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让学生发现问题、解觉问题、悟出方法、讲出思路、分析错误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以学习为主体的理念。
关键词: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有自主探索性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这是老师应尽的职责,也是老师伟大的业绩” 。正鉴于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切实改变“学生围绕教师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得到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明确倡导:“教师所要做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自主地从事数学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只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帮助者,要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提倡开放、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彻底根除传统的“讲听式”、“精讲多练式”、“牵牛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主动积极的心境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下面就教学活动中如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
现代教育的质量观认为,一堂高效的优质课,并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发现了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条件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同角度设置疑惑,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通过解决学生的为什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传统教学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课不是成功的课,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给机会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只有认真钻研的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学生把自己获取的信息和收获向教师反馈信息的过程。学生因为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应该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能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关键。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完善认识的过程,使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悟出:研究问题总是要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去考虑,从中去获取问题的答案。
例如,为了突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消除部分学生对于目前按揭购房方式的疑惑,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
小明想买一辆自行车,他要考虑哪些问题?他现有储蓄230元,每月还可以从妈妈给的生活费中省下30元。小明去商场一看,自行车售价290元,但标明有三种购车方法:(1)现款购买,付290元;(2)先付90元,然后每月付19元,付一年;(3)先不付款,每月付28元,付一年。
他现在面临哪些问题要思考: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案?说说你的理由。问题一出来,学生们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热烈的讨论场面。最后通过计算、讨论,有的学生选择第一种方案,认为付款最少;有的选择第二种方案,认为最合理;也有的学生选择第三种方案,认为这样一来可以少花零钱;还有一个学生说可以和别人一起去批发,更省钱。通过这种互相提问、互相回答的形式,无形中使学生理解了按揭消费的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喜欢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解决问题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引进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为了让学生辨别乘法与加法的不同,给出“因为2+2=4,2×2=4;所以3+3=6,3×3=6”。引起学生的疑惑和思考,然后再一步步解决问题。这种学生通过遇困、解困得来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同于从老师那里批发而来的结论,学生自己动脑弄清了问题的意义,印象是特别深刻的。虽然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多花几分钟时间值得,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牢记,将来也能运用自如。
三、让学生悟出方法
在学生学习知识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通常不是唯一的,而是灵活多样的。特别是一些计算题、应用问题,常常是一题多解。在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定理,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归纳总结,发挥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对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求平均数的方法等问题时,学生们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反思,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比较,谈谈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自己是怎样想的,打算怎样向同学推荐它,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自己最不喜欢的方法是哪种,为什么不喜欢,自己觉得不喜欢的原因在哪里等等。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只有在平常的学习中领悟了方法的实质,关键时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四、让学生讲出思路
通过证实,只是通过听,学生的知识保持率10%;仅通过读,保持率为13%;通过观察事物,保持率为30%;边讲边看,保持率为50%;边讲边看边说,保持率为70%。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说。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已经想到了,但是没有说出来,全凭直觉,思路可能还是凌乱的,只有通过有条理地说出来,才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梳理,形成周密严谨的思路。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通过讲思路可以澄清学生模糊的认识,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相遇问题”、“通分和约分”等内容时,在学生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之后,我总是要求学生面对全班同学讲出来,在讲的过程中多考虑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这种经过深思获得的方法能经久不忘,运用自如,也很容易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
五、让学生分析错误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针对学生的作业、练习中出现的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给学生去剖析,以错引正,正本清源。分析错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真正避免灌输,体现自悟。如:在“有余除法”一节,设计了“38÷6=5…8”的错误;在除法的基本性质一节,设计了因为9÷4=2…1,所以900÷400=2…1;在“除法”中,设计了“254÷(28÷4)=254÷28÷4”的错误。因为年龄相仿,思维能力层次相近,又同是问题解决的经历、参与者的关系,学生分析学生的错误往往更容易找到真实的原因,而教师站在自己的位置去猜测学生的错误原因不一定能摆脱成人的思路。剖析错误往往比正确的讲解更为深刻。可以说“错误让学生析”能使用权老师和学生都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提、解、悟、讲、析等多种思维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完成从“老三基”(读、写、算)向“新三基”(学、思、创)转换,学生才有主动权,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挖掘,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更是激起了学生们对于数学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从而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关键词: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有自主探索性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这是老师应尽的职责,也是老师伟大的业绩” 。正鉴于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切实改变“学生围绕教师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得到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明确倡导:“教师所要做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自主地从事数学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只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帮助者,要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提倡开放、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彻底根除传统的“讲听式”、“精讲多练式”、“牵牛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主动积极的心境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下面就教学活动中如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
现代教育的质量观认为,一堂高效的优质课,并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发现了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条件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同角度设置疑惑,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通过解决学生的为什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传统教学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课不是成功的课,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给机会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只有认真钻研的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学生把自己获取的信息和收获向教师反馈信息的过程。学生因为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应该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能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关键。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完善认识的过程,使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悟出:研究问题总是要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去考虑,从中去获取问题的答案。
例如,为了突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消除部分学生对于目前按揭购房方式的疑惑,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
小明想买一辆自行车,他要考虑哪些问题?他现有储蓄230元,每月还可以从妈妈给的生活费中省下30元。小明去商场一看,自行车售价290元,但标明有三种购车方法:(1)现款购买,付290元;(2)先付90元,然后每月付19元,付一年;(3)先不付款,每月付28元,付一年。
他现在面临哪些问题要思考: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案?说说你的理由。问题一出来,学生们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热烈的讨论场面。最后通过计算、讨论,有的学生选择第一种方案,认为付款最少;有的选择第二种方案,认为最合理;也有的学生选择第三种方案,认为这样一来可以少花零钱;还有一个学生说可以和别人一起去批发,更省钱。通过这种互相提问、互相回答的形式,无形中使学生理解了按揭消费的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喜欢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解决问题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引进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为了让学生辨别乘法与加法的不同,给出“因为2+2=4,2×2=4;所以3+3=6,3×3=6”。引起学生的疑惑和思考,然后再一步步解决问题。这种学生通过遇困、解困得来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同于从老师那里批发而来的结论,学生自己动脑弄清了问题的意义,印象是特别深刻的。虽然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多花几分钟时间值得,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牢记,将来也能运用自如。
三、让学生悟出方法
在学生学习知识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通常不是唯一的,而是灵活多样的。特别是一些计算题、应用问题,常常是一题多解。在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定理,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归纳总结,发挥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对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求平均数的方法等问题时,学生们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反思,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比较,谈谈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自己是怎样想的,打算怎样向同学推荐它,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自己最不喜欢的方法是哪种,为什么不喜欢,自己觉得不喜欢的原因在哪里等等。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只有在平常的学习中领悟了方法的实质,关键时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四、让学生讲出思路
通过证实,只是通过听,学生的知识保持率10%;仅通过读,保持率为13%;通过观察事物,保持率为30%;边讲边看,保持率为50%;边讲边看边说,保持率为70%。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说。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已经想到了,但是没有说出来,全凭直觉,思路可能还是凌乱的,只有通过有条理地说出来,才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梳理,形成周密严谨的思路。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通过讲思路可以澄清学生模糊的认识,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相遇问题”、“通分和约分”等内容时,在学生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之后,我总是要求学生面对全班同学讲出来,在讲的过程中多考虑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这种经过深思获得的方法能经久不忘,运用自如,也很容易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
五、让学生分析错误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针对学生的作业、练习中出现的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给学生去剖析,以错引正,正本清源。分析错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真正避免灌输,体现自悟。如:在“有余除法”一节,设计了“38÷6=5…8”的错误;在除法的基本性质一节,设计了因为9÷4=2…1,所以900÷400=2…1;在“除法”中,设计了“254÷(28÷4)=254÷28÷4”的错误。因为年龄相仿,思维能力层次相近,又同是问题解决的经历、参与者的关系,学生分析学生的错误往往更容易找到真实的原因,而教师站在自己的位置去猜测学生的错误原因不一定能摆脱成人的思路。剖析错误往往比正确的讲解更为深刻。可以说“错误让学生析”能使用权老师和学生都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提、解、悟、讲、析等多种思维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完成从“老三基”(读、写、算)向“新三基”(学、思、创)转换,学生才有主动权,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挖掘,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更是激起了学生们对于数学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从而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