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IT业对软件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软件开发实践能力,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在成熟的“3 1”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针对学院已有师资开发实践经验不足问题,探索将软件企业里具有丰富开发实战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请进校内课堂,对学生的实验课程及暑期实训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改革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实践能力,为培养实用型软件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软件工程;语言类课程;农业院校
软件产业是最具前景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江西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老牌高等农业院校,为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成立软件学院,开设软件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学院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并重,将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然而校内环节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接受基地实训之前奠定一个良好的实践能力基础,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教学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分析
学院实行“3 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培养,第四年在实训基地培养。因此学生理论实践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校内三年的培养环节。我院学生在校内接受教育主要有两个阶段:①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教育。实践教育形式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②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实践教育形式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内项目开发实践能力训练。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阶段,学院按照“软件开发”、“网络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和“嵌入式系统软件”4个专业方向展开教学,每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均超过30%,且在大二暑期设置3周的校内专业实训。尽管在课程及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丰富实战经验的实验课程教师。学院建院较晚,师资队伍相对较年轻,从学历角度看,绝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也非常扎实。但是由于大部分年轻老师缺乏教学经验和软件项目开发实战经历,在实验课堂上,尤其是语言类课程,如Java、Jsp等,不能系统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完成实验内容,更无法吸引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实验中去,达不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相反地还会使部分同学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其进一步混课、逃课。当然,在引进新的师资时,学院也非常看重教师的软件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部分老师刚进来时也确实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但是由于在学校整个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审机制中,对教师教学仅有量的考核,更多的是注重对教师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考核,故很多年轻老师在这种现实压力下,會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术科研领域,由于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久而久之,原有的实战知识、经验也慢慢落后,甚至被淘汰了。
2.学院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省属农业院校,生源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势。由于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和学生会避开报考农业院校。而且软件工程专业相对其他专业学费要高不少,有些基础较好想读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经济压力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理想。迫于招生的现实压力,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所招学生的录取分数较其他院校同类专业要低一个档次,这直接影响到所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基础的水平。这样一种现实因素,自然地,对老师以及学生本身都提出了一种更高的要求。
二、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完善
从第1小节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有两个:一是生源质量,一是实验课程的师资力量。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学院乃至学校都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宣传学院办学模式的优势、宣传历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及较高的就业质量。同时也对优秀新生实施奖励措施。这些努力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明显。较高的学费短时间内仍然是很多贫困家庭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对农业院校认识上的主观偏差也很难短时间内纠正过来。因此生源质量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而需要靠不断地提高办学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吸引学生。针对校内实验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学院从实际出发,切实提出了一种可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1.将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校内课程进行梳理,将语言类课程单独列出。从新生入学到学生离校去实训基地,语言类课程占了相当的比重。按照不同培养方向,设置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课程体系。如学院的JAVA开发方向,先后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培养程序设计的基本思维和理念,VisualC ,进一步激发学生软件开发的兴趣,JAVA程序设计基础、JSP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技术等,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这些语言实践类课程在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单独列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其他基础理论课程的支撑下,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2.对于单列出来的语言实践类课程中的实验课程部分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老师进行教学。尽管学院办学模式本身就是“3 1”模式,第四年就是由具有一线开发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发实践,但是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体验软件开发,更早地融入专业的学习实践中,学院聘请了校外企业里的软件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上实验课。这样做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软件工程师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另外,学院在大二暑假的假期还会开展为期三周的暑期实训,暑期实训期间通过将同学分成2~3人小组共同完成项目开发,让同学真实体验软件工程大致的开发过程和流程。为了切实提高实训效果,学院在暑期实训过程中,也聘请校外软件企业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指导学生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开发,让学生实训真正的有所收获,为去北京实训基地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适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形势,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适时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招收了大量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但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却表明很多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水平和素质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采取将企业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请进来,以及将准毕业生送到企业真实环境中去锤炼的办法,走出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我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参考文献:
[1]陈登坤.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及人才需求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9-90.
[2]何火娇,王映龙,艾施荣.适应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21-125.
[3]杨红云,孙爱珍,何火娇,熊焕亮.“双导师制”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4):122-124.
基金项目:江西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赣教高字(2008)101号);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赣教高字(2009)82号);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JXJG-09-4-25)
作者简介:吴沧海(1979-),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熊焕亮(1977-),男,讲师,在读博士。
关键词:软件工程;语言类课程;农业院校
软件产业是最具前景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江西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老牌高等农业院校,为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成立软件学院,开设软件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学院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并重,将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然而校内环节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接受基地实训之前奠定一个良好的实践能力基础,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教学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分析
学院实行“3 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培养,第四年在实训基地培养。因此学生理论实践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校内三年的培养环节。我院学生在校内接受教育主要有两个阶段:①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教育。实践教育形式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②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实践教育形式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内项目开发实践能力训练。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阶段,学院按照“软件开发”、“网络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和“嵌入式系统软件”4个专业方向展开教学,每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均超过30%,且在大二暑期设置3周的校内专业实训。尽管在课程及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丰富实战经验的实验课程教师。学院建院较晚,师资队伍相对较年轻,从学历角度看,绝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也非常扎实。但是由于大部分年轻老师缺乏教学经验和软件项目开发实战经历,在实验课堂上,尤其是语言类课程,如Java、Jsp等,不能系统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完成实验内容,更无法吸引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实验中去,达不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相反地还会使部分同学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其进一步混课、逃课。当然,在引进新的师资时,学院也非常看重教师的软件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部分老师刚进来时也确实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但是由于在学校整个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审机制中,对教师教学仅有量的考核,更多的是注重对教师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考核,故很多年轻老师在这种现实压力下,會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术科研领域,由于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久而久之,原有的实战知识、经验也慢慢落后,甚至被淘汰了。
2.学院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省属农业院校,生源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势。由于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和学生会避开报考农业院校。而且软件工程专业相对其他专业学费要高不少,有些基础较好想读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经济压力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理想。迫于招生的现实压力,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所招学生的录取分数较其他院校同类专业要低一个档次,这直接影响到所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基础的水平。这样一种现实因素,自然地,对老师以及学生本身都提出了一种更高的要求。
二、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完善
从第1小节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有两个:一是生源质量,一是实验课程的师资力量。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学院乃至学校都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宣传学院办学模式的优势、宣传历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及较高的就业质量。同时也对优秀新生实施奖励措施。这些努力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明显。较高的学费短时间内仍然是很多贫困家庭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对农业院校认识上的主观偏差也很难短时间内纠正过来。因此生源质量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而需要靠不断地提高办学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吸引学生。针对校内实验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学院从实际出发,切实提出了一种可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1.将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校内课程进行梳理,将语言类课程单独列出。从新生入学到学生离校去实训基地,语言类课程占了相当的比重。按照不同培养方向,设置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课程体系。如学院的JAVA开发方向,先后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培养程序设计的基本思维和理念,VisualC ,进一步激发学生软件开发的兴趣,JAVA程序设计基础、JSP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技术等,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这些语言实践类课程在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单独列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其他基础理论课程的支撑下,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2.对于单列出来的语言实践类课程中的实验课程部分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老师进行教学。尽管学院办学模式本身就是“3 1”模式,第四年就是由具有一线开发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发实践,但是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体验软件开发,更早地融入专业的学习实践中,学院聘请了校外企业里的软件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上实验课。这样做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软件工程师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另外,学院在大二暑假的假期还会开展为期三周的暑期实训,暑期实训期间通过将同学分成2~3人小组共同完成项目开发,让同学真实体验软件工程大致的开发过程和流程。为了切实提高实训效果,学院在暑期实训过程中,也聘请校外软件企业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指导学生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开发,让学生实训真正的有所收获,为去北京实训基地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适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形势,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适时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招收了大量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但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却表明很多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水平和素质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采取将企业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请进来,以及将准毕业生送到企业真实环境中去锤炼的办法,走出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我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参考文献:
[1]陈登坤.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及人才需求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9-90.
[2]何火娇,王映龙,艾施荣.适应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21-125.
[3]杨红云,孙爱珍,何火娇,熊焕亮.“双导师制”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4):122-124.
基金项目:江西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赣教高字(2008)101号);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赣教高字(2009)82号);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JXJG-09-4-25)
作者简介:吴沧海(1979-),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熊焕亮(1977-),男,讲师,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