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圆的水果”是我园教师前几年设计的教学活动,原先的活动目标为:1.尝试比较圆形水果的大小并在教师引导下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2.初步尝试用动作来表现圆形的水果。
基于以下思考,我对目标作了调整。小班幼儿对用肢体动作来表现事物的形状没有经验,所以让他们用肢体动作表现圆形难度较大,以发展动作的表现力或想象力为目标意义不大,因此我舍弃了这条目标。在分析幼儿经验的过程中,我发现对小班幼儿来说比较圆形水果的大小是已有经验,而按照大小排序才是活动目标。此外,针对不同能力幼儿的接受水平,我保留了“初步体验相对性”这一目标,力求使活动价值最大化。调整后的目标为: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排一排的感知活动,比较圆形水果的大小;2.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调整后的目标聚焦在感知圆形水果的大小和体验大小的相对性上,并且描述了具体的感知方法,这样不仅更加贴近小班幼儿的实际,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针对第一条目标,我设计了让幼儿分组给水果排序的环节。之前,我只提了一个要求:请你们找几个朋友去给水果宝宝排排队。乍一看,我未给任何具体要求,幼儿很可能无所适从。然而,我先期精心挑选的水果大小差异明显,这就给了幼儿一个“按大小排队”的暗示。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观察幼儿最真实的表现、最初的经验体现,以了解幼儿对排序这一概念的掌握情况。另外,幼儿有可能会出现横排、竖排、斜排等不同排序方法,只要不给幼儿固定模式,幼儿就能充分发挥创意。
在制定第二条目标时,我一开始有些犹豫,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理解并掌握大小排序并非难事,如果要让活动价值最大化,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幼儿有意识地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第一次,我尝试在共同验证排序结果时提问:和什么比,它是大的;和什么比,它是小的。然而这种提问方式并不适合小班幼儿。在进一步分析、思考后我意识到,相对性是要通过比较来显现的。因此,在排序验证后增加了一个环节:教师出示大西瓜,请幼儿将它放在合适的位置。这不但让原先拿最大水果的幼儿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之后让幼儿体验目前最小的水果最终并不是最小的打了伏笔。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个挑战,也是对幼儿是否真正理解大小相对性的检测。
基于以下思考,我对目标作了调整。小班幼儿对用肢体动作来表现事物的形状没有经验,所以让他们用肢体动作表现圆形难度较大,以发展动作的表现力或想象力为目标意义不大,因此我舍弃了这条目标。在分析幼儿经验的过程中,我发现对小班幼儿来说比较圆形水果的大小是已有经验,而按照大小排序才是活动目标。此外,针对不同能力幼儿的接受水平,我保留了“初步体验相对性”这一目标,力求使活动价值最大化。调整后的目标为: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排一排的感知活动,比较圆形水果的大小;2.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调整后的目标聚焦在感知圆形水果的大小和体验大小的相对性上,并且描述了具体的感知方法,这样不仅更加贴近小班幼儿的实际,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针对第一条目标,我设计了让幼儿分组给水果排序的环节。之前,我只提了一个要求:请你们找几个朋友去给水果宝宝排排队。乍一看,我未给任何具体要求,幼儿很可能无所适从。然而,我先期精心挑选的水果大小差异明显,这就给了幼儿一个“按大小排队”的暗示。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观察幼儿最真实的表现、最初的经验体现,以了解幼儿对排序这一概念的掌握情况。另外,幼儿有可能会出现横排、竖排、斜排等不同排序方法,只要不给幼儿固定模式,幼儿就能充分发挥创意。
在制定第二条目标时,我一开始有些犹豫,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理解并掌握大小排序并非难事,如果要让活动价值最大化,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幼儿有意识地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第一次,我尝试在共同验证排序结果时提问:和什么比,它是大的;和什么比,它是小的。然而这种提问方式并不适合小班幼儿。在进一步分析、思考后我意识到,相对性是要通过比较来显现的。因此,在排序验证后增加了一个环节:教师出示大西瓜,请幼儿将它放在合适的位置。这不但让原先拿最大水果的幼儿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之后让幼儿体验目前最小的水果最终并不是最小的打了伏笔。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个挑战,也是对幼儿是否真正理解大小相对性的检测。