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拓展训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的体验式学习法。在这一种训练模式中,学习者可以在解决问题与挑战困难过程中体验其中的道理,从而锻炼自身并提高能力。本文出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扼要探讨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并对其实施提出了几点看法,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可行性;开展;学生素质;注意事项
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教育模式,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体育训练教学的有效补充。目前,虽然很多学生愿意上体育课,但是不少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以致达不到素质教育目标。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探索性、挑战性和强调团队协作等特点,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也能发挥健身、休闲娱乐,以及自我挑战等作用,符合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可见,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是必然的。
一、拓展训练及其特点
拓展训练起源于英国,引入我国时间尚短,不少人对其认识严重不足,加之宣传力度不够,使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对此,有必要加强研究分析,探讨其特点以让更多人了解其优越性。
第一,灵活性。拓展训练对场地、体育器械等并无要求,主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使用一些简单器械开展器械,所以训练项目设置灵活性很高。
第二,适应性。拓展训练适用于各类组织群体,无论任何组织,都可以针对受训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开发设计,以此实现预期的训练目标。
第三,趣味性。由于拓展训练项目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能显著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积极投入到训练教学中。
第四,协作性。拓展训练都是以组为单位来开展的,强调的是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每一组员都要与其他参与人员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以提高组织合力。
第五,计划性。拓展训练的参与人数往往较多,虽然项目设置灵活性较高,但是参与人员的组织协调、训练活动的开展都要有计划进行,才能确保训练效果良好。
第六,教育性。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法,训练对象在参与过程中能探索知识、感悟知识,在知识中升华思想,以完善人格、提高内在修养、改善身心状态,从而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
二、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依据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活动只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有效实施。所以,首要任务是立足于拓展训练特点分析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依据,为研究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提供理论基础,以促进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第一,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践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而拓展训练的目标也是提高训练对象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从中不难看出,两者都是通过活动的安排和个体锻炼,使学习者提高身心素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团体合作协调性,它们在目标定位上的关联性显而易见,这为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实施奠定了基础。
第二,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使用的原理、途径上有着一定的共同性。拓展训练虽然不同于体育教学,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内容原理以体育教育为基础,很多训练项目都是对体育项目改进而来,甚至直接采用了体育游戏。可见,拓展训练让学习者体验学习中掌握培训内容,从学习者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角度入手,通过科学指导以达到预期训练目标。而体育教学也是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反复练习,来提高身体动作协调性,完善意志品质。所以,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途径都是通过活动的反复练习来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上文提出的依据,笔者假设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以探索拓展训练实际运用的可行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以下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和展开,在此前提下可将体育教学分为三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准备阶段,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有引导性,尽量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景中,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在基本阶段,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并从此出发设置教学情景。同时,根据学生需要适当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受与体验,帮助学生感悟知识、探索知识;在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教师则要带领学生回归本节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强化肢体记忆,让学生在与教师交流中思考、感悟和体验教学内容。总体来看,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体育教学形成了“引导-体验-感悟-总結-分项”体系,既可以确保体育训练项目的有效实施,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索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最主要的是显著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发挥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是可行的。虽然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在目标定位、内容和途径等上有一定关联性,但它们毕竟有所区别,引入过程中仍然要注意几点内容。
第一,注意内容的选取、课程的设计。首先,要针对性选择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变,但是体育教学不能照搬照抄,应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拓展训练,使其与体育教学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简单地说,就是在体育教学目标指导下借助于拓展训练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其次,尽量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课程设计上仅仅考虑学生因素是不行的,还要考虑时间、教师等因素,全面而综合的考量才能确保课程设计的有效性。
第二,注意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结合的局限性。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的培训模式,它与体育教学的结合有着一定局限性。为此,体育教师在应用拓展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每一细节,精心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第三,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组织形式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教学场地、时间、体育器材、教师等因素,符合教学目标要求陈,以确保教学项目有序开展。同时,亦不能忽视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价,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第四,注意发挥体育教师床的组织、引导作用。体育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心理学、教学学、管理学等有效了解,才能科学组织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开展训练。从学生角度看,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教师指导,教师与之相符的能力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钱江,申伟华.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82-184.
[2]李东鹏,邓翠莲.高校开展拓展运动的可行性分析——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134-135.
[3]孟凡会.黑龙江普通高校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06.
[4]赵延敏.拓展训练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D].华东:中国石油大学,2010:1-4.
关键词: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可行性;开展;学生素质;注意事项
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教育模式,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体育训练教学的有效补充。目前,虽然很多学生愿意上体育课,但是不少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以致达不到素质教育目标。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探索性、挑战性和强调团队协作等特点,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也能发挥健身、休闲娱乐,以及自我挑战等作用,符合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可见,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是必然的。
一、拓展训练及其特点
拓展训练起源于英国,引入我国时间尚短,不少人对其认识严重不足,加之宣传力度不够,使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对此,有必要加强研究分析,探讨其特点以让更多人了解其优越性。
第一,灵活性。拓展训练对场地、体育器械等并无要求,主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使用一些简单器械开展器械,所以训练项目设置灵活性很高。
第二,适应性。拓展训练适用于各类组织群体,无论任何组织,都可以针对受训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开发设计,以此实现预期的训练目标。
第三,趣味性。由于拓展训练项目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能显著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积极投入到训练教学中。
第四,协作性。拓展训练都是以组为单位来开展的,强调的是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每一组员都要与其他参与人员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以提高组织合力。
第五,计划性。拓展训练的参与人数往往较多,虽然项目设置灵活性较高,但是参与人员的组织协调、训练活动的开展都要有计划进行,才能确保训练效果良好。
第六,教育性。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法,训练对象在参与过程中能探索知识、感悟知识,在知识中升华思想,以完善人格、提高内在修养、改善身心状态,从而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
二、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依据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活动只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有效实施。所以,首要任务是立足于拓展训练特点分析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依据,为研究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提供理论基础,以促进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第一,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践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而拓展训练的目标也是提高训练对象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从中不难看出,两者都是通过活动的安排和个体锻炼,使学习者提高身心素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团体合作协调性,它们在目标定位上的关联性显而易见,这为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实施奠定了基础。
第二,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使用的原理、途径上有着一定的共同性。拓展训练虽然不同于体育教学,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内容原理以体育教育为基础,很多训练项目都是对体育项目改进而来,甚至直接采用了体育游戏。可见,拓展训练让学习者体验学习中掌握培训内容,从学习者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角度入手,通过科学指导以达到预期训练目标。而体育教学也是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反复练习,来提高身体动作协调性,完善意志品质。所以,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途径都是通过活动的反复练习来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上文提出的依据,笔者假设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以探索拓展训练实际运用的可行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以下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和展开,在此前提下可将体育教学分为三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准备阶段,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有引导性,尽量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景中,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在基本阶段,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并从此出发设置教学情景。同时,根据学生需要适当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受与体验,帮助学生感悟知识、探索知识;在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教师则要带领学生回归本节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强化肢体记忆,让学生在与教师交流中思考、感悟和体验教学内容。总体来看,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体育教学形成了“引导-体验-感悟-总結-分项”体系,既可以确保体育训练项目的有效实施,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索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最主要的是显著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发挥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是可行的。虽然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在目标定位、内容和途径等上有一定关联性,但它们毕竟有所区别,引入过程中仍然要注意几点内容。
第一,注意内容的选取、课程的设计。首先,要针对性选择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变,但是体育教学不能照搬照抄,应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拓展训练,使其与体育教学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简单地说,就是在体育教学目标指导下借助于拓展训练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其次,尽量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课程设计上仅仅考虑学生因素是不行的,还要考虑时间、教师等因素,全面而综合的考量才能确保课程设计的有效性。
第二,注意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结合的局限性。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的培训模式,它与体育教学的结合有着一定局限性。为此,体育教师在应用拓展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每一细节,精心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第三,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组织形式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教学场地、时间、体育器材、教师等因素,符合教学目标要求陈,以确保教学项目有序开展。同时,亦不能忽视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价,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第四,注意发挥体育教师床的组织、引导作用。体育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心理学、教学学、管理学等有效了解,才能科学组织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开展训练。从学生角度看,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教师指导,教师与之相符的能力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钱江,申伟华.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82-184.
[2]李东鹏,邓翠莲.高校开展拓展运动的可行性分析——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134-135.
[3]孟凡会.黑龙江普通高校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06.
[4]赵延敏.拓展训练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D].华东:中国石油大学,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