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金坛市教育研训中心对本市部分中小学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的听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总体上看,学校领导都能坚持进行经常性的听课,深入课堂,了解教学实情,以管理、引导好学校的教学工作。许多校领导的听课认真投入,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观察仔细,评析精到,显现出“行家里手”的本色。但细究起来,却是发展不平衡,一些校领导的听课与应然的标准和要求之间尚有明显的差距。
一、听课中的主要问题
1 听课节数不足
学校领导到底应该听多少课,恐怕还难有定论。但一般认为,中小学校长应每周至少听1~2节课,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每周听2~3节。如此计算,每学期校长应听课30节以上,分管副校长在40节以上。但调研统计表明,校长听课达标率为67%,分管副校长达标率为42%。我们常说要关注课堂,向课堂要质量,抓好常态课等等,然而,学校领导如此低的听课率岂不让这些口号沦为空谈?
2 所课记录有“充数”之感
从调研情况看,一些校领导的听课记录中记的是听报告或开会时的内容,也有的是到教研室参加教研活动的内容,或学校教研组讨论的内容等等,而非真正的听课记录。听课就是要走进课堂,把课堂教学实际和自己的评价记录在案,供教学研究之用。而参加研讨会、听报告等活動应另外记录在工作手册上。听课记录册是专门为听课而设计的,其形式和容量均不宜作开会记录之用。校领导的听课本不能给人有“充数”之感。
3 听课记录欠规范
从调研情况看,许多校领导的确听了很多课,但听课记录尚欠规范。如授课教师姓名、学校及班级、科目、教学内容(课题)、课型、听课日期等基本内容未记或未记全。虽然这些项目看上去不甚重要,但作为听课的相关信息,若不记全,对日后的评课、交流、总结乃至检查等工作也许会带来不便。教学是要讲规范的,学校领导尤其要懂规范并一丝不苟地执行规范!
4 所课记录内容偏少
从调研情况看,许多校领导的听课记录内容偏少,信息不丰。有的听课笔记是“流水账”式的,可能只是“克隆”了教师的板书,反映不出课堂教学过程的全貌;有的只记载了“教”的过程,而对学生“学”的过程未予记载,由此反映出对学生活动的不够重视;有的虽记了教与学的过程,但未加任何评点,看不出听课者的“思考”痕迹。听课是为了获得丰富的信息,而丰富信息的获得来自于听课者的高度专注和深度思考。
5 评点少且不科学
调研中可以发现,多数听课笔记中没有评点。一些听课记录中虽有少量“评点”,但也不够科学。一些评点集中于某些教学技术的小失误上,如字词读错、科学性口误、笔误等等,过分拘泥于“小节”,而忽略了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的关注。领导听课不是专门去“挑刺”的,而是准备与老师一起进行教学研讨的,这样的听课态度也许更好些。
二、对于听课评课的有关认识和建议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加强校领导的听课评课工作,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切实提高对听课和评课工作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听课和分析课》一文中指出:“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尽管学校领导入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听课和分析课却是应当摆在首要地位的工作。我给自己定出一条规则:如果我没有听过两节课,我就认为今天我在学校里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如果今天碰上开校长会议,那么,本来在今天要听的两节课,就得移到明天来补上。这样一来,我明天就得过一个很紧张的工作日:要听4~5节课。要是预定将到外面出差4、5天的话,我就提前在两星期内把每天听两节课改为听3节课。遗憾的是,有些校长,学校只有15个到30个班,在整整一年里只听70、80节课,甚至更少。这种领导好比是一个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他在黑暗里徘徊:能听到一点,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不了解,不理解。”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们很多校长甚至达不到他所指的最低标准(一年听70、80节课),应属“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真让人有芒刺在背之感!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听课评课是一位有经验的成功的校长的最经常的工作,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它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学管理功能,对教师的教学能起到检查、督促、指导和评价作用;教学研究功能,能促使教师对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教学问题的共同探讨;教学诊断功能,便于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沟通协调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交流;评价考核功能,有助于领导和同行对教学进行“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由此可见,听课评课是研究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抓住了它,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校长通过听课评课可以获得三种权力:一是严格教学常规的执行权,二是引领教学改革的主动权,三是推进教学研究的话语权。所以校领导应当大力提倡听课,带头多听课,以此引领学风和校风。
2 要努力提高听课的实效性
校领导听课,首先要有目的,即要有准备地听课。有准备地听课才能有收获。现时很多学校推行“随堂听课”、“推门听课”等做法,加强了对常态课的关注,是好事。它凸显了对常态教学的重视,但这并不等于听课目的的缺失,绝非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听课。第二,校长听课要有理念指导,要占领制高点。校长不同于一般教师,要面对所有学科,要能够跳出学科,在更高层面上看待课堂教学,实现对课程的管理和引领。因此,校长的听课。既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新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对教师,要关注其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落实情况,重点关注教学目标的呈现与达成、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有效应用、师生活动的组织、教学生成的把握等问题。对学生,要关注其主体地位的落实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使校长站到教学的高位上了。第三,校长听课要做个“有心人”。做到“一看”:随时观察师生状况;“二想”:带着问题进课堂,及时思考教学之所得所失;“三记”:随时记载所见所闻所思;“四动”:必要时要起身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课堂练习、讨论等情况,这样的听课也许会“很累”,但收获也必然很大,事实上,也只有这样听课,才能使课后的交流评点有理、有据、精辟,才能使授课者有收益,才能服人,才不至于只听到“总体上看还可以”、“教学基本功不错,个別地方注意一点就行了”、“继续努力”等不痛不痒的评价。
课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经常地深入课堂听课,才能了解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不“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
一、听课中的主要问题
1 听课节数不足
学校领导到底应该听多少课,恐怕还难有定论。但一般认为,中小学校长应每周至少听1~2节课,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每周听2~3节。如此计算,每学期校长应听课30节以上,分管副校长在40节以上。但调研统计表明,校长听课达标率为67%,分管副校长达标率为42%。我们常说要关注课堂,向课堂要质量,抓好常态课等等,然而,学校领导如此低的听课率岂不让这些口号沦为空谈?
2 所课记录有“充数”之感
从调研情况看,一些校领导的听课记录中记的是听报告或开会时的内容,也有的是到教研室参加教研活动的内容,或学校教研组讨论的内容等等,而非真正的听课记录。听课就是要走进课堂,把课堂教学实际和自己的评价记录在案,供教学研究之用。而参加研讨会、听报告等活動应另外记录在工作手册上。听课记录册是专门为听课而设计的,其形式和容量均不宜作开会记录之用。校领导的听课本不能给人有“充数”之感。
3 听课记录欠规范
从调研情况看,许多校领导的确听了很多课,但听课记录尚欠规范。如授课教师姓名、学校及班级、科目、教学内容(课题)、课型、听课日期等基本内容未记或未记全。虽然这些项目看上去不甚重要,但作为听课的相关信息,若不记全,对日后的评课、交流、总结乃至检查等工作也许会带来不便。教学是要讲规范的,学校领导尤其要懂规范并一丝不苟地执行规范!
4 所课记录内容偏少
从调研情况看,许多校领导的听课记录内容偏少,信息不丰。有的听课笔记是“流水账”式的,可能只是“克隆”了教师的板书,反映不出课堂教学过程的全貌;有的只记载了“教”的过程,而对学生“学”的过程未予记载,由此反映出对学生活动的不够重视;有的虽记了教与学的过程,但未加任何评点,看不出听课者的“思考”痕迹。听课是为了获得丰富的信息,而丰富信息的获得来自于听课者的高度专注和深度思考。
5 评点少且不科学
调研中可以发现,多数听课笔记中没有评点。一些听课记录中虽有少量“评点”,但也不够科学。一些评点集中于某些教学技术的小失误上,如字词读错、科学性口误、笔误等等,过分拘泥于“小节”,而忽略了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的关注。领导听课不是专门去“挑刺”的,而是准备与老师一起进行教学研讨的,这样的听课态度也许更好些。
二、对于听课评课的有关认识和建议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加强校领导的听课评课工作,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切实提高对听课和评课工作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听课和分析课》一文中指出:“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尽管学校领导入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听课和分析课却是应当摆在首要地位的工作。我给自己定出一条规则:如果我没有听过两节课,我就认为今天我在学校里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如果今天碰上开校长会议,那么,本来在今天要听的两节课,就得移到明天来补上。这样一来,我明天就得过一个很紧张的工作日:要听4~5节课。要是预定将到外面出差4、5天的话,我就提前在两星期内把每天听两节课改为听3节课。遗憾的是,有些校长,学校只有15个到30个班,在整整一年里只听70、80节课,甚至更少。这种领导好比是一个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他在黑暗里徘徊:能听到一点,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不了解,不理解。”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们很多校长甚至达不到他所指的最低标准(一年听70、80节课),应属“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真让人有芒刺在背之感!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听课评课是一位有经验的成功的校长的最经常的工作,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它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学管理功能,对教师的教学能起到检查、督促、指导和评价作用;教学研究功能,能促使教师对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教学问题的共同探讨;教学诊断功能,便于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沟通协调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交流;评价考核功能,有助于领导和同行对教学进行“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由此可见,听课评课是研究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抓住了它,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校长通过听课评课可以获得三种权力:一是严格教学常规的执行权,二是引领教学改革的主动权,三是推进教学研究的话语权。所以校领导应当大力提倡听课,带头多听课,以此引领学风和校风。
2 要努力提高听课的实效性
校领导听课,首先要有目的,即要有准备地听课。有准备地听课才能有收获。现时很多学校推行“随堂听课”、“推门听课”等做法,加强了对常态课的关注,是好事。它凸显了对常态教学的重视,但这并不等于听课目的的缺失,绝非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听课。第二,校长听课要有理念指导,要占领制高点。校长不同于一般教师,要面对所有学科,要能够跳出学科,在更高层面上看待课堂教学,实现对课程的管理和引领。因此,校长的听课。既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新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对教师,要关注其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落实情况,重点关注教学目标的呈现与达成、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有效应用、师生活动的组织、教学生成的把握等问题。对学生,要关注其主体地位的落实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使校长站到教学的高位上了。第三,校长听课要做个“有心人”。做到“一看”:随时观察师生状况;“二想”:带着问题进课堂,及时思考教学之所得所失;“三记”:随时记载所见所闻所思;“四动”:必要时要起身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课堂练习、讨论等情况,这样的听课也许会“很累”,但收获也必然很大,事实上,也只有这样听课,才能使课后的交流评点有理、有据、精辟,才能使授课者有收益,才能服人,才不至于只听到“总体上看还可以”、“教学基本功不错,个別地方注意一点就行了”、“继续努力”等不痛不痒的评价。
课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经常地深入课堂听课,才能了解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不“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