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这种“语文味”体现出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语文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讲究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从导语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以情动人;多样朗读,由读知意等几个方面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0-00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0.023
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由于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很多学校仍然以成绩为导向,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拆分得支离破碎,讲课围绕着一个个的知识点进行,甚至有的教师还是围绕着分段、总结、概括中心思想的步骤教学,然后让学生背诵这些笔记,让原本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使学生厌烦。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讲究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导语引入,激发兴趣
导语是一节课的序幕,是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因此,设计科学有趣的导语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导语是一节好课的必备条件和环节之一。事实证明,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非常善于抓好课前导语这个环节,以便达到在课堂上“先声夺人”的效果,迅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并接受美的熏陶。比如在教授冰心的《母亲》一诗时,可以先播放配乐朗读《游子吟》或让学生朗读,以营造赞颂伟大母爱的氛围。然后,教师用动情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是我国古代一位平凡母亲的平常故事,但正是这些普通的平凡小事,甚至是琐事,折射出母爱的伟大和崇高,母爱的至真至纯。”在揭示主题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这首诗的主题。
二、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语文课程标准》对情境教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特别强调学校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语文知识和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教科书,学生可以自我解读与理解,而不是教师一句一句地讲解和分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见解。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这就要求创设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环境,以便增强学生的认识,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如此,学生才能够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并深刻感悟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情境。
(一)利用语言,描绘情境
语文教师要注重语言的准确、规范、生动、形象。否则,如果教学时面无表情,干巴巴地进行讲解,肯定会让学生瞬间失去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只有注重锤炼语言,才能把课上得富有感染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会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教师所描绘的教学情境中去。比如,在教学《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语言情境:“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很多壮美的名山大川,比如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月之姿的泰山……一想到这些,无不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心潮澎湃,壮志凌云,感慨万千,引起无数的文人墨客竞相讴歌赞美。杜甫的《望岳》告诉我们,只有攀登到泰山的顶峰,才能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今天我们来学习《雨中登泰山》,就让作者给我们当导游,带领我们一起去攀登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这样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所创设的情境,一定会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和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结合音乐,渲染情境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而音乐通过对乐音的安排来表達作曲家的情感。所以,可以适当运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这也是语文教师可用的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之一。与语言文字类似,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也很丰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恰当选择合适的音乐,渲染教学情境,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教师跟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景。读完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叙述一下刚才脑海中所浮现出的画面。值得说明的是,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文章的艺术美,而不是单纯为了听音乐,否则就喧宾夺主了。教师还要注意,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取合适的音乐,否则就南辕北辙,达不到教学目标,甚至闹出笑话了。
(三)借助表演,体会情境
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有利于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进而诱发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光靠朗读课文是无法达到的。特别是在讲授喜剧和小说一类的课文时,非常适合运用表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多样朗读,由读知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古人非常重视朗读。通过朗读,无声的文字会转化成有声的语言。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代替了单一的视觉作用,还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可以强化记忆,加深印象,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姜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5).
[2] 孙德胜.开展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若干措施[J].新课程学习(中),2014(9).
[3] 徐洪.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探讨[J].课外语文,2014(16).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0-00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0.023
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由于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很多学校仍然以成绩为导向,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拆分得支离破碎,讲课围绕着一个个的知识点进行,甚至有的教师还是围绕着分段、总结、概括中心思想的步骤教学,然后让学生背诵这些笔记,让原本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使学生厌烦。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讲究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导语引入,激发兴趣
导语是一节课的序幕,是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因此,设计科学有趣的导语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导语是一节好课的必备条件和环节之一。事实证明,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非常善于抓好课前导语这个环节,以便达到在课堂上“先声夺人”的效果,迅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并接受美的熏陶。比如在教授冰心的《母亲》一诗时,可以先播放配乐朗读《游子吟》或让学生朗读,以营造赞颂伟大母爱的氛围。然后,教师用动情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是我国古代一位平凡母亲的平常故事,但正是这些普通的平凡小事,甚至是琐事,折射出母爱的伟大和崇高,母爱的至真至纯。”在揭示主题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这首诗的主题。
二、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语文课程标准》对情境教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特别强调学校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语文知识和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教科书,学生可以自我解读与理解,而不是教师一句一句地讲解和分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见解。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这就要求创设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环境,以便增强学生的认识,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如此,学生才能够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并深刻感悟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情境。
(一)利用语言,描绘情境
语文教师要注重语言的准确、规范、生动、形象。否则,如果教学时面无表情,干巴巴地进行讲解,肯定会让学生瞬间失去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只有注重锤炼语言,才能把课上得富有感染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会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教师所描绘的教学情境中去。比如,在教学《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语言情境:“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很多壮美的名山大川,比如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月之姿的泰山……一想到这些,无不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心潮澎湃,壮志凌云,感慨万千,引起无数的文人墨客竞相讴歌赞美。杜甫的《望岳》告诉我们,只有攀登到泰山的顶峰,才能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今天我们来学习《雨中登泰山》,就让作者给我们当导游,带领我们一起去攀登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这样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所创设的情境,一定会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和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结合音乐,渲染情境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而音乐通过对乐音的安排来表達作曲家的情感。所以,可以适当运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这也是语文教师可用的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之一。与语言文字类似,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也很丰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恰当选择合适的音乐,渲染教学情境,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教师跟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景。读完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叙述一下刚才脑海中所浮现出的画面。值得说明的是,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文章的艺术美,而不是单纯为了听音乐,否则就喧宾夺主了。教师还要注意,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取合适的音乐,否则就南辕北辙,达不到教学目标,甚至闹出笑话了。
(三)借助表演,体会情境
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有利于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进而诱发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光靠朗读课文是无法达到的。特别是在讲授喜剧和小说一类的课文时,非常适合运用表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多样朗读,由读知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古人非常重视朗读。通过朗读,无声的文字会转化成有声的语言。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代替了单一的视觉作用,还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可以强化记忆,加深印象,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姜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5).
[2] 孙德胜.开展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若干措施[J].新课程学习(中),2014(9).
[3] 徐洪.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探讨[J].课外语文,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