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当中”,研究此问题,就是为了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找到思想基础,以便其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和阶段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渊源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都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思想,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思想
“和”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儒家还强调以礼乐制度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序,主张“天人合一”,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继承的思想精华。
1.孔子的“和而不同”和谐思想。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1]就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自己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而小人呢,由于缺乏主张,容易受别人影响,同流合污,到了有利害冲突时,相处就不会融洽,自然就是“同而不和”了。
2.孔子以礼乐制度支持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立后嗣者也。”[2]这里的“礼”包括社会组织、政治体制、社会秩序等上层建筑,是治理国家的礼仪规范。孔子强调“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意思是说:只有克服自己,才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外在规范的礼;一旦我们肩负起恢复真理、正义的“礼”的历史使命,我们的整个社会就会充满仁爱之心,社会才能够达到那种人人和谐共处、互相尊敬的和谐状态。
孔子除了重视社会规范外,还强调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4]尽管与现代社会的追求不尽相同,但也颇能给我们今天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一定启示。
3.儒家“天人合一”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强调“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而且包含着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天的旨意。到宋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宜人。”[5]这就是说,通过“存诚致性”,就可以进达于“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3]。它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表达出穷尽天地之理,通晓万物变化,个体与整个宇宙合二为一,才能够实现天地和谐。
二、道家思想中的和谐思想
1.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中的和谐思想。
《老子》指出:“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绳结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7]在这样的社会里,国小、人少、兵器、车舟、文字这些文明的产物全都派不上用场,人们不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复古到原始的、没有一切先进文化印记的和谐社会状态。虽然它更像是没有人活动的自然界,但在劳动异化,科学技术异化严重的当今社会,它似乎提供了某种借鉴意义:公平正义,诚信交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等。
2.《老子》“无为”思想中的和谐成分。
老子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去天下矣。”[7]在老子看来,依“自然无为”治国,并不需要复杂的制度、规范,国家却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如果政令繁多,就不能够达到治理天下的结果。
3.《老子》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老子》思想中的“无为”,既有遵循社会运行规律的内容,也有顺从自然规律的内容,其中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的成分。如果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顺应规律的,那就是“无为而无不为”[8]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顺应自然规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治。在老子那里,“和谐社会”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对自然的服从。道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降低到最低限度,为我们拥有一块蓝天白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三、前期墨家的和谐社会思想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是墨家思想区别于各家的标志。“兼爱”的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貴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它体现了人们强烈希望社会和谐、人民友好相处的愿望。 “兼爱”要求所有的人互爱、互利、互惠。要“兼爱”,就不能不非攻。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他希望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热爱,并且做到“爱无差等”。他认为“兼相爱”必须表现为“交相利”,号召人们切实的实行互相帮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他反对战争,反对各阶级互相倾轧,表达了他对社会安定和谐的要求。
以上是我国古代思想的源头,它们都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古代和谐社会思想尽管不同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但它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渊源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都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思想,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思想
“和”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儒家还强调以礼乐制度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序,主张“天人合一”,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继承的思想精华。
1.孔子的“和而不同”和谐思想。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1]就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自己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而小人呢,由于缺乏主张,容易受别人影响,同流合污,到了有利害冲突时,相处就不会融洽,自然就是“同而不和”了。
2.孔子以礼乐制度支持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立后嗣者也。”[2]这里的“礼”包括社会组织、政治体制、社会秩序等上层建筑,是治理国家的礼仪规范。孔子强调“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意思是说:只有克服自己,才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外在规范的礼;一旦我们肩负起恢复真理、正义的“礼”的历史使命,我们的整个社会就会充满仁爱之心,社会才能够达到那种人人和谐共处、互相尊敬的和谐状态。
孔子除了重视社会规范外,还强调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4]尽管与现代社会的追求不尽相同,但也颇能给我们今天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一定启示。
3.儒家“天人合一”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强调“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而且包含着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天的旨意。到宋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宜人。”[5]这就是说,通过“存诚致性”,就可以进达于“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3]。它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表达出穷尽天地之理,通晓万物变化,个体与整个宇宙合二为一,才能够实现天地和谐。
二、道家思想中的和谐思想
1.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中的和谐思想。
《老子》指出:“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绳结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7]在这样的社会里,国小、人少、兵器、车舟、文字这些文明的产物全都派不上用场,人们不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复古到原始的、没有一切先进文化印记的和谐社会状态。虽然它更像是没有人活动的自然界,但在劳动异化,科学技术异化严重的当今社会,它似乎提供了某种借鉴意义:公平正义,诚信交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等。
2.《老子》“无为”思想中的和谐成分。
老子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去天下矣。”[7]在老子看来,依“自然无为”治国,并不需要复杂的制度、规范,国家却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如果政令繁多,就不能够达到治理天下的结果。
3.《老子》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老子》思想中的“无为”,既有遵循社会运行规律的内容,也有顺从自然规律的内容,其中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的成分。如果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顺应规律的,那就是“无为而无不为”[8]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顺应自然规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治。在老子那里,“和谐社会”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对自然的服从。道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降低到最低限度,为我们拥有一块蓝天白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三、前期墨家的和谐社会思想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是墨家思想区别于各家的标志。“兼爱”的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貴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它体现了人们强烈希望社会和谐、人民友好相处的愿望。 “兼爱”要求所有的人互爱、互利、互惠。要“兼爱”,就不能不非攻。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他希望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热爱,并且做到“爱无差等”。他认为“兼相爱”必须表现为“交相利”,号召人们切实的实行互相帮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他反对战争,反对各阶级互相倾轧,表达了他对社会安定和谐的要求。
以上是我国古代思想的源头,它们都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古代和谐社会思想尽管不同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但它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