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喜鹊滚石。这样的断句,好像睁眼说瞎话。喜鹊何来力气,滚动石头?但你别不信,它们扑棱棱的鸟生就是辨石、刨石、滚石的。那副模样,够谦卑的了,围着认定的、灰不溜秋的石根点头哈腰,干瘦的爪子往屁股方向窸窸窣窣地刨,尾翼翘了平,平了又翘。看火候差不多了,跃上石头狂跳,很用力的样子。“喳”,起飞的档口,刨松了的石头滚了下去。喜鹊很得意,在空中扑打翅膀,煽下风,立即飞回,大朵快颐蚯蚓、蚁卵或不知名的虫豸。
我从未听闻,哪只喜鹊有鸿鹄的志向,硬要飞翔到异地,把这技能传授给他乡的同类。当然,它们黑白相间的样子,叫我无法辨识,哪只精灵,哪只又愚蠢?
我故乡的地势,仅从喜鹊的生存伎俩上就可窥见了吧。
老家一带,山险恶,坡陡峭,尤其是东山像犬齿,咬破了天,伤口从未痊愈过。向阳的一面,在远年的慢时光里,密林深深,霜露蒙翳,狼狐潜匿。后来,还是人技高一筹,开荒劈地,才发现石祖、石爷、石父、石子和石孙太多,生根的,凌空的,江湖险恶。播种时节,滚一批进深沟,来年又冒出一批,煞是无常,疑心山肚子里,孕的尽是石头。整山的阳坡,要开垦成我曾劳作过的杂粮之仓,不知耗费了我之前多少代人的浩荡劳力,也不知翻耕了几多岁月的奇妙时光。
一辈辈的乡人穷途未路,靠阳坡上的庄稼养活日子。
撒,我感觉农活里最不靠谱的一个动作:顺手攥一把籽实于手心,凭借经验和力道,从指缝间扬出去,空中呈现转瞬即逝的扇形,后扑入松松软软的大地。种子与泥土密谋过,但真正的艳遇是从此刻开始的,等待一场媾和,需要漫长的一个周年。两者对上眼,庄稼人的心便落下来,新一茬的收获或将在秋冬时节不负众望。
夏天进沟的时候,播撒的燕麦脱胎换骨,春光里经不住风雨的嫩绿变成墨绿,茎秆直直的,节节拔高;枝叶优雅,每一枝都有自己的弧度,披风似的罩下来,围着主杆轻轻晃悠。若东山是平地,或者是波浪似的丘陵,长在上面的,怎么看都是庄稼,不会想象成别的什么野草之类。可现在,顺着山的骨架竖起来的燕麦地,乍看都不尽真实,犹如虚幻的梦。风从沟口来,一浪浪吹,山被浪得乱了心,亦跟着浪浪地晃,有地动山摇的恍惚。人很饿,但不可能像牲畜,卷食正在灌浆的青涩燕麦。好不容易盼来了酷暑,燕麦的颜色才一天天着魔,先从山脚调色,黄灿灿趋到山顶去。过一两月再看,彻头彻尾熟了,撩惹得人垂涎三尺,仿佛嗅到了炒燕麦籽时糊糊的味儿,见到了调水啜饮燕麦炒面时,印在唇边乳白的吻。
每年秋末或初冬,东山的空气里弥漫着燕麦的暗香。情感上,这是乡人送给祖灵的全世界。乡人看着喜鹊成天往东边飞,便觉得喜鹊或是先灵的幻身,来故地巡游,替人们先啄食燕麦籽是否成熟。喜鹊花花的羽身,简洁又明快,黑处黑,白归白,不混杂,不乱搭。如果,人世亦然,清清白白,该多么美好。
乡人还在商议何日开镰时,几匹马冲进寨子,荷枪实弹的骑手传达了比土司低一个层级的土目颇俄乌嘉的口谕,亲爱的臣民们啊,东山的燕麦将由乌嘉老爷来接管,你们要忙,就忙其它的去吧!传话的
模仿土目语气,拖腔拉调地说:“敢违抗命令的,请他到府上来申诉,老爷会赏赐燕麦炒面——‘索沫’的。”
颇俄乌嘉的府邸,设在东山尽头峭壁的一处巨大岩洞里,真要去抗争和论理,勢必凶多吉少,虚说赏索沫,实则挨的是枪子儿。土目的命令,尽管只说给耳朵听,眼看不见,手摸不着,可其能量像诅咒,凝固了寨子里的全部空气。乡人憋着正义之怒火,欲与骑士辩驳时,马蹄扬起的灰尘渐飘渐远,骏马逆着村庄西边的河流“哒哒”而上,沿河谷星罗棋布的寨子里,老人和妇女都听到了匪夷所思的命令,一时间,呜呜咽咽,零泪应声落。
事关重大!
在我故乡的历史深处,还没有任何事件与之重大,这是比天大、比地大的要事。当晚,沿沟谷所有村寨的男人急如星火,集体密谋。会场上只有血性男儿的义愤填膺和剑拔弩张,是你死我活的那种执拗,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每个寨子里的寨主,或者说每个家支的头人皆应允,青壮年男丁必须迎面疆场,向死而生,既要保护东山的燕麦,更要捍卫索沫的仪轨;苟且受辱,没有了索沫,拿什么孝敬、供奉和祭祀?跃动的心怎么去回应祖先的拷问?人活着,不是为活而活,养一副皮囊容易,但要养好灵魂须穷尽一生啊!原来,大凡伟大的颠覆性的决定,底色都具有革命或宗教的色彩,若两者强强联合,改写并创造新的历史,在理论和行动上一点也不难。
像点燃了炸药包的引线,到了“滋滋”冒烟的节骨眼上,土目想夺走一株燕麦,恐怕也要血流成河了。
这天,二十多名散兵拥趸着土目去赴一场汉官的宴席,而必经之路只有一条,穿过东山金色燕麦地的羊肠小道,再经我老家的寨子,才能往西去。土目骑着骏马,耀武扬威地来到村口时,暗藏的枪口齐齐射出了子弹,三五兵士饮弹而亡。懵圈了的土目率队边反击,边折返,结果又遭遇另一股潜伏于燕麦地里的乡人,前后夹击,无处可逃,负隅顽抗。土目至死也没想到,俯首称臣的草民敢造反,居然反到了他头上。一时间,枪声、呐喊声、厮杀声、哀嚎声、奔跑声、追击声震天动地。这场围猎,终结了颇俄乌嘉的统治。他的头颅被砍下来,滚过挨挨挤挤的燕麦地。那头,血肉模糊,粘着灰土、麦穗和金黄的枯叶,滚起来,俨然像喜鹊蹬过的石头,咕噜咕噜。
时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
据说,砍头时,我爷爷乌嘎曲日亲眼所见,肥肉翻涌出来的那刻,像猪油,刀隐于亮晃晃的油,游刃有余。爷爷讲给父亲听,父亲又讲给我听。这故事到此吧,我不会再讲给我儿子听了。
“吃啊,你吃啊!”
“牛出蛮力,猫吃索沫,天理难容!”
于山谷里,于燕麦坡,我祖上的男女老幼群情激昂,谷应山鸣。因文化愚笨,隐喻为“猫”的、想不劳而获的颇俄乌嘉丢掉了鲁钝的脑袋。
倘若没有保卫燕麦的战役,我是羞于书写我故乡的。芸芸众生,我故乡哪里比得上他乡,满目刀削般的山架之地,不及一粒尘埃。但是,正因有保护文化的这一仗,我觉得脸上泛着光,这粒尘埃是金子做的。 在莽莽撞撞的大凉山彝地,由燕麦或索沫诱发争端,进而火并,抛头颅、洒热血、断根脉的案例俯拾皆是。聚居区里的彝人依不同方言,给燕麦取了“居(jju)”、“都(ddu)”、“哈什(hxatshy)”的彝名,炒熟并碾磨的细面虽有方言之别,但索沫是一款烂熟于心、通行于德的食物。这也说明,彝人食用索沫的历史古老得多,远比晚到的借音的玉米、洋芋等物种更有苍古和纵深感。
一个族群与燕麦单单是吃和种的关系,则深奥不到哪去!远年,我家搬过几次家,父亲的背囊里肯定装着“马杜”和索沫,前者相当于汉人宗祠里的灵牌。区别在于,彝人的小巧精致,短如一截手指,且因每一代彝人须各自通过宗教仪式,将祖灵送到秘密的山洞,故,藏于我父亲背篓里的不会庞杂,顶多有三个,象征着我曾祖父、曾祖母和我爷爷的灵牌而已;后者,既是路途饥饿时的饱腹之食,更是新居当晚人灵共享的主餐。吃前,我奶奶念念有词,不知在给“马杜”唠叨啥。相反,我记住了家父的话:“搬迁之夜,我等敬孝;索沫供奉,尔魂安康;祈福有道,祥瑞子孙。”索沫作为通达神灵的介质,既是现实的,也是虚幻的,但归根结底是文化的。想想看,在文化的感召下,一个家庭澎湃着无穷的力量,不光是現实中人的搬迁,更是列祖列宗队伍的再集合和再迁徙。所以,我游历大凉山时,每每遇见背着锅碗瓢盆的人家,我都肃然起敬。虽然,我看不见他们的神灵,可我相信,他们的祖魂一路福佑着,是强悍的一支小队伍呢,人到哪,灵就跟到哪。这与闭塞、贫穷、愚昧和落后无关。假使不幸,四者集于一身了,他们的骨子里仍然闪耀着别人没法看见的文化光芒。一个族群真正的资本,绝不是形象,也不是财富,而是令人振奋的文化。此乃族群的文化表达,也是族群的另一种历史书写。
千百年来,半牧半农的族群固化了一些文化符号,其中,索沫成为礼仪之需,是否源于本身的稀缺和烹制过程的简单?倘若推理成立,我的族群是不思进取的、消极懒惰的、毫无激情的。然而,事实上,惰性不可能推动一个族群穿越千年迷雾,也不可能在云开雾散之际,创制出深邃的哲学思想。燕麦和索沫高高在上,一定有他们的奥秘。
是的,长在地头的燕麦,一旦成了索沫,除饱腹之外,更是精神层面上必须到场的食物。婴儿第一次出门见天,得调和一碗索沫汤,母亲喝过,再蘸一滴给襁褓里的孩子。搬迁新房、孝敬老人、供奉亡灵、祭祀祖先,索沫仍须庄严登场,哪怕一小捧。于此意义上,索沫连接着族群的生与死、人与灵、快乐与悲伤、现实与虚空,如宗教般痴迷。
彝人喜迁徙。我们家搬来搬去,最终搬回了原籍。在我印象里,父母曾在东山的自留地里撒播过燕麦,但与祖上气吞山河的气势相比,则渺小多了。后退耕还林,乡人解放了劳力,也释放了山的野性,让向阳的山慢慢回归原野,茂盛着初始的茂盛。过些年岁,狼狐尽管没有蹿伏,但多了野猪、獾子、刺猬和唧唧喳喳的各类鸟,一切自自然然地野起来。喜鹊没戏了,辜负一身技艺,再使力也掀不动树草荫庇的石头。倒是燕雀一剪一剪,刺进密密的草丛,寻觅野生的燕麦。人同样有心,发现得最多的也是燕麦,青一丛,黄一丛,杂在漫山遍野间,年复一年。
东山的燕麦,曾经以金色映照过血泪和孝心。喜鹊善解人意,向着东山飞会儿,停歇在附近的任意树枝上,“喳”的一声,又折回寨子上空,往西边振翅而去。
无数次经过东山脚的公路时,我都仰望。但是,视野被高高的青绿铺满了,未见一株燕麦。我相信,燕麦隐藏在里头,急切呼唤我,想向我倾述它履历中或苦难、或辉煌的积厚流光的故事。
二
懵懵懂懂的,许多人以为燕麦和青稞是一码事,藏区唤糌粑,彝地叫索沫而已。包括我,也曾混淆过两种禾物。《辞海》定义燕麦:一年生草本,根系发达,茎秆光滑柔软,叶舌发达,无叶耳,圆锥花序……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还有研究燕麦的专著解释,燕麦的苗叶似小麦而弱,籽实如青稞却细。拿三种植物同时比较,容易让人眩晕。到了乡人那里,简化了,芒稍短,籽实与稃壳不易脱落的,便是燕麦;反之是青稞。依然觉得绕,再问,恶毒的话甩出来:你是头猪啊?连燕麦和青稞都分不清。
傍着横断山脉的木里县是山区,峡谷纵深,江河如带,即便滔滔,远了,水流无声;雪峰耸立,高山仰止,远了,也似天的终极。那些平缓的台地上,却因藏蒙彝混居,既种青稞,又植燕麦,蓬蓬勃勃,激荡人生。收获时节,藏人有款美食香飘蒙彝人家,仿效烹制,代代盛传,疑是古训。热气腾腾蒸青稞,手脚麻利捣鸡肉、碎辣椒,再放上其它提味的佐料,外加泉水搅匀,便是圣餐了。彝人经典的尽孝、走亲和拜年必配之礼——索沫配鸡蛋,操作极简,藏人、蒙古人亦仿之。至于彝文化里,其承载的礼仪、孝悌、供奉、祭祀等沉甸甸的一套思想,别人拿去,兴不兴,怎么兴,则是他们的事。
遍一切地,看别人,想自己,很多精髓经年累月就濡染了。木里和毗邻的盐源县一带,文化走廊争奇斗艳,索沫、糌粑、奶酪、酥油茶、牛肉干、苏里玛酒……看似内乱,却也井然,各自的精神领域里,总是开着主导的向阳花。
冬季的早晨,云雾缥缈,深山神秘,寨子里的羊群正在出圈。羔子声声迷,母羊步步乱,像生离死别,但等主人把崽儿赶进庭院旁的青稞地或燕麦地,它们的天性暴露无遗,吃些叶片或籽粒,母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羸弱的,老人调了稀稀的索沫水,灌进嘴里,小脑袋起始摇得像拨浪鼓,飞溅的索沫,弄湿老人的衣裤,斑斑驳驳的。片刻回味过来,盯着老人撵,以为老人才是娘;没有尝过美味的,也不知哭闹,蹭几口来吃,也不去看别的小伙伴过的啥神仙日子,只顾去疯玩。
雪山之下的寨子,是大凉山高寒彝地的缩影,像得到了神灵的启示,索沫呵护着命运,走向各自的芳华。
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江河绕县过。说的是东南部的布拖县,是彝语里典型的阿都方言区。我在其腹地的坝子上登高远眺:燕麦铺展,金色滚滚,涌至天地交际。走进燕麦地,藏匿的云雀扑扑惊飞,又带起另一片燕麦丛里的鸟,乱作一团,煞是刺激和壮观。站立在地埂上的假人,十分僵硬,期待着风,风起才摇摆,自以为活泛,骄傲得很。云雀是不怕的,顶多可惊吓和滋扰浅飞的麻雀。我不知道,布拖彝人是否将云雀隐喻为人的祖灵,像我老家的喜鹊,善而待之。如果,它们不是幻想的灵,那是信使么?我是相信的。云雀乃人间与天堂的信使,通达祖先那里。你看,它们彼此呼应,一个圈又一个圈地收,越飞越高,钻入云朵了,才呼啦啦坠下来,感觉昏死过去,栽进了草丛,待人去捉时,“呁呁”的再飞。它们已将燕麦的暗香带到了云朵之上,而上面捎回的话,在返程的俯冲中被气流吹散了、吹忘了…… 如此设想,布拖的云雀比我老家的喜鹊多了使命感。使命在肩,自然操劳许多,高尚许多。
血色夕阳,当风停,当云滞,落日的腥红与燕麦的金黄习染着天地。作为色彩,红与黄交融时,眩晕的那种高潮热烈、奔放、激越。燕麦的风骨像刀,任低垂的麦穗于红光里刻印金色的线条。
热风的糅力不减,我的诗人朋友俄尼·牧莎斯加也曾隐没于燕麦地,灵感来袭,笔下的长诗《神灵的燕麦》直抵死亡与复活:
先祖的骨灰归隐了土地,
竹筒的灵匣安放于清净的崖洞。
日月轮回,证明了日子的短暂
与周而复始的漫无边际。
啊,有什么办法呢?
燕麦,神灵的燕麦。
我幸福地死亡了一千次。
又幸福地复活了一千次。
遍地是金的燕麦即将分娩,既是物质的死和生,也是精神的去和来,中间的链接绝对是文化意义上的索沫。往深说,索沫通达生活的任意角落,是彝人彼此心灵向善、向上、向德、向心的文化依赖。
燕麦浩蕩,目光也跟着所向披靡。在布拖的燕麦地,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传奇人物。
丧父时,阿都日哈四岁,恰民国九年(1920)。按照传统定制,日哈继承了土司权位,管辖着布拖、普格、昭觉之南和金阳以西的四县大片江山。从小背负统治权力的日哈,没想到人生道路布满荆棘,走得跌跌撞撞。七岁时,辅佐他执政的母亲被姑姑逼死;至九岁,迎娶比他年长八岁的妻子赤补嫫阿乍;次年,两夫妻被汉官收监,过些年头才被释放。命运多舛的他,连喝一碗索沫水,也担心被人下毒,胆战心惊地走到了十五岁。
这年,远亲阿卓日伙从大凉山东部的雷波县来帮他理政。来者是个土目,跟我老家被砍头的颇俄乌嘉一个档次。场面上,他帮少年土司匡扶领地之志,暗地里,却与欲火焚身的土司夫人勾搭纵乐。枕边话吹多了,来者觉得土司地盘上的一切,包括地里的燕麦和天上的白云都该归属于他。
秋季好时光,万物成熟,美妙绝伦。沟谷里的燕麦黄灿灿的了,山梁上的也不示弱,热风过处,秆打秆,浪滚浪。阿卓日伙和土司夫人策马飞奔,从一座山梁到另一座山梁,从一条沟谷到另一条沟谷,嘻嘻哈哈,妄想着未来的美好。
而真正的王者似一根朽木,闷在府上痛苦难当,眼看就要腐烂彻底了。好在,重新启用的谋臣、军师、行刑手以及其他左膀右臂替土司拿定了主意。很快,土司奇怪的命令陆续传遍了限于布拖的领地,属下各家支上缴一架刈好的燕麦,别的税全免了。
“一背夹燕麦,土司开恩喽!”
臣民议论纷纷,不知葫芦里装啥药。仅半月,缴给土司的燕麦捆码成了一个个巨形的垛,基座比四五个土掌房大,高度已超过城堡直耸云霄的碉楼,而专程背燕麦来的,还在陆续抵达。
“带人犯上来。”土司终于现身。
荷枪实弹的彝兵押来了阿卓日伙,土司接着说,“看在亲戚的份上,赐给你毒药。是你自己喝,还是逼你喝?”
行刑人端着木碗,稀稀的索沫水里掺着剧毒。片刻,行刑人拖着阿卓日伙温热的遗体往燕麦垛走,之后点火,熊熊火光映红了天。土司夫人赤补嫫阿乍穿着繁复华美的彝装,边说边走向火堆:“土司啊,看在你我夫妻一场的份上,用索沫祭祀我吧,免得我成为饿死鬼。”
没有呼天抢地的悲,也没有欢呼雀跃的喜,仿佛一切该这样发生,该这样结束。生与死,荣与辱,正义与邪恶,隔着阴阳,任由后人评说。
有一阵子,土司活在梦魇深处,每天亲手调和索沫,一次次地泼向火化了两个人的焦黑的空地。毕竟,走向火焰的女人曾像母亲,用滚烫的胸怀揽他入睡,帮他度过一个个恐怖、未知的漫漫黑夜。
“牛出劳力,猫吃索沫,天理难容!”被谴责为猫的,乃阿卓日伙。
惆怅的土司不知道,民族隔阂与冲突的风云又将席卷其领地,别说摇摇欲坠的可伶的小政权,连其生命也将止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那年,他二十岁,被杀于西昌城门洞外。
客死异乡。亲人遥不可及。民俗里必须出场的索沫、鸡蛋和白酒,只能以祭奠之名,在土司城堡前后抛撒一丁点。黄泉路上莫回头,尔魂饥饿吃索沫,人世不值汝留恋,莫呀莫回头……
视死如归,归去之地是祖先的极乐世界。
死,山地民族从未惧怕,倒是担忧外嫁的女子败了家,长辈和兄长落气之日,借不到吊丧的一袋索沫,被他人讥讽、嘲笑和愚弄,那才是人生的奇耻大辱。所以,彝女的能耐不是花哨,而是内敛,让日子过得紧凑,不辜负四季的轮回和世间的纷繁。
若干年来,我看见的每一场丧礼,索沫总以最恰当的方式于哭泣声中亮相。我母语里叫“洛勿”即火葬师的人立马禀告亡灵,汝的谁来了,背着索沫来,美食祭拜汝……调和索沫时,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意为敬献亡灵和鬼魂。顺时针即反方向,死者不属人间,已去另一维度的空间。而在日常里,调和索沫则是逆时针方向,诠释起来煞有介事,竹筷或细木快速转动,赓即先尝一口,免得被无形的鬼怪偷吃。人之速度怎么赶得上鬼怪呢,但向内的匀速,鬼怪怕卷进去,不小心,滑溜到了人的肚子里。余下的零星索沫水,不浓不淡,姑且再添些,同方向揉捏成椭圆的团,自吃或递给他人吃。
遗体前,索沫上位,让亡灵尊享。人们的愿望多真、多善、多美,一切皆按活着的样子来操办。
类似奇特的民俗,在华北、西北和北方主产燕麦区也曾盛行,死者的上衣袖口内一定揣着若干莜面饼,其用意多么用心良苦。亡灵去往阴曹地府时,可喂野狗,免遭侵扰;也有说法,自当干粮,路迢迢,不挨饿。且听民谣:“莜面吃个半饱饱,一喝开水正好好”;“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十里荞面饿断腰”。传唱的既是生活,也是艺术,莜面耐饥耐饿的硬扛形象高大起来,自然坐上谷物之首,杂粮之巅。
西南彝地与华北、西北和北方,距离遥之还遥。当初创制民俗时,不同民族可能皆放下了身段,仰视金色芒刺的燕麦。活着,把这一食物抬到极致;死时,又将活着的逻辑推演给了亡灵。若魂显灵,亡者感恩不尽。 幸福地死亡千万次。
快乐地复活千万次。
于彝人而言,生是活,死也是活。期许祖灵和亡者庇佑于活,降福于活。那么,何必让泪飞奔呢?他们所煎熬的悲伤和痛苦,经过那味时间的良药,正氤氲出美丽的假想。这假想的力量,慰藉人心,那么柔和,那么贴切,那么温暖。
是啊,一切善的文化,像不竭动力推动着生活向前。
三
刈麦,极其辛劳,割一片,背一架,汗一路。
看起来蓬蓬松松的,其实背夹上的燕麦早捆得结结实实,远看,不见人,成精似的,大垛大垛地浪。挨近了,垛下的人,挽着裤,腿肚子青筋暴跳,怀疑力是从那往上面窜的。女人弓腰,往前倾着,奶子大得出奇,颤得厉害了,想到情色上去,真就过分了。胸前兜着婴孩的,边把奶头塞进幼儿的嘴里,边轻哼“呵……呵”的摇篮曲,巴巴地指望着孩子会“呵”,既前途无量,又智慧人生。含辛茹苦的日子,圆鼓鼓的乳房也跟着受累。
燕麦到了家,还得等些时日,才能将籽实褪下来。务必选择艳阳天,晾晒了半日,该男人和连枷大显身手了。谜语“天上一声呼、地上一声嘣”难不住彝寨里的幼童,谜底是众人打燕麦的场景,“呼”和“嘣”是连枷抡起来的拟声词。在空中划过半圆的长枷重重地捶下来,打得麦秆搔首弄姿,翻两转,不敢再恋籽粒,以免捶个没完。女人呢,用筛子簸,再撮了燕麦从高处往下轻倾轻摇,嘴噘成圆形,“嘘嘘”呼风,麸和籽便向了两头。起始以为,“嘘嘘”只引诱婴孩尿尿,后来晓得可招风,煞是管用。打场上莫乱嘘,无事生非的话,风会气个半死,往后,不一定听话的。
享受过几顿索沫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粗糙、黝黑的手变得细腻而光洁,女人的素颜似乎更润泽,美白美白的。以为是吃了索沫所致,但再放开吃一两回,舍不得了,恩宠般储存着。毕竟,细腻与美白,对劳苦人没啥用。同样舍不得的还有秸秆和麦麸,大冬天养畜生,可稳牛羊的膘。乡人是不知,古希腊皇室女子用燕麦籽泡澡,泡得娇皮嫩肉、香温玉软、柔媚可人;古罗马人拿青燕麦喂战马,喂得剽悍矫健、奋鬣扬蹄、疾驰如飞。
不消吃进胃里,仅与麦秸和籽实打交道,足可焕发女子的魅力。
粲然一笑。她们的美使男人骨头酥软。
我爷爷乌嘎曲日是个硬汉,没有匍匐在香艳的女人怀里,却倒在了一捧索沫之下。弥留之际,他想喝一碗索沫水。时值1961年初冬的这天,我父亲几乎是飞着去的。瞎了一只眼睛的队长横在面前,任凭他怎么求情,也不愿从生产队仓库里借一捧索沫给他。队长的话傲慢无比,“牛出劳力,猫吃索沫,天理难容!”言外之意,我爷爷是猫,凭啥不劳而获?这索沫,想吃就吃么?我父亲次日再次飞奔,哀求队长,不借燕麦索沫也罢,咱能否借两斤豌豆,炒熟后磨成粉,冒充索沫,哄骗嘴巴。队长依旧横着,还差点揍了我父亲。
天不灵,地不灵,队长更不灵。
第三天黄昏,我爷爷咽下了生命里的最后一口气,终极的死,不值一碗索沫水。
我父亲痛苦万状,恨不得用头去撞击山岩。事实上,以卵击石了,火葬场顶多再飘渺一缕青烟而已,一缕是我爷爷的,一缕是我父亲的。幸好,我父亲没把自己撞死,才有了我以及我今天的感悟:索沫在上,生命在下。
挨饿是那个年代国人的常态。心心念念的索沫,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尽在情理之中。
曾经参与燕麦保卫战的我爷爷,其不是遗嘱的遗嘱影响了我父亲一生。屋里每次祭祀,我妈拗不过他,要多祭一捧索沫。他说,这是他欠父亲的。而今快接近八十岁的我父亲整天吃两碗索沫,别的食物不沾一口。有时候迷糊,说刚才他又看见了我爷爷嗫嚅的样子。
我问:“爷爷说啥?”
他答:“说啥子嘛,还不是喊,要吃索沫。”
假想的时空里,祖孙三代齐聚一堂,索沫身上背负的道德和情义够沉重的了。作为一款兼具文化使命的食物,彝人扛得起所有,却捧不动索沫之轻。所以,听闻大凉山深处哪里的索沫最好,我都心无旁骛,设法一袋袋弄给我父母,让他俩的晚年,肠胃与索沫作伴,贡品与祭祀匹配。我爷爷之灵爱怎么吃,全权由我父亲说了算;我读高中时才作古的奶奶,其亡灵要不要吃,则由我母亲凭意念来判定。
满屋子的老话,隔着实实虚虚的两个空间,活人的言语毕恭毕敬,绝不冒犯。
穷尽的是,贯穿岁月的吃法过于单调和乏味,要么调稀的、要么揉团的、再要么小块小块掐来煮,囫囵下肚。在饮食方面,我坦承,包括我双亲在内的整个族群都粗犷、粗放和粗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向来不知烹饪的精致和细软。相比之下,晋、蒙、冀、陕四省区的交界地带,顺口溜佐证了莜面的做法:“一天变换三个样,十天半月变不完。”据传,罗列各种吃法,大致上百种。此刻,我愿意冒着得罪族人的风险,断定我的族群真的不懂“烹饪”。上千年来,他们除简单的烧、煮和蒸之外,炒、煎、熬、烙、焖、熘、燉、氽等动词,谁大胆尝试过?谁又能精通其原理?原本,生活是用来精细化的。可他们在很多时候粗鄙地草率了生活,一味地追溯原味,奢求大方,反倒远离了烹制的色、香、味和形。
饭食的文化属性,彝人尽可能地去赋予,像索沫,它远远超越了味蕾和肠胃的扁平概念,以文化的崇高煜煜于彝人的精神之巅。但是,没有文化属性的那些饭食为啥不往细处走呢?这是否牵扯到民族性格的大大咧咧?我想,对于任何族群而言,凡事马虎,抓大放小,绝对不是辩证的传承。
生活不深刻,日子便无味。我听过一曲率真、耿直的彝族高腔,大意为:
梦中的表妹
咱俩私奔吧
奔向旷野、密林或高山
我已备足索沫
还有你喜爱的糖果
咱俩随心地吃
咱俩率性地爱
高腔悠扬,痴男怨女,可怜风月,相思急迫。
爱情汹涌、激昂、澎湃之时,树叶作衣穿也暖,沙粒当饭吃也饱,粉身碎骨浑不怕,更何况还有索沫和糖果呢!来不及细思慢想生存策略,锅碗瓢盆罢了,油盐酱醋算了,一私奔,两性的花园里总该万紫千红的。索沫真好呀,又一次妥帖了爱的罗曼蒂克。
然而,人们对索沫的烹饪,依旧局限于大大咧咧的范畴。连最具创造力的爱情,也未能研制出花样的索沫,别的,还能强求吗?我隐约察觉到,安于现状似乎是我族人的秉性,祖先怎么活,子孙就怎么活;我不负世界,也毋庸世界负我,且豪迈得磊落和坦荡。
生生世世,族群与索沫是宿命,是前定。像信仰,长在山上的燕麦其实就长在彝人的心里。燕麦站于某处,俯瞰着,洞
察着。它知道,除高山和二半山的彝人外,安居平坝的人是无法去感知一粒种子的裂变的。要搖响悬吊于腰间的风铃,它必须盘踞深山,必须深居简出,还要有适度的风徐徐地吹。你听,风铃的响声像灵魂的低语,娓娓道来中,便是彝人的今天和昨天、当下和过去、现实和虚空,纵横捭阖,辽阔无疆。
崇山之下,彝人聚集,抬头仰视。
在世俗里,跟随哪个走,真的很重要。像咖啡有伴侣一样,索沫和鸡蛋往往邀约而行,抬升彼此的文化地位。倘若,背信弃义了索沫,鸡蛋的身份仅仅是鸡蛋而已,毫无文化价值之说。可现在,鸡蛋跟着索沫走亲访友,崭新的标签光亮烁烁。贤惠的主妇宁可自己的长辈少吃一枚,也要差小孩将煮熟的鸡蛋送往这家那户,走亲戚的蛋呀,村里的老人都该尝尝。故,索沫和鸡蛋的出行,打通的是一条亲情之路、温馨之路、和谐之路。它俩走向哪里,哪里以文化人,哪里德行天下。
如果说,来之不易的索沫是一种力量的象征,那么,这种力量一定是正义的。爱恨、是非、曲直、褒贬,自有一杆秤称着公心和公信,你偏袒哪方,不一定哪方真理在握。像我老家的颇俄乌嘉,脑袋不是被砍了么?又像布拖的阿卓日伙,不是被逼着喝毒药了么?再像我亲爷乌嘎曲日,不也被恶之人性活活饿死了么?这一切,不为其它,只为兜兜转转,跟人和灵关联的索沫。
亘古以来,彝人放下过所有,唯独不能放下不负苍天的燕麦和索沫。燕麦在上,索沫在上,高高在上。
责任编辑 包倬
喜鹊滚石。这样的断句,好像睁眼说瞎话。喜鹊何来力气,滚动石头?但你别不信,它们扑棱棱的鸟生就是辨石、刨石、滚石的。那副模样,够谦卑的了,围着认定的、灰不溜秋的石根点头哈腰,干瘦的爪子往屁股方向窸窸窣窣地刨,尾翼翘了平,平了又翘。看火候差不多了,跃上石头狂跳,很用力的样子。“喳”,起飞的档口,刨松了的石头滚了下去。喜鹊很得意,在空中扑打翅膀,煽下风,立即飞回,大朵快颐蚯蚓、蚁卵或不知名的虫豸。
我从未听闻,哪只喜鹊有鸿鹄的志向,硬要飞翔到异地,把这技能传授给他乡的同类。当然,它们黑白相间的样子,叫我无法辨识,哪只精灵,哪只又愚蠢?
我故乡的地势,仅从喜鹊的生存伎俩上就可窥见了吧。
老家一带,山险恶,坡陡峭,尤其是东山像犬齿,咬破了天,伤口从未痊愈过。向阳的一面,在远年的慢时光里,密林深深,霜露蒙翳,狼狐潜匿。后来,还是人技高一筹,开荒劈地,才发现石祖、石爷、石父、石子和石孙太多,生根的,凌空的,江湖险恶。播种时节,滚一批进深沟,来年又冒出一批,煞是无常,疑心山肚子里,孕的尽是石头。整山的阳坡,要开垦成我曾劳作过的杂粮之仓,不知耗费了我之前多少代人的浩荡劳力,也不知翻耕了几多岁月的奇妙时光。
一辈辈的乡人穷途未路,靠阳坡上的庄稼养活日子。
撒,我感觉农活里最不靠谱的一个动作:顺手攥一把籽实于手心,凭借经验和力道,从指缝间扬出去,空中呈现转瞬即逝的扇形,后扑入松松软软的大地。种子与泥土密谋过,但真正的艳遇是从此刻开始的,等待一场媾和,需要漫长的一个周年。两者对上眼,庄稼人的心便落下来,新一茬的收获或将在秋冬时节不负众望。
夏天进沟的时候,播撒的燕麦脱胎换骨,春光里经不住风雨的嫩绿变成墨绿,茎秆直直的,节节拔高;枝叶优雅,每一枝都有自己的弧度,披风似的罩下来,围着主杆轻轻晃悠。若东山是平地,或者是波浪似的丘陵,长在上面的,怎么看都是庄稼,不会想象成别的什么野草之类。可现在,顺着山的骨架竖起来的燕麦地,乍看都不尽真实,犹如虚幻的梦。风从沟口来,一浪浪吹,山被浪得乱了心,亦跟着浪浪地晃,有地动山摇的恍惚。人很饿,但不可能像牲畜,卷食正在灌浆的青涩燕麦。好不容易盼来了酷暑,燕麦的颜色才一天天着魔,先从山脚调色,黄灿灿趋到山顶去。过一两月再看,彻头彻尾熟了,撩惹得人垂涎三尺,仿佛嗅到了炒燕麦籽时糊糊的味儿,见到了调水啜饮燕麦炒面时,印在唇边乳白的吻。
每年秋末或初冬,东山的空气里弥漫着燕麦的暗香。情感上,这是乡人送给祖灵的全世界。乡人看着喜鹊成天往东边飞,便觉得喜鹊或是先灵的幻身,来故地巡游,替人们先啄食燕麦籽是否成熟。喜鹊花花的羽身,简洁又明快,黑处黑,白归白,不混杂,不乱搭。如果,人世亦然,清清白白,该多么美好。
乡人还在商议何日开镰时,几匹马冲进寨子,荷枪实弹的骑手传达了比土司低一个层级的土目颇俄乌嘉的口谕,亲爱的臣民们啊,东山的燕麦将由乌嘉老爷来接管,你们要忙,就忙其它的去吧!传话的
模仿土目语气,拖腔拉调地说:“敢违抗命令的,请他到府上来申诉,老爷会赏赐燕麦炒面——‘索沫’的。”
颇俄乌嘉的府邸,设在东山尽头峭壁的一处巨大岩洞里,真要去抗争和论理,勢必凶多吉少,虚说赏索沫,实则挨的是枪子儿。土目的命令,尽管只说给耳朵听,眼看不见,手摸不着,可其能量像诅咒,凝固了寨子里的全部空气。乡人憋着正义之怒火,欲与骑士辩驳时,马蹄扬起的灰尘渐飘渐远,骏马逆着村庄西边的河流“哒哒”而上,沿河谷星罗棋布的寨子里,老人和妇女都听到了匪夷所思的命令,一时间,呜呜咽咽,零泪应声落。
事关重大!
在我故乡的历史深处,还没有任何事件与之重大,这是比天大、比地大的要事。当晚,沿沟谷所有村寨的男人急如星火,集体密谋。会场上只有血性男儿的义愤填膺和剑拔弩张,是你死我活的那种执拗,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每个寨子里的寨主,或者说每个家支的头人皆应允,青壮年男丁必须迎面疆场,向死而生,既要保护东山的燕麦,更要捍卫索沫的仪轨;苟且受辱,没有了索沫,拿什么孝敬、供奉和祭祀?跃动的心怎么去回应祖先的拷问?人活着,不是为活而活,养一副皮囊容易,但要养好灵魂须穷尽一生啊!原来,大凡伟大的颠覆性的决定,底色都具有革命或宗教的色彩,若两者强强联合,改写并创造新的历史,在理论和行动上一点也不难。
像点燃了炸药包的引线,到了“滋滋”冒烟的节骨眼上,土目想夺走一株燕麦,恐怕也要血流成河了。
这天,二十多名散兵拥趸着土目去赴一场汉官的宴席,而必经之路只有一条,穿过东山金色燕麦地的羊肠小道,再经我老家的寨子,才能往西去。土目骑着骏马,耀武扬威地来到村口时,暗藏的枪口齐齐射出了子弹,三五兵士饮弹而亡。懵圈了的土目率队边反击,边折返,结果又遭遇另一股潜伏于燕麦地里的乡人,前后夹击,无处可逃,负隅顽抗。土目至死也没想到,俯首称臣的草民敢造反,居然反到了他头上。一时间,枪声、呐喊声、厮杀声、哀嚎声、奔跑声、追击声震天动地。这场围猎,终结了颇俄乌嘉的统治。他的头颅被砍下来,滚过挨挨挤挤的燕麦地。那头,血肉模糊,粘着灰土、麦穗和金黄的枯叶,滚起来,俨然像喜鹊蹬过的石头,咕噜咕噜。
时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
据说,砍头时,我爷爷乌嘎曲日亲眼所见,肥肉翻涌出来的那刻,像猪油,刀隐于亮晃晃的油,游刃有余。爷爷讲给父亲听,父亲又讲给我听。这故事到此吧,我不会再讲给我儿子听了。
“吃啊,你吃啊!”
“牛出蛮力,猫吃索沫,天理难容!”
于山谷里,于燕麦坡,我祖上的男女老幼群情激昂,谷应山鸣。因文化愚笨,隐喻为“猫”的、想不劳而获的颇俄乌嘉丢掉了鲁钝的脑袋。
倘若没有保卫燕麦的战役,我是羞于书写我故乡的。芸芸众生,我故乡哪里比得上他乡,满目刀削般的山架之地,不及一粒尘埃。但是,正因有保护文化的这一仗,我觉得脸上泛着光,这粒尘埃是金子做的。 在莽莽撞撞的大凉山彝地,由燕麦或索沫诱发争端,进而火并,抛头颅、洒热血、断根脉的案例俯拾皆是。聚居区里的彝人依不同方言,给燕麦取了“居(jju)”、“都(ddu)”、“哈什(hxatshy)”的彝名,炒熟并碾磨的细面虽有方言之别,但索沫是一款烂熟于心、通行于德的食物。这也说明,彝人食用索沫的历史古老得多,远比晚到的借音的玉米、洋芋等物种更有苍古和纵深感。
一个族群与燕麦单单是吃和种的关系,则深奥不到哪去!远年,我家搬过几次家,父亲的背囊里肯定装着“马杜”和索沫,前者相当于汉人宗祠里的灵牌。区别在于,彝人的小巧精致,短如一截手指,且因每一代彝人须各自通过宗教仪式,将祖灵送到秘密的山洞,故,藏于我父亲背篓里的不会庞杂,顶多有三个,象征着我曾祖父、曾祖母和我爷爷的灵牌而已;后者,既是路途饥饿时的饱腹之食,更是新居当晚人灵共享的主餐。吃前,我奶奶念念有词,不知在给“马杜”唠叨啥。相反,我记住了家父的话:“搬迁之夜,我等敬孝;索沫供奉,尔魂安康;祈福有道,祥瑞子孙。”索沫作为通达神灵的介质,既是现实的,也是虚幻的,但归根结底是文化的。想想看,在文化的感召下,一个家庭澎湃着无穷的力量,不光是現实中人的搬迁,更是列祖列宗队伍的再集合和再迁徙。所以,我游历大凉山时,每每遇见背着锅碗瓢盆的人家,我都肃然起敬。虽然,我看不见他们的神灵,可我相信,他们的祖魂一路福佑着,是强悍的一支小队伍呢,人到哪,灵就跟到哪。这与闭塞、贫穷、愚昧和落后无关。假使不幸,四者集于一身了,他们的骨子里仍然闪耀着别人没法看见的文化光芒。一个族群真正的资本,绝不是形象,也不是财富,而是令人振奋的文化。此乃族群的文化表达,也是族群的另一种历史书写。
千百年来,半牧半农的族群固化了一些文化符号,其中,索沫成为礼仪之需,是否源于本身的稀缺和烹制过程的简单?倘若推理成立,我的族群是不思进取的、消极懒惰的、毫无激情的。然而,事实上,惰性不可能推动一个族群穿越千年迷雾,也不可能在云开雾散之际,创制出深邃的哲学思想。燕麦和索沫高高在上,一定有他们的奥秘。
是的,长在地头的燕麦,一旦成了索沫,除饱腹之外,更是精神层面上必须到场的食物。婴儿第一次出门见天,得调和一碗索沫汤,母亲喝过,再蘸一滴给襁褓里的孩子。搬迁新房、孝敬老人、供奉亡灵、祭祀祖先,索沫仍须庄严登场,哪怕一小捧。于此意义上,索沫连接着族群的生与死、人与灵、快乐与悲伤、现实与虚空,如宗教般痴迷。
彝人喜迁徙。我们家搬来搬去,最终搬回了原籍。在我印象里,父母曾在东山的自留地里撒播过燕麦,但与祖上气吞山河的气势相比,则渺小多了。后退耕还林,乡人解放了劳力,也释放了山的野性,让向阳的山慢慢回归原野,茂盛着初始的茂盛。过些年岁,狼狐尽管没有蹿伏,但多了野猪、獾子、刺猬和唧唧喳喳的各类鸟,一切自自然然地野起来。喜鹊没戏了,辜负一身技艺,再使力也掀不动树草荫庇的石头。倒是燕雀一剪一剪,刺进密密的草丛,寻觅野生的燕麦。人同样有心,发现得最多的也是燕麦,青一丛,黄一丛,杂在漫山遍野间,年复一年。
东山的燕麦,曾经以金色映照过血泪和孝心。喜鹊善解人意,向着东山飞会儿,停歇在附近的任意树枝上,“喳”的一声,又折回寨子上空,往西边振翅而去。
无数次经过东山脚的公路时,我都仰望。但是,视野被高高的青绿铺满了,未见一株燕麦。我相信,燕麦隐藏在里头,急切呼唤我,想向我倾述它履历中或苦难、或辉煌的积厚流光的故事。
二
懵懵懂懂的,许多人以为燕麦和青稞是一码事,藏区唤糌粑,彝地叫索沫而已。包括我,也曾混淆过两种禾物。《辞海》定义燕麦:一年生草本,根系发达,茎秆光滑柔软,叶舌发达,无叶耳,圆锥花序……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还有研究燕麦的专著解释,燕麦的苗叶似小麦而弱,籽实如青稞却细。拿三种植物同时比较,容易让人眩晕。到了乡人那里,简化了,芒稍短,籽实与稃壳不易脱落的,便是燕麦;反之是青稞。依然觉得绕,再问,恶毒的话甩出来:你是头猪啊?连燕麦和青稞都分不清。
傍着横断山脉的木里县是山区,峡谷纵深,江河如带,即便滔滔,远了,水流无声;雪峰耸立,高山仰止,远了,也似天的终极。那些平缓的台地上,却因藏蒙彝混居,既种青稞,又植燕麦,蓬蓬勃勃,激荡人生。收获时节,藏人有款美食香飘蒙彝人家,仿效烹制,代代盛传,疑是古训。热气腾腾蒸青稞,手脚麻利捣鸡肉、碎辣椒,再放上其它提味的佐料,外加泉水搅匀,便是圣餐了。彝人经典的尽孝、走亲和拜年必配之礼——索沫配鸡蛋,操作极简,藏人、蒙古人亦仿之。至于彝文化里,其承载的礼仪、孝悌、供奉、祭祀等沉甸甸的一套思想,别人拿去,兴不兴,怎么兴,则是他们的事。
遍一切地,看别人,想自己,很多精髓经年累月就濡染了。木里和毗邻的盐源县一带,文化走廊争奇斗艳,索沫、糌粑、奶酪、酥油茶、牛肉干、苏里玛酒……看似内乱,却也井然,各自的精神领域里,总是开着主导的向阳花。
冬季的早晨,云雾缥缈,深山神秘,寨子里的羊群正在出圈。羔子声声迷,母羊步步乱,像生离死别,但等主人把崽儿赶进庭院旁的青稞地或燕麦地,它们的天性暴露无遗,吃些叶片或籽粒,母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羸弱的,老人调了稀稀的索沫水,灌进嘴里,小脑袋起始摇得像拨浪鼓,飞溅的索沫,弄湿老人的衣裤,斑斑驳驳的。片刻回味过来,盯着老人撵,以为老人才是娘;没有尝过美味的,也不知哭闹,蹭几口来吃,也不去看别的小伙伴过的啥神仙日子,只顾去疯玩。
雪山之下的寨子,是大凉山高寒彝地的缩影,像得到了神灵的启示,索沫呵护着命运,走向各自的芳华。
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江河绕县过。说的是东南部的布拖县,是彝语里典型的阿都方言区。我在其腹地的坝子上登高远眺:燕麦铺展,金色滚滚,涌至天地交际。走进燕麦地,藏匿的云雀扑扑惊飞,又带起另一片燕麦丛里的鸟,乱作一团,煞是刺激和壮观。站立在地埂上的假人,十分僵硬,期待着风,风起才摇摆,自以为活泛,骄傲得很。云雀是不怕的,顶多可惊吓和滋扰浅飞的麻雀。我不知道,布拖彝人是否将云雀隐喻为人的祖灵,像我老家的喜鹊,善而待之。如果,它们不是幻想的灵,那是信使么?我是相信的。云雀乃人间与天堂的信使,通达祖先那里。你看,它们彼此呼应,一个圈又一个圈地收,越飞越高,钻入云朵了,才呼啦啦坠下来,感觉昏死过去,栽进了草丛,待人去捉时,“呁呁”的再飞。它们已将燕麦的暗香带到了云朵之上,而上面捎回的话,在返程的俯冲中被气流吹散了、吹忘了…… 如此设想,布拖的云雀比我老家的喜鹊多了使命感。使命在肩,自然操劳许多,高尚许多。
血色夕阳,当风停,当云滞,落日的腥红与燕麦的金黄习染着天地。作为色彩,红与黄交融时,眩晕的那种高潮热烈、奔放、激越。燕麦的风骨像刀,任低垂的麦穗于红光里刻印金色的线条。
热风的糅力不减,我的诗人朋友俄尼·牧莎斯加也曾隐没于燕麦地,灵感来袭,笔下的长诗《神灵的燕麦》直抵死亡与复活:
先祖的骨灰归隐了土地,
竹筒的灵匣安放于清净的崖洞。
日月轮回,证明了日子的短暂
与周而复始的漫无边际。
啊,有什么办法呢?
燕麦,神灵的燕麦。
我幸福地死亡了一千次。
又幸福地复活了一千次。
遍地是金的燕麦即将分娩,既是物质的死和生,也是精神的去和来,中间的链接绝对是文化意义上的索沫。往深说,索沫通达生活的任意角落,是彝人彼此心灵向善、向上、向德、向心的文化依赖。
燕麦浩蕩,目光也跟着所向披靡。在布拖的燕麦地,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传奇人物。
丧父时,阿都日哈四岁,恰民国九年(1920)。按照传统定制,日哈继承了土司权位,管辖着布拖、普格、昭觉之南和金阳以西的四县大片江山。从小背负统治权力的日哈,没想到人生道路布满荆棘,走得跌跌撞撞。七岁时,辅佐他执政的母亲被姑姑逼死;至九岁,迎娶比他年长八岁的妻子赤补嫫阿乍;次年,两夫妻被汉官收监,过些年头才被释放。命运多舛的他,连喝一碗索沫水,也担心被人下毒,胆战心惊地走到了十五岁。
这年,远亲阿卓日伙从大凉山东部的雷波县来帮他理政。来者是个土目,跟我老家被砍头的颇俄乌嘉一个档次。场面上,他帮少年土司匡扶领地之志,暗地里,却与欲火焚身的土司夫人勾搭纵乐。枕边话吹多了,来者觉得土司地盘上的一切,包括地里的燕麦和天上的白云都该归属于他。
秋季好时光,万物成熟,美妙绝伦。沟谷里的燕麦黄灿灿的了,山梁上的也不示弱,热风过处,秆打秆,浪滚浪。阿卓日伙和土司夫人策马飞奔,从一座山梁到另一座山梁,从一条沟谷到另一条沟谷,嘻嘻哈哈,妄想着未来的美好。
而真正的王者似一根朽木,闷在府上痛苦难当,眼看就要腐烂彻底了。好在,重新启用的谋臣、军师、行刑手以及其他左膀右臂替土司拿定了主意。很快,土司奇怪的命令陆续传遍了限于布拖的领地,属下各家支上缴一架刈好的燕麦,别的税全免了。
“一背夹燕麦,土司开恩喽!”
臣民议论纷纷,不知葫芦里装啥药。仅半月,缴给土司的燕麦捆码成了一个个巨形的垛,基座比四五个土掌房大,高度已超过城堡直耸云霄的碉楼,而专程背燕麦来的,还在陆续抵达。
“带人犯上来。”土司终于现身。
荷枪实弹的彝兵押来了阿卓日伙,土司接着说,“看在亲戚的份上,赐给你毒药。是你自己喝,还是逼你喝?”
行刑人端着木碗,稀稀的索沫水里掺着剧毒。片刻,行刑人拖着阿卓日伙温热的遗体往燕麦垛走,之后点火,熊熊火光映红了天。土司夫人赤补嫫阿乍穿着繁复华美的彝装,边说边走向火堆:“土司啊,看在你我夫妻一场的份上,用索沫祭祀我吧,免得我成为饿死鬼。”
没有呼天抢地的悲,也没有欢呼雀跃的喜,仿佛一切该这样发生,该这样结束。生与死,荣与辱,正义与邪恶,隔着阴阳,任由后人评说。
有一阵子,土司活在梦魇深处,每天亲手调和索沫,一次次地泼向火化了两个人的焦黑的空地。毕竟,走向火焰的女人曾像母亲,用滚烫的胸怀揽他入睡,帮他度过一个个恐怖、未知的漫漫黑夜。
“牛出劳力,猫吃索沫,天理难容!”被谴责为猫的,乃阿卓日伙。
惆怅的土司不知道,民族隔阂与冲突的风云又将席卷其领地,别说摇摇欲坠的可伶的小政权,连其生命也将止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那年,他二十岁,被杀于西昌城门洞外。
客死异乡。亲人遥不可及。民俗里必须出场的索沫、鸡蛋和白酒,只能以祭奠之名,在土司城堡前后抛撒一丁点。黄泉路上莫回头,尔魂饥饿吃索沫,人世不值汝留恋,莫呀莫回头……
视死如归,归去之地是祖先的极乐世界。
死,山地民族从未惧怕,倒是担忧外嫁的女子败了家,长辈和兄长落气之日,借不到吊丧的一袋索沫,被他人讥讽、嘲笑和愚弄,那才是人生的奇耻大辱。所以,彝女的能耐不是花哨,而是内敛,让日子过得紧凑,不辜负四季的轮回和世间的纷繁。
若干年来,我看见的每一场丧礼,索沫总以最恰当的方式于哭泣声中亮相。我母语里叫“洛勿”即火葬师的人立马禀告亡灵,汝的谁来了,背着索沫来,美食祭拜汝……调和索沫时,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意为敬献亡灵和鬼魂。顺时针即反方向,死者不属人间,已去另一维度的空间。而在日常里,调和索沫则是逆时针方向,诠释起来煞有介事,竹筷或细木快速转动,赓即先尝一口,免得被无形的鬼怪偷吃。人之速度怎么赶得上鬼怪呢,但向内的匀速,鬼怪怕卷进去,不小心,滑溜到了人的肚子里。余下的零星索沫水,不浓不淡,姑且再添些,同方向揉捏成椭圆的团,自吃或递给他人吃。
遗体前,索沫上位,让亡灵尊享。人们的愿望多真、多善、多美,一切皆按活着的样子来操办。
类似奇特的民俗,在华北、西北和北方主产燕麦区也曾盛行,死者的上衣袖口内一定揣着若干莜面饼,其用意多么用心良苦。亡灵去往阴曹地府时,可喂野狗,免遭侵扰;也有说法,自当干粮,路迢迢,不挨饿。且听民谣:“莜面吃个半饱饱,一喝开水正好好”;“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十里荞面饿断腰”。传唱的既是生活,也是艺术,莜面耐饥耐饿的硬扛形象高大起来,自然坐上谷物之首,杂粮之巅。
西南彝地与华北、西北和北方,距离遥之还遥。当初创制民俗时,不同民族可能皆放下了身段,仰视金色芒刺的燕麦。活着,把这一食物抬到极致;死时,又将活着的逻辑推演给了亡灵。若魂显灵,亡者感恩不尽。 幸福地死亡千万次。
快乐地复活千万次。
于彝人而言,生是活,死也是活。期许祖灵和亡者庇佑于活,降福于活。那么,何必让泪飞奔呢?他们所煎熬的悲伤和痛苦,经过那味时间的良药,正氤氲出美丽的假想。这假想的力量,慰藉人心,那么柔和,那么贴切,那么温暖。
是啊,一切善的文化,像不竭动力推动着生活向前。
三
刈麦,极其辛劳,割一片,背一架,汗一路。
看起来蓬蓬松松的,其实背夹上的燕麦早捆得结结实实,远看,不见人,成精似的,大垛大垛地浪。挨近了,垛下的人,挽着裤,腿肚子青筋暴跳,怀疑力是从那往上面窜的。女人弓腰,往前倾着,奶子大得出奇,颤得厉害了,想到情色上去,真就过分了。胸前兜着婴孩的,边把奶头塞进幼儿的嘴里,边轻哼“呵……呵”的摇篮曲,巴巴地指望着孩子会“呵”,既前途无量,又智慧人生。含辛茹苦的日子,圆鼓鼓的乳房也跟着受累。
燕麦到了家,还得等些时日,才能将籽实褪下来。务必选择艳阳天,晾晒了半日,该男人和连枷大显身手了。谜语“天上一声呼、地上一声嘣”难不住彝寨里的幼童,谜底是众人打燕麦的场景,“呼”和“嘣”是连枷抡起来的拟声词。在空中划过半圆的长枷重重地捶下来,打得麦秆搔首弄姿,翻两转,不敢再恋籽粒,以免捶个没完。女人呢,用筛子簸,再撮了燕麦从高处往下轻倾轻摇,嘴噘成圆形,“嘘嘘”呼风,麸和籽便向了两头。起始以为,“嘘嘘”只引诱婴孩尿尿,后来晓得可招风,煞是管用。打场上莫乱嘘,无事生非的话,风会气个半死,往后,不一定听话的。
享受过几顿索沫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粗糙、黝黑的手变得细腻而光洁,女人的素颜似乎更润泽,美白美白的。以为是吃了索沫所致,但再放开吃一两回,舍不得了,恩宠般储存着。毕竟,细腻与美白,对劳苦人没啥用。同样舍不得的还有秸秆和麦麸,大冬天养畜生,可稳牛羊的膘。乡人是不知,古希腊皇室女子用燕麦籽泡澡,泡得娇皮嫩肉、香温玉软、柔媚可人;古罗马人拿青燕麦喂战马,喂得剽悍矫健、奋鬣扬蹄、疾驰如飞。
不消吃进胃里,仅与麦秸和籽实打交道,足可焕发女子的魅力。
粲然一笑。她们的美使男人骨头酥软。
我爷爷乌嘎曲日是个硬汉,没有匍匐在香艳的女人怀里,却倒在了一捧索沫之下。弥留之际,他想喝一碗索沫水。时值1961年初冬的这天,我父亲几乎是飞着去的。瞎了一只眼睛的队长横在面前,任凭他怎么求情,也不愿从生产队仓库里借一捧索沫给他。队长的话傲慢无比,“牛出劳力,猫吃索沫,天理难容!”言外之意,我爷爷是猫,凭啥不劳而获?这索沫,想吃就吃么?我父亲次日再次飞奔,哀求队长,不借燕麦索沫也罢,咱能否借两斤豌豆,炒熟后磨成粉,冒充索沫,哄骗嘴巴。队长依旧横着,还差点揍了我父亲。
天不灵,地不灵,队长更不灵。
第三天黄昏,我爷爷咽下了生命里的最后一口气,终极的死,不值一碗索沫水。
我父亲痛苦万状,恨不得用头去撞击山岩。事实上,以卵击石了,火葬场顶多再飘渺一缕青烟而已,一缕是我爷爷的,一缕是我父亲的。幸好,我父亲没把自己撞死,才有了我以及我今天的感悟:索沫在上,生命在下。
挨饿是那个年代国人的常态。心心念念的索沫,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尽在情理之中。
曾经参与燕麦保卫战的我爷爷,其不是遗嘱的遗嘱影响了我父亲一生。屋里每次祭祀,我妈拗不过他,要多祭一捧索沫。他说,这是他欠父亲的。而今快接近八十岁的我父亲整天吃两碗索沫,别的食物不沾一口。有时候迷糊,说刚才他又看见了我爷爷嗫嚅的样子。
我问:“爷爷说啥?”
他答:“说啥子嘛,还不是喊,要吃索沫。”
假想的时空里,祖孙三代齐聚一堂,索沫身上背负的道德和情义够沉重的了。作为一款兼具文化使命的食物,彝人扛得起所有,却捧不动索沫之轻。所以,听闻大凉山深处哪里的索沫最好,我都心无旁骛,设法一袋袋弄给我父母,让他俩的晚年,肠胃与索沫作伴,贡品与祭祀匹配。我爷爷之灵爱怎么吃,全权由我父亲说了算;我读高中时才作古的奶奶,其亡灵要不要吃,则由我母亲凭意念来判定。
满屋子的老话,隔着实实虚虚的两个空间,活人的言语毕恭毕敬,绝不冒犯。
穷尽的是,贯穿岁月的吃法过于单调和乏味,要么调稀的、要么揉团的、再要么小块小块掐来煮,囫囵下肚。在饮食方面,我坦承,包括我双亲在内的整个族群都粗犷、粗放和粗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向来不知烹饪的精致和细软。相比之下,晋、蒙、冀、陕四省区的交界地带,顺口溜佐证了莜面的做法:“一天变换三个样,十天半月变不完。”据传,罗列各种吃法,大致上百种。此刻,我愿意冒着得罪族人的风险,断定我的族群真的不懂“烹饪”。上千年来,他们除简单的烧、煮和蒸之外,炒、煎、熬、烙、焖、熘、燉、氽等动词,谁大胆尝试过?谁又能精通其原理?原本,生活是用来精细化的。可他们在很多时候粗鄙地草率了生活,一味地追溯原味,奢求大方,反倒远离了烹制的色、香、味和形。
饭食的文化属性,彝人尽可能地去赋予,像索沫,它远远超越了味蕾和肠胃的扁平概念,以文化的崇高煜煜于彝人的精神之巅。但是,没有文化属性的那些饭食为啥不往细处走呢?这是否牵扯到民族性格的大大咧咧?我想,对于任何族群而言,凡事马虎,抓大放小,绝对不是辩证的传承。
生活不深刻,日子便无味。我听过一曲率真、耿直的彝族高腔,大意为:
梦中的表妹
咱俩私奔吧
奔向旷野、密林或高山
我已备足索沫
还有你喜爱的糖果
咱俩随心地吃
咱俩率性地爱
高腔悠扬,痴男怨女,可怜风月,相思急迫。
爱情汹涌、激昂、澎湃之时,树叶作衣穿也暖,沙粒当饭吃也饱,粉身碎骨浑不怕,更何况还有索沫和糖果呢!来不及细思慢想生存策略,锅碗瓢盆罢了,油盐酱醋算了,一私奔,两性的花园里总该万紫千红的。索沫真好呀,又一次妥帖了爱的罗曼蒂克。
然而,人们对索沫的烹饪,依旧局限于大大咧咧的范畴。连最具创造力的爱情,也未能研制出花样的索沫,别的,还能强求吗?我隐约察觉到,安于现状似乎是我族人的秉性,祖先怎么活,子孙就怎么活;我不负世界,也毋庸世界负我,且豪迈得磊落和坦荡。
生生世世,族群与索沫是宿命,是前定。像信仰,长在山上的燕麦其实就长在彝人的心里。燕麦站于某处,俯瞰着,洞
察着。它知道,除高山和二半山的彝人外,安居平坝的人是无法去感知一粒种子的裂变的。要搖响悬吊于腰间的风铃,它必须盘踞深山,必须深居简出,还要有适度的风徐徐地吹。你听,风铃的响声像灵魂的低语,娓娓道来中,便是彝人的今天和昨天、当下和过去、现实和虚空,纵横捭阖,辽阔无疆。
崇山之下,彝人聚集,抬头仰视。
在世俗里,跟随哪个走,真的很重要。像咖啡有伴侣一样,索沫和鸡蛋往往邀约而行,抬升彼此的文化地位。倘若,背信弃义了索沫,鸡蛋的身份仅仅是鸡蛋而已,毫无文化价值之说。可现在,鸡蛋跟着索沫走亲访友,崭新的标签光亮烁烁。贤惠的主妇宁可自己的长辈少吃一枚,也要差小孩将煮熟的鸡蛋送往这家那户,走亲戚的蛋呀,村里的老人都该尝尝。故,索沫和鸡蛋的出行,打通的是一条亲情之路、温馨之路、和谐之路。它俩走向哪里,哪里以文化人,哪里德行天下。
如果说,来之不易的索沫是一种力量的象征,那么,这种力量一定是正义的。爱恨、是非、曲直、褒贬,自有一杆秤称着公心和公信,你偏袒哪方,不一定哪方真理在握。像我老家的颇俄乌嘉,脑袋不是被砍了么?又像布拖的阿卓日伙,不是被逼着喝毒药了么?再像我亲爷乌嘎曲日,不也被恶之人性活活饿死了么?这一切,不为其它,只为兜兜转转,跟人和灵关联的索沫。
亘古以来,彝人放下过所有,唯独不能放下不负苍天的燕麦和索沫。燕麦在上,索沫在上,高高在上。
责任编辑 包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