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重视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對于城市规划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城市;经济;规划;发展;转型;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words city; economy; planning;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超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结构、面临的问题、老百姓的需求都将产生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环境等各种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也面临巨大挑战,在粮食问题与耕地保护、土地退化与土地沙化、气候干旱与洪涝灾害、单位 GDP 资源与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各种社会矛盾激发,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一些重大改革.社会经济领域出现的重大转变也必然导致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对城市发展起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城市规划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会有相应的转型.每一次社会经济转型无一不在城市规划领域留下深深的烙印.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和发展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而引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
1、中国城市发展概况
1949-2011 年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从10.6%提高到超过 50%.中国已步入城市化时代.然而城市化地区差异大,中国大陆 31 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京津沪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广东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 20%;最低的是贵州省,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2.5%左右.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明显,总体来看,城市化水平已经演化为东、中、西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
2011 年,全国共有设市城市 657 个,城市空间发展正在形成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为核心的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以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为骨干的大城市,以地级市为主体的中等城市,以县级市为网点的城市空间网络结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与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成为城市等级结构与空间形态的主要特征.
2、社会经济转型
社会经济转型将加快推进传统城市化社会转向新型城市化社会,从资源主导的经济发展向创新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1 发展理念与方式转变
(1)从 1992 年提出的《中国 21 世纪议程》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宣言,到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理念已全面更新.
(2)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根据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以及主体功能区划分.先后提出了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老少边穷地区扶贫攻坚,全面实现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
(3)在区域层面进行新的改革试验,实现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先后进行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都、重庆、武汉、长株潭等试验,通过综合配套体制改革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发展.
2.2 发展目标转变
在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依法行政,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到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向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个文明”逐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展与建设目标协同转变.
2.3 从经济到社会的全面转型
转型已成为世界的主流.经济领域正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现代产业转型,全国性产业结构调整正推动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正成为各级政府与企业的社会追求;政府职能正在向服务方向转变,民生工程摆在突出地位;各项事业的“以人为本”正成为科学发展的宗旨,城乡、区域、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动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转型.
3、城市规划理念
人类已进入2l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3.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二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遗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照蓟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3.2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耍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4、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在住宅建設飞速发展的今天,房地产开发商及有关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忽视“人居环境”这一重要方面,不管所处地区如何.一再提高容积率,剥夺了居民享受阳光的权力和绿化休息空间,尤其是建筑风格和形式一旦看好。不管南方北方一哄而上的效仿。例如:塔式住宅建筑固然能使居住建筑布局灵活丰富,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提高容积率,但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它们有着明显的功能上的差别。而在北方地区,城市人口密度一般远低于香港,用地面积却远非香港可比,气候比较寒冷干燥,更需要住宅建筑有良好的朝向和保温性能。而塔式住宅外墙面积过多,不但提高了造价.也提高了采暖费用.而且一半以上的住户朝向较差。但近些年来这类塔式住宅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相继出现.并仍在继续修建,这与当前人类所共同呼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是相背弃的。
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我国城市参与21世纪世界城市文化形象的竞争,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文化与形象竞争已成为2l世纪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只有塑造出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与形象,才能产生巨大的城市凝聚力,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增强城市的交流性、世界性、竞争性,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特别是在我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将更全面,更深入地参与世界城市竞争,因此挖掘、发现、升华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个性化的城市文化,进行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的紧密结合,就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结束语
我国正经历着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老百姓的诉求将不断变化,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理念、内容、技术、方向也将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需求.
参考文献
[1]牛凤瑞, 潘家华.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陈为邦. 继往开来,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改革和发展[J]. 规划师, 2008, 24(05): 1-7.
[3]陈锋. 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 城市规划,2004(08): 35-41.
[4]雷诚. 试论我国城市化中城市规划的若干走向——从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角度的探讨[J]. 现代城市研究, 2007(8): 13-27.
[5]刘佳燕. 社会关怀的回归: 关于城市规划本质的反思[J]. 北京规划建设, 2008(2): 45-52.
[6]柳意云, 闫小培. 转型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4(11): 5-10.
关键词 城市;经济;规划;发展;转型;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words city; economy; planning;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超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结构、面临的问题、老百姓的需求都将产生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环境等各种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也面临巨大挑战,在粮食问题与耕地保护、土地退化与土地沙化、气候干旱与洪涝灾害、单位 GDP 资源与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各种社会矛盾激发,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一些重大改革.社会经济领域出现的重大转变也必然导致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对城市发展起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城市规划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会有相应的转型.每一次社会经济转型无一不在城市规划领域留下深深的烙印.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和发展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而引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
1、中国城市发展概况
1949-2011 年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从10.6%提高到超过 50%.中国已步入城市化时代.然而城市化地区差异大,中国大陆 31 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京津沪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广东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 20%;最低的是贵州省,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2.5%左右.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明显,总体来看,城市化水平已经演化为东、中、西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
2011 年,全国共有设市城市 657 个,城市空间发展正在形成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为核心的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以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为骨干的大城市,以地级市为主体的中等城市,以县级市为网点的城市空间网络结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与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成为城市等级结构与空间形态的主要特征.
2、社会经济转型
社会经济转型将加快推进传统城市化社会转向新型城市化社会,从资源主导的经济发展向创新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1 发展理念与方式转变
(1)从 1992 年提出的《中国 21 世纪议程》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宣言,到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理念已全面更新.
(2)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根据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以及主体功能区划分.先后提出了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老少边穷地区扶贫攻坚,全面实现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
(3)在区域层面进行新的改革试验,实现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先后进行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都、重庆、武汉、长株潭等试验,通过综合配套体制改革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发展.
2.2 发展目标转变
在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依法行政,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到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向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个文明”逐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展与建设目标协同转变.
2.3 从经济到社会的全面转型
转型已成为世界的主流.经济领域正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现代产业转型,全国性产业结构调整正推动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正成为各级政府与企业的社会追求;政府职能正在向服务方向转变,民生工程摆在突出地位;各项事业的“以人为本”正成为科学发展的宗旨,城乡、区域、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动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转型.
3、城市规划理念
人类已进入2l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3.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二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遗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照蓟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3.2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耍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4、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在住宅建設飞速发展的今天,房地产开发商及有关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忽视“人居环境”这一重要方面,不管所处地区如何.一再提高容积率,剥夺了居民享受阳光的权力和绿化休息空间,尤其是建筑风格和形式一旦看好。不管南方北方一哄而上的效仿。例如:塔式住宅建筑固然能使居住建筑布局灵活丰富,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提高容积率,但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它们有着明显的功能上的差别。而在北方地区,城市人口密度一般远低于香港,用地面积却远非香港可比,气候比较寒冷干燥,更需要住宅建筑有良好的朝向和保温性能。而塔式住宅外墙面积过多,不但提高了造价.也提高了采暖费用.而且一半以上的住户朝向较差。但近些年来这类塔式住宅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相继出现.并仍在继续修建,这与当前人类所共同呼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是相背弃的。
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我国城市参与21世纪世界城市文化形象的竞争,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文化与形象竞争已成为2l世纪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只有塑造出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与形象,才能产生巨大的城市凝聚力,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增强城市的交流性、世界性、竞争性,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特别是在我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将更全面,更深入地参与世界城市竞争,因此挖掘、发现、升华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个性化的城市文化,进行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的紧密结合,就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结束语
我国正经历着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老百姓的诉求将不断变化,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理念、内容、技术、方向也将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需求.
参考文献
[1]牛凤瑞, 潘家华.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陈为邦. 继往开来,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改革和发展[J]. 规划师, 2008, 24(05): 1-7.
[3]陈锋. 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 城市规划,2004(08): 35-41.
[4]雷诚. 试论我国城市化中城市规划的若干走向——从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角度的探讨[J]. 现代城市研究, 2007(8): 13-27.
[5]刘佳燕. 社会关怀的回归: 关于城市规划本质的反思[J]. 北京规划建设, 2008(2): 45-52.
[6]柳意云, 闫小培. 转型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4(11):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