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每年两会,代表委员都一再呼吁“减负”。然而,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至今依然存在,在有些地区甚至愈演愈烈。
“减负”为何困难重重?怎样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减负”难题?在错综复杂的格局下,政府、学校和家庭各需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副区长孙惠玲,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二中校长邵喜珍,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何越减越重
这些年,各地都出台了很多“减负令”,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学生课业负担越减越重的现象。成岳冲委员分析说,归结起来,主要是学校和家长对“减负”心态都很矛盾,学校考虑更多的是不在校际竞争中落败,家长则担心“减负”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很多学校满足于通过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所带来的短期收益。如果改变传统那一套,反而不知该怎么做了。学校是“减负”的主阵地,如果不敢尝试和实践,不敢在教学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减负”就始终停留在理念和口号层面。
身为中学校长的邵喜珍代表认为,高考升学依然在决定千万学生的命运。家长和学生都想上好学校,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必然会导致竞争,竞争的筹码主要还是考试的分数,竞争越激烈,“减负”越困难。此外,还有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每年高考前后,各类媒体都围绕高考大做文章。这必然引导公众以高考上线人数来评判学校的好坏,这样就把学校绑架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轨道上了。
长期关注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葛剑雄委员说,“减负”难,根源在于社会给年轻人的出路太少、太窄。家长们越来越迷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以前“起跑线”在小学,现在已经前移到幼儿园。我们应该反思的是,除了上大学、上好大学,还有没有什么好的出路?要从根源上解决“减负”难题,一是学校教育要有更多的分流渠道,加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二是社会阶层间要有足够的流动机会,大学生可以先做“螺丝钉”,再做“栋梁”;三是社会要尊重普通劳动者,让任何职业的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
科学的评价是“减负”成败的关键
“从操作层面来说,‘减负’难以落实的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成岳冲委员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家长如何评价学校,这一系列的评价过程,如果还是以分数为标准,那“减负”永远是空谈。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说,尤其要改变单以考试评判学校质量的做法,要把学生身心健康、学校特色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等多种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全面、动态地评价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
说到评价改革,多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孙惠玲委员说,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提得很好!但这么多年来,就“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也没有很到位地实现。很多学校依然把教学窄化为对分数的追求。中小学尤其要有多元的评价标准,学生的身心素养远比分数重要。学校就是要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环境,这是“减负”最应达到的目标!
葛剑平委员则呼吁,家长也应该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子女的成长。他说,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为“精英”,但精英只是少数,某些人推崇的“精英教育”并不适合大多数人。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只是个案,“虎妈”、“狼爸”没有必要效仿和复制。社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普通劳动者。建议所有家长在正确了解和认识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的成长作出合理预期;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全面评价孩子的优势,不能“恨铁不成钢”,盲目给孩子加压。
“减负”既要“内疗”,也要“外治”
如何从根子上破解“减负”难题?刘希平代表结合浙江省的实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推动“减负”的主体应该是政府,虽然“屡战屡败”,但仍要“屡败屡战”。2010年8月,浙江省开始新一轮“减负”。“这一次我们主要是推出五项严格的措施,就是开齐开足课程、严格控制考试、严控作业量等;同时提出建立五项制度,包括试卷评价制度,降低难度等,我们更看重的是五项制度。比如,我们要求学校公示课业的负担情况,让家长和社会监督;也建立了监督制度,经常进行明察暗访,并且和相关考核挂钩。经过一年,系统内的‘减负’自觉性增强了,社会对‘减负’的关注和监督也增强了。”刘希平说。
为学生“减负”,教师要发挥重要的作用。邵喜珍委员说,学校要引导教师把“减负”理念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不断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水平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用于课业的时间必然会减少。学校在“减负”的同时,还要主动化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明白,学校并不是让学生学得少了,对学生放松了,而是减少了课业方面过度消耗的时间,为学生课外的兴趣发展、个性成长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时间保障。
葛剑平委员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物价、劳动、商标局等部门加强对教育培训市场的管理,对那些无视政策规定,打着所谓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培训人才的幌子的各类非法办学机构,坚决取缔并处以重罚,使各种补习班没有市场,真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柯进 高毅哲/文)
“减负”为何困难重重?怎样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减负”难题?在错综复杂的格局下,政府、学校和家庭各需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副区长孙惠玲,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二中校长邵喜珍,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何越减越重
这些年,各地都出台了很多“减负令”,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学生课业负担越减越重的现象。成岳冲委员分析说,归结起来,主要是学校和家长对“减负”心态都很矛盾,学校考虑更多的是不在校际竞争中落败,家长则担心“减负”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很多学校满足于通过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所带来的短期收益。如果改变传统那一套,反而不知该怎么做了。学校是“减负”的主阵地,如果不敢尝试和实践,不敢在教学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减负”就始终停留在理念和口号层面。
身为中学校长的邵喜珍代表认为,高考升学依然在决定千万学生的命运。家长和学生都想上好学校,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必然会导致竞争,竞争的筹码主要还是考试的分数,竞争越激烈,“减负”越困难。此外,还有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每年高考前后,各类媒体都围绕高考大做文章。这必然引导公众以高考上线人数来评判学校的好坏,这样就把学校绑架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轨道上了。
长期关注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葛剑雄委员说,“减负”难,根源在于社会给年轻人的出路太少、太窄。家长们越来越迷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以前“起跑线”在小学,现在已经前移到幼儿园。我们应该反思的是,除了上大学、上好大学,还有没有什么好的出路?要从根源上解决“减负”难题,一是学校教育要有更多的分流渠道,加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二是社会阶层间要有足够的流动机会,大学生可以先做“螺丝钉”,再做“栋梁”;三是社会要尊重普通劳动者,让任何职业的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
科学的评价是“减负”成败的关键
“从操作层面来说,‘减负’难以落实的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成岳冲委员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家长如何评价学校,这一系列的评价过程,如果还是以分数为标准,那“减负”永远是空谈。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说,尤其要改变单以考试评判学校质量的做法,要把学生身心健康、学校特色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等多种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全面、动态地评价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
说到评价改革,多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孙惠玲委员说,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提得很好!但这么多年来,就“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也没有很到位地实现。很多学校依然把教学窄化为对分数的追求。中小学尤其要有多元的评价标准,学生的身心素养远比分数重要。学校就是要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环境,这是“减负”最应达到的目标!
葛剑平委员则呼吁,家长也应该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子女的成长。他说,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为“精英”,但精英只是少数,某些人推崇的“精英教育”并不适合大多数人。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只是个案,“虎妈”、“狼爸”没有必要效仿和复制。社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普通劳动者。建议所有家长在正确了解和认识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的成长作出合理预期;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全面评价孩子的优势,不能“恨铁不成钢”,盲目给孩子加压。
“减负”既要“内疗”,也要“外治”
如何从根子上破解“减负”难题?刘希平代表结合浙江省的实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推动“减负”的主体应该是政府,虽然“屡战屡败”,但仍要“屡败屡战”。2010年8月,浙江省开始新一轮“减负”。“这一次我们主要是推出五项严格的措施,就是开齐开足课程、严格控制考试、严控作业量等;同时提出建立五项制度,包括试卷评价制度,降低难度等,我们更看重的是五项制度。比如,我们要求学校公示课业的负担情况,让家长和社会监督;也建立了监督制度,经常进行明察暗访,并且和相关考核挂钩。经过一年,系统内的‘减负’自觉性增强了,社会对‘减负’的关注和监督也增强了。”刘希平说。
为学生“减负”,教师要发挥重要的作用。邵喜珍委员说,学校要引导教师把“减负”理念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不断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水平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用于课业的时间必然会减少。学校在“减负”的同时,还要主动化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明白,学校并不是让学生学得少了,对学生放松了,而是减少了课业方面过度消耗的时间,为学生课外的兴趣发展、个性成长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时间保障。
葛剑平委员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物价、劳动、商标局等部门加强对教育培训市场的管理,对那些无视政策规定,打着所谓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培训人才的幌子的各类非法办学机构,坚决取缔并处以重罚,使各种补习班没有市场,真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柯进 高毅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