76%的口腔科门诊医护人员有被尖锐器械刺伤经历。
1.2 化学因素危害
1.2.1消毒剂危害最常用的戊二醛、含氯消毒剂。这些化学消毒剂可致头痛、皮炎、鼻炎、哮喘,甚至可致胎儿畸形、流产,重者中毒或致癌。
1.2.2填充材料中的所含的汞、樟脑酚液、丁香酚水门酊、干髓剂等,对呼吸道、眼、鼻刺激性强,长期接触易对呼吸系统造成危害。
1.2.3接触丙烯酸树脂、粘接材料和手套易造成手部皮肤反应.。
1.2.4使用光同化粘接托槽方法或者充填照射位置不当造成辐射损伤。
1.3物理性损伤
1.3.1门诊口腔科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咳嗽咳出的飞沫,口腔治疗中产生的气溶胶等都可造成空气污染[2]
1.3.2噪声口腔科诊室内涡轮机旋转、超声洁牙、摇汞机、及拔牙时击锤声均产生大量噪音[3]可引起疲劳、烦躁、头晕、耳鸣、听力减退等慢性损伤.
1.3.3操作时间过长或姿势不当造成的肌肉酸痛,骨质增生;严重者可造成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1.4心理压力危害患者的高期望值、就诊周期过长、严峻的医患关系氛围、工作量大、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等,使口腔科医务人员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身心疲惫。
2 防护措施
2.1加强职业培训,提高风险意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2针刺伤、锐器伤的防护实施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谨慎处理利器,取用细小锐器时要用镊子,口腔操作完毕后及时卸下车针、洁牙针头和根管治疗器械。执行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及组织粘液等各种操作应戴手套。实施标准预防可防止.>30.0%的针刺伤发生[4]。嚴格执行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到使用一次性手套,推广使用一次性口腔器械包,手机一人一用一灭菌,无菌器械包一人一套,口杯胸巾椅套一人一套。
2.3重视手部卫生洗手是一种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做好卫生洗手是控制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尽量创造条件采用“四手”操作法,相关文献调查报告指出,“四手”操作法可以使口腔医生的工作效率由30%提高至78%[5]。由此可见“四手”操作法既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2.4操作时调整可升降式座椅至最佳位置,让胳膊在操作过程中处于下垂式放松的工作状态,而不是长期处于高抬的紧张状态[6]。
2.5化学因素危害的防护尽量减少接触消毒剂,采用持物钳干筒,每4小时一换,使用后的所有器械集中送供应中心消毒;保持室内通风,通风不良时必须安装足够的通风设施;充填后的剩余废汞收集在盛有饱和盐水瓶内。
2.6增强体质,合理饮食,提高自身免疫力;劳逸结合,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及时治疗潜在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预防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2}:193.
[2] 文学锦.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268-1269.
[3] 宁惠平.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原因分析及防护[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69.
[4] 徐明.何长新.临床实习人员普遍知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7}:662-663.
[5] 章小缓,胡雁.牙科诊疗的感染控制[M].第2版.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43-150.
[6] 徐岩英.口腔医院感染控制的原则与措施[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8:19-56.
【关键词】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37-01
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就诊量大且集中,治疗中所使用的器械种类繁多,仪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患者有可能携带的病菌或潜在传染病不明了等等,使得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危险性。但相当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口腔是一个带菌环境,诊疗操作与外科无菌操作不同,消毒隔离无需认真,职业性感染的自我预防意识淡薄,仅有17.7%的医务人员在诊治患者时能主动性预防。表明其对自身的职业性感染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1].。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自我预防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针刺伤、锐器伤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口腔科的细小锐利器如车针、扩锉针、拔髓针、光滑髓针、洁牙针头等尤其容易造成职业暴露,有发生HBV、HCV、HIV等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可能。有资料报道,76%的口腔科门诊医护人员有被尖锐器械刺伤经历。
1.2 化学因素危害
1.2.1消毒剂危害最常用的戊二醛、含氯消毒剂。这些化学消毒剂可致头痛、皮炎、鼻炎、哮喘,甚至可致胎儿畸形、流产,重者中毒或致癌。
1.2.2填充材料中的所含的汞、樟脑酚液、丁香酚水门酊、干髓剂等,对呼吸道、眼、鼻刺激性强,长期接触易对呼吸系统造成危害。
1.2.3接触丙烯酸树脂、粘接材料和手套易造成手部皮肤反应.。
1.2.4使用光同化粘接托槽方法或者充填照射位置不当造成辐射损伤。
1.3物理性损伤
1.3.1门诊口腔科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咳嗽咳出的飞沫,口腔治疗中产生的气溶胶等都可造成空气污染[2]
1.3.2噪声口腔科诊室内涡轮机旋转、超声洁牙、摇汞机、及拔牙时击锤声均产生大量噪音[3]可引起疲劳、烦躁、头晕、耳鸣、听力减退等慢性损伤.
1.3.3操作时间过长或姿势不当造成的肌肉酸痛,骨质增生;严重者可造成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1.4心理压力危害患者的高期望值、就诊周期过长、严峻的医患关系氛围、工作量大、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等,使口腔科医务人员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身心疲惫。
2 防护措施
2.1加强职业培训,提高风险意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2针刺伤、锐器伤的防护实施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谨慎处理利器,取用细小锐器时要用镊子,口腔操作完毕后及时卸下车针、洁牙针头和根管治疗器械。执行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及组织粘液等各种操作应戴手套。实施标准预防可防止.>30.0%的针刺伤发生[4]。嚴格执行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到使用一次性手套,推广使用一次性口腔器械包,手机一人一用一灭菌,无菌器械包一人一套,口杯胸巾椅套一人一套。
2.3重视手部卫生洗手是一种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做好卫生洗手是控制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尽量创造条件采用“四手”操作法,相关文献调查报告指出,“四手”操作法可以使口腔医生的工作效率由30%提高至78%[5]。由此可见“四手”操作法既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2.4操作时调整可升降式座椅至最佳位置,让胳膊在操作过程中处于下垂式放松的工作状态,而不是长期处于高抬的紧张状态[6]。
2.5化学因素危害的防护尽量减少接触消毒剂,采用持物钳干筒,每4小时一换,使用后的所有器械集中送供应中心消毒;保持室内通风,通风不良时必须安装足够的通风设施;充填后的剩余废汞收集在盛有饱和盐水瓶内。
2.6增强体质,合理饮食,提高自身免疫力;劳逸结合,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及时治疗潜在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预防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2}:193.
[2] 文学锦.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268-1269.
[3] 宁惠平.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原因分析及防护[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69.
[4] 徐明.何长新.临床实习人员普遍知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7}:662-663.
[5] 章小缓,胡雁.牙科诊疗的感染控制[M].第2版.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43-150.
[6] 徐岩英.口腔医院感染控制的原则与措施[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8: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