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一课不妨延迟出现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xbdmmy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所有单元中,《认识人民币》是教师最怕教、学生最怕学,但又不得不教、不得不学的内容。建议3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实际需要6、7课时,有的班级还不止。
  教参建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学,把相关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可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关于人民币的生活经验少得可怜,他们甚至不能准确理解购物问题中的个别文字信息,无法深刻领会购物问题中的一些常见策略,缺乏对数量关系的抽象能力,常常今天学会了,明天又忘了。
  也正是基于对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过于乐观的估计,教材对人民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可谓“轻描淡写”,题量少、题型单一;需要解决的购物问题虽然包括换币、取币、付币、找币等各种类型,整个单元却没有一道例题,相应的也没有示范性的解题思路,没有明确的解题要求与格式。为了夯实基础,防止“蜻蜓点水”,教师只能增加课时,补充各种形式的练习及实践活动;对于教材在购物问题上的“留白”,教师只能凭经验揣测编者意图,然后“自作主张”。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历,在本届学生上一年级之初,我们就要求家长配合,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这一招促使学生在一些基础知识方面,比如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等等,掌握得较好,但在解决购物问题时,学生仍感困难。
  比如,换币问题中,请学生思考几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教材P69试一试)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加深对1元=10角的理解,有的学生凭生活的经验知道了答案;有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用加法计算出结果。前者只有记忆的再现,谈不上数学的思考;后者思考方法虽然正确,但计算耗时费力,非最佳方案。如果学生在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相关运算之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就不会给学生带来计算上的苦恼,真正将注意力集中到对进率的理解,这样岂不更锦上添花吗?
  不仅乘除法没学,就是加减法,学生也只是学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实际运用中,经常遇到计算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另外,教材在期末复习单元所出现的找币的变式问题,由于找币问题语言描述方式的特殊性,要把较隐蔽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来已属不易,更何况解答这两题所需要的数学模型,学生从未系统建构过。第3题是求比46元多4元的钱是多少元,用加法做;第4题是求比40元少10元的钱是多少元,用减法做。像这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材在二年级下册才系统编排,那么,这两题提前一年出现的意图是什么?如果说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题即可,那又如何实现知识经验的系统化、数学化,体现数学的本质意义?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如果学生本身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能够与新知发生实质性联系的符号、概念或命题,那么这种学习就是违反认知规律的,也是无意义的。
  责任编辑:李海燕
其他文献
介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分析基于岗位能力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意义,从建立专家委员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分析、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通过这些作业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关注得并不多。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能培养学生能力的作业呢?     一、 与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包括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
课改放低了小学生的写作门槛,但不少学生仍然没有能从困境中走出来。如果采取像教学体操、舞蹈动作时从分解到综合的训练策略,先把复杂的写作教学和训练目标进行分解,待一个个分解目标实现之后再把它们连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连贯训练,则可以取得预期的写作教学和训练的效果。  所谓分解,是指把写作中所要涉及到的人、事、景、物,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部分、不同的特点出发,人为地分解成若干个类似于体操和舞蹈中的
选用棉籽油、煎炸废油和无患子油作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三种不同生物柴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三种生物柴油的脂肪酸甲酯成分及其含量.分析表明:三种
煤的灰熔点是煤炭的重要指标,灰熔点的认识以及合理的选用实验仪器,正确的检测实验方法和步骤,对于保证灰熔点指数正确性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灰熔点概念及具体检测方法结
《游园不值》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首古诗。诗人叶绍翁记叙了自己兴致勃发地去朋友家园子欣赏春景,却因园主人不在而徘徊柴门外的所见所想。诗中既涌动着对春光的无边向往,也抒发着对春天里一切新生事物蓬勃生机的赞叹之情。尤其在三四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极大地发挥了读者想象的余地,使诗显得婉转含蓄,耐人咀嚼。然而,苍苔到底长于何处,怜惜苍苔者到底是谁,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