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英国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rui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经常要去英国,对英国的茶事就有了更多了解。这是一个爱茶的国家。
  在英国维珍航空公司上海一伦敦的飞机上,茶不是通常国际航班上那种“coffee or tea”的单选题,它的茶有多一种选择:英国茶(English Tea)还是中国茶(Chinese Tea)?英国茶是国际航班上常见的那壶浓浓的红茶,中国茶则是装在中式彩绘瓷茶壶里芬芳的茉莉花茶。虽然维珍的红茶够浓够香。而茉莉花茶的味道离好花茶的标准还有那么一点点距离,我每次还是选择那杯“中国茶”。原因有二:首先,好不容易在国际航班上有绿茶提供,作为来自茶叶故国的乘客,当然要对这个贴心举动多多捧场;其次,不看茶面看壶面,装花茶的那个中国风格的瓷壶每每能唤起亲切的天涯知己感。啜着那杯晕黄的“中国茶”,不由得憧憬中国的国际航班啥时候能把这个特色移植过去。不用弄成本不菲的名茶,只要选和红茶价格差不多的绿茶(或白茶或乌龙茶)就行,既让乘客多一种选择或尝试的机会,又能提高西方人对中国茶的认知度。
  第一次到希思罗机场是晚上,只零星开了两个边检口。大概是看到候检的队伍较长,一个胖胖的中年边检官走到第三个门口,向排队的人招手示意。正巧我第一个排过去,他看了我的证件后好奇地说,你是Tea Buyer?卖茶给英国公司吗?我说,不是向英国公司卖茶(sale),是为××公司买茶(buy)。边检大叔一听××公司(该公司是英国老牌茶公司,英国皇室指定的茶叶供应商,在公司总部工厂里有专门的机器为皇室做茶)脸上浮现出笑意,说自己是老茶客,喜欢XX的茶。看来虽然咖啡风靡欧洲,在英国,茶文化还是蛮深入人心的。
  英式茶主要是红茶和各种加味茶:红茶多是当地茶商拼配的,诸如English Breakfast、Afternoon tea等,通常选用非洲红碎茶拼入印度、斯里兰卡或中国的茶来提味,因为这三地的茶叶风格明显,能提升拼配茶的口感。有时一个小小的茶听(茶包)里拼有来自亚、非、南美三大洲的茶。英式红茶的味道比中国红茶来得浓烈,英国人一般做成奶茶喝。加味茶有红茶和绿茶,仍以红茶居多,比较普遍的有伯爵茶(Earl Grey)、Lady Grey、薄荷茶、香草茶等;加味茶的茶底比红茶的要低几个档次,某些香料的味道浓郁到一般中国人不太容易接受,比如像我喝过的牙膏味的留兰香绿茶、感觉怪怪的肉桂红茶、香得像化妆品的女士伯爵茶。考究的茶客还会选择高品质的特种茶(speciality tea),英国的特种茶概念和中国的有所不同:珠茶、茉莉花茶和伯爵茶都算特种茶。比较受欢迎的特种茶有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祁红、斯里兰卡高地红茶(比如乌哇、汀布拉)、滇红和正山小种等,基本以红茶为主。有些茶饕为了感受特种茶独特的风格选择清饮,认为传统的加奶喝法有暴殄天物之嫌,看来是喝茶喝到返璞归真了。
  英国人喝茶不习惯把茶叶留在杯中,如果用茶包,泡好后要把茶包拿掉,茶包只泡一次;要是用散茶,泡好后一定要滤掉茶叶。散荼如果是碎茶也只泡一泡,要是条茶会泡两到三遍。我的英国同事看到我喝自己泡的茶很是奇怪,问:这叶子留在杯子里飘来浮去的,你怎么喝?泡散茶有个有趣的口诀,“每人一荼匙,茶壶一茶匙(one teaspoon per cup plus one teaspoon for the pot)”,就是说泡茶的时候按人数往茶壶里投茶,再额外加一匙(所谓的茶壶一茶匙)。办公室的阿姨泡的茶严格按照口诀,果然浓滑香甜,但不解渴,因为如果不事先关照,那杯茶一定是既加奶又加糖的。历史上,先加奶还是后加奶曾是'判别阶层出身的依据:当时从中国进口的瓷器茶具非常昂贵,只有上流社会的有钱人才用得起。当地的工匠不懂中国瓷的奥秘,他们制造的价廉的仿制品注入热水后很容易开裂。用不起中国瓷而用仿制品的劳动阶层为了防止茶壶爆裂,在壶中会先加奶再加热茶。直到英国的骨瓷品质后来居上,再伴随着阶层观念的淡化,先奶还是先茶的争论才渐渐退失。
  英国人的一天有很多喝茶的场合:早起有晨茶(morning tea),工作时间上下午各有雷打不动的一刻钟茶休(tea break),下午三到五点不少餐馆和酒店有下午茶(afternoontea),晚上七八点还有茶(high tea)。我认识的喝茶喝得最多的一位老先生平均一天要喝15杯茶!连酒店客房里都配有电热水壶供泡茶用,这很对中国人的胃口,在其他西欧国家和美国的酒店就没有这么方便的煮水工具。在酒店自助早餐时,有泡好的浓浓的英式红茶,可以自行添加奶和糖;此外还有多种口味的袋泡茶和花草茶包,放在漂亮的木制茶盒中供客人选择。下午茶通常是英式茶配奶油甜点、手指三明治等西点,盛在漂亮的骨瓷茶具里和精致的银制多层餐架上,还没喝就觉得赏心悦目,数个朋友在一起轻声茶叙(teagossip),闲闲地消磨时光,仿佛回到维多利亚时代。
  现在,为了和咖啡、软饮料争夺年轻消费者,英国茶叶委员会做了不少创新的尝试。他们邀请明星、摄影师和设计师制作一系列海报和宣传册,致力于改变英国人心目中茶的传统面目,饮茶似乎成了越来越时尚的生活标志。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刘林风,女,1976年出生,在北京居住和工作多年:1998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自由撰稿人,重庆《商界》杂志专栏作者。为《中国新闻周刊》、《航空博客》杂志、《普洱茶》杂志、《电影时空》、《游遍天下》等多家杂志撰写游记及影评。主要书籍作品有:《古镇书——浙江卷》、《古镇书——江苏上海卷》、《江南》、《姓氏书陈——芙蓉古村》、《姓氏书何——郭洞古村》、《姓氏书牵——苍坡古村》,另有《
期刊
厦门在很多时尚杂志上留下的字眼是“悠闲”、“慢城”、“安逸”……最近在新闻周刊留下的是“P×”、“责任”……当作为一本小众专业杂志走进厦门时,我们也在思考。能给读者带来一个怎样的厦门?看多了白鹭洲上嬉戏的白鹭,习惯了环岛路上拍岸的浪涛声,我们选择游走在厦门的古城小巷,闭上双眼,捂上双耳,去寻觅一种真正属于厦门的味道。  结论是。一个城市的味道。往往是最终停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  对厦门的老茶客来说
期刊
一棵树,古意盎然,衬以武夷岩茶纯正透亮的金汤底色,如果你恰好见过它,很难不记住这个鲜明而大气的符号——天邑。邑,古语中意为一座城,如今已不太常用。探得究竟,此名乃得自武夷山天心寺禅茶宗师泽道大师。这就无怪乎自有一种浑然天成之淡定,大概也有了对武夷这山城中天赐之茶的感念和惜福吧。    茶缘共结    国内漆艺名家手制的黑底金漆招牌、当代知名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德国艺术家的纸本抽象画作和泽道大师的亲笔
期刊
作者简介:原名邵长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诗全面崛起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惯于以自然的汁液去过滤人文的陈酿,先后出版《自然的回向》、《人文的雾障》、《艰涩的对话》、《不明的飞行》等文化随笔。  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开始,武夷山的茶已备受文人士大夫们的推崇,并赋予极高的尊荣身份,这在人类的审美视角和对环境意识习惯的范围中绝不是多见的。到了宋代,一般表现为生命的秘密在茶氛围里的溶解,而元朝更因为作为宫廷
期刊
细心的茶客会发现,近来铁观音茶市上出现了一个新品种——韵香型铁观音,也有人叫熟香型。所谓韵香的概念,有人认为是观音韵比较明显,然后带着比较重的花香;有人认为就是焙火过的浓香型,只是火候稍轻;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做足了半发酵,但又不焙火的铁观音……虽然争论不断,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种介于清香与浓香之间的铁观音,为了让读者对“韵香”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们搜集了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几款韵香铁观音,邀请了福建省
期刊
所谓玩茶客,说的是他痴茶玩茶,“玩”到极致。玩茶客有着特别的个性之处,或者对茶非常有体悟,闻茶香知茶性;或者有着特别的故事,或种茶或藏茶;或者饮茶于深山,或者大隐隐于市……茶道中人栏目,特别开辟这样的版面,一起寻访身边的“茶痴”。  本期推出的是一位武术家与他的茶道观。抛砖引玉,欢迎更多茶道读者推荐你熟知的“玩茶客”。本刊寻访热线:0591-87095836.QQ:597194811  黄以注(云
期刊
茶品:“卢正浩”0号梅家坞西湖龙井茶  价格:2800元/500克  评茶专家:沈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一级评茶师,从事龙井茶鉴定工作37年。  茶品来源:  以今年阴历三月三日(清明节前,芽茶长到一点八到两公分的时候)上午九点至十二点采摘的无性繁殖树种龙井43的芽茶为原料,每四斤左右的新采芽茶才可以炒出一斤干茶。  茶品速描:  采用传统的十大手法手工工艺,茶品保留了芽茶嫩黄的色泽,光
期刊
武夷山,曲折萦回的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山临水而立,水绕山而行,让人不禁联想到武侠世界里高手们潜心修行的神秘之境。而其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各式岩茶就如一群侠客隐士们,在如痴如醉的山水间修炼香韵。  其中的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大高手以独具一格的绝世香韵艳冠群侠,又以盛名之下神乎其神的传说引得凡人联翩的浮想。7月,历经一年修炼的四大高手再现江湖,我们邀请了几位武夷山品茶高手与之一一过招,于
期刊
“闽”字由“门”和“虫”二字合成,因此有人说福建人是“门里一条虫,门外一条龙”。但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却说,“福建人是破门而出,成冲天之龙;冲门而进,成翔海之龙,双龙腾起。这个‘闽’字可以看作是‘福建龙’的简写、缩写。”  为此,本刊编辑部产生了一个想法,想统计一下在全国范围内,福建茶商的规模和数量。只在很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总结,我们不经意发现福建茶人居然占据了中国茶市的半壁江山。天南地北,只要有做茶
期刊
有一种说法,越是高山的茶,味道越纯正。品味独特的茶人开始喜欢高山茶。最近人们发现台湾的雪山(3886米)和玉山(3952米)下3000米高地也生长着茶树,引发了茶界的不小轰动。  海拔3000米上也生长茶树的事实让我们非常吃惊。大家很早就知道越是高山的茶,味道越纯正的事实。高山茶的味道比一般茶纯正的理由是:生态环境比平地优越,具备茶树生长的有利条件。那么在3000米的高地能长茶树吗?而且,那又是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