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点手中的鼠标,不论是想到饭店端盘子还是想当企业的总经理,在网络上都能随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这或许就是网上求职的独特魅力所在。在我国网民人数已迅速攀升到3.16亿的背景下,上网早已成为人们求职、招聘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网上寻找人才,越来越多的网民也习惯了到网上求职。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网上求职更是火爆异常,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为了不错过好的就业机会,往往制作出十分详细的个人简历“逢网必投”,人们称之为“海投族”。但有一天,不少网上求职者发现,自己的求职简历被各大网站转发,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早就被公之于众了。有专家指出,求职信息如今已成为网络安全的最大软肋,网上求职带给人们的很可能一半是工作、一半是伤害。
隐私泄露
据《新闻晚报》报道称,上海市民方小姐日前遭遇了一桩烦心事:有人在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上键入了她的名字,竟搜索到了她曾向某招聘网站递交的求职简历,从而获悉了她的年龄、住址、手机号码、联系方式等隐私信息。这个消息是某公司一位姓徐的业务员告诉她的——当她接到徐女士的唐突来电,并听到对方准确呼出自己的姓名时,立即警觉地追问徐女士是如何得知自己的手机号码的,徐女士向她坦言说:“是我从网上搜来的!”
方小姐的遭遇并非个案——随着“海投”求职简历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网上求职者都在抱怨说,自己投递求职简历后便屡屡成为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对象。原来,一些小型招聘网、培训网甚至是一些综合购物网站为了扩大浏览量而开通的招聘频道,都热衷于将含有求职者个人简历的网页链接到搜索引擎上,这些网站大都把关不严,普通网民无须凭借密码即可随意查看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资料,有的招聘网站即便删除了过期的求职信息,但普通网民通过搜索引擎的“快照”功能仍有可能搜索出这些已删除的简历信息。
“随着就业压力的急剧增大,在网上多投一份简历,就可能多一种就业选择”,这是大多数网上求职者共有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某知名招聘网站每发布一个职位的招聘信息,在短短一周内都能收到6500份左右的求职简历。异常激烈的求职竞争,所带来的问题也包括求职者信息安全的隐患,例如一些“山寨招聘网”频频搜罗或套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而后将这些信息集中倒卖给某类商业机构或那些从事非法勾当的利益集团。
网上求职信息为何这般容易泄露呢?有过网上求职经历的人都知道,不少招聘网站都要求其“个人会员”提供较为详细的个人信息,而其“企业会员”则只需要提供简单信息即可浏览部分求职者的简历,这就意味着求职者的个人隐私信息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几乎是公开的;“企业”发布就业信息的手续也十分简便,根本没有中间审核程序,一些居心不良者若想以招聘为名骗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简直称得上“易如反掌”。与此同时,不少搜索引擎都可能抓取并收录任何在互联网上公开过的网站信息,求职者的个人简历一旦被搜索引擎抓取并收录,就等于在网上留下了无法泯灭的“网底”,遭到“人肉搜索”的几率立即被无限放大了。
遭遇诈骗
与其他任何一种网上活动相比,网上求职所泄露出来的个人隐私信息是最全面、最真实的,这些信息一旦被人滥用,对网民造成的损害也就最为深刻和严重。换句话说,蕴含在求职简历中的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后,等待着求职者的就可能是一些料想不到的事情了,其中也包括真假难辨的“诈骗陷阱”。
据《洛阳晚报》报道,今年初准备外出打工的河南信阳青年小周,在信阳人才网上看到一则“广东世纪城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招聘施工员”的信息,经与招聘方负责人“张小姐”电话联系后,对方承诺给予他月工资2200元的优厚待遇(同等职位的月薪一般只在1000元左右),并表示包食宿、包转户口、替他缴“四险一金”,让他立即赶到洛阳去上班。当他乘火车赶到洛阳后,“张小姐”却在电话中告诉他:“人已经招满了,公司不再招人了!”小周求助洛阳市总工会后才知,广东世纪城集团有限公司在洛阳并没有设立分公司,也未曾在此招聘过施工员,小周遇到的其实是假冒该公司的名义向求职者行骗的犯罪团伙。
小周庆幸地躲开了诈骗团伙早已织好的圈套,最终损失的仅仅是往返路费而已。但更多的网上求职者就没这么“幸运”了,有的求职者在网上投递求职简历后,竟“连累”到了他们的父母——江苏科技大学的4名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其父母都相继接到诈骗电话,声称他们突然遭遇车祸而亟待家里汇钱去救命,结果有两名学生的家长被诈骗了3万多元钱款。事后证实,这4名学生都曾向同一家招聘网站投递过求职简历,其后均有“用人单位”依照简历上载明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来“核实”过他们的具体身份和家庭情况,毫无戒备心理的他们立即告知了对方其家庭电话号码,使得骗子们有了可乘之机。
海南大学的大四学生小聂在即将踏出校门时上网投递了求职简历,不久便接到深圳一家“外企”的面试通知。经过两轮语音面试,对方细致考察了他的个人基本信息、所学专业、性格特长等等,然后向他邮发了正式的录用通知,要求他携带相关证件及前期生活费到深圳报到。小聂本以为可以到深圳去开创一番新事业了,不料抵达该“公司”后,他才发现对方其实是一个非法传销组织,“公司员工”几乎都是以同样的方式从全国各地骗来的大学生。在身陷传销陷阱20多天后,他侥幸得以逃离魔窟。
鉴于网上求职诈骗犯罪活动专门针对社会阅历较浅的高校毕业生,重庆警方曾发出警示,提醒广大求职者警惕以3种作案手段为主的网上求职诈骗犯罪:一是利用手机短信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缴纳中介费、押金等名义实施诈骗;二是在求职网站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设立虚假的“某大型企业招聘网站”,以向求职者索要手续费、押金等为名实施诈骗;三是利用求职者资料实施其他犯罪,如打电话通知求职者前去应聘,以便伺机抢夺求职者的手机或包裹等。
身陷魔爪
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女大学生小兰,不久前在一家招聘网站上看到本省保定市某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便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投递了求职简历,并在简历中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QQ号和电子邮箱等信息。几天后,她接到自称是该公司“总经理秘书兼人事部经理杨志”的男子的电话,约她到石家庄某饭店大厅面试。她如约来到该饭店见到了“杨经理”,俩人简单聊了几句话就分手了。几天后“杨经理”约她再到饭店客房中去面试,不仅查看了她的有关证书并记下她老家的地址,还利用她急于求职的心理与之发生了性关系。
小兰并未因这次“面试”而得到梦想中的职位,而她那远在老家的父母却很快收到一个特快专递,里面装有一封信和一张光盘,信中称:“把光盘放到VCD机里,就可以看到你们女儿的‘精彩表演’了。如果你们不想让村里人都看到这个光盘,就请将5000元钱汇进以下银行账号……”小兰的父母看了光盘后大吃一惊:盘中全都是小兰和“杨经理”的性爱镜头,但“杨经理”的面貌作了模糊处理。很显然,小兰先是被人骗奸并偷录下性爱场面,接着其家人又遭到了“黄盘”敲诈。
小兰和她的父母迅速报了警,石家庄警方随即抓获了“杨经理”。经查,今年37岁的“杨经理”根本就不是招聘启事所称企业的员工,更不是什么“总经理秘书兼人事部经理”,他冒充有关企业人员在互联网上发布了虚假的招聘信息,用同样的卑劣手段骗奸、敲诈了多名急于就业的年轻女子。
河南青年小刚不久前也因网上求职而身历了一起惊心动魄的绑架勒索案:他在网上发布了一条寻求挖掘机司机职位的求职信息后,很快就有一位“陈老板”给他打来电话,称山西忻州有个工程即将开工而急需挖掘机司机。按照与“陈老板”的约定,小刚赶到了忻州的指定地点,两名男子核实了他的身份,便将他带到市郊一幢独院中,伙同另3名男子将他捆绑起来,不仅搜走了他身上的900多元钱,还用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逼他说出河南老家的电话,然后打电话向他的父母索要“赎金”。诈到4000多元钱后,5名绑匪扬长而去,小刚好不容易才将捆绑在身上的胶带纸磨断,逃出去向警方报了案。
也许对于求职者来说,将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提供给“用人单位”,或者任凭“用人单位”呼来唤去都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这样才能换取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在现实面前,任何招聘网站都没法保证自己不会被人用作欺骗求职者的工具,此刻得三思而行的或许就只有求职者自己了。
隐私泄露
据《新闻晚报》报道称,上海市民方小姐日前遭遇了一桩烦心事:有人在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上键入了她的名字,竟搜索到了她曾向某招聘网站递交的求职简历,从而获悉了她的年龄、住址、手机号码、联系方式等隐私信息。这个消息是某公司一位姓徐的业务员告诉她的——当她接到徐女士的唐突来电,并听到对方准确呼出自己的姓名时,立即警觉地追问徐女士是如何得知自己的手机号码的,徐女士向她坦言说:“是我从网上搜来的!”
方小姐的遭遇并非个案——随着“海投”求职简历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网上求职者都在抱怨说,自己投递求职简历后便屡屡成为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对象。原来,一些小型招聘网、培训网甚至是一些综合购物网站为了扩大浏览量而开通的招聘频道,都热衷于将含有求职者个人简历的网页链接到搜索引擎上,这些网站大都把关不严,普通网民无须凭借密码即可随意查看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资料,有的招聘网站即便删除了过期的求职信息,但普通网民通过搜索引擎的“快照”功能仍有可能搜索出这些已删除的简历信息。
“随着就业压力的急剧增大,在网上多投一份简历,就可能多一种就业选择”,这是大多数网上求职者共有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某知名招聘网站每发布一个职位的招聘信息,在短短一周内都能收到6500份左右的求职简历。异常激烈的求职竞争,所带来的问题也包括求职者信息安全的隐患,例如一些“山寨招聘网”频频搜罗或套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而后将这些信息集中倒卖给某类商业机构或那些从事非法勾当的利益集团。
网上求职信息为何这般容易泄露呢?有过网上求职经历的人都知道,不少招聘网站都要求其“个人会员”提供较为详细的个人信息,而其“企业会员”则只需要提供简单信息即可浏览部分求职者的简历,这就意味着求职者的个人隐私信息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几乎是公开的;“企业”发布就业信息的手续也十分简便,根本没有中间审核程序,一些居心不良者若想以招聘为名骗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简直称得上“易如反掌”。与此同时,不少搜索引擎都可能抓取并收录任何在互联网上公开过的网站信息,求职者的个人简历一旦被搜索引擎抓取并收录,就等于在网上留下了无法泯灭的“网底”,遭到“人肉搜索”的几率立即被无限放大了。
遭遇诈骗
与其他任何一种网上活动相比,网上求职所泄露出来的个人隐私信息是最全面、最真实的,这些信息一旦被人滥用,对网民造成的损害也就最为深刻和严重。换句话说,蕴含在求职简历中的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后,等待着求职者的就可能是一些料想不到的事情了,其中也包括真假难辨的“诈骗陷阱”。
据《洛阳晚报》报道,今年初准备外出打工的河南信阳青年小周,在信阳人才网上看到一则“广东世纪城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招聘施工员”的信息,经与招聘方负责人“张小姐”电话联系后,对方承诺给予他月工资2200元的优厚待遇(同等职位的月薪一般只在1000元左右),并表示包食宿、包转户口、替他缴“四险一金”,让他立即赶到洛阳去上班。当他乘火车赶到洛阳后,“张小姐”却在电话中告诉他:“人已经招满了,公司不再招人了!”小周求助洛阳市总工会后才知,广东世纪城集团有限公司在洛阳并没有设立分公司,也未曾在此招聘过施工员,小周遇到的其实是假冒该公司的名义向求职者行骗的犯罪团伙。
小周庆幸地躲开了诈骗团伙早已织好的圈套,最终损失的仅仅是往返路费而已。但更多的网上求职者就没这么“幸运”了,有的求职者在网上投递求职简历后,竟“连累”到了他们的父母——江苏科技大学的4名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其父母都相继接到诈骗电话,声称他们突然遭遇车祸而亟待家里汇钱去救命,结果有两名学生的家长被诈骗了3万多元钱款。事后证实,这4名学生都曾向同一家招聘网站投递过求职简历,其后均有“用人单位”依照简历上载明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来“核实”过他们的具体身份和家庭情况,毫无戒备心理的他们立即告知了对方其家庭电话号码,使得骗子们有了可乘之机。
海南大学的大四学生小聂在即将踏出校门时上网投递了求职简历,不久便接到深圳一家“外企”的面试通知。经过两轮语音面试,对方细致考察了他的个人基本信息、所学专业、性格特长等等,然后向他邮发了正式的录用通知,要求他携带相关证件及前期生活费到深圳报到。小聂本以为可以到深圳去开创一番新事业了,不料抵达该“公司”后,他才发现对方其实是一个非法传销组织,“公司员工”几乎都是以同样的方式从全国各地骗来的大学生。在身陷传销陷阱20多天后,他侥幸得以逃离魔窟。
鉴于网上求职诈骗犯罪活动专门针对社会阅历较浅的高校毕业生,重庆警方曾发出警示,提醒广大求职者警惕以3种作案手段为主的网上求职诈骗犯罪:一是利用手机短信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缴纳中介费、押金等名义实施诈骗;二是在求职网站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设立虚假的“某大型企业招聘网站”,以向求职者索要手续费、押金等为名实施诈骗;三是利用求职者资料实施其他犯罪,如打电话通知求职者前去应聘,以便伺机抢夺求职者的手机或包裹等。
身陷魔爪
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女大学生小兰,不久前在一家招聘网站上看到本省保定市某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便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投递了求职简历,并在简历中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QQ号和电子邮箱等信息。几天后,她接到自称是该公司“总经理秘书兼人事部经理杨志”的男子的电话,约她到石家庄某饭店大厅面试。她如约来到该饭店见到了“杨经理”,俩人简单聊了几句话就分手了。几天后“杨经理”约她再到饭店客房中去面试,不仅查看了她的有关证书并记下她老家的地址,还利用她急于求职的心理与之发生了性关系。
小兰并未因这次“面试”而得到梦想中的职位,而她那远在老家的父母却很快收到一个特快专递,里面装有一封信和一张光盘,信中称:“把光盘放到VCD机里,就可以看到你们女儿的‘精彩表演’了。如果你们不想让村里人都看到这个光盘,就请将5000元钱汇进以下银行账号……”小兰的父母看了光盘后大吃一惊:盘中全都是小兰和“杨经理”的性爱镜头,但“杨经理”的面貌作了模糊处理。很显然,小兰先是被人骗奸并偷录下性爱场面,接着其家人又遭到了“黄盘”敲诈。
小兰和她的父母迅速报了警,石家庄警方随即抓获了“杨经理”。经查,今年37岁的“杨经理”根本就不是招聘启事所称企业的员工,更不是什么“总经理秘书兼人事部经理”,他冒充有关企业人员在互联网上发布了虚假的招聘信息,用同样的卑劣手段骗奸、敲诈了多名急于就业的年轻女子。
河南青年小刚不久前也因网上求职而身历了一起惊心动魄的绑架勒索案:他在网上发布了一条寻求挖掘机司机职位的求职信息后,很快就有一位“陈老板”给他打来电话,称山西忻州有个工程即将开工而急需挖掘机司机。按照与“陈老板”的约定,小刚赶到了忻州的指定地点,两名男子核实了他的身份,便将他带到市郊一幢独院中,伙同另3名男子将他捆绑起来,不仅搜走了他身上的900多元钱,还用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逼他说出河南老家的电话,然后打电话向他的父母索要“赎金”。诈到4000多元钱后,5名绑匪扬长而去,小刚好不容易才将捆绑在身上的胶带纸磨断,逃出去向警方报了案。
也许对于求职者来说,将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提供给“用人单位”,或者任凭“用人单位”呼来唤去都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这样才能换取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在现实面前,任何招聘网站都没法保证自己不会被人用作欺骗求职者的工具,此刻得三思而行的或许就只有求职者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