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破除“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走向持续繁荣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其实质就是以农业产业为依托,以二三产业的技术等要素为媒介,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从而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拓宽农业的多功能性,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自我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依据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即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同联动;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据此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产业融合;融合模式;农业多功能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经济进步,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于破除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城乡经济不平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积极作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其重要内容。同年6月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的文件,文件强调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等内容,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这些政策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方针政策,对于指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从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旨在推进我国农村经济走向持续繁荣。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研究,国外学者从“六次产业化”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早在1996年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就提出了“六次产业”概念,即通过鼓励农户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和服务业以及农业旅游行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新兴产业形态[1](P89)。佐藤正之(2012)则认为六次产业就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进而形成一个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经营的全产业链[2](P6)。工藤康彦·今野聖士(2014)则认为六次产业化就是通过一二三产业间的组合,社会组织团体的联合以及地域间的农业互动形成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新的产业形态的过程[3](P63-68)。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产业融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姜长云(2015)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其实质就是农业六次产业化过程,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同工业和服务业之间要素资源的重新组合和配置[4](P8-9)。苏毅清等(2016)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指农业内的细分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行业部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社会化生产部门[5](P18-21)。杨建利、邢娇阳(2017)研究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引擎,是农业增效的载体,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6](P72-73)。周锦、熊佳丽(2017)认为: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间通过技术、产品、制度、市场等要素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产业形态的过程[7](P103-104)。梁瑞华(2018)研究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推动“三农”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及农业功能拓展为途径,通过要素资源在农业产业领域的融合而推动新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8](P51-52)。
基于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所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实质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同一产业内和不同产业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过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经验、人才、资金等要素为媒介,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等为途径,实现农业产加销一体化以及农工商一体化的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中合理化和高级化。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赤松要(1935)提出了“雁形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阐述了一国中不同产业先后兴衰的过程以及不同国家的某一产业的先后兴衰过程。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总结了人均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动规律。库兹涅茨(1941)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占比不断下降,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占比不断上升,由此引发了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美国经济学者罗斯托在其著作《主导部门和起飞》(1998)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益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主导产业的带动和促进,应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发挥其扩散效益,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也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刘琳(2016)研究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推动区域经济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合理的重要方式[9](P58-60)。吳迪(2016)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区域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创新则有助于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进步[10](P128)。
而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内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农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农产品供给,进而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要素不断向第一产业集聚,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持续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对于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等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通过合理分工实现要素的重新组合和配置,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 2.增长极理论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1955年所著的《增长极概念的解释》中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并在之后的研究进行了深化和扩展,形成了增长极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是率先发生在个别地区或主导部门上,然后通过这些主导部门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和辐射整个地区的经济进步,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再进行辐射和带动上一级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集聚和扩散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增长极地区的技术和人才的集聚和扩散。第二,增长极地区的资本的集聚和扩散。第三,增长极地区规模经济效益和集群经济效益。
增长极包括地区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围绕农业产业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禀赋的新的产业业态的过程,这些新的产业形态由于具有更高的产业附加值和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其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高于传统的农业产业部门,从而形成了新的产业增长极,通过产业增长极的集聚和扩散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增长极理论对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在某些层面上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3.产业集群理论指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亚当·斯密认为企业间的分工实质上就是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马歇尔分析了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外部规模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主要从竞争力的视角揭示了产业集群的现象。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及特定的领域内,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等相互关联,相互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区域集聚,从而形成了有效的区域竞争市场、集聚经济效应、规模效益以及外部竞争力。
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某些方面符合产业集群理论的特征。正如所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在一定条件下,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同一产业内和不同产业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经验、人才、资金等要素为媒介,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农业功能提升为途径的集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一二三产业间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组合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通过产业培育及产业优势向区位优势的极化,这些新的产业能够吸引更多的要素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形成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村经济提速换挡。因此,从产业集群理论视角出发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借鉴意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进一步助推乡村经济振兴。
(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第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将第二第三产业的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产业领域,从而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新的农业产业发展之道,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和渗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产业体系、功能体系以及辅助性产业体系等在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有利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形成分工有序、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截至2017年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已实现新的突破,新型经营主体已经超过300万家,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社会化组织达到22.7萬家,已经为3600万农户提供了农业服务。另外,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了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龙头企业+公司”等新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三,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为市场提供有效农产品需求,能够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缓解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因而,要在需求导向下发展生产,避免农产品过剩及资源浪费,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新的产业形态及模式不断形成和发展,这些新的产业业态具有更高的比较优势,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 432元,名义增长率为8.6%,其中:工资性收入5498元,名义增长率9.5%,经营净收入5052元,名义增长率6.6%,财产净收入303元,名义增长率11.4%,转移净收入2603元,名义增长率为11.8%,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占比较大(参见表1),说明农民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的收入呈现平稳增加趋势,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向新的产业部门转移就业,从而从事新的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一方面,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既解决了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资源的需求,又完善了农村产业体系,推动了农村经济进步。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新技术、新理念、新装备等要素资源在农业产业领域不断积聚,從而形成了新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进而加快了新的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新的产业领域转移就业。截至2017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收入已超过22万亿元,休闲农旅业营业收入达到7400亿元,为农户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返乡双创人员累计740万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订单农户比例达到45%,经营收入增加了67%。总的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实现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首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激活农业产业发展活力,为农村经济进步提供新的动能,进而形成农村地区新的产业经济增长极,带动农村经济进步。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智慧农业、休闲农旅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的产业业态,围绕这些新的产业不断集聚周边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有助于推进新的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从而形成农村地区新的主导产业部门及产业增长极,通过发挥其产业增长极的集聚及扩散作用,辐射和带动农村地区经济振兴。数据显示,2017年农村农业产值为65 468亿元,同比增加2.82%,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18.32%1,2013-2017年农村农业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4.58%,可见,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助推下,农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转变农村经济封闭单一的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自我发展,提高农村经济“造血”能力。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及经营体系的升级和改造,加快了农村地区的新产业革命,对于转变原有的城市对农村经济的“输血”模式,提升农村自我“造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及农村地区条件约束下,充分依托农村第一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要素为媒介,使之与农村第一产业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从而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这既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的应有之义,也是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村经济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提高农村经济“造血”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快农村农产品的供给和生产,进而更好地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表明:2017年农村粮食产量达到61 791万吨,同比增长0.3%,棉花产量为549万吨,同比增长3.6%,糖料产量为12 556万吨,同比增长1.7%,油料产量为3732万吨,同比增长2.8%,茶叶产量为255万吨,同比增长6.0%,水产品产量为6938万吨,同比增长0.5%,猪牛羊禽肉产量为8431万吨,同比增长0.8%,可见,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农村主要农产品供给不断提升,我国农村主要农产品产量呈平稳上升趋势,这有利于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有助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等新兴产业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进而助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一)技术层面: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要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以现代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为依托,积极实现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有机衔接和融合,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进而改变农业产业的技术体系和结构,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结构,实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领域的技术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的落地转化,形成产学研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保障,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支撑。其次,要加强龙头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建立研发基地和研发中心,提高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使之更具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最后,要积极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让其掌握现代化的技术及装备使用方法,从而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这些技术保障条件下,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将会不断提升,新技术在第一产业的应用和推广也将持续推进,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装备及技术将与第一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推进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新的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发挥技术保障作用,建立技术保障机制,以技术为支撑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振兴乡村经济。
(二)市场层面:以要素资源自由平等流动为支点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市场支撑
要积极打通城乡要素资源自由平等流动的通道,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现代经济要素资源,进而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质是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二三产业为依托,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创新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要素集聚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只有当农业产业具有新的经济增长潜力或者新的竞争优势时,二三产业先进的现代经济要素才会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部门集聚,进而实现农业产业集聚及规模经济,新的农业产业增长极的发展也有助于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原材料资源,进而助推和实现要素资源在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自由平等流动,这也是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以要素资源自由平等流动为支点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社会组织层面:以利益共享为纽带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社会组织保障
要以利益共享为纽带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社会组织保障,要将农业经济放在主导位置,将农户利益与合作社、企业等农业经营组织的利益实现联动和共享,从而更好地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农户的积极性及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解决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进而推进农村经济向持续繁荣的高质量发展。要让农户能够分享二三产业给农业带来的增值收益,通过保底收购、保底分红、利润返还、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来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共享,企业可以用其资金、技术、人才上的优势实现对农户土地资源的合理经营,推动利益分配向上游农户倾斜,农户可以将土地经营权、劳动力、农产品等入股龙头企业,从而获得农业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益分配,在此基础上打造企业和农户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享机制,有助于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组织对农村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也有助于农户和企业间实现双赢,进而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四)政府层面:以政府制度供给为引领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府帮扶
要加强地方政府部门的制度性供给,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进而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只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及城镇化同步发展,从而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以及各领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振兴乡村经济。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及关键在于政府政策扶持机制作用的发挥,要依据农村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各个政府部门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制定和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能够推进农村地区经济进步的三产融合政策,积极助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只有创新政府体制机制,发挥政府政策扶持作用,才能进一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形成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集聚及扩散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带动乡村经济振兴。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把财政扶持的范围从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扩大到农业产业的全产业链中,从而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关联部门对农村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加强农机配件、农业技术、涉农企业等对新业态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之形成新的产业和企业集群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拓宽农业多种功能的重要方式,对于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前文分析,以下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即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同联动;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据此不断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一)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同联动
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联动发展来进一步壮大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队伍,进而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环节的深度融合,这是加快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要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协同联动的模式,进一步整合农场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而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要素间的有序流动,为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功能及作用。一方面,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联动发展能够壮大农业产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发展,对于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二)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使之能够承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要素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强物流通道建设,打通城乡间物流渠道,构建县、乡、村三级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从而将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有机整合,助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其次,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积极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对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最后,要加强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农产品科技孵化中心建设,积极创新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培育新的农产品品种,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将新技术新品种运用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从整体上提升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
(三)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首先,要推进农村“1+1”产业融合。即推进农村第一产业内部的融合发展,创新农业内发展模式,加强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渔结合等新兴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和推广,积极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通过“1+1”的模式,积极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有助于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农业产业高效发展,从而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其次,推进农村“1+2”产业融合。“1+2”就是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的农业产业业态,实现对农村经济的新一轮推动。在依托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将第二产业的技术和装备等赋予第一产业领域,从而实现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间的要素的融合,从而改变农业产业形态,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强化农业产业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作用,延长農业产业链等具有积极意义。然后,推进农村“1+3”产业融合。“1+3”就是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在依托农业资源的前提下,将第三产业的功能及要素与第一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交叉,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围绕新的产业集聚周边要素资源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对于撬动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具有重要作用。“1+3”产业融合最重要的产业形态就是休闲农旅游,将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既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又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最后,推进农村“1+2+3”产业融合。“1+2+3”就是将第二第三产业的更多的功能要素赋予农业产业,从而拓宽农业的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等一体化发展,从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二三产业为依托,以技术创新、要素集聚以及产业融合为推手,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繁荣发展为目标的长期工程,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合理化不断转变的重要内容,对于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拓宽农业的多功能性,破除“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层面、市场层面、社会组织层面以及政府层面四个维度剖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即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同联动;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据此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日]今村奈良臣.把第六次产业的创造作为21世纪农 业花形产业厂[J].月刊地域制作,1996(1):89.
[4] 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 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3):5-10.
[5]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 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17-28.
[6] 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 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9):72-78.
[7] 周锦,熊佳丽.产业融合视角下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 创新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7(05):103-108.
[8] 梁瑞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推进建 议[J].中州学刊,2018(03):51-55.
[9] 刘琳.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的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研究[J].学术论坛,2016(08):58-62.
[10] 吴迪.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及实现路径探究[J].当 代经济,2016(04):126-128.
Abstract: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unbala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break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prosperou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Its essence is to rely o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o realize interpenetration,intersecting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ie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ith the technology and other factors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as the media,thus extending the agricultural chain and value chai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and widening the multifunction of agriculture,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widening the channels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realizing rural areas’ self-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is,the realistic basis and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are analyzed,and the path selection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is put forward,that is,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linkage between the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to innovat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areas:industrial integration;integration model;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
責任编辑:赵 哲
关键词:农村经济:产业融合;融合模式;农业多功能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经济进步,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于破除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城乡经济不平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积极作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其重要内容。同年6月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的文件,文件强调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等内容,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这些政策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方针政策,对于指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从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旨在推进我国农村经济走向持续繁荣。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研究,国外学者从“六次产业化”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早在1996年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就提出了“六次产业”概念,即通过鼓励农户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和服务业以及农业旅游行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新兴产业形态[1](P89)。佐藤正之(2012)则认为六次产业就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进而形成一个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经营的全产业链[2](P6)。工藤康彦·今野聖士(2014)则认为六次产业化就是通过一二三产业间的组合,社会组织团体的联合以及地域间的农业互动形成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新的产业形态的过程[3](P63-68)。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产业融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姜长云(2015)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其实质就是农业六次产业化过程,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同工业和服务业之间要素资源的重新组合和配置[4](P8-9)。苏毅清等(2016)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指农业内的细分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行业部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社会化生产部门[5](P18-21)。杨建利、邢娇阳(2017)研究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引擎,是农业增效的载体,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6](P72-73)。周锦、熊佳丽(2017)认为: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间通过技术、产品、制度、市场等要素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产业形态的过程[7](P103-104)。梁瑞华(2018)研究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推动“三农”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及农业功能拓展为途径,通过要素资源在农业产业领域的融合而推动新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8](P51-52)。
基于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所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实质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同一产业内和不同产业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过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经验、人才、资金等要素为媒介,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等为途径,实现农业产加销一体化以及农工商一体化的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中合理化和高级化。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赤松要(1935)提出了“雁形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阐述了一国中不同产业先后兴衰的过程以及不同国家的某一产业的先后兴衰过程。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总结了人均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动规律。库兹涅茨(1941)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占比不断下降,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占比不断上升,由此引发了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美国经济学者罗斯托在其著作《主导部门和起飞》(1998)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益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主导产业的带动和促进,应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发挥其扩散效益,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也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刘琳(2016)研究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推动区域经济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合理的重要方式[9](P58-60)。吳迪(2016)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区域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创新则有助于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进步[10](P128)。
而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内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农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农产品供给,进而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要素不断向第一产业集聚,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持续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对于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等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通过合理分工实现要素的重新组合和配置,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 2.增长极理论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1955年所著的《增长极概念的解释》中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并在之后的研究进行了深化和扩展,形成了增长极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是率先发生在个别地区或主导部门上,然后通过这些主导部门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和辐射整个地区的经济进步,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再进行辐射和带动上一级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集聚和扩散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增长极地区的技术和人才的集聚和扩散。第二,增长极地区的资本的集聚和扩散。第三,增长极地区规模经济效益和集群经济效益。
增长极包括地区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围绕农业产业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禀赋的新的产业业态的过程,这些新的产业形态由于具有更高的产业附加值和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其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高于传统的农业产业部门,从而形成了新的产业增长极,通过产业增长极的集聚和扩散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增长极理论对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在某些层面上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3.产业集群理论指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亚当·斯密认为企业间的分工实质上就是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马歇尔分析了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外部规模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主要从竞争力的视角揭示了产业集群的现象。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及特定的领域内,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等相互关联,相互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区域集聚,从而形成了有效的区域竞争市场、集聚经济效应、规模效益以及外部竞争力。
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某些方面符合产业集群理论的特征。正如所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在一定条件下,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同一产业内和不同产业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经验、人才、资金等要素为媒介,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农业功能提升为途径的集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一二三产业间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组合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通过产业培育及产业优势向区位优势的极化,这些新的产业能够吸引更多的要素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形成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村经济提速换挡。因此,从产业集群理论视角出发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借鉴意义。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依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进一步助推乡村经济振兴。
(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第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将第二第三产业的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产业领域,从而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新的农业产业发展之道,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和渗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产业体系、功能体系以及辅助性产业体系等在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有利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形成分工有序、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截至2017年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已实现新的突破,新型经营主体已经超过300万家,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社会化组织达到22.7萬家,已经为3600万农户提供了农业服务。另外,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了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龙头企业+公司”等新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三,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为市场提供有效农产品需求,能够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缓解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因而,要在需求导向下发展生产,避免农产品过剩及资源浪费,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新的产业形态及模式不断形成和发展,这些新的产业业态具有更高的比较优势,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 432元,名义增长率为8.6%,其中:工资性收入5498元,名义增长率9.5%,经营净收入5052元,名义增长率6.6%,财产净收入303元,名义增长率11.4%,转移净收入2603元,名义增长率为11.8%,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占比较大(参见表1),说明农民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的收入呈现平稳增加趋势,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向新的产业部门转移就业,从而从事新的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一方面,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既解决了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资源的需求,又完善了农村产业体系,推动了农村经济进步。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新技术、新理念、新装备等要素资源在农业产业领域不断积聚,從而形成了新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进而加快了新的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新的产业领域转移就业。截至2017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收入已超过22万亿元,休闲农旅业营业收入达到7400亿元,为农户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返乡双创人员累计740万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订单农户比例达到45%,经营收入增加了67%。总的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实现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首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激活农业产业发展活力,为农村经济进步提供新的动能,进而形成农村地区新的产业经济增长极,带动农村经济进步。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智慧农业、休闲农旅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的产业业态,围绕这些新的产业不断集聚周边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有助于推进新的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从而形成农村地区新的主导产业部门及产业增长极,通过发挥其产业增长极的集聚及扩散作用,辐射和带动农村地区经济振兴。数据显示,2017年农村农业产值为65 468亿元,同比增加2.82%,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18.32%1,2013-2017年农村农业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4.58%,可见,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助推下,农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转变农村经济封闭单一的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自我发展,提高农村经济“造血”能力。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及经营体系的升级和改造,加快了农村地区的新产业革命,对于转变原有的城市对农村经济的“输血”模式,提升农村自我“造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及农村地区条件约束下,充分依托农村第一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要素为媒介,使之与农村第一产业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从而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这既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的应有之义,也是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村经济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提高农村经济“造血”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快农村农产品的供给和生产,进而更好地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表明:2017年农村粮食产量达到61 791万吨,同比增长0.3%,棉花产量为549万吨,同比增长3.6%,糖料产量为12 556万吨,同比增长1.7%,油料产量为3732万吨,同比增长2.8%,茶叶产量为255万吨,同比增长6.0%,水产品产量为6938万吨,同比增长0.5%,猪牛羊禽肉产量为8431万吨,同比增长0.8%,可见,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农村主要农产品供给不断提升,我国农村主要农产品产量呈平稳上升趋势,这有利于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有助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等新兴产业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进而助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技术层面: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要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以现代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为依托,积极实现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有机衔接和融合,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进而改变农业产业的技术体系和结构,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结构,实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领域的技术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的落地转化,形成产学研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保障,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支撑。其次,要加强龙头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建立研发基地和研发中心,提高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使之更具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最后,要积极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让其掌握现代化的技术及装备使用方法,从而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这些技术保障条件下,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将会不断提升,新技术在第一产业的应用和推广也将持续推进,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装备及技术将与第一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推进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新的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发挥技术保障作用,建立技术保障机制,以技术为支撑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振兴乡村经济。
(二)市场层面:以要素资源自由平等流动为支点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市场支撑
要积极打通城乡要素资源自由平等流动的通道,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现代经济要素资源,进而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质是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二三产业为依托,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创新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要素集聚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只有当农业产业具有新的经济增长潜力或者新的竞争优势时,二三产业先进的现代经济要素才会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部门集聚,进而实现农业产业集聚及规模经济,新的农业产业增长极的发展也有助于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原材料资源,进而助推和实现要素资源在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自由平等流动,这也是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以要素资源自由平等流动为支点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社会组织层面:以利益共享为纽带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社会组织保障
要以利益共享为纽带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社会组织保障,要将农业经济放在主导位置,将农户利益与合作社、企业等农业经营组织的利益实现联动和共享,从而更好地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农户的积极性及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解决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进而推进农村经济向持续繁荣的高质量发展。要让农户能够分享二三产业给农业带来的增值收益,通过保底收购、保底分红、利润返还、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来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共享,企业可以用其资金、技术、人才上的优势实现对农户土地资源的合理经营,推动利益分配向上游农户倾斜,农户可以将土地经营权、劳动力、农产品等入股龙头企业,从而获得农业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益分配,在此基础上打造企业和农户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享机制,有助于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组织对农村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也有助于农户和企业间实现双赢,进而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四)政府层面:以政府制度供给为引领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府帮扶
要加强地方政府部门的制度性供给,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进而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只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及城镇化同步发展,从而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以及各领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振兴乡村经济。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及关键在于政府政策扶持机制作用的发挥,要依据农村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各个政府部门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制定和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能够推进农村地区经济进步的三产融合政策,积极助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只有创新政府体制机制,发挥政府政策扶持作用,才能进一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形成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集聚及扩散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带动乡村经济振兴。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把财政扶持的范围从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扩大到农业产业的全产业链中,从而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关联部门对农村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加强农机配件、农业技术、涉农企业等对新业态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之形成新的产业和企业集群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拓宽农业多种功能的重要方式,对于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前文分析,以下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即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同联动;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据此不断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一)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同联动
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联动发展来进一步壮大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队伍,进而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环节的深度融合,这是加快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要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协同联动的模式,进一步整合农场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而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要素间的有序流动,为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功能及作用。一方面,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联动发展能够壮大农业产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发展,对于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二)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使之能够承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要素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强物流通道建设,打通城乡间物流渠道,构建县、乡、村三级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从而将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有机整合,助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其次,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积极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对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最后,要加强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农产品科技孵化中心建设,积极创新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培育新的农产品品种,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将新技术新品种运用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从整体上提升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
(三)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首先,要推进农村“1+1”产业融合。即推进农村第一产业内部的融合发展,创新农业内发展模式,加强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渔结合等新兴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和推广,积极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通过“1+1”的模式,积极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有助于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农业产业高效发展,从而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其次,推进农村“1+2”产业融合。“1+2”就是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的农业产业业态,实现对农村经济的新一轮推动。在依托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将第二产业的技术和装备等赋予第一产业领域,从而实现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间的要素的融合,从而改变农业产业形态,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强化农业产业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作用,延长農业产业链等具有积极意义。然后,推进农村“1+3”产业融合。“1+3”就是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在依托农业资源的前提下,将第三产业的功能及要素与第一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交叉,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围绕新的产业集聚周边要素资源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对于撬动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具有重要作用。“1+3”产业融合最重要的产业形态就是休闲农旅游,将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既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又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最后,推进农村“1+2+3”产业融合。“1+2+3”就是将第二第三产业的更多的功能要素赋予农业产业,从而拓宽农业的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等一体化发展,从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结 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二三产业为依托,以技术创新、要素集聚以及产业融合为推手,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繁荣发展为目标的长期工程,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合理化不断转变的重要内容,对于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拓宽农业的多功能性,破除“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层面、市场层面、社会组织层面以及政府层面四个维度剖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即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同联动;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据此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日]今村奈良臣.把第六次产业的创造作为21世纪农 业花形产业厂[J].月刊地域制作,1996(1):89.
[4] 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 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3):5-10.
[5]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 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17-28.
[6] 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 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9):72-78.
[7] 周锦,熊佳丽.产业融合视角下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 创新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7(05):103-108.
[8] 梁瑞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推进建 议[J].中州学刊,2018(03):51-55.
[9] 刘琳.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的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研究[J].学术论坛,2016(08):58-62.
[10] 吴迪.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及实现路径探究[J].当 代经济,2016(04):126-128.
Abstract: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unbala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break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prosperou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Its essence is to rely o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o realize interpenetration,intersecting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ie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ith the technology and other factors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as the media,thus extending the agricultural chain and value chai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and widening the multifunction of agriculture,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widening the channels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realizing rural areas’ self-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is,the realistic basis and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are analyzed,and the path selection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is put forward,that is,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linkage between the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to innovat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areas:industrial integration;integration model;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
責任编辑:赵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