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星星的基因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wn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界是一棵大树
  千百万的生物组成了生机勃勃的生物界,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病毒,也有体重达几十吨的鲸类。虽然各种生物千差万别,但在生物学家眼中,所有的生物都可以根据亲疏远近,排列成有许多枝条的一棵大树——生命树。越古老的生物,越靠近大树的根;越后产生的生物,越靠近大树的枝头。我们人类当然在一条枝头上。
  一种生物在生命树上处于什么相对位置,是由不同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即基因决定的。我们知道,生物的基因储存在我们细胞内的DNA(也就是脱氧核糖核酸)上,不同生物的亲疏远近,都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DNA来确定,相同基因越多,两种生物的关系就越近,它们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也就越近;相同基因越少,两种生物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就越远。
  有趣的是,当一个新的生物进化出来时,它不可能把祖先的基因全部替换成新基因,而只是更换了少量的基因。而且一般来说,新生物的新基因也是从祖先的旧基因改造而来的,我们可以在其祖先的基因中找到新基因的“旧版本”。
  233个没有来头的基因
  就在科学家得意洋洋地沿着进化树追寻生物始祖的时候,他们被一个现象惊呆了:人类基因中有223个基因,在进化树上找不到中间阶段的“旧版本”。在从细菌到无脊椎生物(比如真菌、蠕虫、飞蝇等),再到脊椎动物(鱼类、老鼠、黑猩猩等),最后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这223个基因在无脊椎生物阶段完全找不到“旧版本”的任何踪影。
  当然了,这些基因不是人类独有的,细菌中也含有这些基因,其中的少部分在脊椎动物中也有,就是在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找不到!
  不要以为223个基因是个小数目。请让我们回忆一下上个世纪末生物学家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他们发现,在智慧超群的人类体内,真正起作用的基因数量出乎意料地少,只有3万多个而已,与鸡的基因数量差不多,水稻、洋葱、阿米巴虫的基因都比我们的多;不但我们的基因数量没有什么优势,而且我们的基因种类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部分与其他物种的类似,例如99%的基因与黑猩猩的一致,70%的与老鼠的一致。
  223个基因,已经占到了人类基因组中起作用基因的近1%,这已经是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差别。如果这些基因也是沿着进化树的枝条,逐渐进化和改造出来的,既然细菌中就有这些基因,那么比细菌高等且后进化出来的生物就都应该有这些基因的不同“版本”。可事实是,无脊椎动物体内并没有这些基因,基因好像是从细菌阶段出现,然后直接就跳跃到了人类和某些脊椎动物身上了。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细菌把基因传给了人类?
  为什么这些基因在进化树的中间缺失了?
  科学家推测,这些基因也许是人或脊椎动物被细菌感染后,直接从细菌身上获取的。但这个推测立刻被科学家自己推翻了。
  这223个基因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基因,人体用这些基因制造出来的蛋白质,在生理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有些蛋白质起到了酶的作用,对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影响。如此重要、复杂的人类基因,怎么会是从微小的细菌那里获得的呢?
  对这些基因制造的蛋白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35个蛋白质中,有25个都是人类特有的,其他脊椎动物没有;另外10个在鱼、牛、以及啮齿类动物中也存在;在无脊椎动物身上,当然一个都不存在。从细菌感染的难易程度讲,生物和细菌的亲缘关系越近,应该越容易被感染,亲缘关系越远,就越不容易被感染。
  可结果却是,亲缘关系近的无脊椎动物没有获得细菌的这些基因,而亲缘关系最远的人类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细菌基因,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细菌把自己的基因转移给其他生物,可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确实,像细菌这样的单细胞生物之间容易交换基因,而且细菌也容易从环境中获取基因片段,并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DNA中,这就是细菌容易变异的原因。基因从动植物传递到细菌身上不难,只要动植物在环境中遗留下一些基因片段,细菌就可以吸取。但是细菌要想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的DNA中,可就难了,要进入脊椎动物的DNA中,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基因转移要想成功,首先基因进入的细胞必须是有分裂活性的细胞,能够把基因遗传下去;其次基因还要到达细胞核内,并侵入被严加保护的DNA中。高等植物有分裂活性的细胞一般分布在根尖、嫩芽、柱头等部位,这些部位一旦被细菌侵染,就可能出现基因的转移,例如转基因工程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育种的。但是脊椎动物具有分裂活性的干细胞不是分布在体表,而是深藏体内(例如受精卵、造血干细胞等),细菌很难感染到这些部位。科学家现在搞的人工转基因技术,也往往要选择好精子、卵子,利用人工注射才行,而且还不容易成功。细菌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本领?
  垃圾基因太多了
  细菌感染解释不通,科学家开始思考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些基因虽然最早出现在细菌身上,但是在进化过程中,它们在生物体内长期“潜伏”下来,什么作用也不起,直到人类出现后,它们又“亮出身份”,开始工作了。
  这个解释听上去过于传奇了,但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2001年2月,人类基因组被破译之后,生物学家发现,在我们的DNA里,毫无意义的基因序列竟然占了97%,这些基因被称为“垃圾基因”,只有另外3%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基因。
  大量不合成任何有用蛋白质的垃圾基因在DNA里充斥,成为生物学界的一个谜团。
  从细菌到鱼类,再到人类,垃圾基因在所有生物DNA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不像正常的基因那样,携带着能够合成蛋白质和酶的编码和信息,以及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编码和信息。它们所携带的信息好像从来没有被用来合成过任何物质。我们只依赖DNA上3%的编码生存,大量的垃圾基因好像只是喜欢欣赏DNA复制的繁重劳动,让DNA把自己复制出来,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几乎不作任何改变,也不起任何效用。
  它们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的DNA中怎么会聚集了这么多懒散的家伙?   DNA中神秘的符号
  进化生物学家曾经认为,垃圾基因或者是生物体随机产生的废“代码”,或者是曾经寄生在生物体内的有害病菌的基因残余,我们可以完全把它们当成无用的废物。但是现在,生物学家不再这么想了。一个人类基因工程研究小组发现,垃圾基因并不是杂乱无序的,它们竟然也是有规律和秩序的。
  他们找来一位密码破译方面的专家,这位专家不懂任何生物学知识,只是简单地把DNA里的垃圾基因当成电脑程序的代码来分析。他很快发现,所有的垃圾基因序列都是以一段很短的碱基序列开头,也以同样的序列结尾,生物学家们早就发现过这部分序列,并把它称做Alu序列。Alu序列遍布在DNA中,尤其在垃圾基因序列中最常见。
  这样的开头和结尾让这位密码专家马上想到,电脑程序里也有常用的注释符号,比如某些计算机语言里注释部分经常用“/”符号开头和结尾,两个“/”符号之间的代码就是一些注释而已,供程序员写下“心得”之用,并不会被计算机执行操作。Alu序列就像是这种注释符号,只是它们不是出现在计算机程序里,而是出现在DNA中。
  Alu序列之间的那些垃圾基因,如果从编码的角度看,和那些起作用的基因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垃圾基因就好像是一个程序员写错了一些程序代码,又舍不得删掉,于是套上了Alu序列作为注释标记,告诉自己“这些是错误的”,让这些基因变得不起作用了。
  科学家灵机一动,他们想,如果把那些Alu序列去掉,让垃圾基因起作用,会发生什么呢?研究人员精挑细选了最类似基因的4组垃圾基因序列,将它们的Alu序列去掉,然后想办法把它们植入细菌中,让这些垃圾基因运行起来。
  惊人的结果出现了,一种垃圾基因序列产生了白血病人体内才会出现的物质,另外三种则产生了与癌症有关的蛋白质!4组垃圾基因序列都能致病,这可不是巧合,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
  接下来的发现更有趣,科学家检查了那些让人类患上癌症的基因中,竟然有三个和去掉了Alu序列并能制造与癌症有关的蛋白质的垃圾基因是相同的。原来那些让人类患病的基因,其实就是没有加上Alu序列这样的注释,所以它们就在生物体内兴风作浪,产生了致癌蛋白质,让人类生病了。
  DNA是高级操作系统?
  这样看来,垃圾基因显然不是生物进化中随机产生的废物或寄生的有害基因,它们更像是一种很高级的智慧生命写出来的生物“电脑程序”!
  而且,这位神秘的程序员编写的时候,并不确定写出来的基因代码是否都用得着,于是干脆把写出来的代码都保留下来,给许多代码加上了注释符号,让它们不参与生命程序的运行。而那些没加注释符号,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丢失了注释符号的基因,则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或许,有的垃圾基因是神秘程序员留下的“升级代码”。一般情况下,我们人类的程序员在工作中都会这么处理程序。比如,在我们的计算机里,DOS操作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是并存的,有的人的电脑里还装有其他操作系统。类似地,我们的DNA里至少有两个版本的代码并存:那些发挥作用的基因代码和没发挥作用的垃圾基因代码。目前,我们人类只是在使用有用基因代码这个“操作系统”,也许那些垃圾基因是更加高级的“操作系统”,只是它还没有在我们人体内被启用。
  这个神秘的程序员显然不是我们人类自己,那么他会是谁呢?
  天外基因进入我们体内了
  宇宙可能远比我们想像的更加神秘,我们体内的DNA也许来自地球之外的地方。
  这个想法虽然很疯狂,但却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比如在1970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DNA之父——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就提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来自一艘太空船,外星文明想在宇宙中传宗接代,结果到了地球,因此DNA应该来自外星文明。
  克里克的说法有些太科幻了,不过科学家对陨石的研究发现,DNA确实可能在地球之外产生。人们在一些陨石中经常发现复杂的有机分子,比如糖类、氨基酸,有的陨石中甚至还含有构成DNA和RNA(核糖核酸)的碱基和磷酸盐。既然这些基础分子在天外都存在,那么在天外某处星球上组装出DNA,也并不是天方夜谭。DNA应该不是地球生命的专利,也许地球最早的一批生命的DNA,就是搭乘陨石来到地球上的。
  这些来到地球上的DNA其实足够“先进”,它们先在最早的地球生命——细菌体内发挥作用,启动了地球生物的进化,然后,DNA中许多基因以垃圾基因的形式,处于长期的潜伏状态,时间长达几十亿年,直到脊椎动物乃至人类出现,一些基因突然之间“苏醒”过来,开始工作。那223个无头基因,就是长期潜伏后苏醒过来的,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在无脊椎动物中找不到它们的原因。
  人类对自身DNA才刚刚有所了解,DNA中蕴藏的巨大秘密还没有被揭示。有的研究者就提出,如果把DNA中大量垃圾基因首尾的Alu序列去掉,让它们发挥威力,也许人们可以从中发现激发人体潜能的新基因,极大地提升人体能力。人们也可以尝试着给癌症基因添加上Alu序列,让我们体内的恶魔彻底失去破坏力,从而治疗所有的癌症,甚至治疗所有的疾病,让人的寿命大大增加。
  只是,地球上的DNA到底是谁的杰作?这依然是个谜团。也许它是宇宙规律的自然产物,也许它是更高级智慧生命的精心之作。为什么蛰伏几十亿年,在人类出现后这些DNA又突然启动了呢?
其他文献
《神秘博士》是一部由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科幻题材电视剧,这部长寿电视剧已经在电视荧幕上播放了50多年。此片讲述的是一位名为“博士”的神秘外星旅行者与他的伙伴穿越时间和空间,一起去探索未知、惩恶扬善和拯救世界等故事。这位神秘博士所使用的这个时光机的外形酷似一个警用电话亭,可以把乘客传送到任何时间中宇宙里的任何位置,另外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内部实际上比从外面看起来大得多。  现在物理学家发现我们的
期刊
我们知道,月球没有自己的磁场,因此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太阳风”,可以毫无阻碍地轰击其表面。在这些粒子长年累月的轰击下,月球表面显得灰暗。但是上世纪60、70年代,当美国向月球发射“阿波罗”号系列登月飞船时,却在月球表面发现一块像泼溅的牛奶一样的白斑,直径有数百米。  甫一发现,科学家就提出一种解释:月球的那一区域地下藏着磁性物质,是它产生的局部磁场扭曲了其附近太阳风高能带电粒子的
期刊
褐矮星是个什么东西?那上面能居住吗?  也许好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褐矮星”这个名称。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告诉大家,它还是一种有争议的天体。  褐矮星什么样?  1962年,一位美国科学家对恒星质量的下限产生了兴趣,他想,恒星最小能有多小?为此他对恒星质量的下限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如果小到一定程度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失败的恒星”,因为它的质量太小,而无法维持氢聚变,因此会慢慢地暗去。  这种天体
期刊
水滴飞溅寻常事  一滴水落下来,砸在光滑的玻璃板上,顷刻间化为许许多多的小水滴,飞溅开来。  这个过程若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下来,缓慢播放,可以看到水滴落地时,水滴铺开,由椭球形迅速变成一顶王冠,冠冕是许许多多细小水滴组成的,向上向外飞散。  这种景象,我们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会与这个现象谋面,例如洗脸、洗东西的时候。正因为我们太习以为常,一般人可能都不会考虑,水滴落下飞溅的现象何时不再出现
期刊
你是搞不清东南西北、随时可能在家附近迷路的路痴吗?如果你的确如此,除了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认路的基因外,现在你还可以埋怨自己的母语不给力。  在一次实验中,心理学家让一个封闭屋子里的人们闭上眼睛,指出东南方向。房间里的人们把各种可能的方向指了个遍,结果,包括一名教授在内,几乎所有人都指错了方向。唯一指对方向的人,是一个5岁的澳大利亚土著女孩。  这个女孩能指出正确方向并不是靠蒙的,而是因为她的语言。
期刊
在《西游记》里,这样的场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当孙猴子打不过某个妖怪的时候,他就径直去找妖怪的主人——多半是某位大仙。这妖怪原来是趁他一时管理上出了漏洞,跑到下界来作恶的。大仙来到妖怪跟前(或站在云端),不慌不忙拿出一件神器,举起来,只见万道寒光从神器发出,仿佛一盏探照灯,直射在妖怪身上。妖怪招架不住,很快露出了原形。然后一种可能的结局是,妖怪越缩越小,朝神器飞去……我们感觉那束寒光就像吸铁石一样
期刊
如果稍微细致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不但男女鼻子的大小高低有不同,而且不同人种的鼻子也有差异。不过科学家会告诉你,不仅如此,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环境成长的人类,其鼻子形状也有较大差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人类鼻子形状的深入研究,还能破解很多有关人类鼻子的历史谜题。  “北京人”:  是塌鼻子,  还是高鼻子?  “北京人”出现在距今大约 77万年前,大约在60万年前来到北京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
期刊
无处不在的废热  我们现在已经懂得了废品可以回收利用。但是,废热,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得到的东西也可以回收利用,却还在大多数人的预料之外。  如果你生活在城镇,在冬天想必经常会遇见工人疏通下水道的场景。下水道的井盖一打开,一股白雾就喷薄而出。你要是挨近走过,还会感觉到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这是因为我们用完热水之后,家家户户的废热都排进下水道去了。下水道的温度,一般能常年保持15℃左右,比很多地方
期刊
正是下班的高峰期,一名交警在路口执勤。突然,眼前的一幕令交警惊出了一身汗:一个小男孩骑着一辆玩具电动车,在马路当中横冲直撞。当这名交警回过神来后,便下意识地做了一个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没想到,小男孩居然看懂了手势,还真的靠边停了下来。后来才了解到这个小男孩还不足3岁。  3岁的孩子也能看懂交警的手势?其实这不足为奇。不少研究都表明,在孩子2岁左右时,就具有看懂他人手势和肢体语言的能力。当然,这种能
期刊
手机锂电池的奥秘  作为学生和上班族的必需装备,手机、平板电脑等轻巧可爱的电子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快乐。这些电子产品都靠锂离子电池提供电力。然而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扩大,这种电池越来越不尽人意了——往往我们正玩得开心,电量突然告罄而导致手机、平板电脑黑着脸“罢工”,我们只得给它们充电……真不给力!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让电池有能力“吃进”更多电量。但锂离子电池供电能力与电极材料有关。那么在电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