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登方岩
胡公去世九百多年,
我曾来方岩,栈道盘旋而上。
沿着百步峻攀登,
每一级都会踩住时间的泉眼,
涌出慈悲满山遍野。
历代百姓赞颂胡公有求必应,
在四方香火中,
人间的语言写不出神灵的海拔。
我俯身拜谒,
想不起有何心愿未了。
数年后再登方岩,
眺望微风吹过山谷开启的寂静,
而山上传来竹笛声,
如举座哗然独有一人向隅而立,
不解这安排是何深意。
但也有朝思暮想的祈求,
百折千回,不甘放下,
虽然步履维艰。
惊醒时想起又觉枉费心计,
改变自身的同时并未改变世界。
无言中伫立胡公祠前,
担心措手不及的突然改变,
怕没有机会还愿。
我忍着不出声,
这心愿反而愈发强烈。
五峰书院
五峰山下,先贤读过的书层峦叠嶂,
每一本书中都有亭台飞檐,
不仅越读越多,而且越读越少。
崖壁上,几株灌木像天真学童,
总是读出最新的绿,
无意间修改了风和流水雕琢的章句。
池塘清澈见底,水蜘蛛若隐若显,
东一句,西一句,
犹如片言只语,意味深长。
蜻蜓频频点水,准确的断句,
似乎熟知圣人的微言大义,
在精妙处圈圈点点。
书院石室凉风习习,仿佛宽袍大袖
飘然而至,
在长窗下面壁而坐。
阳光殷勤访旧,依然从山外飞来,
降落到繁复的树林里,
照亮了阔叶与针叶之间的韵脚。
访芝英尚道故居
一亩方塘之南,
堂屋五间,厢房六间,
应氏先贤在此歌哭之地,
课徒教子,耕读传家。
重檐,天井,
耳畔隐约有琅琅诵书声。
乡亲们搬来灶具,铁锅,
几条长桌摆好香蕉和冬枣,
一碗碗豆腐圆子,
小麦饼的香味朴实可亲,
仿佛昔日重来,
乡宴再开。
折叠椅上坐着客人,
如邻里往来,相见无杂言,
而当年早起的私塾先生应隔窗听到,
喜鹊叫了一个早晨。
乡间的待客之道,
《论语》的不亦乐乎历历在目。
堂前匾额题写“孝友”二字,
两侧一幅楹联,
概括出数百年的乡风。
楼梯口大红纸列出温馨提示:
门槛较高,谨防绊倒;
阳沟较深,谨防踏空。
朝北的小窗放着一盆兰花,
如一帧水墨册页,
逸笔草草。
窗外是方塘平铺直叙的水面,
远来的山泉昼夜汇聚,
有源头的道义才是心中活水。
塘里村的早晨
先人手植的香樟垂范百世,
村中父老围坐在树下。
初冬早晨,响起远来客的足音,
如一册线装书翻到扉页。
进村的廊桥名之为“顾盼”,
砖砌门楼,赫然一派东汉气象,
小巷,庭园,依山而筑,
顾盼之间,
一步跨过了相同的时间之河流。
相传是东吴赤乌年间,
孙氏后裔迁居此地,
于今为庶为清门,
谈笑间宛然仍旧是江东口音。
家常的坛坛罐罐错落有致,
在鹅卵石曲径旁,
滋养着铁树、海棠和绣球,
精心布置而又不拘一格,
如往昔乡间的隐士粗服乱头。
青藤掩映的门洞里,
一间小屋打扫得尘嚣尽去,
比别处的空山更幽静,
虽然人语声可闻,
但不妨想象得更长久些。
返身倚窗远眺,
朱红旗幌高懸在篱笆墙头,
而赤乌年间的风吹着……
大陈村夜宴
暮色中经过廊桥,
忽觉得溪流也有自家的孤本曲谱,
于石上一遍遍重新演绎。
晒谷场停车,霜叶正红,
眼前是一张八仙桌。
所有的细节都值得精心琢磨,
偶尔回头,
处处是人生的彼岸。
从前的猪栏改造成乡村酒吧,
如南戏白兔记三娘栖居的磨房,
不仅是断章取义的场景。
灯光照着砖石垒起的旧墙,
屋檐下,
每个人的影子都是被唤醒的厨师。
而岁月弥合了急促的漩涡,
今夜不知何年何月。
高台上的古筝为谁而弹,
飘忽不定的慢板,
何人相对而坐。
假如还有另一个今夜,
就会想起对面这座山的名字。
松树间的月亮,
不就是家传的青花瓷盘。
云溪间
一条小路在山中绕行,
回到金秋的源头。 永康的白云山脚下,
一次聚会,
依然有古典的尺度。
门楣上,“云溪间”三个字,
搜集弘一大师的手迹,
安静,平和,
像镜子里的往日。
二十座的长桌,红薯,南瓜,
煎饼和切开的咸蛋,
也有了与记忆相反的味道。
久远的事物扑面而来,
廊檐下,灯笼的颜色,
未必与它自己的来历相同。
穿过庭院里的枯山水,
一棵树,一丛灌木,
甚至可以穿过一段人生,
在告别中重逢。
兄 弟
中年之后,人的容貌,
就是一幅自画像,
语言的表白和修辞,
已经显得多余,
在会场上坐着不说话,
彼此一看就懂了。
他怀念父亲的诗,
我读过。在一个冬天,
雪落到父亲坟上,
他对父亲说:
我们都挺好的,
你也要好好的。
席间举杯敬酒,
只不过几句客气话,
但窖藏二十年的酒,
打开瓶盖,
斟满高脚杯的刹那,
洋溢别致的醇香。
在陈亮墓前,我问:
为何以“兄弟”冠名企业?
他说取其有情有义。
如果世上的兄弟携手而行,
面对一座青山,
何尝不是相看两不厌。
厚吴村
走进厚吴村祠堂,
听村长说宗族谱系,
七百多年光阴,
这歌哭之地悄然出尘。
香樟树旁,池塘蓄满山泉,
像液体的声音,
酝酿之乎者也的皱纹。
一篇仲尼弟子列传,
题写在司马第门前檐下,
耕读传家的笔法,
儒生衣冠隐约可见。
遗失了的乡野礼俗,
和水车,石磨,蓑衣,
像错杂、漫漶的简牍。
僻静的小巷曲折而委婉,
一个老人站在门边,
捧出成化年间的瓦片。
三进两厢的布局中,
五百岁的铁树年年开花,
呼应着木雕门窗,
鱼跃龙门,喜鹊登梅。
新写的对联张贴于墙门左右:
世代源流,贤礼乐圣。
“叙伦堂”的旗幡大红大绿,
在风中鲜活生动。
方岩遗事
郁达夫游方岩那年,
他刚刚移居杭州,
风雨茅庐尚未建成,
也无由,
自剔银灯照酒卮。
在永康坐了轿子,
从行囊里抽出县志,
一路翻看,
其中记载的胡公事迹,
最著者,时显灵异,
感化威力广大。
天阴欲雨,
十五里过金山村,
又十五里到芝英,
买了些油纸作雨具,
此时他还没料到,
数年后,
忍再拖泥带水行。
公婆岩和老虎岩依旧,
途中凉亭却圮废已久,
岩下街程姓人家的旅店,
也无从查考。
是夜两支大红烛前,
大肉大鸡的酒菜,
他觉得丰盛到了极点,
味反而不甚适口。
果真会物极必反,
有来有回?
上山的路盘旋环绕,
走了一个钟头,
沙石岩壁可望不可登,
瀑布奔流,奇树突现,
自朝至暮,千变万化,
似乎捉摸不定。
在方岩顶上举目四顾,
他恍然大悟,
南宗北派的山水画,
都还有未到之处,
但不提人生的画山点石,
同样需要皴法皱叠。
自然的威力或可压制人欲,
此中真意猜了几十年,
猜不出来,
而今此身已分炎荒老。
翌日天晴,秋高气爽,
一道下山去的曲折石级,
从上面了望,
幽深不能见底,
恰如秋意着人原瑟瑟。
永康之夜
车过义乌,星光发来微信,
与汉明、商略在永康站出口,
等我和柯平。
多年来他一直念叨着2006年,
海宁的彻夜长谈。
坐在星光的小车上,
东一句西一句的,句句不着边际,
像古琴曲忽远忽近的引子,
渔樵问答两由之,
相见无事听空山。
下午的御史府第谈笑风生,
新朋旧友陆续抵达,
每一次寒喧只有一层含义,
仿佛为了越过自我的边境线,
就应该返回到虚无。
芝英镇街上小麦饼香味浮动,
打镴师傅锻打着礼器,
“蜡台酒壶茶叶罐,
镴器打全好出嫁”,
祠堂门口挂着村委会的牌子。
永康的第二个夜晚,
白天的行程并没有成为捷径,
影子也疲倦得像一块石头,
而诗的大门已经拆掉,
一些看不见的人走进去又走出来。
直到凌晨三點,
窗外的江水还在蠕动它的身体,
一首诗悄然穿过话语的丛林,
露出诡异的笑容,
在房间里转了几个圈。
在永康泰然馆听歌
入夜后江水越过堤坝的声音,
拨动飘飘远行之意,
去听歌的路上仿佛一次梦游,
无所谓听觉的误差与距离。
泰然馆主人的唱功一如星光赞誉的,
未成曲调先就有了盛情,
闭目听之,直是电视晚会之歌唱。
每个人的歌自有不为人知的本来面目,
哪怕擅长荒腔走板,
也不必湮没于空山烟雨,
更无必要以痛哭成之。
没想到柯平居然会唱《夜机》,
当年坐飞机他说不懂怎样换登机牌,
不解其何时开始关注夜班飞机的情景,
这节奏如朗读的歌……
藏着异度空间的往事?
商略唱《消息》的声线酷似张宇,
叫人不敢相信,
原来寡言少语并非是无话可说,
他心中也有磅礴的爆发力。
章锦水一首张镐哲我以前也熟悉,
记得《北风》的苍凉,不胜感慨,
沙哑的嗓音诚然可遇不可求。
而汉明这首童安格记不清歌名了,
十多年前唱过的歌,唱歌的那个我,
忘记了,也不认识了,
今夜恍然重游一个从未涉足的世界。
胡公去世九百多年,
我曾来方岩,栈道盘旋而上。
沿着百步峻攀登,
每一级都会踩住时间的泉眼,
涌出慈悲满山遍野。
历代百姓赞颂胡公有求必应,
在四方香火中,
人间的语言写不出神灵的海拔。
我俯身拜谒,
想不起有何心愿未了。
数年后再登方岩,
眺望微风吹过山谷开启的寂静,
而山上传来竹笛声,
如举座哗然独有一人向隅而立,
不解这安排是何深意。
但也有朝思暮想的祈求,
百折千回,不甘放下,
虽然步履维艰。
惊醒时想起又觉枉费心计,
改变自身的同时并未改变世界。
无言中伫立胡公祠前,
担心措手不及的突然改变,
怕没有机会还愿。
我忍着不出声,
这心愿反而愈发强烈。
五峰书院
五峰山下,先贤读过的书层峦叠嶂,
每一本书中都有亭台飞檐,
不仅越读越多,而且越读越少。
崖壁上,几株灌木像天真学童,
总是读出最新的绿,
无意间修改了风和流水雕琢的章句。
池塘清澈见底,水蜘蛛若隐若显,
东一句,西一句,
犹如片言只语,意味深长。
蜻蜓频频点水,准确的断句,
似乎熟知圣人的微言大义,
在精妙处圈圈点点。
书院石室凉风习习,仿佛宽袍大袖
飘然而至,
在长窗下面壁而坐。
阳光殷勤访旧,依然从山外飞来,
降落到繁复的树林里,
照亮了阔叶与针叶之间的韵脚。
访芝英尚道故居
一亩方塘之南,
堂屋五间,厢房六间,
应氏先贤在此歌哭之地,
课徒教子,耕读传家。
重檐,天井,
耳畔隐约有琅琅诵书声。
乡亲们搬来灶具,铁锅,
几条长桌摆好香蕉和冬枣,
一碗碗豆腐圆子,
小麦饼的香味朴实可亲,
仿佛昔日重来,
乡宴再开。
折叠椅上坐着客人,
如邻里往来,相见无杂言,
而当年早起的私塾先生应隔窗听到,
喜鹊叫了一个早晨。
乡间的待客之道,
《论语》的不亦乐乎历历在目。
堂前匾额题写“孝友”二字,
两侧一幅楹联,
概括出数百年的乡风。
楼梯口大红纸列出温馨提示:
门槛较高,谨防绊倒;
阳沟较深,谨防踏空。
朝北的小窗放着一盆兰花,
如一帧水墨册页,
逸笔草草。
窗外是方塘平铺直叙的水面,
远来的山泉昼夜汇聚,
有源头的道义才是心中活水。
塘里村的早晨
先人手植的香樟垂范百世,
村中父老围坐在树下。
初冬早晨,响起远来客的足音,
如一册线装书翻到扉页。
进村的廊桥名之为“顾盼”,
砖砌门楼,赫然一派东汉气象,
小巷,庭园,依山而筑,
顾盼之间,
一步跨过了相同的时间之河流。
相传是东吴赤乌年间,
孙氏后裔迁居此地,
于今为庶为清门,
谈笑间宛然仍旧是江东口音。
家常的坛坛罐罐错落有致,
在鹅卵石曲径旁,
滋养着铁树、海棠和绣球,
精心布置而又不拘一格,
如往昔乡间的隐士粗服乱头。
青藤掩映的门洞里,
一间小屋打扫得尘嚣尽去,
比别处的空山更幽静,
虽然人语声可闻,
但不妨想象得更长久些。
返身倚窗远眺,
朱红旗幌高懸在篱笆墙头,
而赤乌年间的风吹着……
大陈村夜宴
暮色中经过廊桥,
忽觉得溪流也有自家的孤本曲谱,
于石上一遍遍重新演绎。
晒谷场停车,霜叶正红,
眼前是一张八仙桌。
所有的细节都值得精心琢磨,
偶尔回头,
处处是人生的彼岸。
从前的猪栏改造成乡村酒吧,
如南戏白兔记三娘栖居的磨房,
不仅是断章取义的场景。
灯光照着砖石垒起的旧墙,
屋檐下,
每个人的影子都是被唤醒的厨师。
而岁月弥合了急促的漩涡,
今夜不知何年何月。
高台上的古筝为谁而弹,
飘忽不定的慢板,
何人相对而坐。
假如还有另一个今夜,
就会想起对面这座山的名字。
松树间的月亮,
不就是家传的青花瓷盘。
云溪间
一条小路在山中绕行,
回到金秋的源头。 永康的白云山脚下,
一次聚会,
依然有古典的尺度。
门楣上,“云溪间”三个字,
搜集弘一大师的手迹,
安静,平和,
像镜子里的往日。
二十座的长桌,红薯,南瓜,
煎饼和切开的咸蛋,
也有了与记忆相反的味道。
久远的事物扑面而来,
廊檐下,灯笼的颜色,
未必与它自己的来历相同。
穿过庭院里的枯山水,
一棵树,一丛灌木,
甚至可以穿过一段人生,
在告别中重逢。
兄 弟
中年之后,人的容貌,
就是一幅自画像,
语言的表白和修辞,
已经显得多余,
在会场上坐着不说话,
彼此一看就懂了。
他怀念父亲的诗,
我读过。在一个冬天,
雪落到父亲坟上,
他对父亲说:
我们都挺好的,
你也要好好的。
席间举杯敬酒,
只不过几句客气话,
但窖藏二十年的酒,
打开瓶盖,
斟满高脚杯的刹那,
洋溢别致的醇香。
在陈亮墓前,我问:
为何以“兄弟”冠名企业?
他说取其有情有义。
如果世上的兄弟携手而行,
面对一座青山,
何尝不是相看两不厌。
厚吴村
走进厚吴村祠堂,
听村长说宗族谱系,
七百多年光阴,
这歌哭之地悄然出尘。
香樟树旁,池塘蓄满山泉,
像液体的声音,
酝酿之乎者也的皱纹。
一篇仲尼弟子列传,
题写在司马第门前檐下,
耕读传家的笔法,
儒生衣冠隐约可见。
遗失了的乡野礼俗,
和水车,石磨,蓑衣,
像错杂、漫漶的简牍。
僻静的小巷曲折而委婉,
一个老人站在门边,
捧出成化年间的瓦片。
三进两厢的布局中,
五百岁的铁树年年开花,
呼应着木雕门窗,
鱼跃龙门,喜鹊登梅。
新写的对联张贴于墙门左右:
世代源流,贤礼乐圣。
“叙伦堂”的旗幡大红大绿,
在风中鲜活生动。
方岩遗事
郁达夫游方岩那年,
他刚刚移居杭州,
风雨茅庐尚未建成,
也无由,
自剔银灯照酒卮。
在永康坐了轿子,
从行囊里抽出县志,
一路翻看,
其中记载的胡公事迹,
最著者,时显灵异,
感化威力广大。
天阴欲雨,
十五里过金山村,
又十五里到芝英,
买了些油纸作雨具,
此时他还没料到,
数年后,
忍再拖泥带水行。
公婆岩和老虎岩依旧,
途中凉亭却圮废已久,
岩下街程姓人家的旅店,
也无从查考。
是夜两支大红烛前,
大肉大鸡的酒菜,
他觉得丰盛到了极点,
味反而不甚适口。
果真会物极必反,
有来有回?
上山的路盘旋环绕,
走了一个钟头,
沙石岩壁可望不可登,
瀑布奔流,奇树突现,
自朝至暮,千变万化,
似乎捉摸不定。
在方岩顶上举目四顾,
他恍然大悟,
南宗北派的山水画,
都还有未到之处,
但不提人生的画山点石,
同样需要皴法皱叠。
自然的威力或可压制人欲,
此中真意猜了几十年,
猜不出来,
而今此身已分炎荒老。
翌日天晴,秋高气爽,
一道下山去的曲折石级,
从上面了望,
幽深不能见底,
恰如秋意着人原瑟瑟。
永康之夜
车过义乌,星光发来微信,
与汉明、商略在永康站出口,
等我和柯平。
多年来他一直念叨着2006年,
海宁的彻夜长谈。
坐在星光的小车上,
东一句西一句的,句句不着边际,
像古琴曲忽远忽近的引子,
渔樵问答两由之,
相见无事听空山。
下午的御史府第谈笑风生,
新朋旧友陆续抵达,
每一次寒喧只有一层含义,
仿佛为了越过自我的边境线,
就应该返回到虚无。
芝英镇街上小麦饼香味浮动,
打镴师傅锻打着礼器,
“蜡台酒壶茶叶罐,
镴器打全好出嫁”,
祠堂门口挂着村委会的牌子。
永康的第二个夜晚,
白天的行程并没有成为捷径,
影子也疲倦得像一块石头,
而诗的大门已经拆掉,
一些看不见的人走进去又走出来。
直到凌晨三點,
窗外的江水还在蠕动它的身体,
一首诗悄然穿过话语的丛林,
露出诡异的笑容,
在房间里转了几个圈。
在永康泰然馆听歌
入夜后江水越过堤坝的声音,
拨动飘飘远行之意,
去听歌的路上仿佛一次梦游,
无所谓听觉的误差与距离。
泰然馆主人的唱功一如星光赞誉的,
未成曲调先就有了盛情,
闭目听之,直是电视晚会之歌唱。
每个人的歌自有不为人知的本来面目,
哪怕擅长荒腔走板,
也不必湮没于空山烟雨,
更无必要以痛哭成之。
没想到柯平居然会唱《夜机》,
当年坐飞机他说不懂怎样换登机牌,
不解其何时开始关注夜班飞机的情景,
这节奏如朗读的歌……
藏着异度空间的往事?
商略唱《消息》的声线酷似张宇,
叫人不敢相信,
原来寡言少语并非是无话可说,
他心中也有磅礴的爆发力。
章锦水一首张镐哲我以前也熟悉,
记得《北风》的苍凉,不胜感慨,
沙哑的嗓音诚然可遇不可求。
而汉明这首童安格记不清歌名了,
十多年前唱过的歌,唱歌的那个我,
忘记了,也不认识了,
今夜恍然重游一个从未涉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