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棚改困局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棚户区改造已成为当前各地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重要工程载体。2011年,全国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指标中,约有40%属于棚改项目。
  在某些城市,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棚改几乎是“保障房”的全部:该市2011年主城区4.65万套保障房建设目标中,约有81.3%是棚改项目。
  然而,棚改除了会产生部分“真正的保障房”外,还包括大量具有商品房性质的回迁房,甚至连某些带有福利色彩的“限价房”也混迹其中。
  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收紧,“借道棚改、曲线融资”的趋势渐渐抬头。一些地方甚至将道路桥梁、公共绿地等项目捆绑棚户区改造,再套上“保障房”的外衣,套取政策支持。
  棚改项目中,以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项目最为抢手。地方政府通过调高土地容积率,建更高、更密的回迁楼,或是异地搬迁安置,来实现土地腾挪,并将商业开发以获利。这类棚改模式大都未脱离“房子换土地”的实质。
  棚改解决了制约当前大多数后工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道棘手难题,即市中心存量土地资源的退出及二次开发利用难题。席卷全国的保障房建设热浪,恰恰加速了其破题的速度。
  但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民生、德政、文明城市建设,是棚户区改造亮丽光鲜的一面;寻租套利、官商勾结、与民争利,却是其难以见人的阴暗一面。
  《财经国家周刊》调查发现,在“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市场化棚改模式中,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时常被偷换概念,违规和创新通常仅有一线之隔。
  哈式棚改
  两年前曾因“拆迁与打黑同时进行”而闻名的冰城哈尔滨,眼下正逢棚改“决战”期——“大干120天”,力争在10月底之前,将今年启动的38个棚改项目全部实现净地;其余65个历年遗留项目,年底前也要实现90%净地。
  自2011年初开始,全市棚改一线工作人员便被要求每周“五加二、白加黑”加班加点工作;今年条件变得更为苛刻,每天要“吃3(小时)睡5(小时)工作16(小时)”。
  现任住房局局长孔庆勋,此前曾任哈尔滨市城管局局长。2009年冬,冰城遭遇罕见暴风雪。孔庆勋临危受命,率众奋战三昼夜,顺利清除冰雪。正是看中孔的雷厉风行,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这次又把棚改重任交到他手上。
  然而,棚改可不像除冰雪那样简单。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孔庆勋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改工程”:全市绕城高速内1134万平方米的棚改任务,2012年全面消灭老城区棚户区。
  在逐步摸索中,哈尔滨市总结出一套“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市场化棚改路径。就是将棚改过程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土地用于商业开发,销售获利后,将筹集到的资金返还给回迁房和保障房建设。
  第一个依此模式成功运作的棚改项目“好民居滨江新城”,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经测算,项目征收补偿所需费用约为6.5亿元。哈市一家国有建设公司将其中位置较好的20万平方米临街地块用作商品房开发,销售回笼资金约9亿元,扣除成本后尚且盈余约2亿元。因此,政府在兑现拆迁补偿承诺时格外大方,“拆迁工作仅用1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
  过去三年,哈尔滨市棚改工作进展迅速。全市总计启动130个棚改项目,惠及居民11.3万户。“哈式”棚改相继受到中央和省级政府关注,其经验得以在各地推广复制。
  然而,棚改策略的成功有两个外部因素易被忽视:一是前期启动的棚改项目大都位置较好,具备商业开发的前景;二是彼时房地产市场尚未遭遇调控,市场交投两旺。当这两个外部因素发生质变时,“哈式棚改”才开始迎来真正考验。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调查时了解到,截至7月底,哈尔滨2012年启动的38个棚改项目中,实现征收净地的仅有2个。距离最后期限(10月底)还有两个多月,棚改工作“压力非常大”。
  据哈尔滨市国土局局长刘岩果介绍,今年已有10余家签约棚改项目的开发商中途退场。在他们看来,经过三年多的连续棚改,收益好的项目大都已经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背后推力
  棚户区改造迄今已惠及哈市10余万户家庭,确属德政。但除了民生责任外,棚改还有诸多综合收益。
  现在漫步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那些中华巴洛克风格的欧式建筑立面总能让外地游客耳目一新。历经三年多的棚户区改造,哈尔滨的城市面貌已今非昔比,城市形象和品牌得到空前提升。
  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是,2011年哈尔滨已经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称号。为了力争2014年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市委市政府要求大力推进道里、道外、南岗、香坊等几个老城区的“治违”、“治脏”、“治乱”。要消灭脏乱差,就离不开棚户区改造。
  所谓“大拆大建保增长”,在连续数年的棚改运动中,哈尔滨地区GDP连续五年年均增长13.2%,2011年达到4243.4亿元;同年哈尔滨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607.3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作为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达246亿元。
  哈尔滨市前任市委书记盖如垠曾表示,棚改“给后人留下的不是债务,而是财富”。在大规模的路桥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哈尔滨总共收储了70平方公里的土地,“从现在的地价看,这是数千亿元的储备”。
  有业内人士认为,哈尔滨的棚户区改造其实是一种另类的土地财政。其产生的背景,是国土资源部近年来不断收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即便是对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也以存量为主。
  “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土地,新一届领导班子上来,第一件事就是卖地赚钱,因为没钱啥也干不了。”在哈尔滨市某房地产业内人士看来,棚改显然已成为地方政府突破用地困境、争取更多指标的“绿色通道”。
  另一个背后推力是保障房建设重任。2011年,全国保障房开工计划是1000万套,黑龙江省年度开工目标为105万套,相当于全国任务的十分之一。作为省会城市,哈尔滨市显然要在保障房建设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棚改惠及了民生,拉动了地方经济,给众多企业提供了商机,但同时,棚改也是近年来审计、纪检部门乃至媒体高度聚焦的领域。
  在哈尔滨市周边以及下辖的某些市县,通过虚报棚改项目、骗取上级财政补贴,或是公务人员参股棚改项目牟利的坊间传闻也曾一度被媒体曝光。在一位棚改工作人员看来,这些问题暴露出当前棚改工作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制度短板。
  近年来,伴随棚改的大规模快速推进,哈尔滨地区群众上访量也多于以往。拆迁补偿成为众多上访者的普遍诉求。
  
  艰难多赢
  知情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今年以来,哈市棚改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政府要兜底的项目越来越多”。
  一方面,商品房销售持续低迷,棚改项目资金回笼乏力;另一方面,被拆迁户不断增长的“胃口”,需要更多的征收补偿金来填满。
  2012年,哈市棚改资金总需求约420亿元。其中市级38个棚改项目需征收资金150亿元,65个历年未净地项目约需征收资金165亿元。在空前的资金压力下,曾经引以为傲的市场化棚改模式难以再平衡各方利益诉求。
  近期,《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赴哈尔滨采访时,曾目睹回迁户在棚改办群体上访一幕。知情人告诉记者,一些由民营企业主导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为了压缩回迁补偿成本,偷工减料现象严重。某回迁小区容积率高达“一梯16户”,“厨房被挤到了阳台上”。
  微利的棚改项目对民营开发商已失去吸引力。政府必须给予额外的补贴才行。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位于哈尔滨市松花江畔繁华商业区的棚改项目友联宾馆,为了增加商业地块开发面积,实现资金收支平衡,甚至把周边房龄仅有18年的友联小区也纳入棚改范畴。以致民众颇为费解:“棚改究竟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是为了商业利益?”
  为了加快开工和转嫁拆迁压力,棚改部门不惜触犯国土资源部几年前颁布的一项禁令——毛地出让。不久前,哈尔滨市道里区工农大街附近的一个棚改项目引发舆论关注:一边是尚未达成拆迁补偿协议、四处上访维权的工厂业主和居民住户,另一边则是尚未取得土地证等必要手续就贸然开工的回迁房。在当地国土部门2011年的土地出让记录中,这块已被售出的“净地”编号为2011HT010号。
  目前,这个已濒于搁浅的棚改项目给当地政府部门出了一道难题:一方面,项目地块已经作为净地挂牌出让,为引进开发商,土地出让金压得很低;另一方面,地块上至今尚未达成拆迁协议的业主提出了多于土地出让金数倍的补偿要求;此外,已经搬迁走近两年的众多住户在急盼回迁。
  一家工厂业主告诉记者,政府委托的评估公司对其工厂拆迁补偿估值仅为1亿多元,但他自己聘请的北京一家权威评估机构却按照“假设开发评估法”给出了3个多亿元的估值结果。两份评估报告结论竟相差2个亿。
  记者还了解到,在一些带有工厂区拆迁的棚改项目中,由于工厂业主补偿金额巨大,政府一时又拿不出钱,于是双方通常会采用一个折中的办法:让被拆迁户(工厂业主)入股,变身为开发商。此举成为地方政府化解拆迁难题的“另类创新”手段。
  哈尔滨市棚改办常务副主任刘凯仁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土地征收难已成为目前棚改的首要难题。65个历年遗留项目之所以迟迟不能动工,大都是因为“没搬走的10%影响了90%的利益”。
  为了绕开征收难题,棚改“模式创新”始终游离在制度边缘。“棚改项目有特殊性,时间急,只要被拆迁人同意政府挂牌出让,国土局就可灭地籍组织出让。补偿资金到不到位是另外一个环节的事情。”在哈市采访期间,某国土局负责人如是解释为何会毛地出让。此时,国土资源部一位副部长正在哈市调研保障房用地问题。
  在哈尔滨房地产商会会长桑洪看来,今后棚改工作应该改变一下思路:“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应更加慎重,不要大规模地把棚改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他建议,国土部应该加大棚户区改造规模大的城市的土地指标释放,使这些城市不必再向棚改要土地。
  桑洪认为,棚户区改造也可以跳出政府征迁的模式,允许棚户区居民自建组织,拿他们的房产入股,再用赚的钱交付土地出让金。这样,拆迁户既能得到房子还能得到收益,政府也能拿到土地出让金。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形成棚改的多赢格局。”桑洪说。
其他文献
房地产调控政策还会不会再出新政?在国务院派出的8个督查组陆续回京述职后,房地产调控走向再成业界关注焦点。  针对5-6月间北京等部分城市出现的一波房价反弹行情,7月下旬,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土部等8个房地产调控相关部门各派一名副部级官员担任组长,同时抽调相关对口司局级官员成立督查组,奔赴北京、天津等16省市,就房价走势展开摸底调研。  据悉,督查组除了对房价波动表示关切外,还将各地房地产调控落
期刊
一则新规引发的退市风波将被忽视的B股市场又推上了前台。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7月7日实施的退市新规,仅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将直接退市。  在连续数日跌停之后,ST大路B、ST雷伊B、建摩B等在7月25日至8月1日期间先后宣布停牌。8月2日,连续多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面值、只剩两个交易日就将进入退市程序的闽灿坤B也紧急发布停牌公告。  “新退
期刊
“华星化工将在近期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上海华信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信石油’)认购华星化工定向增发股份,成为华星化工控股股东一事。”证券事务代表孙为民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股东大会通过,华星化工才能将并购事宜,上报证监会审批。”  7月20日,华星化工(002018.SZ)发布《201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打算以每股4.36元的价格向华信石油定向增发4.52亿股,由华信石油出资
期刊
庞大集团(601258.SH)被指在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时间里,诱骗购车人签订《融资租赁合同》,通过将购车转变为租车的手段牟利。目前已知类似案件波及全国七省市,涉案金额超6000万元。  受害车主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个数字只是目前可以统计出的,涉案金额到底有多大只有庞大集团自己知道。”  买车变租车  福建人郑振武的案例颇为典型。因为有老乡在内蒙承包露天煤矿,郑振武获得了运输土
期刊
9月的第一周,中国光伏企业将紧盯欧盟委员会的公告。  一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申诉,正放在欧委会的案头。7月24日,以Solarworld为代表的几家欧洲企业向欧委会提交了申诉书,欧委会是否立案的决定将在上诉书提交后45天内做出。  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欧盟的总金额约为204亿美元,如果该反倾销案件立案,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  用“巨大打击”来形容这场新官司对中
期刊
美国国会“棒打”华为、中兴事件完全在意料之中。原因在于,电信设备领域已经涉及美国的核心技术,而美国对于核心技术非常重视——中国企业收购其核心技术历来都是限制的。因此,所谓的华为、中兴是否有政府背景只是一个幌子,无论华为、中兴表现得多么好,它都会找到“理由”拒绝,甚至美国还会以调查为名,逼迫中国企业提供商业秘密。  当今美国经济不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振兴国内制造业和扩大就业的希望就在于信息等新
期刊
古都西安或许没有想过,它的一个政策会如此大的影响资本市场。  8月2日有消息称,西安市政府将对机动车实行总量控制并制订车辆限行措施。翌日,汽车股集体应声下跌,其中6家汽车类大跌超过6%。消息仅仅公布6日后,西安市政府又下达了一份内部文件,文件称政府不会采取任何限购措施。同样是第二日,汽车股出现反弹。  尽管有关人士透露取消限购的原因,是“西安法制办私自制定规划”,没有得到西安政府批准,但汽车股的表
期刊
“联姻”21年,一汽集团与德国大众汽车的合资关系突现跌宕。  柏林时间7月27日,德国《商报》援引大众集团内部匿名人士的消息称,由于一汽集团从2010年开始以间谍行为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体系地“剽窃(大众汽车)工程生产计划,盗用EA111发动机、MQ200变速箱等四项关键专利”用于开发自主品牌轿车,并在中俄两个市场上与大众旗下中低端车型直接竞争,背叛了双方“合资原意”,德国人正在高度重视并展
期刊
对于52岁的万豪敦来说,在2011年4月接手飞利浦这家庞大的跨国公司并出任首席执行官一职,似乎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彼时,欧债危机四处蔓延,全球经济低迷不振,飞利浦深陷下滑泥潭。然而,对于一名从26岁起就加盟飞利浦的老员工来说,在这个时候升至这家公司管理层的头把交椅,或许恰恰是瓜熟蒂落,顺理成章。  10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在飞利浦位于荷兰南部埃因霍温的总部大楼里,万豪敦随意坐在一把座椅上:富有质
期刊
编者按:  美国总统选举选战正酣,两位候选人的经济政策,特别是政府开支和税收方面,有诸多不同,但各自在美国和全球的民众中都能找到众多支持者。无论谁最终获胜,都将决定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也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独立智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全球经济态度总监布鲁斯·斯托克斯,近日撰文解读美国大选之后经济政策,并引用美国及全球民调数据,分析民众对此的观点和态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