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思考与探究三”提出了“语言的陌生化”现象,第四单元诗歌《河床》后的导读也提出诗的外在形式的“陌生感”。无论是“语言的陌生化”还是“诗的外在形式的‘陌生感’”,实际上都意味着一个文学概念——“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一种异于常规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到独特、新奇。笔者以《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陌生化”的典型例子予以浅析。
一.结构的陌生化
《你的名字》中的“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我们见过“叠字”现象,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然用了七组叠字,但并没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而本句一连用七个“轻”字,就有些出人意料了。但实际上,“轻轻轻轻轻轻轻地”是叠字“轻轻地”延伸与发展,按照“轻轻/ 轻轻/轻轻轻地”断句,一连用七个“轻”字就强化表现了恋爱中的人内心的缱绻之情和对爱人的一往深情。
《妈妈》中的“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这句话本应分解为“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两句话,两句并作一句,读起来确实“陌生”。同时“她一生很少穿裤子”也让人费解——女人怎么很少穿裤子呢?但结合全诗,我们发现,原来作者取都市女性的衣服多为裙装的特点,写出了现代文明中年轻女性的优裕生活,暗示出妈妈生活的窘迫。
由此可见,通过打破语法常规,可以使文章不平庸呆板, 从而充满了活力。
二.形式的陌生化
第四单元诗歌《河床》后的导读也提出诗的外在形式的“陌生感”:“诗(《河床》)中有许多长句子,它们由一个个短句子组成,于是通篇都是密集的意象——形态、色彩、内蕴各异的群体意象。当你面对这众多意象不知赏析从何处切入时,就不得不重视整体感知,也就是抓主要意象。”
再如第三单元的《神女峰》: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这里用“错格”的形式,既形象地表现出声音的此起彼伏,又可以让人体会到诗人同情、悲伤、惋惜、遗憾等复杂情感。
再如《《神女峰》结尾错出两行的“与其……不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选择句式显然也隐藏着一架人道的价值天平。据此我们重新评估女性的坚贞和软弱。诗人正是用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
把“形式的陌生化”引入创作也大有裨益。如采用“意识流”、时空倒置(如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采用站在将来回顾过去的方法, 把过去、现在和将来巧妙地连在一起)、蒙太奇等,这些技巧将大大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
三.表现手法的陌生化
朱自清曾将诗歌中的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两种类型,即“近比”与“远比”。所谓“近比”,是指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关系极为明显,读者读后可以马上接受;而所谓“远比”,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不明显,二者跨度很大,读者粗看起来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比喻陌生化效果强烈,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刺激也更大。
按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人们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但诗人冯至在《蛇》一诗中却跳出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为单恋的寂寞寻找到的“客观对应物”,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可以想见,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涵、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因此,“蛇”这一形象喻体不仅被诗人赋予美好的感情,而且它始终成为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触发物。诗人的感觉和想象是美好的,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内向的、沉思型的美。
当然,“陌生化”并不是故弄玄虚,其根本出发点是让人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走出来, 以新的眼光感受语言,引起人们对作品意蕴的充分兴趣,从而使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意境。
王琴,教师,现居湖北十堰。
一.结构的陌生化
《你的名字》中的“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我们见过“叠字”现象,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然用了七组叠字,但并没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而本句一连用七个“轻”字,就有些出人意料了。但实际上,“轻轻轻轻轻轻轻地”是叠字“轻轻地”延伸与发展,按照“轻轻/ 轻轻/轻轻轻地”断句,一连用七个“轻”字就强化表现了恋爱中的人内心的缱绻之情和对爱人的一往深情。
《妈妈》中的“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这句话本应分解为“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两句话,两句并作一句,读起来确实“陌生”。同时“她一生很少穿裤子”也让人费解——女人怎么很少穿裤子呢?但结合全诗,我们发现,原来作者取都市女性的衣服多为裙装的特点,写出了现代文明中年轻女性的优裕生活,暗示出妈妈生活的窘迫。
由此可见,通过打破语法常规,可以使文章不平庸呆板, 从而充满了活力。
二.形式的陌生化
第四单元诗歌《河床》后的导读也提出诗的外在形式的“陌生感”:“诗(《河床》)中有许多长句子,它们由一个个短句子组成,于是通篇都是密集的意象——形态、色彩、内蕴各异的群体意象。当你面对这众多意象不知赏析从何处切入时,就不得不重视整体感知,也就是抓主要意象。”
再如第三单元的《神女峰》: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这里用“错格”的形式,既形象地表现出声音的此起彼伏,又可以让人体会到诗人同情、悲伤、惋惜、遗憾等复杂情感。
再如《《神女峰》结尾错出两行的“与其……不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选择句式显然也隐藏着一架人道的价值天平。据此我们重新评估女性的坚贞和软弱。诗人正是用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
把“形式的陌生化”引入创作也大有裨益。如采用“意识流”、时空倒置(如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采用站在将来回顾过去的方法, 把过去、现在和将来巧妙地连在一起)、蒙太奇等,这些技巧将大大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
三.表现手法的陌生化
朱自清曾将诗歌中的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两种类型,即“近比”与“远比”。所谓“近比”,是指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关系极为明显,读者读后可以马上接受;而所谓“远比”,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不明显,二者跨度很大,读者粗看起来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比喻陌生化效果强烈,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刺激也更大。
按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人们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但诗人冯至在《蛇》一诗中却跳出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为单恋的寂寞寻找到的“客观对应物”,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可以想见,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涵、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因此,“蛇”这一形象喻体不仅被诗人赋予美好的感情,而且它始终成为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触发物。诗人的感觉和想象是美好的,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内向的、沉思型的美。
当然,“陌生化”并不是故弄玄虚,其根本出发点是让人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走出来, 以新的眼光感受语言,引起人们对作品意蕴的充分兴趣,从而使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意境。
王琴,教师,现居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