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实验中心:负责北京电影学院教学实习的设备安排,以实践数学体系为中心的特色教学服务,在学院的教学、艺术创作及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记者:能介绍一下北京电影学院的设备发展的过程吗?
吴之弟:电影学院学生实习拍摄的机器,基本就是中国影像设备发展史的一个佐证。从78级开始,他们是第一批采用录像设备的学生。之前都是用胶片机器进行作业拍摄的。1979年,学院购置了第一批模拟摄像机——DVP300P,还是分体的,摄像机机身和录像机通过一根电缆连接,当时北京台都没有这么好的设备。78级使用这套设备拍摄了《角落》,田壮壮、谢小晶、崔小芹合作导演,讲述了三个残疾人的故事。1984年,学院进了索尼DXC-M3,从M3开始,电影学院的学生除了拍摄毕业作业之外,也可以拍摄学习作业了。但是那时候只能保证导演系和摄影系的拍摄,并且必需在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才有机会。到了86、87年,学院一下子进了十台索尼DXC-1820的机器,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实践的机会,拍摄更多的作业。90年代初,为了让文学系、管理系都能使用上摄像机,学院购置了Panasonic M9000等型号的机器。到了1994年,学院有了Belacam SP摄录机,一共进了八台,90年代之后到本世纪初,摄影系一直在采用Belacam SP进行作业实习,大机器大镜头在景深练习上比小机器小镜头要好很多。1998年的时候,学校购置了DV机,DV的大引进是2001年的30台佳能XL1的购置。
以前的产品升级换代需要很久,七八年可能都不会更换,但是现在发展速度很快,可能用不到两三年,新产品就出来了。正是因为数字到高清的过渡时间非常快,我们模拟的机器还正在使用的时候,高清就已经被大力推广了。1996年学院成立了数字所,也就是现在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对数字影视技术进行研究,当时还没有应用于教学。2001年,学院先后进了索尼DVW-790P数字Belacam摄录机和HDW-F900高清摄影机。从2001年开始,学院逐渐不再采用模拟机器进行学生作业拍摄。
记者:对于当下的高清无带化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尤其是在影视教育中?
吴之弟:高清无带化是高清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我觉得,在电影学院的教学中,纪录片的拍摄可能更适合无带的机器,因为方便、快捷。对于剧情片的拍摄,倒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但是在我们的设备配置上,可能会减少对录像机的采购,因为采集的方式有了变化,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可能后期方面会简单了很多,比较自由。学院有Ponosonic的P2 HD摄影机HVX200,最近Panasonic新推出的AJ-HPX3780,可能也要用于联合作业的拍摄。但是无带化的推广除了在电视台新闻部门比较快的达到普及之外,在艺术创作上,可能并没有那么快的得到应用。第一,可能就是储存的要求。磁带是很直观的,便于储存,硬盘记录的数据比较磁带容易损坏并且并没有个明确的保存时间。第二,磁带记录是机械记录,几十年的技术得到了比较强的质量保证,不会轻易产生记录错误的问题,除非是因为带子的质量问题。而卡或者硬盘记录的技术并没有经过太多的时间考验,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早期的记录可能会由于颠簸或者大幅度运动会有记录不上的现象,对于新闻来说,可能几个镜头的错误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漏了几镜头几场戏,带来的损失就太大了。所以,高清无带化是趋势,但是需要时间和更好的技术去完善。记者:北京电影学院对在校学生拍摄作业都有什么样的安排?
吴之弟:不仅是导演系、摄影系,目前是所有的系和专业基本上每学期都要进行学习作业的拍摄。到了大三各系各专业之间会进行联合作业的拍摄,大四毕业的时候就是毕业作业了,作业一般都要求不超过30分钟。
记者:目前电影学院提供给学生的拍摄设备是什么?
吴之弟:我们有50台DV,十台HDV,七台高清摄像机,在每学期的学习作业拍摄阶段免费提供给各系的学生使用。联合作业和毕业作业大部分是采用胶片摄影机拍摄,近几年也有一些作业使用了高清设备。
记者:您最期待哪种或者哪一款无带高清的设备。
吴之弟:学院最近不仅申报了索尼F23的采购计划,也申报了对RedOne的采购。Redone非常简单,它采用4K的CMOS采集信息,不经过处理,直接输出成12BilRaw原始数据,再采用无损数据压缩的方式记录到SATA~JE盘活CF卡上。大家都能发现,RedOne 4K摄影机从头到尾跟传统的高清摄像机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平台,两种技术方案。我们今天面对数字拍摄这么多种可能性,从高清的2K到3K、4K,从磁带到无带化,有很多种方案,对于我们影视教育来说,都需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应对毕业之后激烈的社会竞争,多看、多学、多实践。电影学院采取的是精英教育,可能每年的毕业生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毕业之后都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行业中。
吴之弟:电影学院学生实习拍摄的机器,基本就是中国影像设备发展史的一个佐证。从78级开始,他们是第一批采用录像设备的学生。之前都是用胶片机器进行作业拍摄的。1979年,学院购置了第一批模拟摄像机——DVP300P,还是分体的,摄像机机身和录像机通过一根电缆连接,当时北京台都没有这么好的设备。78级使用这套设备拍摄了《角落》,田壮壮、谢小晶、崔小芹合作导演,讲述了三个残疾人的故事。1984年,学院进了索尼DXC-M3,从M3开始,电影学院的学生除了拍摄毕业作业之外,也可以拍摄学习作业了。但是那时候只能保证导演系和摄影系的拍摄,并且必需在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才有机会。到了86、87年,学院一下子进了十台索尼DXC-1820的机器,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实践的机会,拍摄更多的作业。90年代初,为了让文学系、管理系都能使用上摄像机,学院购置了Panasonic M9000等型号的机器。到了1994年,学院有了Belacam SP摄录机,一共进了八台,90年代之后到本世纪初,摄影系一直在采用Belacam SP进行作业实习,大机器大镜头在景深练习上比小机器小镜头要好很多。1998年的时候,学校购置了DV机,DV的大引进是2001年的30台佳能XL1的购置。
以前的产品升级换代需要很久,七八年可能都不会更换,但是现在发展速度很快,可能用不到两三年,新产品就出来了。正是因为数字到高清的过渡时间非常快,我们模拟的机器还正在使用的时候,高清就已经被大力推广了。1996年学院成立了数字所,也就是现在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对数字影视技术进行研究,当时还没有应用于教学。2001年,学院先后进了索尼DVW-790P数字Belacam摄录机和HDW-F900高清摄影机。从2001年开始,学院逐渐不再采用模拟机器进行学生作业拍摄。
记者:对于当下的高清无带化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尤其是在影视教育中?
吴之弟:高清无带化是高清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我觉得,在电影学院的教学中,纪录片的拍摄可能更适合无带的机器,因为方便、快捷。对于剧情片的拍摄,倒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但是在我们的设备配置上,可能会减少对录像机的采购,因为采集的方式有了变化,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可能后期方面会简单了很多,比较自由。学院有Ponosonic的P2 HD摄影机HVX200,最近Panasonic新推出的AJ-HPX3780,可能也要用于联合作业的拍摄。但是无带化的推广除了在电视台新闻部门比较快的达到普及之外,在艺术创作上,可能并没有那么快的得到应用。第一,可能就是储存的要求。磁带是很直观的,便于储存,硬盘记录的数据比较磁带容易损坏并且并没有个明确的保存时间。第二,磁带记录是机械记录,几十年的技术得到了比较强的质量保证,不会轻易产生记录错误的问题,除非是因为带子的质量问题。而卡或者硬盘记录的技术并没有经过太多的时间考验,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早期的记录可能会由于颠簸或者大幅度运动会有记录不上的现象,对于新闻来说,可能几个镜头的错误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漏了几镜头几场戏,带来的损失就太大了。所以,高清无带化是趋势,但是需要时间和更好的技术去完善。记者:北京电影学院对在校学生拍摄作业都有什么样的安排?
吴之弟:不仅是导演系、摄影系,目前是所有的系和专业基本上每学期都要进行学习作业的拍摄。到了大三各系各专业之间会进行联合作业的拍摄,大四毕业的时候就是毕业作业了,作业一般都要求不超过30分钟。
记者:目前电影学院提供给学生的拍摄设备是什么?
吴之弟:我们有50台DV,十台HDV,七台高清摄像机,在每学期的学习作业拍摄阶段免费提供给各系的学生使用。联合作业和毕业作业大部分是采用胶片摄影机拍摄,近几年也有一些作业使用了高清设备。
记者:您最期待哪种或者哪一款无带高清的设备。
吴之弟:学院最近不仅申报了索尼F23的采购计划,也申报了对RedOne的采购。Redone非常简单,它采用4K的CMOS采集信息,不经过处理,直接输出成12BilRaw原始数据,再采用无损数据压缩的方式记录到SATA~JE盘活CF卡上。大家都能发现,RedOne 4K摄影机从头到尾跟传统的高清摄像机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平台,两种技术方案。我们今天面对数字拍摄这么多种可能性,从高清的2K到3K、4K,从磁带到无带化,有很多种方案,对于我们影视教育来说,都需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应对毕业之后激烈的社会竞争,多看、多学、多实践。电影学院采取的是精英教育,可能每年的毕业生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毕业之后都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行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