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36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产生出血性休克的原因与治疗方法。结果:经研究得知,有30例患者经抢救后,症状完全缓解,6例患者通过子宫全切术治疗,有5例患者手术成功,1例因治疗无效死亡。经产妇产前与产后出血的例数非常多,与初产妇产前出血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患者临床表现为依据,可了解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症状的原因,根据患者产生休克的原因进行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休克原因治疗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255【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58-01
出血性休克在产科中比较常见,患者通常会因产前或产后出现大出血症状,减少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导致机体组织灌流量大大降低,减少机体内部含氧量,诱发患者器官功能衰竭而致其死亡[1]。因此,医院必须要提高医疗技术,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还应该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便于有针对性的治疗[2]。本文主要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与治疗方法,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36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21至40岁间,平均年龄32.26±3.65岁,其中年龄在20至25岁间的有18例、26至30岁间的有13例、31至35岁间的有5例。其中初产妇8例,经产妇28例。12例患者有流产史,8例患者有引产史。轻度休克15例,患者失血量在170毫升至1250毫升之间;中度休克14例,患者失血量1250毫升至1750毫升之间;重度休克30例,患者失血量在1750毫升至3500毫升之间。
1.2发病原因。在36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表现为宫缩乏力,其中巨大儿5例、瘢痕子宫6例、羊水过多5例,产程长、难产2例。有7例患者贫血、6例患者胎盘粘连,前置胎盘患者5例。
1.3临床表现。患者皮肤、面色苍白,且濕冷,心情烦躁,意识障碍明显,患者血压降低,脉搏跳由突然增快至消失,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休克指数大于1,失血量在500毫升至3500毫升间,红细胞压积不超过0.3。
1.4治疗方法。针对子宫收缩乏力患者,按摩患者子宫,使用宫缩剂,将砂条填塞于患者宫腔内,对大血管进行缝扎。针对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患者,对其腹部主动脉进行压迫,并将子宫结扎;对出血部位进行8字缝合;利用砂条填塞宫腔;必要情况下,将患者子宫切除。
1.5统计学方法。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得知,有30例(83.3%)患者通过及时抢救后,症状迅速缓解,止血成功;6例(16.7%)患者因填塞宫腔等方法止血失败,改用子宫切除术治疗,最终有5例患者成功。1例患者因治疗无效死亡,死亡率为2.8%。
如下表所示,经产妇产前出血的例数非常多,与初产妇产前出血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妇产后出血患者与初产妇相较也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中有1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
表1初产妇与经产妇产前出血、产后出血及死亡病例比较
年龄例数产前出血产后出血死亡初产妇85(62.5%)2(25.0%)1(12.5%)经产妇2819(67.8%)9(32.1%)0(0)P/P<0.05P<0.05P<0.053讨论
休克主要是因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诱发急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从而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全身器官血液灌流减少,氧供应无法保持平衡,出现无氧代谢现象,细胞严重受损,脏器功能受到损害。产科出血性休克极有可能引发产妇死亡,疾病发展迅速,出血量大,止血难度非常大,因症状早期特异性,可能会被误认为是隐性出血[3]。当患者症状表现明显时,则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大部分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都存在其他合并症,其中主要有妊娠贫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对于这类高危产妇,需要对其子宫收缩情况进行观察,产妇产后2至24小时内极易产生出血症状。
3.1宫缩乏力。宫缩乏力是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产生宫缩乏力的原因非常多,主要有难产、巨大儿、羊水过多等。若患者出现梗阻性难产,则产妇因产程较长,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其电解质平衡表现异常,对于宫缩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未临产子宫下段形成差也是导致宫缩乏力出血的因素之一,患者因切口血窦丰富,有大量血液涌出,瘢痕子宫收缩力较差,血窦无法正常关闭,导致失血过多。患儿羊水过多、宫腔大,肌纤维无法适度伸展,且缩复困难[4]。另外,胎盘因素也极易导致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其中主要有胎盘粘连、胎盘滞留等。
3.2软产道。软产道裂伤后,若没有被及时发现,则会诱发产后出血。常见原因主要有急产、巨大儿分娩、软组织弹性差、阴道手术助产等。
3.3凝血功能受到阻碍。无论是继发凝血功能阻碍还是原发凝血功能阻碍,都可导致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症状。例如妊娠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均并发症,均会因凝血功能受到阻碍,诱发子宫口大出血。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等并发症,会诱发DIC,使患者出血子宫大出血症状[5]。晚期产后出血问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它通常会在产后1天后出现,产生的原因为胎膜部分残留、胎盘部分残留等,子宫附着面会因此受到严重感染,子宫切口无法完全愈合。
在妊娠早期与妊娠中期,导致患者出血的原因非常多,例如葡萄胎、异位妊娠、流产等。胎盘早剥与前置胎盘均是患者产前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子宫内膜受到病变后,会增加蜕膜发育不良的可能性,诱发前置胎盘。胎盘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巨大儿、副胎膜等。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必须要做好保健工作,对妊娠并发症、合并症进行预防,有利于降低产妇产生出血性休克的几率。
3.4产科出血性休克治疗方法。首先,需尽早明确疾病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例如对患者子宫进行按摩,利用宫缩剂,填塞宫腔。针对胎盘滞留患者,可经导尿,并将胎盘牵出。记录患者出血量,并指导患者补液,最初需补晶体液,在第1小时内,可取1000至2000毫升晶体液,然后再去500毫升胶体液,给予患者治疗,当患者红细胞压积不超过24%时,要及时输血[6]。同时,还要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治疗,初步治疗主要有保温、吸氧等,确保患者静脉通道处于通畅状态,必要情况下,给予镇静剂。
对于产科出血性休克,原则上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必要情况下,才行子宫切除术。大部分患者都无法接受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既是生殖器官,同时也具有内分泌功能,有利于身体的调理。若子宫受到损害,则会导致卵巢早衰,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有30例患者通过及时抢救后,症状迅速缓解,止血成功;6例行子宫切除术治疗,5例患者成功,1例死亡。这表明若能够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便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参考文献
[1]李健伟,付晓东,颜真淑等.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2):109-110
[2]冯德珍.产科出血性休克20例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4:102-103
[3]陈慧梅.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抢救措施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473-474
[4]吴君梅,张有新,刘晗.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因素及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26):96-97
[5]李凤英,廖丹.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对策及其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31):112
[6]王妙英,冯海芹,景丽等.多中心预防措施在预防产科出血性休克中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09(20):2763-2765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休克原因治疗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255【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58-01
出血性休克在产科中比较常见,患者通常会因产前或产后出现大出血症状,减少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导致机体组织灌流量大大降低,减少机体内部含氧量,诱发患者器官功能衰竭而致其死亡[1]。因此,医院必须要提高医疗技术,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还应该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便于有针对性的治疗[2]。本文主要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与治疗方法,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36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21至40岁间,平均年龄32.26±3.65岁,其中年龄在20至25岁间的有18例、26至30岁间的有13例、31至35岁间的有5例。其中初产妇8例,经产妇28例。12例患者有流产史,8例患者有引产史。轻度休克15例,患者失血量在170毫升至1250毫升之间;中度休克14例,患者失血量1250毫升至1750毫升之间;重度休克30例,患者失血量在1750毫升至3500毫升之间。
1.2发病原因。在36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表现为宫缩乏力,其中巨大儿5例、瘢痕子宫6例、羊水过多5例,产程长、难产2例。有7例患者贫血、6例患者胎盘粘连,前置胎盘患者5例。
1.3临床表现。患者皮肤、面色苍白,且濕冷,心情烦躁,意识障碍明显,患者血压降低,脉搏跳由突然增快至消失,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休克指数大于1,失血量在500毫升至3500毫升间,红细胞压积不超过0.3。
1.4治疗方法。针对子宫收缩乏力患者,按摩患者子宫,使用宫缩剂,将砂条填塞于患者宫腔内,对大血管进行缝扎。针对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患者,对其腹部主动脉进行压迫,并将子宫结扎;对出血部位进行8字缝合;利用砂条填塞宫腔;必要情况下,将患者子宫切除。
1.5统计学方法。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得知,有30例(83.3%)患者通过及时抢救后,症状迅速缓解,止血成功;6例(16.7%)患者因填塞宫腔等方法止血失败,改用子宫切除术治疗,最终有5例患者成功。1例患者因治疗无效死亡,死亡率为2.8%。
如下表所示,经产妇产前出血的例数非常多,与初产妇产前出血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妇产后出血患者与初产妇相较也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中有1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
表1初产妇与经产妇产前出血、产后出血及死亡病例比较
年龄例数产前出血产后出血死亡初产妇85(62.5%)2(25.0%)1(12.5%)经产妇2819(67.8%)9(32.1%)0(0)P/P<0.05P<0.05P<0.053讨论
休克主要是因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诱发急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从而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全身器官血液灌流减少,氧供应无法保持平衡,出现无氧代谢现象,细胞严重受损,脏器功能受到损害。产科出血性休克极有可能引发产妇死亡,疾病发展迅速,出血量大,止血难度非常大,因症状早期特异性,可能会被误认为是隐性出血[3]。当患者症状表现明显时,则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大部分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都存在其他合并症,其中主要有妊娠贫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对于这类高危产妇,需要对其子宫收缩情况进行观察,产妇产后2至24小时内极易产生出血症状。
3.1宫缩乏力。宫缩乏力是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产生宫缩乏力的原因非常多,主要有难产、巨大儿、羊水过多等。若患者出现梗阻性难产,则产妇因产程较长,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其电解质平衡表现异常,对于宫缩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未临产子宫下段形成差也是导致宫缩乏力出血的因素之一,患者因切口血窦丰富,有大量血液涌出,瘢痕子宫收缩力较差,血窦无法正常关闭,导致失血过多。患儿羊水过多、宫腔大,肌纤维无法适度伸展,且缩复困难[4]。另外,胎盘因素也极易导致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其中主要有胎盘粘连、胎盘滞留等。
3.2软产道。软产道裂伤后,若没有被及时发现,则会诱发产后出血。常见原因主要有急产、巨大儿分娩、软组织弹性差、阴道手术助产等。
3.3凝血功能受到阻碍。无论是继发凝血功能阻碍还是原发凝血功能阻碍,都可导致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症状。例如妊娠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均并发症,均会因凝血功能受到阻碍,诱发子宫口大出血。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等并发症,会诱发DIC,使患者出血子宫大出血症状[5]。晚期产后出血问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它通常会在产后1天后出现,产生的原因为胎膜部分残留、胎盘部分残留等,子宫附着面会因此受到严重感染,子宫切口无法完全愈合。
在妊娠早期与妊娠中期,导致患者出血的原因非常多,例如葡萄胎、异位妊娠、流产等。胎盘早剥与前置胎盘均是患者产前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子宫内膜受到病变后,会增加蜕膜发育不良的可能性,诱发前置胎盘。胎盘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巨大儿、副胎膜等。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必须要做好保健工作,对妊娠并发症、合并症进行预防,有利于降低产妇产生出血性休克的几率。
3.4产科出血性休克治疗方法。首先,需尽早明确疾病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例如对患者子宫进行按摩,利用宫缩剂,填塞宫腔。针对胎盘滞留患者,可经导尿,并将胎盘牵出。记录患者出血量,并指导患者补液,最初需补晶体液,在第1小时内,可取1000至2000毫升晶体液,然后再去500毫升胶体液,给予患者治疗,当患者红细胞压积不超过24%时,要及时输血[6]。同时,还要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治疗,初步治疗主要有保温、吸氧等,确保患者静脉通道处于通畅状态,必要情况下,给予镇静剂。
对于产科出血性休克,原则上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必要情况下,才行子宫切除术。大部分患者都无法接受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既是生殖器官,同时也具有内分泌功能,有利于身体的调理。若子宫受到损害,则会导致卵巢早衰,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有30例患者通过及时抢救后,症状迅速缓解,止血成功;6例行子宫切除术治疗,5例患者成功,1例死亡。这表明若能够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便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参考文献
[1]李健伟,付晓东,颜真淑等.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2):109-110
[2]冯德珍.产科出血性休克20例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4:102-103
[3]陈慧梅.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抢救措施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473-474
[4]吴君梅,张有新,刘晗.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因素及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26):96-97
[5]李凤英,廖丹.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对策及其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31):112
[6]王妙英,冯海芹,景丽等.多中心预防措施在预防产科出血性休克中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09(20):2763-2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