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知识的时间多,事件杂,理论深,内容枯燥。在历史课堂上,他们看网络小说,玩手机,甚至睡觉。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不学”为“想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就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活用歌曲
很多广为传唱的经典流行歌曲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它们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的教学中,我引用了歌曲《春天的故事》。上课前大家齐唱这首歌,然后提问:歌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请问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什么划圈?这个圈指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二、扮演角色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叫学生进入历史角色,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我在教学《抗日战争》时,首先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假如你是当时国民党的一个高级军官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时南京的一个市民呢?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假如中日两国因日本侵略钓鱼岛而爆发战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作比喻
比喻是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历史教学中作比喻同样大有用武之地。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就有爱国志士画了一幅《时局图》,把这些国家分别用不同的动物来比拟:俄国熊、英国虎、法国蛙、德国肠(蛇?)、日本鬼、美国鹰,十分形象和贴切,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拿破仑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渐醒来,就像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所唱的那样:国人渐已醒。这样在学习戊戌变法时就不妨以渐已醒的睡狮来比喻当时的中国。戊戌变法之后就是辛亥革命了。如果把辛亥革命的兴起比喻为“风起于青萍之末”,把辛亥革命的发展比喻为“山雨欲来风满楼”,把辛亥革命的高潮比喻为“黑云压城城欲摧”,把辛亥革命的结局比喻为“今日尘埃终落定”,效果肯定要比平铺直叙好。
四、巧用幽默
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幽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例如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我编了一个顺口溜:黄金,黄金,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黄金故,两者皆可抛。学生听了之后笑得前仰后合,在轻松快乐中理解了当时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五、引入漫画
将历史漫画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图像的各种构成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等同时被人们所感知。尽管人眼在看图像时也有扫瞄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非常短暂,人们对图像可以一览无余,在瞬间把握它。因此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一种信息,理解一个意思,体会一种情感,用图像比用文字效果更好。更为重要的是漫画与一般图片不同之处在于:漫画具有幽默效果,往往能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给人带来身心愉悦感和美妙的艺术享受。
六、巧用布白
所谓的教学布白,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当中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活动。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而是巧妙地留下一定的时间、空间,以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给学生回味思考、消化甚至演练的余地,追求启发学生历史思维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活用歌曲
很多广为传唱的经典流行歌曲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它们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的教学中,我引用了歌曲《春天的故事》。上课前大家齐唱这首歌,然后提问:歌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请问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什么划圈?这个圈指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二、扮演角色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叫学生进入历史角色,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我在教学《抗日战争》时,首先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假如你是当时国民党的一个高级军官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时南京的一个市民呢?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假如中日两国因日本侵略钓鱼岛而爆发战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作比喻
比喻是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历史教学中作比喻同样大有用武之地。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就有爱国志士画了一幅《时局图》,把这些国家分别用不同的动物来比拟:俄国熊、英国虎、法国蛙、德国肠(蛇?)、日本鬼、美国鹰,十分形象和贴切,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拿破仑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渐醒来,就像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所唱的那样:国人渐已醒。这样在学习戊戌变法时就不妨以渐已醒的睡狮来比喻当时的中国。戊戌变法之后就是辛亥革命了。如果把辛亥革命的兴起比喻为“风起于青萍之末”,把辛亥革命的发展比喻为“山雨欲来风满楼”,把辛亥革命的高潮比喻为“黑云压城城欲摧”,把辛亥革命的结局比喻为“今日尘埃终落定”,效果肯定要比平铺直叙好。
四、巧用幽默
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幽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例如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我编了一个顺口溜:黄金,黄金,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黄金故,两者皆可抛。学生听了之后笑得前仰后合,在轻松快乐中理解了当时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五、引入漫画
将历史漫画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图像的各种构成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等同时被人们所感知。尽管人眼在看图像时也有扫瞄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非常短暂,人们对图像可以一览无余,在瞬间把握它。因此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一种信息,理解一个意思,体会一种情感,用图像比用文字效果更好。更为重要的是漫画与一般图片不同之处在于:漫画具有幽默效果,往往能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给人带来身心愉悦感和美妙的艺术享受。
六、巧用布白
所谓的教学布白,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当中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活动。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而是巧妙地留下一定的时间、空间,以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给学生回味思考、消化甚至演练的余地,追求启发学生历史思维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