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读写结合;重要性;多样性;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36—0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对读和写的辩证看法,说明了“读”对“写”是多么重要。大文学家鲁迅也对自己一生写作生涯作了经验总结:“文章应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实际上鲁迅先生在此指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注重阅读和读写结合,做到以下“三性”。
一、认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1.读写结合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作文中去,就抓住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可达到。
2.读写结合能拓宽语言与思维统一发展的渠道。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的阅读、习作都离不开观察、思维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及表达事物的方法,就能发展智力,提高写作水平,丰富习作题材。
二、设计读写结合的多样性
读和写是一个互递的过程。学生的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和向导,而学生的习作又是阅读的巩固和运用。它们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因此要根据作文训练的顺序及“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中的读写训练系列安排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读写训练,促进读写能力逐步提高。其形式有:
1.读中仿写。从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来看,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参观访问、 书信日记等,一般是反映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感,他们习惯从阅读中学到的语言文字反映对客观实际的认识。这个认识既来源于耳濡目染的直接观察和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也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吸收和内化。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选材的方法,学习作者有序地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写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仿写,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来。
2.以读导写。阅读是作文的先导。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选材、立意,多形式表达。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做法积累材料,然后可在命题作文的指导课中,鼓励学生选择突出典型事例进行课堂交流,开拓学生思路,克服选材一般化的弊病。同时还可以读练写结合,进行课文改写、缩写、续写的训练。如把《赤壁之战》缩写为历史故事简介,把古诗《赠汪伦》改写为记叙文,从不同的习作形式、角度锻炼学生思维、表达能力,为从读迁移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读促写。阅读教材中多数课文是学生习作的范文,在指导学生命题作文中,要引导其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后,可启发其回忆有关联的课文,激发习作兴趣,更好地写作文。如指导学生写春秋游记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借鉴学过的课文,学生不仅能按浏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选材、立意,而且能运用静、动态写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真实、形象、生动。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科学性
在安排读写结合的系列训练中,应遵循从读到写、从仿到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1.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科学安排读写结合训練,应遵循新大纲与教材的系统要求。阅读的系统由读到写,由易到难、分步到位,着重引导审题、立意、选材、剪材、修改,培养学生自作自改的能力。
2.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阅读教学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读写能力。结合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设计写人的文章让学生选材、剪材、立意。学生都能根据题目及自己确立的中心进行选材,写出材料新颖、典型、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的文章。
3.适度适量的艺术性。安排读写训练要适度适量,注意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作文要大小结合,小作文写片断,为大作文服务。对阅读和习作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鼓励他们一题多作,多读些文学作品,办手抄报,参加小记者团等;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能读懂文章,能写简单的记叙文与常用的应用文即可,放缓坡度。这样安排讲究艺术,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中,智能都得到提高。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36—0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对读和写的辩证看法,说明了“读”对“写”是多么重要。大文学家鲁迅也对自己一生写作生涯作了经验总结:“文章应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实际上鲁迅先生在此指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注重阅读和读写结合,做到以下“三性”。
一、认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1.读写结合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作文中去,就抓住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可达到。
2.读写结合能拓宽语言与思维统一发展的渠道。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的阅读、习作都离不开观察、思维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及表达事物的方法,就能发展智力,提高写作水平,丰富习作题材。
二、设计读写结合的多样性
读和写是一个互递的过程。学生的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和向导,而学生的习作又是阅读的巩固和运用。它们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因此要根据作文训练的顺序及“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中的读写训练系列安排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读写训练,促进读写能力逐步提高。其形式有:
1.读中仿写。从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来看,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参观访问、 书信日记等,一般是反映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感,他们习惯从阅读中学到的语言文字反映对客观实际的认识。这个认识既来源于耳濡目染的直接观察和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也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吸收和内化。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选材的方法,学习作者有序地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写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仿写,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来。
2.以读导写。阅读是作文的先导。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选材、立意,多形式表达。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做法积累材料,然后可在命题作文的指导课中,鼓励学生选择突出典型事例进行课堂交流,开拓学生思路,克服选材一般化的弊病。同时还可以读练写结合,进行课文改写、缩写、续写的训练。如把《赤壁之战》缩写为历史故事简介,把古诗《赠汪伦》改写为记叙文,从不同的习作形式、角度锻炼学生思维、表达能力,为从读迁移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读促写。阅读教材中多数课文是学生习作的范文,在指导学生命题作文中,要引导其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后,可启发其回忆有关联的课文,激发习作兴趣,更好地写作文。如指导学生写春秋游记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借鉴学过的课文,学生不仅能按浏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选材、立意,而且能运用静、动态写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真实、形象、生动。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科学性
在安排读写结合的系列训练中,应遵循从读到写、从仿到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1.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科学安排读写结合训練,应遵循新大纲与教材的系统要求。阅读的系统由读到写,由易到难、分步到位,着重引导审题、立意、选材、剪材、修改,培养学生自作自改的能力。
2.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阅读教学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读写能力。结合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设计写人的文章让学生选材、剪材、立意。学生都能根据题目及自己确立的中心进行选材,写出材料新颖、典型、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的文章。
3.适度适量的艺术性。安排读写训练要适度适量,注意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作文要大小结合,小作文写片断,为大作文服务。对阅读和习作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鼓励他们一题多作,多读些文学作品,办手抄报,参加小记者团等;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能读懂文章,能写简单的记叙文与常用的应用文即可,放缓坡度。这样安排讲究艺术,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中,智能都得到提高。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