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条被人类脚掌蹭亮的古道,都会成精,形成自己的性格。杉关和仙霞关,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霜天晓角、猎猎旌旗的画面。崇安分水关,漫山遍野,弥漫着清新的茶香。站岭古道上,如同雕塑,无声地走过一群群扶老携幼的农民……岁月悠悠,王朝更迭,雄关依旧。我猛然发现,那些川流不息运送着物产、军队、官员和移民的古道,是福建人文面貌最有力的塑造者。
福建号称“东南山国”,全境皆山,仅东南沿海有几块破碎的河流三角洲,交通极其不便。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长达550公里,仿佛一列巨大的屏障,阻拦福建与内地的交往,幸好还有几处险峻关隘,逐渐发展为主要的出省道路。
我们先看公元前111年汉军入闽的路线。当时,闽越国叛乱,汉武帝遣大军多路进攻福建。一路是海上进攻,从浙江渡海到到福州。汉军浮海完全是出于无奈,闽东沿海多山、多海湾,大军难以逾越。一直到20世纪,闽东始终缺乏一条沟通闽浙两省的良好道路。福州通往内地的陆路,都要经过闽北的南平。
反过来也一样,汉军进攻闽越国的四路大军,均指向闽北:一路从江西广昌入闽,经过建宁、泰宁到邵武;一路从江西黎川越杉关入闽,经过光泽到邵武;一路从江西铅山穿越分水关入闽,经武夷山到建阳;一路从浙江龙泉入闽,进攻浦城。这四条道路,奠定了福建日后省际交通的雏形。
清代,福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驿路系统。驿路,相当于今天的国道,是以京师为中心,分达各省并沟通省际交通的主要干线,又称官马大道,沿途设有驿站服务。福建省内的驿路,大体上构成一个圆环,其路线是:从福州府出发,西北上延平府(南平),再西行经顺昌、将乐、明溪、清流至汀州府(长汀),再南下上杭、永定、南靖至漳州府,最后往东北经同安、泉州府、惠安、兴化府(莆田)、福清回到福州。这条驿路把福建的山区和沿海主要府县连成一体。
清代还设有铺路,等级较低,主要沟通府、州、县之间的交通,沿途设有急递铺,相当于今天的省道。闽东地区没有驿路,但有一条铺路从福州出发,串联起连江、罗源、宁德、福安、福宁府(霞浦)、福鼎,出分水关就可以抵达浙江的瑞安和温州。
在福建清代的驿路里,最重要的还是几条出省道路。它们历史悠久,交通繁忙,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首先是翻越仙霞关的驿路。这是福州通往北京的主要交通干线。从福州出发,逆闽江、建溪、南浦溪而上,先后经过延平府(南平)、建宁府(建瓯)、浦城,翻越仙霞关,抵达浙江江山县,再顺衢江、富春江、钱塘江而下杭州,最后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其中,从福州三山驿到浦城小关驿,福建境内共1085里。考虑到从福州到北京的漫长旅程里,只有仙霞岭一段200多里需要陆行,其余旅程均可行船,这是一条相当便捷的道路。福建士子赶考,官员晋京,商旅往来,首选这条驿路。
穿越仙霞岭的道路很早就有了。唐末,黄巢十万大军开七百里山路进福建,仙霞岭才辟为闽浙之间的主要通道。此后,元军入闽,清军入闽,都经过仙霞岭,抗战时日军也想循此道入闽,被中国守军击退。这是一条充满历史烽烟的古道。
其次是崇安(武夷山)分水关驿路。从福州出发,经过南平、建瓯,在建阳的建溪驿与仙霞关驿路分道扬镳,逆崇阳溪而上崇安,再陆路翻越分水关,进入江西铅山县,在河口镇上船,沿信江直下鄱阳湖和长江。前面说过,分水关是汉军入闽开辟的关隘,后来成为福建与长江流域各省物资交换的重要商道。明人王世懋在《闽部疏》中写道:“凡福之丝绸,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泉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清代,分水关古道又以武夷茶路闻名。当时两条著名的茶路,一条经汉口北上遥远的恰克图运销俄罗斯,一条经赣州南下广州海运英国,都是从武夷山经分水关古道出省。
再次是光泽杉关驿路。从福州出发,至南平剑浦驿,逆富屯溪而上,经过邵武、光泽,然后往西南翻越杉关出闽,抵达江西黎川,再走水路顺黎河、抚河进入鄱阳湖和长江。这条道路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汉军入闽,明军入闽,清军入闽,都经过杉关。汉唐等王朝建都长安,福建各地都以杉关为主要晋京官道;南宋移都临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晋京官道才改为经崇安分水关或浦城仙霞关。清代,杉关虽然还是闽北三条出省驿路之一,但地位已经大大下降。
福建出省的驿道,西南还有两条通往广东。其一从永定到广东嘉应州(梅州),是闽西客家移民粤东的路线之一;其二从漳州经漳浦、云霄、诏安,出分水关,到达广东饶平、潮州,是闽南移民前往潮汕地区的主要道路。
绵延数千年的古代驿路,作为交通大动脉,与福建历史上众多重大事件相关,无疑是底蕴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有意思的是,我们回过头看,还有些当时籍籍无名的平凡古道,渐渐地,在历史中焕发出光彩,不亚于雄关名隘。宁化的站岭隘就是一例。
武夷山脉南段比较低矮,闽西建宁、宁化、长汀、武平等县都有不少隘口与江西相通。唐宋以后,来自赣南的移民纷纷穿越各个隘口进入闽西。其中,江西石城与福建宁化之间的站岭隘地势低平,成为重要的移民路径。过岭不远,就有一个宽阔肥沃的石壁盆地,长途跋涉的移民们累了,多半先在这里落脚,开辟田园。随着人口繁衍,又有不少人继续南下长汀、上杭,以及粤东梅州。这些移民就是日后客家人的祖先。粤东客家的族谱叙述祖先来历,往往追溯到宁化石壁,站岭隘因此名声大噪。
每条被人类脚掌蹭亮的古道,都会成精,形成自己的性格。杉关和仙霞关,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霜天晓角、猎猎旌旗的画面。崇安分水关,漫山遍野,弥漫着清新的茶香。站岭古道上,如同雕塑,无声地走过一群群扶老携幼的农民……岁月悠悠,王朝更迭,雄关依旧。我猛然发现,那些川流不息运送着物产、军队、官员和移民的古道,是福建人文面貌最有力的塑造者。
福建号称“东南山国”,全境皆山,仅东南沿海有几块破碎的河流三角洲,交通极其不便。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长达550公里,仿佛一列巨大的屏障,阻拦福建与内地的交往,幸好还有几处险峻关隘,逐渐发展为主要的出省道路。
我们先看公元前111年汉军入闽的路线。当时,闽越国叛乱,汉武帝遣大军多路进攻福建。一路是海上进攻,从浙江渡海到到福州。汉军浮海完全是出于无奈,闽东沿海多山、多海湾,大军难以逾越。一直到20世纪,闽东始终缺乏一条沟通闽浙两省的良好道路。福州通往内地的陆路,都要经过闽北的南平。
反过来也一样,汉军进攻闽越国的四路大军,均指向闽北:一路从江西广昌入闽,经过建宁、泰宁到邵武;一路从江西黎川越杉关入闽,经过光泽到邵武;一路从江西铅山穿越分水关入闽,经武夷山到建阳;一路从浙江龙泉入闽,进攻浦城。这四条道路,奠定了福建日后省际交通的雏形。
清代,福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驿路系统。驿路,相当于今天的国道,是以京师为中心,分达各省并沟通省际交通的主要干线,又称官马大道,沿途设有驿站服务。福建省内的驿路,大体上构成一个圆环,其路线是:从福州府出发,西北上延平府(南平),再西行经顺昌、将乐、明溪、清流至汀州府(长汀),再南下上杭、永定、南靖至漳州府,最后往东北经同安、泉州府、惠安、兴化府(莆田)、福清回到福州。这条驿路把福建的山区和沿海主要府县连成一体。
清代还设有铺路,等级较低,主要沟通府、州、县之间的交通,沿途设有急递铺,相当于今天的省道。闽东地区没有驿路,但有一条铺路从福州出发,串联起连江、罗源、宁德、福安、福宁府(霞浦)、福鼎,出分水关就可以抵达浙江的瑞安和温州。
在福建清代的驿路里,最重要的还是几条出省道路。它们历史悠久,交通繁忙,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首先是翻越仙霞关的驿路。这是福州通往北京的主要交通干线。从福州出发,逆闽江、建溪、南浦溪而上,先后经过延平府(南平)、建宁府(建瓯)、浦城,翻越仙霞关,抵达浙江江山县,再顺衢江、富春江、钱塘江而下杭州,最后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其中,从福州三山驿到浦城小关驿,福建境内共1085里。考虑到从福州到北京的漫长旅程里,只有仙霞岭一段200多里需要陆行,其余旅程均可行船,这是一条相当便捷的道路。福建士子赶考,官员晋京,商旅往来,首选这条驿路。
穿越仙霞岭的道路很早就有了。唐末,黄巢十万大军开七百里山路进福建,仙霞岭才辟为闽浙之间的主要通道。此后,元军入闽,清军入闽,都经过仙霞岭,抗战时日军也想循此道入闽,被中国守军击退。这是一条充满历史烽烟的古道。
其次是崇安(武夷山)分水关驿路。从福州出发,经过南平、建瓯,在建阳的建溪驿与仙霞关驿路分道扬镳,逆崇阳溪而上崇安,再陆路翻越分水关,进入江西铅山县,在河口镇上船,沿信江直下鄱阳湖和长江。前面说过,分水关是汉军入闽开辟的关隘,后来成为福建与长江流域各省物资交换的重要商道。明人王世懋在《闽部疏》中写道:“凡福之丝绸,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泉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清代,分水关古道又以武夷茶路闻名。当时两条著名的茶路,一条经汉口北上遥远的恰克图运销俄罗斯,一条经赣州南下广州海运英国,都是从武夷山经分水关古道出省。
再次是光泽杉关驿路。从福州出发,至南平剑浦驿,逆富屯溪而上,经过邵武、光泽,然后往西南翻越杉关出闽,抵达江西黎川,再走水路顺黎河、抚河进入鄱阳湖和长江。这条道路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汉军入闽,明军入闽,清军入闽,都经过杉关。汉唐等王朝建都长安,福建各地都以杉关为主要晋京官道;南宋移都临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晋京官道才改为经崇安分水关或浦城仙霞关。清代,杉关虽然还是闽北三条出省驿路之一,但地位已经大大下降。
福建出省的驿道,西南还有两条通往广东。其一从永定到广东嘉应州(梅州),是闽西客家移民粤东的路线之一;其二从漳州经漳浦、云霄、诏安,出分水关,到达广东饶平、潮州,是闽南移民前往潮汕地区的主要道路。
绵延数千年的古代驿路,作为交通大动脉,与福建历史上众多重大事件相关,无疑是底蕴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有意思的是,我们回过头看,还有些当时籍籍无名的平凡古道,渐渐地,在历史中焕发出光彩,不亚于雄关名隘。宁化的站岭隘就是一例。
武夷山脉南段比较低矮,闽西建宁、宁化、长汀、武平等县都有不少隘口与江西相通。唐宋以后,来自赣南的移民纷纷穿越各个隘口进入闽西。其中,江西石城与福建宁化之间的站岭隘地势低平,成为重要的移民路径。过岭不远,就有一个宽阔肥沃的石壁盆地,长途跋涉的移民们累了,多半先在这里落脚,开辟田园。随着人口繁衍,又有不少人继续南下长汀、上杭,以及粤东梅州。这些移民就是日后客家人的祖先。粤东客家的族谱叙述祖先来历,往往追溯到宁化石壁,站岭隘因此名声大噪。
每条被人类脚掌蹭亮的古道,都会成精,形成自己的性格。杉关和仙霞关,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霜天晓角、猎猎旌旗的画面。崇安分水关,漫山遍野,弥漫着清新的茶香。站岭古道上,如同雕塑,无声地走过一群群扶老携幼的农民……岁月悠悠,王朝更迭,雄关依旧。我猛然发现,那些川流不息运送着物产、军队、官员和移民的古道,是福建人文面貌最有力的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